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印度为什么将英语定为国语?

  印度的语言问题,在更深的层面仍然制约着印度的发展。英语在印度的强势地位,一方面是印度在各领域参与全球竞争的“红利”,另一方面也是印度形成成熟、公平、公正的公民社会的障碍。英语是除了种姓、教派等因素外又一道分化印度社会的鸿沟。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语言问题仍将是印度崛起进程中的羁绊。

  一、印度语言政策的演变

  语言是民族意识与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关键要素。早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启蒙时期,印度的进步知识分子们就意识到了语言问题的重要性。他们在进行民族启蒙教育、传播民族独立思想时自觉地使用民族语言,并进一步提出了“国语”的概念,希望把语言作为整合民族意识、争取民族独立的武器。

  1917年圣雄甘地提出了确立国语的五条原则,主张应赋予当时母语人口最多的印地语国语地位。甘地的主张得到了当时大多数国大党领袖及社会各界精英的支持,尽管他们中很多人的母语并不是印地语,可他们学印地语、讲印地语。这场声势浩大的“国语运动”,推动了印地语的国语化进程。

  1947年印度获得独立,此时,印地语正式成为印度的国语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在殖民统治者这个共同的敌人消失后,印度内部的民族、宗教、政治、经济、社会矛盾却开始凸显,语言问题成为印度各种内部矛盾冲突的一个爆发点。在很多母语非印地语的地区,很多人担心新共和国如果以印地语为国语,会损坏自己的经济、政治、文化权利。在地方政治势力的操纵下,在泰米尔纳德邦等一些地区甚至爆发了“反印地语运动”,当地主要政党甚至以“独立”相威胁,这种势头不得不使当时执政的国大党领袖在语言问题上做出让步。

  1950年,印度的第一部宪法出台,该宪法关于语言问题的表述没有使用“国语”这样较为敏感的词语,而是用“官方语言”来确定了印地语的地位,同时英语也被确定为官方语言。但宪法同时规定:英语的官方语言地位在印度只能再持续15年。1950年的印度宪法确定了印度“多官方语”的语言政策,相对于独立运动时期的印度各界在“国语”问题上的努力,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倒退。

  印度第一部宪法在语言问题上的妥协助长了印度的地方民族主义情绪,20世纪50年代,印度掀起了一股建立“语言邦”的浪潮。尽管当时尼赫鲁对此非常警惕,认为按语言建邦“将会妨碍国家整合的过程,打乱我们的行政、经济和财政结构,并在我们处在国家的初建时期就释放出扰乱与分裂的力量。”但由于地方民族主义势力的巨大压力,1956年印度国会通过邦改组法,把国家按语言分布重新划分为6个直辖区,14个邦。此后,语言成为印度行政区划变革的重要因素。这种按语言建立“语言邦”的现象是印度语言民族主义的胜利,客观上,这使印度多官方语的状态逐渐固化。

  进入20世纪60年代,英语作为印度官方语言的15年期限将至,按照宪法规定,印地语将正式成为印度的单一的全国性官方语言。但此时由于“语言邦”格局的形成和印度地方语言民族意识的崛起,印度国内反对印地语成为单一官方语言的力量比独立初更大。在南印度泰米尔纳德等邦甚至爆发了激烈的反印地语 ... 活动。面对这样的局势,印度 ... 不得不再次让步。

  1963年印度 ... 出台了《官方语言法》,这是印度 ... 对印度地方政治势力妥协的产物,这部法案规定英语的官方语言地位将无限期延长,但同时,法案也强调了印地语的官方语言地位。法案规定印度的学校必须教三种语言:在印地语地区教授印地语、英语和其它一种印度语言;在非印地语地区教授本地语言、英语和印地语。这就是著名的“三语方案”,其初衷是缓和印度的语言矛盾,促进非印地语地区的印地语推广工作,为印地语未来的国语地位打好基础。

  这一方案在表面上看暂时缓和了印度的语言矛盾,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解决印度的语言问题。因为在政策落实方面,泰米尔纳德、西孟加拉等语言民族主义势力强大的邦直接或变相 ... 中央 ... 的政策,使中央 ... 在这些地区推广印地语的努力基本落空。此后,印度的语言格局演变为:印度大部分地区通行“印地语+英语+一种民族语言”,少数地区通行“一种地方语言+英语”。

