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梅贻琦:和蔡元培齐名,17年培养无数大师,清华「 ”永远的校长”

梅贻琦([méi] [yí] [qí])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 1 1889年(光绪十五年)12月29日,梅贻琦生于天津的书香世家。父亲梅曾臣中过秀才,后沦为盐店职员。 1904年进入南开学堂,因品学兼优,颇得张伯苓赏识,最后以全校第一成绩毕业,被被保送至保定高等学堂。 1909年(宣统元年),首批庚款留美生考试放榜,一共有630人报考,他在被录取的47人中,取得了第6名的好成绩。 之后到美国,梅贻琦攻读电机系,并入选SigmaXi荣誉会员。 于1915年,26岁的他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回国担任清华学堂物理教师。 曾有这样一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留学归国后在清华教书。 可他天性寡言,不喜讲话,因此每天频繁地讲课令他身心俱疲。 这位年轻人心情苦闷,便转向自己的前辈诉苦,说不想干了。 前辈一听,勃然变色,问: 「 ”你教多久了?” 「 ”半年了。” 「 ”才半年,怎么就知道自己没兴趣?年轻人要有点耐性。回去教书!” 正是这一劝,就劝出了一位闻名遐迩的大学校长梅贻琦,并且这校长一当,就是17年。而这位前辈就是他的恩师张伯苓。 2 1931年底,清华大学迎来了新掌门人——42岁的梅贻琦。 在校长之位空缺了大半年之后,梅贻琦从美国回来,走马上任。 这个现在可是不好当的,前任校长罗家伦是个年少得志的 ... 党员。 ▲ 罗家伦 他在任期间,每天穿着 ... 少将军服,大肆在校园内宣传 ... 党义,试图将党义嵌入教科书中,还强迫学生们军训,接受驯化。对不合自己心意的言论动辄予以打压。最后被迫当众辞职,被学生们赶出校门。 在他之后,教育部又派了三位校长,刚到清华任职,就被老师和学生们赶出校门。 个中关系,错综复杂。 学生提出,新校长要满足五个条件: 1、没有党派色彩。2、知识渊博。3、要有很高的威望。4、人格要高尚。5、能实实在在发展清华。 但是当时的情况并不仅仅要符合师生的;还有有美国的背景,获得美国使馆的认可(清华前生就是留美预备学堂);同时还得兼顾教育部的不反对,在政治立场上没问题。 梅贻琦在就职演说上,发表了著名的「 ”大楼与大师”的言论: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他说,办大学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研究学术,一个是造就人才。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一个是要有设备,另一个是要有教授。 「 ”设备这一层,比较容易办到,可是教授就难了。一个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并不在于它有多少幢大楼,而在于它有多少个大师。” 提出要延揽人才,尊敬在校的教授。 梅贻琦不断削弱自己的校长权利,奉行「 ”教授治校”原则。 每次学校遇到什么问题,先让教授们自己开会讨论,一旦得出一个明确的结果,他会坚决执行,落实到位。 这就是梅贻琦在清华竭力推行的民主制,他成功建立了由教授会、评议会,和校务会三会组成的行政体系,以「 ”无为而治”的方式介入校务。 之后的几年里,清华大学便声名鹊起,梅贻琦一直深受当时师生们的爱戴。 有人问他,为什么清华师生赶走那么多校长、教授,为什么他那么受拥戴,秘诀是什么? 他却半开玩笑地说:「 ”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没有人愿意倒梅(霉)吧!” 3 「 ”对知识分子心态了解之深,当时少有如他的人。” 梅贻琦在礼聘教师方面,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早年在做教务长时,清华欲成立国学院,就是梅贻琦亲自延聘教授。 在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名单之中:留美博士赵元任,前清国学大师王国维,维新领袖梁启超和无任何文凭的陈寅恪。 