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江寒汀、胡若思、程十发三位,都是当代国画名家,一件作品中同时出现他们的墨迹,是很少见的,所以更显珍贵。然而鲜为人知的是,程十发诗中“仰空青鸟不重来”的“不”字,原先是由“又”字改成的。程十发为什么要改诗呢?怪不得程十发先生必欲把“又”字改为“不”字才心安了。
程十发改诗
上海著名书法篆刻家郭若愚老先生藏有一幅《青鸟红柿图》,江寒汀、胡若思分别画青鸟和红柿,程十发先生题诗:“柿红翠羽画屏开,正见江公笔不闲。灯下若思添朱色,仰空青鸟不重来。”
江寒汀、胡若思、程十发三位,都是当代国画名家,一件作品中同时出现他们的墨迹,是很少见的,所以更显珍贵。然而鲜为人知的是,程十发诗中“仰空青鸟不重来”的“不”字,原先是由“又”字改成的。如果仔细辨认,还能看得出改动的痕迹。
程十发为什么要改诗呢?
1961年,上海市有关部门组织知识分子政治学习,江寒汀、胡若思都参加了,郭若愚当时是上海市文物保管 ... 会考古部主任,与江寒汀同一组。由于学习地点在远郊嘉定县外岗乡的 ... 学院,远离市区,大家都集中住宿,而晚上一般为自由活动时间。期间,江寒汀常常提笔挥毫,作画自娱。
江寒汀上世纪50年代受聘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曾豢养飞禽动物近百种,旦夕揣摩,画出来的禽鸟生动自然,形神兼备,人称“江百鸟”。学员们早就听说江寒汀的大名,看到他作画,都觉得机会难得,自然纷纷前来求索。江寒汀有求必应,忙不过来,只好请郭若愚帮忙担任“秘书”,把求画者送来的白纸或扇面一一登记,按照先后次序排好再交给江先生作画,画毕再发还给各人。
—天,江先生画了一只青鸟,刚好被分在另一小组的胡若思看到。他是张大千高足,最擅山水画,解放后也被聘为上海画院画师。看到栩栩如生的青鸟,他在叫好的同时,也情不自禁地提笔添上一枝红柿。郭若愚“近水楼台先得月”,便把此画收了起来。等到学习结束,郭老拿着这张没有落款没有钤印的画,专程拜访程十发先生,请他题字。程先生兴致勃勃地题完本文开头提到的那首诗之后,又写道:“智龛(郭若愚字智龛)兄藏江寒汀先生与胡若思兄合作,率题一绝于钻研书屋。”
本来,这件事应该结束了。哪知第二天,程先生急匆匆地寻上门来,索要此画,也不说明原因,只把诗中“仰空青鸟又重来”的“又”字改成“不”字,就回去了。
起先,郭先生颇觉诧异,但随即便明白了过来。原来“青鸟”一词,见于古籍《山海经·大荒西经》:“西有王母之山……有三青鸟,赤首黑目。”《艺文类聚》卷91引《汉武故事》:“七月七日,上(指汉武帝)于承华殿斋,忽有一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上问东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来也。’有顷,王母至。”问题就吃在这里。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上强调阶级斗争,反映在国际关系方面,则强调 ... 战胜 ... ,用当时的话来说,叫做“东风压倒西风”。而现在居然有人写出“仰空青鸟又重来”的诗句,望着西方来的青鸟,岂非有意在唱反调?这还了得!怪不得程十发先生必欲把“又”字改为“不”字才心安了。
(覃聪)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