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胡适: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 ”武岭突起于剡溪九曲之上,独立于四明群峰之表,作中流之砥柱,为万山所景仰……岭之上,古木参天,危崖矗立。其下有溪,流水潆洄,游鱼可数……,隔溪之绿竹与岭上之苍松,倒影水心,澄澈皎洁,无异 ... ……” 这段话来自《武岭乐亭记》,它骈散交错,文字称美,是民国时代被选入国文教材中的一篇。2003年8月下旬,为编《大学人文教程》,我和朋友们去了屯溪,其中的一项安排是去绩溪上庄拜访胡适故居。 那是一个晴朗的上午,车在徽州山道中逶迤,灰白如带的山道,一边是岭一边是溪,便不由得产生了上述文字的幻视,尽管它写的是浙东。皖南与浙东,同样山水形胜,人杰地灵。对着窗外不断移动的秀水青山,一车人纷纷慨叹:难怪这里出了胡适! 从胡适故居中出来,正逢一间学校放学,我随意问路边的小学生胡适是谁,一连两次,谁知都望着我摇头不语。是不知道、还是有什么隐讳?我不解。真不知上庄人是怎么看待这个前辈乡贤的,这个不是生于上庄却是从徽州山道走出去的人哪,原是20世纪中国文化的一个「 ”先知”。 不过,这个「 ”先知”在20世纪的命运却是绕有意味的。 胡适,1891年出生,1962去世,享年七十余。19岁时(1910)通过前清华的庚款考试,先后留学于美国的康乃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1917年完成哲学博士的考试,回国后因蔡元培邀请,任北京大学教授。 回国前夕,一篇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文学改良刍议》,使古老的中国发生了一场白话文运动,这是一次划时代的语言革命,以致我们今天通行的语体都得拜那场运动之赐,胡适也由此奠定他在中国的影响。天下何人不识君,1920年代,胡适的影响达到了高峰,那个时代有个口头禅,居然是「 ”我的朋友胡适之”。 1921年,担任北大教授的胡适。 然而,20世纪下半叶,形势陡转,胡适的形象一落千丈。1950年代,大陆中国发起轰轰烈烈的批胡运动。几十年后(2003),海南出版社出版了堂皇九卷的《古史考》,其中前四卷就是那个时代(1949-1980)批胡运动的史料汇编。近三百万的大批判文字,集成了这厚厚的四卷大开本,把它小山一样堆在书桌上,我就像打量一个怪异的时代。 就我本人而言,接触胡适很晚,就像接触鲁迅很早一样。在我读中学的1970年代,只能读到鲁迅而无从读到胡适。吃着鲁迅的奶长大,又从鲁迅的文章里看胡适,胡适纯然是一个反面形象。打个比喻,如果鲁迅是「 ”战士”,伟岸的战士,那么,「 ”走狗”两个字庶几便是我脑海中对胡适形象最早的勾勒。多年后,等到我自己系统地读胡时,胡适在中国的命运已经走了个大大的「 ”之”字。 文革结束后的1980年代,大陆中国逐步对胡适重开评价,这是一个「 ”去妖魔化”的过程。胡适作为一个研究对象,逐步从学术领域过渡到文化领域和思想领域。随着人们对胡适和胡适思想的深入,胡适的形象再度走向历史前台。以致一个我很尊敬的老人在他去世前这样语重心长:20世纪是鲁迅的世纪,21世纪是胡适的世纪。 这句话意味着一种时代精神的变迁。从文革结束后的1976,到我今天写这篇文章的2006,三十年来,我们的精神历程缓慢地然而是不可阻挡地发生着变化,比如,很简单,这种变化在某种意义上,就可以概括为从「 ”鲁迅”到「 ”胡适”。当然,这里的「 ”胡鲁”都不仅是他们自己,而是某种精神的象征,他们原本就代表着不同的时代精神。问题是,今天,如果我们把「 ”胡适”作为21世纪的文化选择,那么,由胡适所代表的精神坐标到底是什么呢? 胡适的一生和他的思想都极为丰富,有这样一篇写胡适的文章,内容没看,但题目却过目未忘:「 ”他什么都没有完成,但却开创了一切”。这句话非常到位,庶几可以视作胡适的墓志铭。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国学术史、中国思想史、中国教育史以及20世纪历史本身都有所开创和影响的胡适,他的丰富的精神遗产,放在今天,我以为有这样一点——这也是胡适身上最突出的一点——可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枢要,那就是:「 ”宽容”。 什么是宽容?应该说在中国本土的传统中找不到这样的精神资源,至少它是极为不丰富的。作为一种价值之光,20世纪以来,它主要是靠当年留学英美的那拨知识分子输入和奉持,而胡适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在牛津、朗门或韦伯斯特等大辞典中,宽容通常解释为对不同于己的信仰、思想和行为的容忍和承认。美国一位宗教思想家甚至把它视为「 ”一种和思想及行为与众不同者建立和维持共同体的品质和能力”。 是的,社会作为一个异质共同体,组成它的人有不同的信仰、相异的文化背景,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处世态度和对事物的看法无法一致。