陈丹青画作《国学研究院》左起: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 校长曹云祥对于陈寅恪的聘任犹豫不决。 梅贻琦力排众议:「 ”此导师之职位,非陈寅恪不可,虽无一纸文凭,却是三百年来不出一个的大师。” 清华的任人唯贤,不拘一格,正是从梅贻琦这里开始的。 还亲自到火车站接赵元任先生;1927年王国维在颐和园 ... ,也是梅贻琦亲自去园内收殓并料理后事的。 延揽人才的诚意在华罗庚身上得到极好的体现。 数学大师华罗庚 华罗庚从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人,先做小学教员,后为店员。 20岁时,他以一纸论文轰动数学界。 清华数学系主任熊庆找到梅贻琦: 「 ”不知这个年轻人你听过没,这样的才华是绝世罕见的,如果我们能让他进清华接受教育,以后必将在数学界有伟大的建树。” 「 ”听你的” 「 ”不过事情有点麻烦,他只有初中文化,会不会影响太大,不怕教育部说我们清华乱来?” 梅贻琦摆摆手,让他只管做。 就这样华罗庚被破格召进清华大学加以培养;又破格从一位系资料员转升为助教,而且被允许修习大学课程;破格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去「 ”访问研究”;最后又未经讲师、副教授两级职位而被聘为教授,上述过程大多是在梅贻琦的亲自过问下实现的。 清华从一个名气大但无学术之实的高校,跃升为中国首屈一指的大学。日后从这里走出的学生,不少都是誉享全球的大师。 4 大学者陈寅恪曾评价说: 「 ”假使一个 ... 的法令,可以和梅贻琦说话那样谨严,那样少,那个 ... 就是最理想的。” 而叶公超用「 ”慢、稳、刚”三个字形容他。 1935年12月9日,北京各大学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 ... ... ,史称「 ”一二·九运动”。 「 ”一二九”学生运动 数千名军警冲进清华大学抓人,他们先找到了校长梅贻琦,要求马上提供住宿名单。 梅贻琦一言不发、默默地交出名单,让在场的师生都惊呆了。 随后,让校工断掉了全校的电,一片漆黑的清华校园,他悄悄转移走了名单上的所有学生们。 军警们像无头苍蝇一样在 ... 中搜寻了很久,却发现名单上的人员和地址根本对不上号。 最后梅贻琦很诧异的对来人:「 ”不好意思,慌乱中,拿错了,那是前年的名单” 朱自清,闻一多,吴晗,这些国民 ... 最为痛恨的眼中钉肉中刺,都被梅贻琦留在了清华。 大师云集,成为了清华最引以为傲的学术资本。 5 有人说梅贻琦的一生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最早带领中国教育走向世界顶尖水平。他不光奠定了清华百年来的风骨,也是西南联大最重要的掌舵人。 1937年,「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国立清华大学被迫迁到湖南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4月,又被迫西迁到云南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寡言的梅贻琦讲过这样一段「 ”高调”的话: 在这风雨飘摇之秋,清华正好像一条船,漂流在惊涛骇浪之中,有人正赶上驾驶它的责任。此人必不应退却,必不应畏缩,只有鼓起勇气,坚忍前进。虽然此时使人有长夜漫漫之感,但我们相信,不久就要天明风定。到那时我们把这条船好好开回清华园,到那时他才能向清华的同人校友敢说一句「 ”掌告无罪”。 清华如此风范,在西南联大期间,依然延续,并无间断。 正如梅贻琦所说:「 ”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在大师之大。” 那时候的西南联大,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真正担当得起「 ”国之重器”的称谓。 每次提起西南联大,就会必称它为中国教育史上的「 ”珠穆朗玛”。 昔日西南联大学生,南开大学化学系教授申泮文说: 在校领导班子中绝对没有非教闲杂人等滥竽充数,所以也就没有外行领导内行的问题了。 在抗日战争八年的时间里,它一共培育了3882名学生。 