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二品在籍侍郎曾国藩手持咸丰帝的圣旨,还是遇到了麻烦,命悬一线。咸丰三年八月的一天,他正在长沙公馆内办公,一队绿营兵持刀围攻公馆,气焰猖狂。这帮兵油子能把我打一顿不成?他不以为意,继续处理公事,任由自己的随从去应付。不承想,绿营兵不管三七二十一,打伤了他的多位随从,破门而入。曾国藩这才意识到他们真的要把自己打一顿、甚至给砍了,于是慌忙逃到隔壁,寻求巡抚骆秉章的庇护。

二品在籍侍郎曾国藩手持咸丰帝的圣旨,还是遇到了麻烦,命悬一线。 咸丰三年(1853年)八月的一天,他正在长沙公馆内办公,一队绿营兵持刀围攻公馆,气焰猖狂。这帮兵油子能把我打一顿不成?他不以为意,继续处理公事,任由自己的随从去应付。 不承想,绿营兵不管三七二十一,打伤了他的多位随从,破门而入。曾国藩这才意识到他们真的要把自己打一顿、甚至给砍了,于是慌忙逃到隔壁,寻求巡抚骆秉章的庇护。 这场闹剧的起因,是绿营兵殴打湘勇,受命帮办「 ”团练”的曾国藩为整顿军纪起见,抓了 ... 者并打算将其处斩,结果引发一场哗变。更深的背景是,绿营非常抵触曾国藩在本地练勇。 一、丧失血性的绿营 我们在清宫戏中,经常看到八旗军的相关镜头,对绿营兵所知较少。绿营与八旗军同为清朝的经制军,由汉族男子组成,兵额约60万,因使用绿旗而得名。 晚清重庆的绿营士兵。 在清朝前期,绿营屡立战功,如平定三藩和准噶尔、征讨大小金川,有过气吞万里的辉煌。 但是到了晚清,绿营的战斗力已经无从谈起,军纪废弛,营务败坏,「 ”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地”。就在围攻曾国藩之前,他们面对太平军的攻势畏首畏尾,怯懦不堪。 曾国藩明白这群人的OS:虽然我们打仗不行,但我们可以在自己人背后捅刀子啊。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此之谓也。 绿营本为保国为民而设立,但晚清的绿营,竟变成国家肌体上的毒瘤,更是百姓之害。 咸丰十年(1860年),据福建布政使张集馨所见,绿营遇到战事,情形如下: 「 ”每遇征调,立时雇人,而街上乞丐流民、散遣废勇,替名顶充,既可分俸赏行装银两,每日复有应得口粮。沿途滋扰,需索逞凶,种种不法,地方畏其人众,奚敢谁何!带队千、把、都、守,各人需索,统带镇、协、参、游,亦有酒席供亿,己身不正,安能正人?且所带各兵,皆系立时招募,乌合闲人,不知纪律,营员亦不敢绳之以法,恐其哗散,及至临敌,见贼先奔。” 短短的一段话,张集馨提供了三个信息:一,大量绿营兵是冒名顶替的,队伍系乌合之众;二,行军途中士兵骚扰街巷,敲诈勒索,百姓敢怒不敢言;三,军官大吃大喝,向地方索要钱财。 晚清云南的绿营士兵。 总之一句话:御敌,战斗力崩溃;扰民,战斗力爆棚。没有血性,只剩尿性。 曾国藩在长沙练湘勇时,常常将绿营兵召集起来训话,「 ”反复开说,至千百语,但令其无扰百姓”;对绿营军官习气他更是痛恨不已,直言道:「 ”武弁自守备以上,无一人不丧尽天良!” 二、士兵忙生意将官忙搂钱 衡量一支军队的战斗力有很多详细的指标。我们难以从 ... 学的角度一一加以考察,大而化之,但凡出现以下三个问题,就足以说明绿营的 ... 与不堪一击。 兵丁大量离营,经营第二职业。 根据绿营饷章规定,兵饷分三等支付:马兵月饷2两、米3斗;战兵月饷1.5两、米3斗;守兵月饷1两、米3斗。这样的待遇在清朝前期尚可养家糊口,但到了晚清,由于物价膨胀,已难以自赡。 由此,兵丁 ... ,普遍离营。同治二年,张集馨署理陕西巡抚时发现: 「 ”陕南兴义、汉中二镇、商州一协,有营无兵。汉中镇额设马步七千余人,今乃并无一人。看城门者系营中现雇,日给百文,否则亦无人受雇。……抚标三营城守二营,共额兵三千余员名,今所存者不及十分之一,乃系老病不堪,别无营趁……” 离营的兵丁干嘛去了呢?「 ”或小本贸易,或受雇为勇”,修脚的、剃头的、开饭馆的……应有尽有。如湖南长沙绿营兵丁陈玉林等人出资27千文,盘下即将倒闭的「 ”双美茶室”,经营半年之后,又转手给兵丁蔡步云等人。 