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普贤行愿品》的往生思想

一、问题的所在《普贤行愿品》是唐般若所译四十卷《华严经》中的最后一卷,其要旨在于宣说普贤的十种广大的行愿,而归趣是在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即经中述有临终时得见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其文如下: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殿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①《华严经》的理想世界是毗卢舍那佛的莲华藏世界,而作为《华严经》一品的《普贤行愿品》的归趣却在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这该作如何解释呢?当然,《六十华严》和《八十华严》中也有往生之说,但那并不特指某一净土,而是旨在往生一切诸佛的净土。例如《贤首品》中所说“念佛三昧必见佛,命终之后生佛前,见彼临终勤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②,《明法品》中所说“所闻十方严净佛刹,悉愿往生”③《十行品》中所说“随诸方土有贫穷处,菩萨愿往生彼”等④,都是指往生一切诸佛世界,而不专指往生某一净土。但是《寿命品》中有一段经文,对释迦佛的娑婆世界、阿弥陀佛的安乐世界、金刚界的圣服幢世界、贤首佛的胜莲花世界等的时间长短作比较,前一世界的一劫相当于后一世界的一日一夜,把阿弥陀佛的净土视为仅胜于娑婆秽土的最劣的净土,认为胜莲花世界是最胜究竟的净土。⑤胜莲花世界即莲花藏世界,是《华严经》的理想世界。这就可见《六十华严》和《八十华严》中也没有把阿弥陀佛的世界作为最高理想境界的世界。当然《六十华严》中也有见阿弥陀佛的记述,例如“或见阿弥佛、观世音菩萨,灌顶授记者,充满诸法界”等⑥。但是,这里所说的见阿弥陀佛,是“如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的见,也就是如同《般舟三昧经》所说的基于空思想的一种见佛,这种见佛不是往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境界分》、《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文殊师利发愿经》等《华严》的眷属经(支流华严)中,却有见阿弥陀佛和极乐往生的记述。如《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中“若能了知诸佛及一切法唯心量,得随顺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极乐净土中,常见如来,亲承供养”⑦,说的是往生阿FDA2佛的妙喜世界和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这一经文也见于《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境界分》⑧,不同的是“境界分”在见佛的情况下是指阿弥陀佛、阿FDA2佛、毗卢遮那佛,在往生的情况下是指往生阿弥陀佛和阿FDA2佛。《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也说“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得闻此修慈经者,则能销灭无始时来诸恶业障,离众病厄,为一切人所爱敬。于其中间、或至临终,必得奉见十方诸佛,及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或得三昧,或得法忍,或得入于陀罗尼门,其心安稳,无有死畏,永离一切诸恶道苦,必生清净极乐佛国”⑨,明确述有往生极乐。这就说明《华严》眷属经中有着见佛和往生的思想。《六十华严》和《八十华严》中所说的唯心见佛的空思想,到了《华严》眷属经中,逐渐趋向带有实践性的净土往生的内容了。这一发展趋势的原因,一般都认为是为了普及流传《华严经》的高深的教理,使之通俗化、民众化。10但是,这种普及流传的具体过程,至今尚未见有详细的论述。本文就此拟作如下探讨。二、《普贤行愿品》与《无常经》、《临终方诀》上述一段经文,华严宗的澄观(738—839)曾有如下的解释:谓报尽舍命,一切不堕,唯此愿王,引生净土。同《无常经》,眷属皆舍去,财货任佗将,但持自善根,险道充粮食。11澄观的这一注解,未被历来的研究者所注意。其实这是解决《普贤行愿品》为何有临终往生思想的关键所在。澄观说这段经文同《无常经》,并且引了“眷属皆舍去,财货任佗将,但持自善根,险道充粮食”这一偈句。这一偈句正是义净(635—713)所译《佛说无常经》中的偈句12,同时亦见于《无常经》的敦煌写本13。也就是说,澄观是在把《普贤行愿品》的临终往生同《无常经》视为同类的思想表现。《无常经》是义净于大足元年(701)九月二十三日译出14,实际译出年月可能还要早些。15该经由偈颂、经文、偈颂三部分构成,在偈颂中对众生难免无常的现实,特别是临终时的苦痛作了具体的描述:命根气欲尽,支节悉分离。众苦与死俱,此时徒叹恨。两目俱翻上,死刀随业下。意想并慞惶,无能相救济。长喘连胸急,噎气喉中干。死王催伺命,亲属徒相守。诸识皆昏昧,行入险城中。亲知咸弃舍,任彼绳牵去,……眷属皆舍去,财货任他将,但持自善根,险道充粮食。16这里的描述同《普贤行愿品》中所说的“一切诸根悉皆散杯,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殿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的描述类似,也许就是澄观所说的“同《无常经》”的理由所在。佐佐木教悟氏认为,在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典里,多见有《无常法颂》(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皆别离,有命咸归死),印度的国王、婆罗门、长者、教师、仙人、母师子等临终时皆唱此偈颂,可能这就是形成《无常经》的历史背景。17《无常经》中没有提及往生极乐净土。