这当中,就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以及各学科的开创者、100多位人文大师。 正如从西南联大毕业生的杨振宁所言:「 ”西南联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虽仅存在了8年,但她培养的人才对新中国的贡献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文学教授中,有国学很深的学者,有学贯中西的大师,有著名的诗人,如陈寅恪、钱钟书、朱自清、沈从文、张奚若、陈岱孙、潘光旦、金岳霖、钱端生、冯友兰、闻一多等。” 1939年,梅贻琦全家在昆明东寺街住所合影。后排左起:梅贻琦、韩咏华 6 西南联合大学,到达昆明后。当时联大有三个 ... ,张伯苓和蒋梦麟都在重庆做事,真正管理联大的人只有梅贻琦一位。 很多事,都需要地方 ... 的帮助。梅贻琦三天两头往省 ... 跑,找时任省 ... 主席的龙云帮忙。龙云也事事尽心尽力的去做,因此两人的关系还是很不错的。 西南联大办了一个教学质量高的附中,许多人都想把孩子塞到这所中学。 但是铁面无私的梅贻琦有一个准则:以成绩说话,差1分也不能录取,谁说情也没用。 龙云的女儿龙国璧、梅贻琦的小女儿梅祖芬都报考了这所学校。 龙国璧名落孙山。 龙云的夫人私下里找过梅贻琦求情,未果 曾给予联大许多支持的龙云,认为梅贻琦太不给面子,亲自去找梅贻琦。 梅贻琦笑了,对龙云说:「 ”主席您不说,我也知是何事,孩子没有考上,实在是一件遗憾的事。” 「 ”校长,您看是否能通融一下,破格录取。” 「 ”主席,若是可以,贵夫人前日和我说时,我便可以定了,规矩不能破啊,否则,治学怎可严谨。孩子只差一点就考上了,说明实力还是有的。这不,辅导老师我都找好了,潘老师每晚登门给你家孩子辅导,有潘老师辅导,明年定能高分考上。(一年的辅导费是梅贻琦自掏腰包的)” 话已经说到这个分上了,虽有不满,但也无话可说。 后来龙云的秘书长对他说:「 ”我打听过了,梅校长的女儿也未被录取。” 龙云顿时对梅贻琦的不满,烟消云散,还多出了十二分的敬佩。 西南联大毕业证书 7 1947年清华大学校庆,四校的领导合影。左起分别为:查良钊、胡适、梅贻琦、黄子坚 1948年12月,梅贻琦为了保住清华大学的庚子赔款基金(这笔数额巨大钱,当时在美国),离开了大陆。 1955年,梅贻琦从美国去台湾省,继续筹办清华大学,但他说:「 ”真正的大学仍应该在北平清华园”。 梅贻琦和夫人韩咏华路过香港,主动说起当时离开的情形: 「 ”1948年底 ... 给我一个极短的通知,什么都来不及就被架上飞机,飞到南京。当时我舍不得也不想离开清华,我想就是 ... 来,对我也不会有什么,不料这一晃就是几年,心中总是念念不忘清华。” 梅贻琦先生晚年病中 1962年5月19日,73岁的梅贻琦在5月19日与世长辞,安葬在台北清华大学校园内的山顶上,墓园取名为「 ”梅园”。 ▲ 梅贻琦校长安息的「 ”梅园”(于右任先生题字) 谁能想到,就这样一位名字在民国教育界如雷贯耳,学术地位超然 ,曾担任中华民国教育部 ... 的人物,住院期间,连药都买不起,丧葬费居然是靠校友募捐才解决的。 梅校长执掌清华基金几十年,手里握着一笔巨款,怎么可能会穷酸至此呢? 办完丧事不久,清理遗物时,他的家属打开了梅贻琦生前经常随身携带,视为珍宝,但从未当众打开,不知道里面装着什么东西。 一个隐藏了几十年的秘密被揭开了:里面不是重要文件,不是支票存折,只是一个账本——清华基金的账本。 几十年来清华基金的每一笔用处,他都记录得明明白白,没有一处疏漏。所有的钱,他都用在了清华大学的建设上,没有一分落入私囊。 这就是他宝贝了一辈子的东西。那一刻,所有人都沉默了。 梅贻琦的夫人韩咏华说:梅贻琦没有留下任何财产,所有的话都在病床上讲完了,也就无需写什么遗嘱了。 胡适是公认的大师,新文化运动的巨擘,但从来没有人称梅贻琦为「 ”大师”。他也从不觉得自己有资格称什么「 ”大师”,却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大师。 清华的校训「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他一直在身体力行地践行。 梅贻琦——永远的清华校长! 推荐阅读: 蒋梦麟:史上任期最长的北大校长,长达17年,晚年竟被赶出学校 清华最牛教授:没有学历,会二三十门外语,誉为三百年一遇的大师 赵元任:智商逆天,50多种语言、教授8门课程!玩出大师级的高度