  二、印度的语言使用现状

  印度是语言情况最为复杂的国家之一。目前印度的宪法承认两种全国性官方语言:印地语和英语,此外还承认21种地区性官方语言。据印度2001年人口普查统计结果,印度超过百万人口使用的语言有30种,超过1万人使用的语言有122种,此外还有数以千计的各种方言。而作为母语使用人口最多的是印地语,约占总人口数的41%,而其他母语人口占总人口超过l%的语言有:孟加拉语(8%)、泰卢固语(7%)、马拉提语(6.9%)、泰米尔语(5.9%)、卡纳达语(5.4%)、乌尔都语(5.1%)、古吉拉特语(4.5%)、马拉亚拉姆语(3.2%)、奥里亚语(3.1%)、旁遮普语(2.8%)、博多语(1.3%)、阿萨姆语(1.2%)、迈提利语(1.1%)。

  印度目前的语言现状,与印度建国者们的初衷大相径庭。“三语方案”虽然规定了印度所有的邦都要教授印地语,但是,泰米尔纳德、西孟加拉等个别邦拒绝贯彻这一政策, ... 印地语教学。所以最终结果是没有任何一种印度民族语言能够通行全印度,而英语作为通行全印度的官方语言的地位反而得到了巩固。

  在印地语地区,学校除了教授英语、印地语外,通常把梵语作为“三语方案”规定的第三种语言。在多数非印地语地区,学校教授英语、本地语言以及印地语。而在少数非印地语地区,如泰米尔纳德邦和西孟加拉邦,“三语”教育实际上被缩减为“双语”(本地区语言+英语)教育,或者“三语方案”中的印地语被梵语替代。这种局面下,英语成了最大的“受益者”。由于在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背景下,英语本身就是一种强势语言,再加上英语在印度的特殊地位,英语在印度的影响力从独立后至今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增大了。

  厘清印度的语言使用现状是一件艰难的工作,其关键在于:相当一部分印度人除了母语之外还通晓一到两种语言。“三语方案”使英语和印地语成为大部分接受过正规学校教育的印度人的第二或第三语言。印度的历次人口普查虽然都把语言作为一个重点调查项目,可是只是关注母语使用情况,未把第二、第三语言纳入调查范畴。所以,英语和印地语作为第二或第三语言在印度的使用状况缺乏权威的、精确的统计。所以,印度到底有多少人使用英语或印地语?这是一个难以准确回答的问题,但不回答这个问题则无法说清印度的语言使用现状,因此下面笔者将对这个问题尽可能地进行推断。

  1.英语。

  尽管英语在印度有毫无疑问的强势语言地位,可实际上,印度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非常少,据2001年的人口统计数据,印度母语为英语的人口仅有20多万。因此,英语对于绝大部分印度人来说是第二或第三语言。而他们掌握英语的主要途径是学校教育。虽然印度的学校教育体系中从小学开始就对英语比较重视,可是由于印度的初、中等教育相对薄弱,辍学率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要熟练掌握英语必须接受高等教育。因此在缺乏进一步的精确的统计数据的支持下,人们一般把印度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视作为熟练掌握英语的人群。

  而在印度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占总人口比重约为5%,因此很多学者推测印度熟练掌握英语的人口比例约为5%。同时,虽然印度的初等、中等教育中极其重视英语教育,可由于较高的辍学率,印度约有2/3的适龄人口无法完成中等教育,换句话说,仅有约34%的印度人能完成中等教育,假定印度完成中等教育的人口能够中等程度地掌握英语,那这一部分人不会超过人口总数的34%。2011年印度人口普查显示印度仍有约26%的人口为文盲,可以推测:印度约2/3的人口英语水平仅为初级水平或根本不懂英语。

  2.印地语。

  根据2001年的人口统计数据,印度以印地语为母语的人占总人口的41%,而以乌尔都语为母语的人口为5%,两者相加占印度46%的人口。在非印地语地区,泰米尔纳德邦、卡纳塔克邦、西孟加拉邦消极推行印地语教学,除了这三个邦,三语方案在其它邦基本能得到贯彻。这三个邦的人口占印度总人口约18.5%,假设这三个邦的人完全不懂印地语(事实上在卡纳塔克邦、西孟加拉邦会讲印地语的人也不少),而剩下的非印地语母语地区,我们仍假设只有1/3能完成中等教育的人口能较熟练地掌握印地语,那么也有约12%的非印地语母语地区的人能掌握印地语。这样,印度能熟练、较熟练使用印地语的人口接近总人口数60%,这已经是比较保守的估计。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印地语和印度其它语言有共同的语言谱系及历史文化渊源,在同样的学校教学条件下,大部分非印地语母语地区的人学习印地语远远比学习英语容易得多。因而,总体上,以印地语为第二或第三语言的人群对印地语的熟练度远远超过他们对英语的熟练度。