那么,这样一群人如何在社会 ... 存呢?如果我们不是强调彼此之间斗争的话,宽容就是构成社会和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培养自己的宽容意识和能力。 然而,20世纪中国最匮乏的精神资源之一,就是宽容。20世纪是一个奉行「 ”斗争哲学”的世纪,因此,在那个年代,我们尚崇的是鲁迅式的「 ”一个都不宽恕”,这句话成了那个时代的精神格言,也成了斗争性最强最坚决最彻底的个性表现。相反,胡适的宽容是价值的反面,它至少是和「 ”软弱、妥协、不彻底”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奉持宽容的胡适因这软弱、妥协和不彻底从而成为鲁迅的反面比照。 众所周知,胡适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生为传播自由的理念尽心劳力。然而,他在他的晚年却以「 ”容忍与自由”为题,连续作文两篇(其中一篇是讲演),强调的是同一个主旨「 ”容忍”。他说:十七八年前,我最后一次会见我的母校康乃尔大学的史学大师布尔先生,那天谈话很多,有一句话我至今没有忘记: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胡适把这句话称之为「 ”不可磨灭的格言”,进而申说:「 ”有时我竟觉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这里的容忍,就是容忍异己。 在胡适看来,「 ”没有容忍‘异己’的雅量,就不会承认‘异己’的宗教信仰可以享自由”。当然胡适也清楚,真正做到容忍并不容易,「 ”因为不容忍的态度是基于‘我的信念不会错’的心理习惯,所以容忍‘异己’是最难得,最不轻易养成的雅量。”可以看到的是,胡适一生都有这样的雅量,不独老年。甚至早在1920年代,胡适在给陈独秀的信中说: 「 ”争自由的唯一理由,……就是期望大家能容忍异己的意见与信仰。凡不承认异己者的自由的人,就不配争自由,就不配谈自由。” 胡适的话当然是有所指的。容忍问题远在新文化运动发生之初就在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内部发生分歧。胡适是当年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和过来人,这场运动堪足以形成我们20世纪的文化传统,然而,这是一个怎样的传统呢?至少,由它的「 ”不宽容”所导致的历史负面性,我们今天还缺乏到位的认知。 不妨以粗线条勾勒一下这个运动的轮廓。1917年1月,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发表后,陈独秀嫌改良不够,又做了篇态度更激烈也更极端的《文学革命论》。人在纽约的胡适看了后,心中不安,便致信陈独秀: 「 ”此事之是非,非一朝一夕所能定,亦非一二人所能定。甚愿国中人士能平心静气与吾辈同力研究此问题。讨论既熟,是非自明。吾辈已张革命之旗,虽不容退缩,然亦决不敢以吾辈所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显然,胡适的态度是宽容的,也是恳切的。可是,陈独秀读了信,大不以为然,他给胡适回了封 ... ,却如同一份宣言书: 「 ”鄙意容纳异议,自由讨论,固为学术发达之原则,独于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这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陈胡间的一通书信,就构成了新文化运动中同一阵营的不同文化对比。如果胡适的主张是对话和讨论,陈的态度则是「 ”不容”。这是一种「 ”文化霸权”的表现。而陈唯一的理由就在于,白话的主张是「 ”对”的、「 ”是非甚明”的。陈独秀没有考虑到,所谓「 ”对”和「 ”是非甚明”都是一种「 ”认为”,而「 ”认为”常常是人各认为。当你认为「 ”对”就不容讨论,哪怕即使「 ”对”的是你,这样的逻辑也将导致文化专制,「 ”对”的专制。 在这种逻辑下,我们看到,北大教授钱玄同披挂上阵。他比陈独秀更进一步,开始 ... 。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的当期,以「 ”通信”为题,钱玄同写到: 「 ”顷见五号《新青年》胡适之先生《文学刍议》,极为佩服。其斥骈文不通之句,及主张白话体文学说最精辟……具此识力,而言改良文艺,其结果必佳良无疑。惟选学妖孽、桐城谬种,见此又不知若何咒 ... 。” 紧接着,针对上述陈独秀「 ”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钱接过话头: 「 ”此等论调虽若过悍,然对于迂缪不化之选学妖孽与桐城谬种,实不能不以如此严厉面目加之。” 以为自己「 ”对”,就不容别人「 ”反对”,甚至还 ... 。我们今天回看 ... ,有些东西实在可以看得很清楚了。