梅贻琦:和蔡元培齐名,17年培养无数大师,清华「 ”永远的校长”的更多相关文章

  1. 中国最幸运的省会城市,逆袭成省份,还捡了全中国最大一个漏

    中国最幸运的省会城市是哪一座,你可能会想到由小村庄崛起的石家庄,或者沉寂两千年,又重新崛起的郑州。因为合肥不仅仅从一干强有力的城市中突围,后来居上成为了省份,还捡到了全中国最大的一个漏。直到太平天国之时,安庆成为交战的中心,省府被迫迁往了合肥。因为日军的侵略,芜湖、蚌埠这两座原本最有希望取代安庆的城市遭到破坏,反而合肥因为不打眼,反而破坏最少。

  2. 中国最牛父亲!清华导师梁启超,九个儿女都成才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这家的父亲说的就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也是清...学四大导师之一的梁启超。梁启超家「”一门三院士”,指的是他儿子中的梁思成、梁思永和梁思礼。前两位在1948年中华民国的中央研究院院士评选中当选,而梁思礼则是在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梁启超的儿女中有建筑学家、文学研究专家、图书馆学专家,还有火箭科学家和军官。一个孩子的成功,可能是个体因素,九个孩子皆成才俊,那

  3. 流亡云南的法国大军,背后是一个崩溃的法兰西

    如果收留这些法军,云南方面恐不愿执行,甚至可能出现虐囚事件,引发更大的外交风波;如果不收留这些法军,则中国作为盟国于理难通,并且可能错失中国向中南半岛渗透影响力的良机。一支游击队引发的血案这支流落到中国境内的法国殖民军,本是看守越南西北部的一支抵抗力量。

  4. 张耕华 | 陈寅恪、吕思勉治史风格的异同

    陈寅恪、吕思勉陈寅恪和吕思勉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大家,他们的治史都以研读传统典籍为基础,也都继承了中国历史上的史学传统。陈寅恪、吕思勉两位都是纯粹的历史学者,但都非常关心社会现场,其著述之命意,常希望在历史中寻求经验教训,而非纯粹为史实而考证史实。论者常常关注陈、吕两位治史上的前一方面成就,而对后者则有所忽视,其实,这是他们治史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国史学史上珍贵的学术遗产。

  5. 流亡云南的法国大军,背后是一个崩溃的法兰西 | 地球知识局

    如果收留这些法军,云南方面恐不愿执行,甚至可能出现虐囚事件,引发更大的外交风波;如果不收留这些法军,则中国作为盟国于理难通,并且可能错失中国向中南半岛渗透影响力的良机。一支游击队引发的血案这支流落到中国境内的法国殖民军,本是看守越南西北部的一支抵抗力量。

  6. 这所刚挤进双一流的大学,原来过去六百年都是云南省文化中心

    今日有暇,来到云南大学老校区校园内闲逛。云南大学的原校址,明弘治年间就开始作为云南贡院。全省的秀才每三年一度来省城参加乡试。李定国把永历皇帝接到昆明之后,这里短暂的作为永历驻陛之所,行使皇宫的功能。云南大学的创建者,第一任云南王唐继尧是云南会泽人。会泽院前面的台阶共95级,象征九五之尊。云南大学在民国时期曾被评为亚洲最好的十五所大学之一。沉沦一段时间之后现在是双一流B类大学。

  7. 民国时期黔系军阀的生存之道:弱小的贵州一省竟搅动整个西南政局

    有言道:「”四川的草鞋兵,贵州的双枪兵。”黔系军阀,是民国军阀中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黔军将士战斗力弱小,他们左手...、右手烟枪,是臭名昭著的「”双枪兵”。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势力,却在贵州保持了二十多年的割据特色。黔军曾经兵发四川,谋震云南,甚至在北伐战争中也打出了名堂。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这个民国军阀中的异类——黔系军阀吧。要说黔系军阀,首先要说的人物必然是有着黔军鼻祖之称的刘显世。刘显

  8. 陈寅恪与鲁迅曾是同窗挚友,一方成民族魂后,为何他们再无往来

    陈寅恪,于1890年7月3日出生于湖南长沙,乃一代国学大师、百年清华四大哲人、前辈史学四大家,他被誉为百年难得一见的学术人才——精通历史学、古典文学研究、语言学及诗词。这位国学大师曾与另一位文学泰斗是同窗同学且住在同一个宿舍,此人就是鲁迅,但陈寅恪却从来都对此事只字不提,这是为何?