  三、印度的语言困局

  作为一个大国,印度在语言问题上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少一种真正能为绝大多数人通晓的共同语(国语)。前文分析过,印度中等程度以上掌握印地语的人口约60%,中等程度以上掌握英语的人口约为34%,除了这两种语言,其它任何一种语言被通晓的人口比例都不超过10%。“多语共存”、“多语竞争”的语言困局对印度的发展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1.语言问题影响了印度的民族、国家意识整合。

  历史上,由于不断地受到外族入侵、民族迁徙以及宗教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南亚次大陆上的民族情况极其复杂,民族融合的进程非常缓慢。在英国人征服印度以前,能涵盖次大陆大多数本土居民的、清晰的民族观念在印度尚未有过。18世纪以来英国对印度的征服和统治催生了印度的民族意识,印度的独立运动中甘地和国大党力图用“印度斯坦族”(即所有居住在印度的人民是一个民族)的概念整合印度的民族观念,为印度的独立运动的最终成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必须强调的是,语言历来是民族意识、民族观念的核心要素,甘地和国大党倡导的“印度斯坦族”的概念中也包括民族共同语的要素,即“印度斯坦语”。然而独立后,共同的敌人--英国殖民者被赶走后,印度的地方民族主义势力兴起,给印度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的统合构成了巨大挑战。独立后的印度地方民族主义,大都以语言和语言族群作为确认民族的重要因素,因此也被称作为“语言民族主义”,语言邦的出现和“多语”语言政策的形成正是印度“语言民族主义”的胜利。

  正如尼赫鲁所指出的,语言民族主义从一开始就是印度的民族、国家观念统合进程中的“扰乱”与“分裂”力量,独立以来,印度的地方民族主义势力以语言为借口争取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这种努力从未停止过。尽管独立已近70年,印度仍不断地有以语言为依据改变行政区划的现象,语言民族主义导致的政治、经济、社会 ... 在今天的印度仍然屡见不鲜,这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社会不安,也影响到了作为整体的印度民族凝聚力。

  2.印度目前的“多官方语”现状造成社会行政、教育资源的浪费,妨碍印度国民素质的提高及民族语言智力成果的全民共享。

  按照印度现行的语言政策,仅在印度中央和邦一级行政单位使用的官方语言就有20多种,印度中央 ... 的重要文件通常至少有20多个语言的版本,大多数邦一级的 ... 文件也至少有两种以上语言的版本,这即造成巨大的行政资源的浪费也影响到行政体系运转的效率。而对教育而言,现行的印度语言政策导致本来就不充足的教育资源分散到几十种语言的教育中去。这样,除了英语等少数语言,其它大部分的印度民族语言教育都面临投入不足和质量不高的窘境,其结果就是使得大部分地区的印度人轻视母语教育。长此以往,形成了一种“轻视母语教育”和“母语教育不力”的恶性循环。

  这种情况下,印度 ... 在扫盲、科普、普及基本的公民素质教育等方面常常“事倍功半”,影响到印度公民素质的提高。此外,“多语并存”、“多语竞争”的局面妨碍了印度民族语言智力成果的全民共享。以文学为例,除了少数语种,大部分的印度民族语言作家的作品必须通过翻译(通常是英语译本)才能被其它地区的印度读者了解,这进一步导致很多印度人轻视母语的倾向。这既不利于印度民族语言的发展,也影响了印度民族融合、共同发展的社会历史进程。

  3.英语在印度的强势地位在深层次上制约着印度社会均衡、健康地发展。

  在印度目前的语言使用情况下,英语凭借其在印度的特殊历史地位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强势语言的影响力,成为在印度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最有影响力的语言。虽然,英语对印度的发展的益处显而易见,印度的“英语优势”普遍被认为是全球化背景下印度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实际上,英语对于印度的负面影响同样也显而易见。