但是,《大正藏》本《无常经》附有一篇《临终方诀》,其中有临终时往生十方诸佛刹土的描述,而往生无量寿国则为其特举的一例:若见有人将欲命终,身心苦痛,应起慈心,拔济饶益,教使香汤澡浴清净,着新净衣,安详而坐,正念思惟。若病之人,自无力者,余人扶坐。又不能坐,但令病者,右胁着地,合掌至心,面向西方,当病者前,取一净处,唯用牛粪香泥涂地,随心大小,方角为坛,以花布地,烧众名香,四角燃灯,于其坛内,悬一彩像,令彼病人,心心相续,观其相好,了了分明,使发菩提心。复为广说三界难居,三涂苦难,非所生处,唯佛菩提,是真归仗。以归依故,必生十方诸佛刹土,与菩萨居,受微妙乐。问病者言:汝今乐生何佛土也。病者答言:我意乐生某佛世界。时说法人,当随病者必之所欲,而为宣说佛土因缘十六观等,犹如西方<>无量寿国,一一具说,令病者心乐生佛土。……扶彼病人,北首而卧,面向西方,开目闭目,谛想于佛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若临命终,看病余人,但为称佛,声声莫绝……为其亡者,读《无常经》。18这是为临终人举行的仪礼作法。其中提到为亡者读《无常经》,说明《临终方诀》作于《无常经》之后。又“十六观”、“北首而卧,面向西方,开目闭目,谛想于佛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等,明显地说明受有《观无量寿经》的影响。《临终方诀》很可能是西域地方编纂的一部经典。法藏《探玄记》卷四,在解释《六十华严》卷七《贤首品》中“念佛三昧必见佛,命终之后生佛前,见彼临终勤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一文时,有如下一段叙述:依西国法,有欲舍命者,令面向西卧,于前安一立佛像。像亦面向西,以一幡头挂像手指,令病人手捉幡脚,口称佛名,作佛往生净土之意。兼与烧香鸣磬,助称佛名。若能作此安处,非直亡者得生佛前,此人亦得见佛光也。19澄观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疏》中也有与此相同的记述。20这段叙述酷似《临终方诀》。所谓“西国法”,可能是《临终方诀》编纂之前流行于西域的一种临终时的礼仪作法。此外,法藏有一卷《无常经疏》。21说明《无常经》、《临终方诀》等有关临终往生的经典,早就受到《华严》教家的重视。综上所述,《六十华严》和《八十华严》中所没有的往生弥陀思想,可能到了《四十华严》时,因受西域流传的“西国法”、《无常经》、《临终方诀》的影响,这一往生思想便混入了般若翻译时所用的原本之中,以最后一品《普贤行愿品》的形式而作了广泛流通。三、《普贤行愿品》中往生的含义《普贤行愿品》的临终往生思想在长行中作“是人临命终时”,即指凡夫的往生;而在偈颂中却是这样说的:“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澄观在《疏》中说:即应改愿我二字为是人字,则无惑矣。今且依文,文则可知。22这是说,应该把经文中“愿我临欲命终时”的“愿我”二字改为“是人”二字,如能这样那就无惑了。澄观的意思是,净土往生不应是“我”即普贤菩萨的愿生,而应是“是人”即一般信徒的愿生。因为净土往生不是普贤菩萨的誓愿,普贤十大行愿中没有临终往生之愿。所以澄观提出要把“愿我”改为“是人”。澄观的这一见解,指出了《普贤行愿品》中普贤的十大愿同临终往生的关系不太自然。但是澄观并没对此深究,“今且依文,文则可知”,也就拖泥带水地一笔带过了。到了明末,云栖袾宏(1535—1615)对上述清凉大师澄观提出的应改“愿我”为“是人”的说法,作了如下解释:十愿长行俱曰善男子,则知是普贤劝发众生。今颂中曰愿我临欲命终,故清凉大师谓应以愿我二字作是人读之,则文义明显矣。人有因此疑普贤劝人,非其自愿,遂以往生专为凡夫。……不知菩萨自利利人,曾无二心,劝人如是,则自愿亦如是。又何疑乎。经云:佛告弥勒,此世界有七百二十亿菩萨如弥勒者,皆生彼国,乃至无量佛刹菩萨往生。普贤何独不愿。23这是说,没有必要将“愿我”二字改为“是人”二字,菩萨自利利人,劝人往生,自己也往生。文中的“经云”,是《无量寿经》的异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诸菩萨往生一文的取意。24这样,《普贤行愿品》所说的往生的含义,不仅是指凡夫的往生,而且成了包括菩萨在内的普遍适用于上中下三根人的往生了。经云栖CC61宏这一解释<>,《普贤行愿品》的意义更加突出,后来之所以被编入“净土四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普贤行愿品》)的理由也就不难推测了。注释:①《大正藏》第十卷846页下。②《大正藏》第九卷437页中。③《大正藏》第九卷460页中。④《大正藏》第九卷466页下。⑤《大正藏》第九卷694页下、十卷339页下。⑥《大正藏》第九卷786页中。⑦《大正藏》第十卷911页下。⑧《大正藏》第十卷907页上。⑨《大正藏》第十卷961页上。10香月乘光《华严经寿命品の弥陀净土说とその展开》、《佛教文化研究》二11影印《续藏经》第七册765页下。12《大正藏》第十七卷746页上。13《大正藏》第八十五卷1458页下。14《开元释教录》卷九,《大正藏》第五十五卷567页下。15宇井伯寿《西域佛典之研究》399页。16《大正藏》第十七卷746页上。17佐佐木教悟《根本说一切有部と三启经无常经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 研究》一九——二。18《大正藏》第十七卷746页中下。19《大正藏》第三十五卷190页下。20《大正藏》第三十五卷623页中下21《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大正藏》第五十五卷1172页中。22影印《续藏经》第七册770页上。23《云栖法汇》二十三册《楞严摸象记·附诸经》“愿我临欲命终时”条。24《大正藏》第十二卷299页上。 >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普贤行愿品》的往生思想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2. 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菩萨,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