  9. 他的文史、英语双满分,数学只有0分,被北大拒绝却被清华录取

    提及到我国近代的「”偏科学霸”们,大家心中肯定有很多人选。臧克家先生、钱钟书先生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今天要说的这位「”偏科学霸”却有点儿不一样,让咱们一起来看看有什么不一样吧。这位「”偏科学霸”叫做吴晗。吴晗,浙江省义乌市人。他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尤其是在研究明史上,吴晗是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和其他「”偏科学霸”不一样的是,吴晗在小的时候学习并不是一帆风顺。吴晗的父亲是秀才出身

  10. 曾经的「 ”中华大学”,52年院校调整被拆分,如今仍是211重点

    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布局中,并没有以中国大学或者是中华大学为名的大学,但是在中国近代,却有一所以中华大学为名的高校,而且还是民国第一所私立大学。而这所大学在历经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之后,主体被武汉的一所211重点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所继承,下面我们就来回顾一下这个私立中华大学的历史。中华大学的师生们将中华儿女无所畏惧的爱国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

随机推荐

  1. 只有一颗珠子的手链

    村里有个叫豆子的小伙子,只有十八岁,长得矮小,不到一米五,脸上有一块难看的疮疤。豆子见阿梅不相信,就把左手一举,露出他戴在手腕上的一条手链,“我有一个法宝呢!”>阿梅盯着他的手链说:“怎么只有一颗珠子了呀!”>阿梅愣了半晌,喃喃道:“只有一颗了呀,只有一颗了呀!”>豆子明白了阿梅的用意,鼻子酸酸地,他乖乖地伸出左手,撸起袖子,让阿梅看他手链上最后那颗珠子。

  2. 「 ”六不总督”叶名琛的民族气节,著名疆臣如何背负 ... 名

    镇海楼头月色寒,将星翻作客星单。纵云一范军中有,怎奈诸君壁上看。向戌何必求免死,苏卿无恙劝加餐。任他日把丹青绘,恨态愁容下笔难。这是晚清名臣叶明琛的七言绝句,诗中他自比范仲淹,直言败给英国人绝非自己无能,实在时作壁上观的人太多,向戌、苏武这些中国历史上颇具民族气节的名人都成为叶明琛效仿的对象,纵观全诗颇有壮志未酬之意。

  3. 比较磁州窑与海康窑瓷器

    比较磁州窑与海康窑瓷器磁州窑、海康窑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磁州窑陶瓷约有百余件,海康窑彩绘瓷也有数十件,从上个世纪50年代末开始收藏,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之久,有兄弟单位调拨来的,收藏家无偿捐赠来的,海关走私没收的,出口公司截留的,上级文物部门调拨的,专门到文物店购买的等等。窑址出土器物甚为丰富,海康窑彩绘瓷受内地一些名窑的影响是肯定的。

  4. 三、抵御后金 自毁长城

    战争进入关键阶段,这时袁崇焕下令动用早就准备好的大炮,后金军猛烈发射。炮声响处,后金兵士被轰得血肉横飞,全军被迫后撤。袁崇焕登上城楼望台,沉着冷静地监视后金军的行动。这下后金军伤亡惨重,连在后面督战的努尔哈赤也身受重伤,后金军只好全军撤退。他的第八个儿子接替他成为后金之主。后金军分兵三路包围了锦州城。

  5. 情人节空间说说-感人的情话

    喔、、、喔、、、说什么男人的时间容不下十二、爱是什么,什么是爱?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不尽情,情不自禁地对你说声:我真的好想你!

  6. 柔肤弱体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róufūruòtǐ【解释】指柔弱的身体。【出处】无【例子】无【相关】百度“柔肤弱体”

  7. 家庭幸福美满的句子

    15、有时候生活会让既定的目标越来越远,但是只有家庭幸福美满才有条件去完成自己的梦想。

  8. 梦见我出车祸

    周公解梦梦见我出车祸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我出车祸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9. 【零孤】的意思是什么?【零孤】是什么意思?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公孙九娘》:「千里柔魂,蓬游无底,母子零孤,言之怆恻。」零孤的拼音línggū零孤是什么意思零孤línggū孤苦零丁。

  10. 为什么说李景隆是朱棣的大功臣?他明明是建文帝阵营的人

    今天历史新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李景隆是建文帝阵营的人,为什么说他是朱棣的大功臣?>李景隆是一个神奇的将军,他自己明明是建文帝阵营的人,在靖难之役的时候被建文帝拜为大将军,统率大军去讨伐燕王朱棣。后世都说李景隆是朱棣的人,而且李景隆被朱棣列为功臣之首。就此南京陷落,朱棣靖难成功,建文帝下落不明。后来李景隆被弹劾图谋不轨,但是明成祖却不予追究。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