  首先,英语作为一种外来语,对印度的本土文化与历史的表达并不能完全胜任,英语的“滥用”势必伤及印度民族文化的内核,妨碍印度民族意识的整合与发展。

  印度的后殖民理论家阿吉兹·阿罕默德曾以英语对印度本土文学的翻译为例抨击了英语在印度的地位,“如果这一局面持续下去的话,那么英语事实上将成为生产‘印度’文学知识的语言。目前的困境在于英语恰恰最不适合承担这一角色。不是因为它是随殖民主义一道进入印度,而完全是因为它是所有印度语言当中,在结构和氛围上与其它印度语言相隔最远的,因此最难以在原文本和翻译文本之间架起文化桥梁。原语言越口语化、表演化、本地化、习俗化、假定化、沉默化,英语的无能越严重。”一种本不能胜任表达印度文化的语言担任起事实的“桥梁纽带”语言,其结果必然是制约印度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意识的整合,影响民族凝聚力的形成。

  其次,强势语言地位使英语成为印度社会阶层分化的一道鸿沟,妨碍印度社会的健康、均衡发展。

  前文分析过,英语对绝大多数印度人来说是需要后天学 ... 第二或第三语言,通常只有享有较良好的教育条件的人才能熟练掌握英语。在印度这样一个国民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发展中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和高等教育对大多数印度中下层民众来说是难以享用的“奢侈品”。这种情况下,英语成为印度下层民众在教育、就业等方面面临的一道难以逾越门槛。英语的强势地位,导致印度的中下层群众要想争取各种政治、经济、社会权利必须要先过“语言关”,英语无形中成为了宗教、种姓之外分化印度社会的又一道鸿沟。

  另外,宏观地看,印度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领域中英语的主导地位甚至是导致印度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畸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英语教育培养起印度的社会精英,以英语为载体的西方文化也必然对他们的意识形态、价值判断、思维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印度的许多精英人士难以摆脱在精神上对西方的依赖,“很多接受英语教育的印度精英和专家把自己定位为西方人,时刻仰望西方模式和技术,渴求西方世界的认同。这些精英控制了教育和文化机构,并不断强化他们的控制。”比如,印度社会在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领域的智力成果大都以英语为媒介,并且往往难以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其恶果之一就是印度社会的很多智力成果并不能很好地为印度人服务,同时印度的“精英人士”们主导的印度政治经济政策和发展模式往往面临水土不服的情况,无法发挥出印度的在各领域的潜力也难以保证印度社会平衡、健康地长期发展。

  结语

  进入21世纪以来,印度的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印度的开国者们曾经憧憬的那个“有声有色”的大国梦想正逐渐变成现实。但在印度的经济发展和大国崛起进程中也有很多“隐忧”,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维持印度经济、社会的公平、协调、可持续发展。而目前印度的语言状况,却不利于上述目标的实现。

  正如前文分析的,印度的语言问题表面上看似并不急迫,但在深层次上妨碍印度民族意识的整合、影响国家管理体系的运转、加剧印度社会的两极分化。从另一个角度看,前殖民地国家在政治上获得独立相对容易,而在精神、思想以及发展模式上跳出殖民主义的窠臼却很困难,因此语言问题对前殖民地国家的发展而言实际上是至关重要的。

  正如印度开国者们曾设想的,国语(单一的民族共同语)应该是解决印度语言问题的最佳方案,可由于独立后印度地方语言民族主义的兴起,再加上民主体制的制约,在语言问题上,印度 ... 缺乏政治魄力和政策执行力。时至今日,印度的“多语并存”的语言现状在印度已经逐渐固化,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但不管怎样,作为独立的民族国家,印度应该坚持使民族语言成为国语的努力。

  展望未来,随着印度民族意识的进一步整合、国家观念进一步地深人人心,全民族利益共同体不断深化发展,印度的民族语言依然有可能在社会各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是印度社会维持均衡、健康、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所必须努力的方向之一。(文:廖波)


 种姓制度真的在印度消失了吗?

 印度与巴基斯坦的仇恨是怎样形成的?

 佛教是如何在古印度彻底消失的?


长按右图识别二维码一键关注

印度为什么将英语定为国语?的更多相关文章

  1. 从杨广兴建大运河入手,分析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中华文化的起源地一般认为在黄河流域,在东汉末年孙权建业称帝之前,江东往往被称作蛮荒之地,那时中国的经济中心也一直在中原一代。

  2. 孙竞昊:「 ”康先生”(Mr. Commodity)在江南

    本文系由2019年5月31日在上海博物馆观众活动中心举办的「”江南文化”系列讲座的讲稿整理而来。一、引言:「”德先生”与「”赛先生”之外的「”康先生”1、「”...”新文化的灵魂今年是「”...”百年祭,海内外都在搞一些学术及非学术的纪念活动。大家纪念1919年春夏之交的...活动,以及与之相连的从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运动发生在新文化运动的语境里,而且造成了之后新文化运动