这样一来,绿营兵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第二职业当中,哪有心思训练、打仗?当敌人兵临城下,他们都在街头做生意呢! 绿营 ... 训练流于形式,甚至完全荒废。 咸丰元年(1851年)五月,太平军进攻象州,广州副都统乌兰泰指挥贵州绿营兵三营在独鳌山一带堵截。贵州兵临敌竟不知挖壕筑垒,只是用枪炮猛轰太平军阵地。 根据乌兰泰的奏章,遭受炮击的太平军溃散下山。但是有太平军7人,转身奔向威宁营炮兵阵地,结果「 ”该营之兵全行弃营,哄然从山顶溃下”。当时,威宁营有士兵1000余人。 训练无素的部队,临战当然是草木皆兵一触即溃。 晚清湖南的绿营士兵。 张集馨在陕西见到令人惊讶的一幕:「 ”榆林一镇,兵如乞丐,军械早已变卖糊口,闻调遣则现雇闲人,无非希图口粮,及临敌则狂奔而已。” 在兵丁大量离营、甚至变卖武器的情况下, ... 训练自然无从谈起。就将帅来说,亦未将训练视为要务。 咸丰十年,闽浙总督庆瑞为了防堵太平军窜扰,挑选一千名绿营兵亲自督率操练: 「 ”抬枪约有十余杆,鸟枪不足百杆,其余短棍铁叉,藤牌数面,喧嚷跳掷,去而复来,以一布档横中间,由场上退入档左者,即可由右复出。……各项杂技操毕,复打连环数声,吹擂而退,不但临敌无用,即以操演论,亦复如同儿戏。” 一支没有严格训练的部队,哪来的战斗素质?哪能经得起战阵? 同治五年(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总结说:「 ”今日之制兵,陆则不知击刺,不能乘骑;水则不习驾驶,不熟炮械。将领惟习趋跄应对,办名册,听差使。其练也,演阵则图习架势,所教皆是花法,如演戏作剧,何裨实用?” 将官爱钱爱娱乐,毫无忠君为国的观念。 「 ”册上有兵而伍内无兵,纸上有饷而军中无饷”的现象司空见惯,饷银全都进了将官个人的腰包,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吃空饷”。 克扣军饷、中饱私囊,无一将官不为之,上上下下见怪不怪。 还有将官办红白喜事,把手伸到兵丁的口袋,向他们摊派银两;甚至自家所用的油蜡、茶点,也由兵丁出钱,可谓贪婪成性。 晚清官员和他身边的绿营士兵。 很多士兵被层层盘剥,每月到手饷银只剩三钱,尚不够自己的伙食费。 除了搂钱,喝酒嫖妓、吸食 ... 也是将官必不可少的日常娱乐。 ... 对军队的危害,尤甚于酒肉。陕西提督雷正绾有 ... 才干,但他为 ... 所累,每日都得抽二两。 张集馨听下属汇报: 「 ”(雷正绾)当日出队,则到军士之先;近日出队,则到在军士之后,甚至两军(原文缺),尚迟迟未到。督队稍久,则须觅一间僻处过瘾,精神日短,身体日衰。” 指挥作战过程中,将官要找地方抽 ... ,你说这仗怎么打?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你过瘾回来可能早让敌手占了先机。 三、挽救绿营的尝试 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彻底验证了绿营的成色。 太平军非常强大吗?这一群由农民、矿工组成的军队,拖家带口,能有多大的战斗力?尽管如此,太平军从广西出发,短短3年时间扫荡长江流域,定鼎南京。 各地绿营畏敌如虎,从未真正与太平军鏖战。士兵「 ”闻羽征调,则举室惊号,以为趋死地,无生还理”,这种恐惧是战斗力崩溃的真实写照。 装备 ... 的绿营士兵。 面对太平军的凌厉攻势,深居庙堂的咸丰帝能依靠谁呢?还是得靠朝廷的常备军啊!绿营必须上战场! 曾国藩可以练湘勇,李鸿章可以练淮勇,江忠源可以练楚勇……但那都不是经制军,只能算民兵性质的团练。民兵太强,朝廷不放心呢! 咸丰帝下定决心,事不宜迟,立即着手改革绿营,使之由弱变强,挽狂澜于既倒。 首先,裁汰老弱,挑选精壮,既节省有限的军饷,又能提升兵员素质;其次,扩大火器配备,加强 ... 操练,挖掘战斗潜力。 咸丰帝努力之下的一大成果,要数驻扎在南京孝陵卫的江南大营。江南大营 ... 了全国最好的绿营部队,威胁着太平天国的心脏。