我自己要问的是,在什么意义上,「 ”能作散文之桐城巨子,能作骈文之选学名家”(钱玄同语)就要被 ... 为「 ”谬种”和「 ”妖孽”?新文化运动,其实是新文化运动者 ... 在先,对方还没出阵,它就把未来敌手给「 ”妖魔化”。有趣的是,钱氏不但 ... 以壮行色,还唯恐人家不 ... ,居然悬拟被 ... 者将「 ”若何咒 ... ”。此公 ... 字当头,理直气壮,不就是认为自己「 ”对”,自己正义在胸、真理在手吗? 更有递进的是鲁迅。1926年了,新文化运动已有10年的历史,白话文早已取代文言文。可是,鲁迅对于反白话文的态度是: 「 ”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决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 敌人不投降,就叫它灭亡:当年,苏俄的高尔基也说过类似的话。两人的态度,何其相似乃尔。 那么,胡适呢?和以上几位相比,胡适是理智的(也是孤立的),面对来自美国留学生对《新青年》 ... 和不容讨论的批评,胡适在《新青年》上表态: 「 ”本报将来的政策,主张尽管趋于极端,议论定须平心静气。一切有理由的反对,本报一定欢迎,决不致‘不容人以讨论’。” 然而,胡适只能代表他个人,却无以代表《新青年》。上述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在文化气度及其方式上,比例是1∶3。这样一个格局,表明新文化运动以陈、钱、鲁的方式为主导,胡适则注定要被边缘化。因此,那场新文化运动由胡适而陈独秀而钱玄同而鲁迅,就是从「 ”平等讨论”到「 ”不容匡正”到「 ” ... ”到「 ”咒”。 这条「 ”不宽容”的逻辑线一路下行,必然付诸「 ”不宽容”的行动,比如1925年,一干人众居然公开火烧《晨报》馆(陈独秀认为应该,胡适提出严厉批评)……。终于,「 ”不宽容”的逻辑四处横溢,它给20世纪的中国文化和文化以外带来了极负的影响,它甚至驱导我们走上包括文化领域在内的「 ”斗争哲学”的不归路。这条路,你死我活,一走就是一百年。 1925年11月下旬, ... 左派人士发动一场被称作「 ”首都革命”的群众运动,试图以暴力推翻段祺瑞 ... ,火烧《晨报》报馆是此次群众运动的一个「 ”副产品”。1925年11月29日, ... 群众围攻并烧毁《晨报》报馆,原因主要是反对《晨报副刊》批评苏俄的立场。 血与火的一百年!今天,我们终于在时间上走出了那个世纪,我们在价值上也走出了那个世纪吗?答案悬疑。就这个时代而言,三十年来的精神蜕变,从历史上走失了的胡适又回来了,这个时代开始重新认读胡适。 但,尽管如此,胡适这个形象以及由它体现的宽容精神,是否成为这个时代的价值认同?没有,远远没有。即使在今天,在新文化运动已经翻过九十年的日历之后,我依然感到,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宽容依然是一种稀缺元素。 如果进一步把它落实到自己,我不得不承认,虽然我认同并欣赏宽容,但宽容的能力在我身上依然低弱,除了自身的性格偏激,毕竟我还吃过前一时代的精神之奶,中过「 ”毒”的我尚需长期克己。 今天,宽容的求取,是为了社会这个共同体的和谐,而和谐本身又必然要求着宽容。不止一次有人指出:和谐的「 ”和”就是口中有粮,和谐的「 ”谐”则是人人都能说话。前者姑置,后者如果像当年陈独秀那样「 ”不容”异己的言论,哪怕你是正确的,所得也不过是「 ”正确的专制”。现代社会,又有哪一种专制不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呢?因此,我们可以不要「 ”正确”,但决不能取舍「 ”专制”。 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为「 ”和谐”而努力,就是为「 ”宽容”而努力,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宽容的意识和能力,我们更须要宽容的制度(不妨想想那种不宽容的制度是如何建构起来的吧)。胡适和弘扬胡适的意义,正在于此。因为胡适的一生,就是为制度宽容而努力的一生,尽管他直到去世都没有看到这种制度的到来。 正如21世纪是胡适的世纪,并非指的是实然,那是一个文化老人的文化企盼;本文这里的走近「 ”胡适”,其诉求也就是走近「 ”宽容”,从而让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纪成为一个非血火的宽容世纪。 那么,丈量一下吧,我们和宽容之间的距离,到底还有多远。记得2003年8月,我和朋友们从绩溪小路一步步走近胡适,心中抱着一份期待;今天,我们这个世纪也在一步步走近胡适,心中更抱一份期待。我期待我们这个世纪铸「 ”斗争”之剑为「 ”宽容”之犁,我期待我们能为这宽容世纪的到来作出努力、哪怕是抗争的努力——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就像当年胡适所做的那样。 让这个世纪早日到来吧! 让我在此馨香祷祝!

