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关于吉州窑芒口瓷器延时问题研究景德镇烧造芒口瓷器的时间,始于北宋中期,盛行于南宋:终于元中期。本人曾先后四次去吉州窑考察,发现吉州窑的涩圈、芒口瓷器,俯拾皆是。到目前为止,吉州窑尚没有确定为北宋期间生产的芒口瓷器发现。这是吉州窑芒口瓷器晚于景德镇窑出现的主要原因。2.虽然市场力量是吉州窑在南宋烧造芒口瓷器的重要原因。税收也因此成为吉州窑瓷业发展的沉重负担。
关于吉州窑芒口瓷器延时问题研究
景德镇烧造芒口瓷器的时间,始于北宋中期,盛行于南宋:终于元中期。吉州窑芒口瓷器的烧制时间比景德镇延时了。之所以如此,本文试从下列三个方面阐释这个现象。
一、吉州窑芒口瓷器始烧于南宋。终烧于元代晚期
1.在迄今为止的考古发掘成果中,两宋时期吉州窑高档黑釉茶盏有数起。1958年南昌市出土的贴花鸾凤梅花盏,1962年南昌市出土的贴花木叶纹盏,1970年江西高安县出土的贴花鹿树兔毫盏,1971年南昌市出土内的贴花朵梅纹盏,1984年江苏泰州出土的彩绘和贴花黑釉盏。以上两宋黑釉盏均为仰烧,口沿有釉。元代具有确切纪年的黑釉茶盏目前在江西尚没有发现。“江西元墓中出土了一批精美的吉州永和窑黑釉与白地彩绘瓷。主要器形有瓶、炉、枕和粉盒盖等一类器。其中以白地彩绘瓷为多。”这与宋代盛产黑釉茶盏不同,说明元代的喝茶习惯已经发生了变化,斗茶已不再是上流社会风行的习惯。
适应新的喝茶要求,生产新式茶盏就成为迫切需要。外黑内白茶盏就在这一形势下成为市场的新宠。据余家栋等人撰写的《吉州窑遗址发掘报告》,在吉州窑遗留的二十四个窑包中,大多数窑包都发现了芒口瓷碗、盏、碟。本人曾先后四次去吉州窑考察,发现吉州窑的涩圈、芒口瓷器,俯拾皆是。
吉州窑芒口瓷器从何时开始烧制呢?蒋玄怡在《吉州窑》一书中说:芒口矮足且内凹、多施满釉的黑釉茶盏是南宋风格。据陈柏泉先生研究认为:南宋时期的吉州窑,是仰烧和覆烧兼行的时期 。外黑内白釉碗,在南宋绍兴时期福建水吉建窑亦大量烧造。永和各窑包堆积多有出土。多以碗为大宗。据此可以推断,吉州窑生产芒口瓷器始于南宋,比景德镇要晚。
2.1963年在抚州市挖到了一个元代至正八年(1348年)的墓,该墓出土了一只青白釉印花碗,该碗现收藏在江西省博物馆。这只碗的特征是:“芒口。弧腹壁,矮圈足,有‘鸡心’突起。外壁素面无纹。内壁VI边饰回纹。其下饰折枝菊纹,内底饰凹弦纹。器内外施釉,釉呈鱼肚白,色泛青。”该碗出土后,一时搞不清楚它的窑口。八十年代发掘吉州窑以后,印证该碗是吉州窑产品。
1980至1982年,江西省文物工作队在吉安永和镇对吉州窑进行了系统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高足杯、芒口大平底印花碗、玉壶春瓶以及芒口双鱼纹印花碟等,都是元代典型断代器。造型与高安元代窖藏、万年元墓以及韩国海域中国元代沉船所出玉壶春瓶、高足杯均相近似。与抚州元墓印花碗也极相似 。陪葬的粗糙碗,按常理来分析,应该是墓主人生前使用的碗。抚州的这位墓主人下葬的时间是至正八年,这已经是元代后期了,因此可以确定这只碗是在元代后期生产的。南昌藤王阁的古玩市场,这一类碗寻常易见,即为笔者在那购得。由此可见芒口碗一直烧到元代晚期吉州窑停产。
二、芒口瓷器,吉州窑比景德镇窑始烧时间晚的原因分析
1.为了解决碗口变形的问题,景德镇窑急于烧制芒口瓷器。五代、北宋早期景德镇青白瓷多使用上层优质瓷石。这种瓷石含铝氧成分较高,不变形,故此时生产的多为厚唇圆口瓷碗。但此时工匠已开始使用中层瓷石,这种瓷石铝氧成分较低,故碗口有变形现象。从发掘出土的青自瓷来看。五代、北宋早期也有花口碗碟出现。为了解决碗碟口沿变形问题,景德镇工匠采用了覆烧法烧制芒口瓷器。目前可以确定的最早时间是北宋中期开始采用覆烧 ... ,北宋神宗元丰纪年墓出土的芒口青白瓷可以证明这点。