  3. 明朝白银货币化:中国传统经济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在和世界各国的贸易不断发展过程中,白银最终成为了中国的主流货币。明朝时期是中国白银货币化的关键时期,和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密不可分。白银货币化反映了中国和世界市场的接轨开始,也反映了中国商品经济出现了新变化。元朝纸币明朝初期,为了改变元末货币混乱的局面,于是统一使用铜钱。

  4. 「 ”明章”先声还是「 ”三国”伏笔?漫谈东汉「 ”度田事件”成败得失

    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是为汉光武帝。然而东汉建政之初天下未定,全国尚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刘秀扫平关东,平复陇右,攻略川蜀,又经过了长达十三年的征战,终于在建武十二年(36年)实现了全国统一。

  5. 广场协议的真相:日本经济死于他 ... 还是走火入魔?

    关于广场协议很多人都比较熟悉,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正是这一纸协议让日本经济一蹶不振,陷入「”失去的二十年”。日本人吉川元忠写在《金融战败》中甚至认为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不亚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事实真是如此吗?我看未必,提出两个问题:第一:签署广场协议的国家除了日本美国还有德国英国和法国,这几个国家汇率都对美元大幅度升值,为何唯独日本失去了二十年,而其他国家却欣欣向荣呢?第二:广场协议签署于1985年,

  6. 被忽略的低音:中国近代的农民为何普遍贫困?

    经济观察报书评作者=李金铮来源=《江海学刊》新配图片,源自网络近代以来,...之演变过程,也是中国知识分子不断反思和批判的过程。中国农村以其历史悠久、地位重要和纷繁复杂,更是倍受关注,贫困问题就是其中的焦点之一。

  7. 林徽因、张爱玲、宋美龄、杨绛,她们的英文水平到底怎么样?

    今天,我们来盘点几位民国才女,她们有颜有才有气度,腹有诗书气自华。那她们的英文水平到底如何呢?林徽因长得好看也就算了,林徽因英文也超厉害,连美国学者费正清都称赞不已。19岁时,爱好文艺的林徽因尝试翻译了王尔德的TheNightingaleandtheRose,并发表在1923年12月1日《晨报五周年纪念增刊》上。节选一段,感受一下林徽因的翻译功底:"Noredroseinallmygarden!

  8. 关中地区是如何成为汉帝国的经济中心的?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关中地区,主要是指渭河平原一带,其面积大约为6万平方公里。司马迁的《货值列传》提到以关中为核心的西部一带,包括巴蜀和陇西,其面积和人口大约占据天下三分之一,然而其财富却占据天下的60%。本文主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关中地区是怎么成为汉朝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的。在羌族和大漠还未统一形成强大的势力之前,关中地区拥有十分安定的大后方。

  9. 语言天才海因里希·谢里曼是如何学习外语的?

    谢里曼青少年时代以做学徒谋生。但他酷爱读书,尤其专心攻读荷马史诗,他坚信荷马史诗所述特洛伊战争皆属史实而非虚构,立志要把埋藏在地下的特洛伊古城发掘出来。克里米亚战争时期经商致富后即自费进行了长期的考古发掘。海因里希·谢里曼如何学习小语种外语的背诵法何种...有效,则必须靠自己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摸索。

  10. 为民族独立,为新中国,帮会大佬加入 ... ,儿子孙子和自己皆献身

    但一家有三代烈士的,却是很罕见,安徽省凤阳县的梅家就是这样富有革命传奇,又都为新中国奉献了生命的英烈家庭。他们是梅子明、梅竹樵、梅福星祖、子、孙三人。罗炳辉昔年,新四军第五支队司令员,江北指挥部副指挥罗炳辉曾和谭震林说:根据地都能像梅竹樵一家,革命就会早日成功。梅子明未念过书,性情豪爽,爱交朋友,肯帮乡邻,好打抱不平。

随机推荐

  1. 揭秘阿斗到底是谁的儿子,为什么刘备临死前会说阿斗不才君可自取

    还不知道:阿斗是谁的儿子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刘备有没有生殖能力一直是历史谜团?扶不起的阿斗到底是谁的儿子一直没有说法。刘备一生娶妻纳妾无数,在娶甘糜两位夫人之前已经娶过了好几个老婆,但是都没有剩下一儿半女。两位夫人年轻貌美,结果结婚多年却没有孩子,五六个老婆不可能身体都有问题,这就很值得怀疑,后来刘备娶了孙权的妹妹孙尚香,孙尚香很年轻,喜爱舞枪弄棒,身体自然很