胡适: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更多相关文章

  1. 许广平:鲁迅的伴侣,拒绝原配的合葬要求,而自己遗愿是不留骨灰

    「”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鲁迅11898年2月12日,出生于广东广州的一个书香门第。广州高第许氏,被称作为「”近代广州第一家族”。祖父许应骙,是慈禧太后的干儿子,曾任浙江巡抚,是清末股肱之臣。祖父到父亲时家道中落;母亲是商人的女儿,能作诗词。出生后的第三天,父亲在宴会上玩「”碰杯为婚”,酩酊大醉的父亲糊里糊涂地将许广平指给了一家姓马的劣绅。由于该户人

  2. 他人品不好,性格乖戾,为什么仍被尊为国学大师?

    黄侃,初名乔鼐,后更名乔馨,最后改为侃,字季刚,又字季子,晚年自号量守居士。湖北省蕲春县人。

  3. 俞平伯晚年红学观点不仅振聋发聩,至今也没有望其项背者……

    俞平伯,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出身于世代诗书之家。曾祖俞樾,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对《红楼梦》也有涉猎。父亲俞陛云,近代知名学者、诗人、书法家。俞平伯从小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国学基础雄厚。1919年他毕业于北大并负笈英伦深造,很自然地成为一个著名学者,历任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4. 梅兰芳当年做过相公?银行董事和辫帅张勋都是靠山,鲁迅曾狠批过

    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极具爱国情操的大师,那是在日本鬼子占领了上海之后,梅兰芳闭门谢客不再登台演出。

  5. 深扒文豪们不为人知的搞笑历史,看完后让人笑喷

    但实际上这些文豪们都有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当初我们在教科书上学习他们传承下来的知识时,根本没有想到他们还有这么有趣的一面,令人大跌眼镜。鲁迅先生这一生无疑是伟大的,他对我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6. 你读的佛经很多?看看鲁迅,你就自愧不如了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7. 陈寅恪与鲁迅曾是同窗挚友,一方成民族魂后,为何他们再无往来

    陈寅恪,于1890年7月3日出生于湖南长沙,乃一代国学大师、百年清华四大哲人、前辈史学四大家,他被誉为百年难得一见的学术人才——精通历史学、古典文学研究、语言学及诗词。这位国学大师曾与另一位文学泰斗是同窗同学且住在同一个宿舍,此人就是鲁迅,但陈寅恪却从来都对此事只字不提,这是为何?

  8. 施蛰存为什么会惹上文坛宿主鲁迅?

    1933年10月,《大晚报》副刊的编辑崔万秋约施蛰存先生谈谈读书的事情,具体而言:一是眼下读什么书;二是介绍给青年的书。

  9. 战士、绅士和隐士|许纪霖《安身立命:大时代中的知识人》出版

    "11月2日,著名历史学者、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许纪霖携新作《安身立命:大时代中的知识人》来到南京先锋书店,作了题为"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图景"的新书分享。△现场图01战士、绅士和隐士在繁杂的大时代中,不同个体的命运抉择,受到诸多复杂条件的影响,许纪霖以鲁迅、胡适、林语堂为例,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与决断,透视大时代下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

  10. 他的文史、英语双满分,数学只有0分,被北大拒绝却被清华录取

    提及到我国近代的「”偏科学霸”们,大家心中肯定有很多人选。臧克家先生、钱钟书先生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今天要说的这位「”偏科学霸”却有点儿不一样,让咱们一起来看看有什么不一样吧。这位「”偏科学霸”叫做吴晗。吴晗,浙江省义乌市人。他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尤其是在研究明史上,吴晗是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和其他「”偏科学霸”不一样的是,吴晗在小的时候学习并不是一帆风顺。吴晗的父亲是秀才出身

随机推荐

  1. 梦见害虫梦到害虫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害虫好不好

    做梦梦见害虫好不好?梦见害虫咬自己,做事不顺利,有阻隔。梦见燕子飞燕梦到燕子飞燕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燕子飞燕好不好梦见毛毛虫,让人觉得很恶心,这是表示你的外围已经出现了许多猥琐的小人,你应该要理性的判断,不可让他们的谎言和诱惑所骗,免得吃亏上当。梦见捉蝗虫,购买运将转好。梦见萤火虫在飞行,表示人际关系将有问题。梦见毛虫在树叶上蠕动,表示将发生行为方面的失误。