  3. 唐武宗灭佛之谜:唐武宗对佛教有什么刻骨仇恨?

    不过也曾经出现过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这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灭佛影响最大,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唐武宗灭佛原因何在?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欢佛教的,但即位数年后就对佛教怀有刻骨仇恨,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武宗之所以下令灭佛,主要是与当时的宗教斗争有关。

  4. 大叔拿块「 ”木头”上节目,专家却很激动:佛教「 ”贡品”,至少百万

    自古中华多瑰宝,或许很多朋友会联想到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或是大唐金器,清代的玉器;当然,熟悉古董的朋友或许还会想到明代的「”木器”,这里要说的就是一种特殊的「”木头”。早在数年的某档鉴宝节目中,一位大叔就双手捧着块这样的「”木头”让专家鉴定,由于外貌显不出什么「”金贵”之处,也没经过任何雕琢,因此一出现就引起了诸多非议;但在场专家看到这块「”木头”后却显得很是激动,不仅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其估价更是达

  5. 中国人信奉儒释道,为何史上还有那么多「 ”灭佛”事件?佛得罪了谁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教是非常古老的一种宗教,其历史长达两千五百多年。从汉代开始,佛教自丝绸之路传入中华,并一直经久不衰。由于,佛教的部分教义同封建皇帝的治

  6. 佛教兴盛的背后,说说明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历史

    在士大夫们的观点里,佛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有着教化的意义。本文将梳理明朝时期对于佛教的观点,探究佛教在明朝时期的位置。佛教的寺庙先来聊聊佛教,你知道多少?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最初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可是,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中国化了之后,佛教竟然成了一种文化的核心。当时,官员们是对佛教趋之若鹜,众多的士大夫信仰从西边传过来的佛教,工作的业余时间还会进行佛教的修行,可谓是佛教徒。

  7. 我们生活中很多流行用语其实都是源自佛教的用语

    1、「”世界”源于佛经,出于佛教「”世界”一词,「”世”为时间意,「”界”为空间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并无「”世界”,如今被广泛用之。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词,非仅仅指地球而指整个宇宙而言,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词则专指地球而

  8. 你读的佛经很多?看看鲁迅,你就自愧不如了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9. 丰子恺道出弘一法师出家真相:他只是到了「 ”人生三层楼”的第三层