  2. 梦见长期不和与反叛_周公解梦梦到长期不和与反叛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长期不和与反叛好不好

    梦见长期不和与反叛是什么意思梦中我好像与周围的人格格不人,对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感到反感,也不知己错还是他错。相反地,你不和的对象也可以是自己;你可能反叛某项特质,而这项特质由你在梦中争执的对象身上反映出来。

  3. 梦见豺狼_周公解梦梦到豺狼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豺狼好不好

    做梦梦见豺狼好不好?梦见打豺狼,则意味着纵欲过度,病魔缠身。梦见家里趴着一条蛇_周公解梦梦到家里趴着一条蛇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家里趴着一条蛇好不好姑娘梦见豺狼朝自己走来,会嫁给一个弱不禁风的男人。梦见豺狼出现在墓地,意味着你的不孝会给家人带来重大的打击。已婚女子梦见豺狼闯进了自己的家,未孕和待产的女子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免将来生下的孩子会出现先天性疾病。

  4. 路易八世简介_法国国王路易八世_狮子王路易八世_路易八世评价

    中文名称:路易八世外文名称:LouisVIIIleLion别名:狮子王国籍:法国出生地:法国出生日期:1187年9月5日逝世日期:1226年11月8日职业:君主信仰:天主教配偶:卡斯蒂耶之布朗谢路易八世——法国卡佩王朝国王路易八世(狮子),法兰西卡佩王朝国王,且在1216年-1217年要求英格兰王位。路易八世虽然作为国王只统治了三年,但在作为王太子期间是一个积极的领导者。他死于1226年,由子路易九世继位。

  5. 太阳新天地三度流拍后债主欲再打六折售债权

    说起大型购物中心,它可谓是大城市CBD标配,经营佳、人气旺的购物中心会被视为提振周边商业活力的利器。然而,今年以来,广州CBD珠江新城最大的单体购物中心——太阳新天地的日子却并不太平,债务缠身、管理混乱、商户退租,甚至多次拍卖和变卖物业资产、价格一降再降,但仍无人愿意接盘。

  6. 形容寒冷的成语

    指冬季最寒冷的腊月天。天凝地闭——形容冬天非常寒冷的情景。由于寒冷而四肢不能舒展的样子。霜雪本是寒冷之物,而对此敢于欺凌傲视。形容秋冬时林木萧疏,溪涧浅落的景象。因为饥饿寒冷而哭叫。形容挨饿受冻的悲惨生活。凄风苦雨——凄风:寒冷的风;苦雨:久下成灾的雨。寒附火者——因为寒冷而靠着火取暖的人。形容气候寒冷,刺人肌肤。形容天气十分寒冷冰天雪窖——窖:收藏物品的地下室。形容极为寒冷的景象

  7. 诗佛王维写诗时情意绵绵,为何最后却皈依佛门,孤独终老?

    学生时代经常背诵古诗词的我们,一定背过这首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没错,这首《相思》正是王维因思念友人李龟年而作。如此情意绵绵的诗句,让人们不得不认为王维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然而,大家有所不知的是,《相思》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却是个一心向佛的男人。他一生只结过一次婚,并在妻子去世后一直独居,直到去世。他的感情经历究竟如何呢?就让小编带着大家一探究竟。王维的家族是传统

  8. 佛陀告诉你善恶有报是怎么回事

    有一次,国王亲至祇园精舍拜见佛陀,专门向佛请教善恶因果之事。波斯匿王请教道:“世尊!您常说善恶有报,毫厘不爽。倘若今生为婆罗门种姓,来生是不是可以继续投生为婆罗门种姓呢?”佛陀对波斯匿王说:佛教不讲宿命,始终主张“命自我造”。

  9. 腹载五车是什么意思?

    【拼音】fùzàiwǔchē【解释】比喻读书甚多,知识渊博。【出处】《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例子】【近义词】学富五车【相关】百度“腹载五车”

  10. 新发现的罗马马赛克是如此罕见,一位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一个骗局

    LindseyBedford,一群志愿者在英国的博克福德发现了一个罕见的罗马马赛克,他们说它可能有1600多年的历史。比森是罗马艺术和建筑专家,也是罗马考古学协会董事会成员。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