前期由钦差大臣向荣率领,官兵约有10万人;后期由钦差大臣和春率领,人数有20万之众。 这是一支怎样的「 ”劲旅”呢?张集馨曾出入江南大营,他记载道: 「 ”各兵勇与本地居民皆为婚姻,生有子女,各怀家室之念。其无家者,雇土娼入帐 ... ,后以妒争事,闻于向帅,立斩数人,又将被雇土娼,枭示营外;乃恬不畏法,昼则在田佯为工作,夜则入街进帐,奸宿如常。” 其战斗力如何呢?咸丰六年(1856年),太平军击溃江南大营;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再破江南大营。 烂泥扶不上墙啊,朝廷所有的改革举措,推行时都被这支暮气沉沉的部队给无形地消解。曾国藩发难说:「 ”当此多事之秋,乃未闻绿营立一奇功,出一良将。”悲哀啊! 从此之后,朝廷终于死心,放弃了以绿营歼灭太平军的想法,开始重用湘淮军。 四、绿营走向末路 太平天国灭亡之后,北方捻军作乱,八旗军和绿营战而无功,朝廷只好调湘淮军北上平叛;西北狼烟弥漫,八旗军和绿营劳师糜饷,徒使事态做大,朝廷手足无措,不得已调左宗棠率湘军远征。 晚清绿营士兵。 继咸丰帝执掌大权的慈禧太后意识到,绿营作为常备军的国防意义已经非常微弱。国防依靠湘淮军,这是不可改变的现实。由民兵取代常备军担当国家柱石,实乃举世罕见的现象。 既然如此,那就大刀阔斧地进行裁军,留着也是祸害啊!在这一点上,慈禧太后和地方大员达成了一致。 于是,本着「 ”兵不虚设,饷不虚糜”的目的,一场全国范围的裁撤绿营的行动逐渐开展起来。 各省裁兵方案不一,但大体来说,主要有两种:一是保留精壮,将疲弱之人直接赶回老家,临走前多发一年或数月的饷银;二是将素质尚可的官兵并入到勇营,提高饷银待遇。 到甲午战争之前,共裁军17万多人,接近绿营兵额的三分之一。 甲午战争的惨败,昭示着绿营在裁撤精简之后,并没有获得战斗力的提升。(同时,湘淮军也已走下坡路。) 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地方督抚认识到:「 ”绿营制兵久形积弱,零星分驻,无从训练,且以饷项微薄,多兼工匠、贸易,更难专意操防。” 光绪帝亦感慨:「 ”一代有一代之兵制,一时又有一时之兵制。未可泥古剂以疗新病,居夏日而御冬裘也。” 对外不能御辱,对内无力弹压,整个绿营兵制已经病入膏肓。问题出在体制上,无可疗救,那就非从体制上进行消灭不可! 第二阶段的裁军立即开启。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光绪帝谕令「 ”各省将绿营挑留精壮三成,其余老弱一概裁撤”。宣统元年(1909年),朝廷进一步出台了以6年为期完全裁撤绿营的规划。 拜拜吧各位军爷,皇上不抱任何幻想了! 长沙巡抚衙门里的绿营士兵和差役。 这一期被裁官兵,有两个新的去向:一是绿营部队经挑选后改为巡防营,为警察性质,由地方官府管理,朝廷不再直辖;二是充实到新军中,操习新式枪炮。 甲午战争之后,绿营裁军达30万之众。辛亥革命前夕,只剩下13.3万人未及裁撤。清朝灭亡之际,大部分绿营溃散,有的是自动解散,有的则被民国地方军政当局遣散。 绿营兵与大清王朝一起消失了,只是比清王朝消失得更加悄无声息。 五、结语 咸丰三年(1853年)八月,曾国藩遭受绿营兵围攻之后,自知难以在长沙立足,决定移师衡阳继续组建湘军,以躲避绿营的欺凌。经过数年苦心经营,终于练出一支敉平叛乱的铁军。 晚清以来,绿营兵的疲弱,直接催生了湘淮军的崛起,成就了曾国藩、李鸿章的功勋。而甲午战后绿营改革失败和湘淮军走向没落,又催生了新军的建立,让那个在「 ”小站练兵”的袁世凯成了一代枭雄。 历史就是新陈代谢。 参考资料: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王闿运《湘军志》,赵尔巽《清史稿·兵志》,田玉洪《困厄中的选择——晚清裁军研究》,朱之江《晚清绿营改革述论》
本文标签:绿营兵曾国藩太平军中国近代史绿营历史清朝晚清张集馨太平天国史记清朝历史白莲教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