芒口青白瓷器出现后,由于本身所具有巨大的优势,迅速占领了广大市场,逐渐取代了仰烧青白瓷器。到目前为止,吉州窑尚没有确定为北宋期间生产的芒口瓷器发现。宋代最早生产芒口瓷器的是北方的定窑。景德镇和吉州窑都是从北方引进覆烧 ... 。为什么吉州窑会晚于景德镇呢?其主要原因在于吉州窑瓷土含铝氧成分高于23%,在窑内1250度以上的高温下,仰烧碗口不变形,吉州窑人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当时还非主要矛盾的覆烧这个问题上,而是放在解决大量生产黑釉瓷抢占市场份额的问题上。这是吉州窑芒口瓷器晚于景德镇窑出现的主要原因。
2.虽然市场力量是吉州窑在南宋烧造芒口瓷器的重要原因。但降低税收成本才是决定性的因素。南宋以来,由于朝廷 ... ,一再败于金兵, ... 与军队的开支主要依赖江南地区,江西是重要税收来源地。税收也因此成为吉州窑瓷业发展的沉重负担。《容斋随笔》记载:景德“镇之巨商今不如意者十八九”(这里巨商指的是大窑户),税收繁重是景德镇在南宋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蒋祈在《陶记》中说,景德镇“窑之长短,率有xiang(相上瓦下)数,官籍丈尺,以第其税。……兴烧之际,按籍纳金,窑牌、火愿迭相出入,谓之报火”。
由于税收规定得太高,窑户难以承受,于是不少窑户会在暗中偷税漏税,南宋 ... 因此又制定了更为苛刻的政策,“凡利于官者,一涉欺瞒,则牙、商、担夫一例坐罪,其周防可谓密矣。”罔窑户在沉重的税收压迫下,会有今不如昔的怨言。由于不能在偷税漏税上下功夫,那只能在降低成本上下功夫,这可以说是南宋景德镇大量烧制芒口瓷器的一个重要原因。永和镇与景德镇相距不远,处在同一片蓝天下,税收政策基本相同,同样面临降低成本的压力。
吉州窑可以从两个方面降低税收成本。其一,把龙窑尽可能做大。从永和镇本觉寺发掘的龙窑遗址来看。这个龙窑在当时是最大的龙窑之一,长36.8米、宽O.42—3.95米。为什么要做这么大呢?通过简单的数学运算,我们可以发现这个秘密。比单位长、直径多一倍的半圆柱体积,是原半圆柱体积的多少倍呢?是8倍。吉州窑户和工匠在长期的烧窑实践中摸索出这个道理。试想,一个小窑每次装烧二十担瓷器,比这个小窑长、宽都大一倍的窑可以装烧一百六十担瓷器。而窑户所交的税收只须交小窑的一倍,因此窑户的实际税收就降低了。这就是吉州窑龙窑在宋元时期越做越大的原因。因为宫府按照“窑之长短,率有xiang(相上瓦下)数,官籍丈尺,以第其税”的话,大窑相对于小窑来说税收低得多。其二,采用覆烧法。在相同的窑内单位空间里,可以多烧好几倍的瓷器。值得一提的是,景德镇采用覆烧法,有解决瓷碗在烧制过程中变形的问题,而永和镇白土含铝氧化物达23%,比景德镇元青花瓷器的胎还要高出3个百分点,瓷碗在摄氏1250度不会变形。然而,吉州窑在南宋却采用了覆烧法。其中主要原因有两个。一,覆烧可以充分利用窑内空间,多装烧瓷器,以降低税收成本;二,覆烧可以把瓷碗(盏)的胎做薄,以达到节约优质白土资源的目的。
三、芒口瓷器。吉州窑比景德镇窑延烧时间长的原因分析
1.进入元代,景德镇开始使用高岭土和石泥二元配方做瓷胎,景德镇地区有着丰富的高岭土,而且获取高岭土比获取石泥更容易,因此,瓷胎成本更低。资源危机问题得以解决,覆烧法节约瓷泥的优点退居其次,而芒VI瓷器的缺点则上升为主要问题了,因此覆烧法开始逐渐被淘汰。