    可是弘一法师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他,算是绝情,也算是虔诚,依然选择抛弃了心中享乐的灵魂,大彻大悟,人活世间不过是卧不过七尺,食不过三餐。人们难以看破弘一法师出家的原因,哪怕是他的妻子对这个原因同样是充满了未知。丰子恺说的或许才是最接近的答案。

  10. 西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鸠摩罗什、克孜尔石窟、信仰之变)

    鸟兽以花果为食,不经意间用种子装扮了世界一、鸠摩罗什南北朝时的真谛法师、唐代的玄奘法师、北朝的鸠摩罗什被称为佛经三大翻译家。

随机推荐

  1. 二战中意大利有多搞笑?士兵造战俘营关自己,还误杀了自家的元帅

    提起二战侵略者,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应该就是纳粹德国,日本法西斯,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他们其实还有一个队友,那就是意大利。˂img src=https://www.lishirenzhi.com/zb_users/upload/2018/06/20180617160152... >

  2. 周公解梦:预示将会中彩票走财运的梦

    梦中的事物,与现实生活不见得完全对应,有时候甚至有相反的结果。梦见死去的人如果是死去的亲人长辈等,而且表情安详,不但不为凶,反而表示最近有升官发财的机会。梦见流血在现实生活中受伤流血是很痛苦的事情,然而若是出现在梦境中,这也是一种进财的征兆。梦见水如果梦见自己站在海洋或河川湖泊边,也是有升官发财的暗示,但如果梦到自己跌入水中,则可能会有金钱方面的烦恼。梦见到小学时的同学的周公解梦解释–周公解梦

  3. 科举的遗响与反思:科举制终结110周年祭

    作者:杨念群自1905年废除科举制起,至今已过去一百一十年。在一代代学生的记忆中,范进的形象被刻意丑化成整个科举制戕害人性的缩影。这种预设的关联性隐藏着一种危险,很容易让我们不假思索地得出以下结论:中国现代国家的建立、现代民主制度的生成,只有通过废除科举制才能达致。科举制与高考的比较前文已提到,我们对科举制的最大误解,就是把它等同于八股文。

  4. 女生梦见怀孕

    周公解梦女生梦见怀孕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女生梦到怀孕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5. 一切皆是“缘生”(图文)

    因果论的理论重点是四缘说。四缘后被小乘和大乘认为是一切有造作事物所借以生起的四类条件概括了一切因缘。《中论,观因缘品》:“一切所有缘,皆摄在四缘,以是四缘,万物得生”。一切法莫非缘生,“缘”通名“原因或条件”,共分四种:一、因缘:佛教通常将因和缘加以区别。从产生的结果来说,亲生是因,疏助是缘。因也是众生条件之一故名“因缘”。“等无间缘”只在精神现象中存在。

  6. 本应手握一手好牌,为何班布尔善到最后一败涂地?

    >>但就是这样一个幸运儿,本来就手握一手好牌,可到最后他却自己把好牌打烂了,落到一个悲惨的结局。班布尔善的举动让朝廷很是失望,康熙一气之下,下令让他的后代一律姓班,不得跟皇家姓。不过仔细想想,也是因为班布尔善目光不够长远,他要是一开始就站在康熙这边,也就不会置自己到这般地步了。当初,康熙很信任他,屡次授予他爵位,可以说,要是班布尔善照这个形式发展下去,前途一定无限光明。

  7. 意马心猿是什么意思 | 成语大全

    中文发音:yìmǎxīnyuán。

  8. 【辽东】的意思是什么?【辽东】是什么意思?

    2.本溪地处辽东山区,这里山高林密,是辽宁东部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河流纵横,本溪确实是”水之源”地。

  9. 梦见诱惑梦到诱惑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诱惑好不好

    做梦梦见诱惑好不好?梦见诱惑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小编帮你整理的梦见诱惑的详细解说吧。梦见你不受别人的诱惑,象征你在许多困境中都可以成功地突破出来。心理学解梦梦境解说:疑惑是两种欲望之间的矛盾冲突。梦见重婚梦到重婚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重婚好不好心理分析:如果你得到选择机会,你可能会选择短期行为而不是长期行为。屈服于诱惑,表示诱惑比你大。

  10. 孝顺频道

    王科长将信将疑,走到客厅里打开电视机,里面正在播放一部连续剧,名字叫《常回家看看》,果然是讲孝道的,他又调了个频道,是对一个九十岁老人的采访,他接连换了几个节目,竟然真是那样——全都是有关子女应该如何关爱父母的。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