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但在他入灭之後,由於有「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的俗情,及印度的宗教环境影响下,佛弟子开始对佛陀有想像及理想化、神化的成分。释迦牟尼的传记里说,他在婴儿的时候,算命先生就说他长大之後,不是将成为佛陀,就是成为转轮圣王。人间的佛陀,不要神化他,这样不但能令人真确地认识佛陀及其教法,及认识诸佛皆在人间成佛,「人(格)成即佛成」的深义,也能激发「你能,我也能」的修行动力。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这句在《六祖坛经》的偈颂,广为佛教徒所爱好及传诵。它透露了佛法不应离开世间的事实及意义来理解,否则佛法就会玄学化、空洞化。我们对於释迦牟尼,也须要本着他生存於世间的事实来理解。在佛陀活着的时候,他是活生生的释迦族的人,以净饭王为父,摩耶夫人为母的人子,被见到、听到、接触到,他的生老病死各阶段的人生过程也被觉知得到。但在他入灭之後,由於有「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的俗情,及印度的宗教环境影响下,佛弟子开始对佛陀有想像及理想化、神化的成分。佛陀曾宣称:「我今亦是人数(类)」(《增一阿含》卷十八第六经),但後代佛经的编辑者,将佛陀神化,就变成了:「一切众生谓我是人,我实非人。」(北传《大般涅盘经》卷四、四相品第七)甚至发挥高度的想像力,说「如来色身实无边际,如来威力亦无边际,如来寿量亦无边际」。以「人」来理解释迦牟尼,就可以理解他一生的所作所为,以他的出家求道来说,除了修行风气之外,也有其他客观的处境因素,如他身为小国迦毘罗卫国的王子,但国家可能遭邻国的并吞而亡国。释迦牟尼的传记里说,他在婴儿的时候,算命先生就说他长大之後,不是将成为佛陀,就是成为转轮圣王。前者是事後诸葛亮之说,後者是当时的「统派」印度人对大统一印度的期望,而投射在释迦牟尼的身上。又如以修道历程来说,释尊也曾经历六年苦行,甚至有盲修瞎练的困顿时期,後来才脱离「无利益之苦行」,并非如後期经论所说,佛陀怕人不信服他,才故意苦行。释迦牟尼以一介凡夫之身,经过不断地努力修习,不断地修正错误,最後悟到烦恼生起及消灭的原理,并澈底地断除一切烦恼,他的学道经历及教法,正是所有学道者的榜样。当生就可以达到解脱所有烦恼的境地,当生,而不是要经历天文数字的时劫才达至成佛,这是多麽鼓舞人心的啊!释迦牟尼是人不是神,也不是神的使者,甚至可能都不是累生累劫修行的行者,但都无损於他当生所成就伟大的人格,伟大的教法。人间的佛陀,不要神化他,这样不但能令人真确地认识佛陀及其教法,及认识诸佛皆在人间成佛,「人(格)成即佛成」的深义,也能激发「你能,我也能」的修行动力。(《嘉义新雨杂志》第2期) >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