2.高岭土和石泥二元配方,使瓷胎的二氧化铝含量大为提高,可以达到2O%以上,在1200度以上的高温下,瓷胎不变形。因此也不需要采用覆烧法以控制碗口变形了。又由于芒口瓷器口沿无釉,在日常使用过程中有易藏污垢的缺陷,而在口沿包白银等金属将导致成本提高。景德镇在使用二元配方制瓷后,具备了改革覆烧法的条件。因此,叠烧法和仰烧法就因时而出了。据刘新园先生研究,二元配方制瓷法最迟在1322年开始在景德镇采用,根据这个研究成果,可以推论覆烧法在元代中期之前就已经停止使用了。
3.元代吉州窑瓷器开始逐步转变生产重点,从以生产黑釉瓷器为主,转变为主要生产彩绘瓷器。永和镇地下的白土由于含氧化钾较高。生产的瓷器偏灰色,不适宜生产优质瓷,因此吉州窑生产优质瓷的白土主要来自于外地。据《青原山志》记载,吉州窑从青原山鸡冈岭挖取白土,自宋代就已经开始了。元代吉州窑白土来源没有重大突破。根据永和镇民间流传的断土说来分析,永和镇的白土没有断绝,实际上至今仍可以挖到自土,所以断土指的是优质白土断绝了来源。在优质白土每况愈下之际到完全断绝来源这段时间。吉州窑人为了节约优质白土,唯一可采取的办法就是覆烧法,籍此把瓷胎做薄,节省原料。这种外黑内白的小碗,胎质洁白,底部是北宋黑釉茶盏的三分之一,碗壁是二分之一。如此薄的小碗,是不能起到斗茶保温作用的。在吉州窑七眼塘窑包表层可以看见瓷质覆烧窑具到处都是。与涩圈瓷碗残片处在同一层面,可见在元代为了节约优质瓷土,覆烧瓷器一直在生产。
4.元代统治阶级的饮茶习惯已经发生改变,不再嗜好斗茶,而喜好喝奶茶,导致黑釉茶盏在社会官僚阶层眼中风光不再。由于传统习惯的作用,黑釉茶盏在广大民众心目中还有地位.不会在一日之中消失,因此它的萎缩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如此一来,高档黑釉茶盏卖不了好价格,吉州窑人只能降低成本,生产平民百姓日常使用的黑釉瓷器,因此产品越做越粗,利润微薄。一些大瓷商、大窑户、能工巧匠逐步离开永和镇,去景德镇谋生,当然也有去他处改行谋生的。留在永和镇继续从事陶瓷生产的人,在景德镇瓷业竞争的打击下,进一步萎缩,只能根据市场的需要,生产一些芒口、涩圈碗等粗瓷以维持生存。
这个黑釉涩圈瓷碗与枢府碗的式样类同,可见它们是元代后期的产品。元代后期仍在生产像抚州市出土的元代至正八年(1348年)那样的青白釉芒口印花碗。随着景德镇的影响越来越大,吉州窑的瓷业就越来越萎缩,这个过程是渐进的、无形的,直至最终停烧瓷器。
笔者在永和镇考察时了解到一个十分有趣类似的现象,即永和镇开往吉安市的客轮停开的过程。永和镇起初开往吉安市的客轮有二艘,每天早晨、中午开往吉安,中午、下午由吉安开回来。自1999年修了永和镇到吉安市的公路后,由于公共汽车更加便捷,去吉安只要半个小时,并且车次多,于是许多人就改坐汽车去吉安了。开始一段时间,两艘客轮并没有停止运营,改为轮流开,一艘船开一天,一次只开一条船。由于客轮适宜运输大件物品,且费用较便宜,还有一些小商小贩、农民和学生乘坐。进入2l世纪以来,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和收入提高,人们越来越多地乘坐汽车,而乘坐客轮的人越来越少,客轮的利润越来越低,有时甚至亏本运营,致使客轮后来只开一艘。到最后,连一艘也经营不下去了,在市场作用下自然停止运营。永和客轮的淘汰,是市场竞争的结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吉州窑的停烧是一个类似的现象,是一个渐变直至终止的过程。
来源: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编辑:古语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