  2. 唐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唐寅为什么叫唐伯虎

    >唐寅为什么叫?因生于寅年寅月寅时,故取名「寅」,因为他是长子,寅为虎,又取字「伯虎」,。>唐寅,明朝苏州人,出身商人家庭,父亲唐广德,母亲邱氏。自幼聪明伶俐,20余岁时家中连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家境衰败,在好友祝允明的规劝下潜心读书。30岁赴京会试,却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吏。

  3. 清末大鉴藏家“有辫公”

    清末大鉴藏家“有辫公”在中山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文人雅士和文坛巨匠,曾为中山的文明史谱写过光辉的篇章。笔者现在介绍的是收藏领域中的一个,在清末,中山书画收藏界流传着一个熟识的名字,外号俗称他“有辫公”的收藏家。李大观堂藏品溢古香“有辫公”出生在清代同治年间,卒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从他一生都留着的辫子中亦可见一斑,故人们俗称他为“有辫公”。因鲍俊不仅是书画家,而且是大鉴藏家,他初次考科举未遂。

  4. 梦见运转良好的机器

    周公解梦梦见运转良好的机器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运转良好的机器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5. 史上半路夭折的四位神童,一个12岁当丞相,一个9岁写下千古名言

    历史上有很多才华出众的神童。今天给大家盘点几位历史上的神童。用同等量的物品放上去,结果称出了这头大象的重量。这个甘罗是当时年纪最小的一个,而且在他刚好12岁的时候,就成为了秦国的宰相。>>很难想象一个12岁的宰相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而在他母亲怀孕期间,他的父亲就去世了。这位神童非常的神奇,是一个普通百姓家的小孩。“愿来世不复生于帝王家”,仅仅一个九岁的孩子,能够发出如此感慨的千古名言,可见他也非常人。

  6. 被收买的盗贼

    清雍正年间,海州有一个叫王海涛的盗贼,20多岁,眉清目秀,像个书生。原来,昨晚被绑到驿馆的人正是王海涛,他在驿馆接受了刘镇的酒菜款待和一大锭压惊银。原来,王海涛早就被范德禄收买当托,帮范德禄摆脱麻烦。他瞪大双眼,语气很平淡地告诉范德禄,说又有人出钱收买了他,让他查出范德禄裹挟的财物。

  7. 官位与住房

    国王给阿凡提封了一个官位,说道:“阿凡提,现在你可以搬出原住室,搬进一幢大一点的住宅了。”“国王陛下,感谢您的恩典,我多年来一直住的很合适,没感到房子拥挤,怎么封我官位后房子却变小了呢?难道您给我的官位比我那两间房子还大吗?”

  8. 金刚经灵异录:死而复苏

    死而复苏人死不能复活这是古今中外一致的公论,也是有生必有死的定律,任何人不能否认或推翻的。在唐朝时代,佛教的禅宗特盛,而禅宗所据以明心见性的经典是金刚经。例如六祖在采樵时听人诵金刚经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忽有所感而舍俗出家。后来五祖为他讲经(金刚经)传法再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忽然大悟。所以在唐代无论在家出家,或男或女,莫不以读金刚经为恒课。

  9. 梦见强壮肥胖的牛犊 梦见牛犊有什么含义 – 周公解梦

    每个人都会做梦,只是有时梦会被记住,大多数情况下记不住。梦中的任何一个细节都有其特定的含义。有人说,梦是潜意识给意识的一封信。如果能够破解梦的含义,就会得到很多很有意义的信息。梦见强壮肥胖的牛犊梦见牛犊有什么含义梦见强壮肥胖的牛犊,是祥兆,能发财得贵子。做梦人如果正在打官司,那么他的官司会打赢。但是梦的瘦小枯干的牛犊,会身遭困厄。男人梦见罗望子树梦见罗望子有什么含义–周公解梦

  10. 清朝脱离的每一块领土都和沙俄有关,而唐努乌梁海是如何脱离的?

    到了唐朝时期,凭着强大的国力,先后消灭东突厥、西突厥,就这样,唐努乌梁海成为唐朝的藩属地,受北庭都护府管辖。当时称为都播,正式进入中国版图内。宋朝时期,由于国力有限,版图未能扩张到漠北,因此唐努乌梁海也没有属于宋朝,而是属于中国古代另一个政权:辽朝的后继者西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