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佛经故事:佛待病人犹如亲子

师父对待弟子如同儿女,至死不应舍离。佛在舍卫国时,有一位长者请佛及众僧去受供养。比丘们都去了,但世尊没有去,而是派人去取食物,世尊之所以这么做,是有两个原因:一是要给诸天说法,二是要去照看一位病人。>世尊看见所有比丘都去长者家受供养,就拿钥匙打开一间房间,看见一个比丘,病得很重,大小便都拉在床上,身体不能动弹,一切难以自理。>世尊问道:“你有什么病苦?”比丘答道:“弟子生性愚昧,常起懈怠和傲慢心,从不帮助关心别人。所以今天虽然卧病在床,也没有人来看望我,实在孤单穷困,无处依靠!”>世尊慈悲怜悯这位比丘,亲自抱他起来,清除污秽,洗涤坐具,给他洗澡换衣,铺设干净坐具,随后抱回房中,亲自给他 ... 。最后,世尊告诉这位比丘:“你不努力修持,死后还要受更大的苦!”于是因势利导,逐步给他说法,劝他勇猛精进。患病比丘心中领悟,从此精进修行,命终之后,终得无余涅槃。>后来,佛对众比丘说:“你们比丘没有父母兄弟,也没有姊妹宗族,不互相帮助照应,这是不应该的!佛法平等,上下和睦。从今天起,弟子侍奉师父如同父母,至死不应舍离;师父对待弟子如同儿女,至死不应舍离。师徒之间互相慈爱,保持永久。所有什物,平等分配;若无什物,应当多方乞讨,照顾病人等于照顾自己,所得功德没有减少。”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佛经故事:佛待病人犹如亲子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2. 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菩萨,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

  3. 唐武宗灭佛之谜:唐武宗对佛教有什么刻骨仇恨?

    不过也曾经出现过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这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灭佛影响最大,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唐武宗灭佛原因何在?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欢佛教的,但即位数年后就对佛教怀有刻骨仇恨,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武宗之所以下令灭佛,主要是与当时的宗教斗争有关。

  4. 大叔拿块「 ”木头”上节目,专家却很激动:佛教「 ”贡品”,至少百万

    自古中华多瑰宝,或许很多朋友会联想到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或是大唐金器,清代的玉器;当然,熟悉古董的朋友或许还会想到明代的「”木器”,这里要说的就是一种特殊的「”木头”。早在数年的某档鉴宝节目中,一位大叔就双手捧着块这样的「”木头”让专家鉴定,由于外貌显不出什么「”金贵”之处,也没经过任何雕琢,因此一出现就引起了诸多非议;但在场专家看到这块「”木头”后却显得很是激动,不仅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其估价更是达

  5. 中国人信奉儒释道,为何史上还有那么多「 ”灭佛”事件?佛得罪了谁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教是非常古老的一种宗教,其历史长达两千五百多年。从汉代开始,佛教自丝绸之路传入中华,并一直经久不衰。由于,佛教的部分教义同封建皇帝的治

  6. 佛教兴盛的背后,说说明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历史

    在士大夫们的观点里,佛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有着教化的意义。本文将梳理明朝时期对于佛教的观点,探究佛教在明朝时期的位置。佛教的寺庙先来聊聊佛教,你知道多少?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最初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可是,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中国化了之后,佛教竟然成了一种文化的核心。当时,官员们是对佛教趋之若鹜,众多的士大夫信仰从西边传过来的佛教,工作的业余时间还会进行佛教的修行,可谓是佛教徒。

  7. 我们生活中很多流行用语其实都是源自佛教的用语

    1、「”世界”源于佛经,出于佛教「”世界”一词,「”世”为时间意,「”界”为空间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并无「”世界”,如今被广泛用之。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词,非仅仅指地球而指整个宇宙而言,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词则专指地球而

  8. 你读的佛经很多?看看鲁迅,你就自愧不如了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9. 丰子恺道出弘一法师出家真相:他只是到了「 ”人生三层楼”的第三层

    可是弘一法师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他,算是绝情,也算是虔诚,依然选择抛弃了心中享乐的灵魂,大彻大悟,人活世间不过是卧不过七尺,食不过三餐。人们难以看破弘一法师出家的原因,哪怕是他的妻子对这个原因同样是充满了未知。丰子恺说的或许才是最接近的答案。

  10. 西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鸠摩罗什、克孜尔石窟、信仰之变)

    鸟兽以花果为食,不经意间用种子装扮了世界一、鸠摩罗什南北朝时的真谛法师、唐代的玄奘法师、北朝的鸠摩罗什被称为佛经三大翻译家。

随机推荐

  1. 走近山西榆次窑

    走近山西榆次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山西是古窑址众多的省份,大自然厚爱这片土地,给予了它充足的黏土和似乎永远采不完的煤炭,赠予了它瓷业生产的各种先决条件。孟家井因古代隶属榆次县,因此被称为榆次窑。2000年山西省考古所和太原市考古所联合对榆次孟家井窑进行了小规模的发掘,窑址面积约10万平方米,但大部分被压在了房屋和道路的下面,考古队员因此无法进行全面深入的发掘。

  2. 同浴讥裸是什么意思?

    【拼音】tóngyùjīluǒ【解释】在一起洗澡却讥笑别人赤身露体。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问题,却以此而讥嘲别人。【出处】无【例子】无【相关】百度“同浴讥裸”

  3. 陈情令蓝忘机等了魏无羡多少年?蓝忘机十三年都做了什么?

    原著中有很多虐心的场景,其中最让人影响深刻的应该就是蓝忘机此后等了魏无羡十三年,只比杨过等小龙女少了三年。蓝忘机等了魏无羡多少年?小说里,蓝忘机和魏无羡是恋人关系,蓝忘机可以为了魏无羡与全族人为敌,即使自己身负重伤,他也不忘救出魏无羡。蓝忘机是一个很深情的人,自从魏无羡消失后,他一直都在问灵,结果问灵十三年,却始终都没有等到那个人,这就是所谓的“问灵十三载,等一不归人。”

  4. “胴体”一词实际是什么意思?

    关于“胴体”一词的本意,现在看到的所有的词典都没有标出“女性裸体”的义项。而《现代汉语词典》中虽然在解释“胴体”时有“指人的躯体”的义项,但是第一义项却是“躯干,特指牲畜屠宰后,除去头、尾、四肢、内脏等剩下的部分”。如此看来,“胴体”虽然有时也可以指“人的躯体”,但和“女性的裸体”却没有任何直接的语义关系的。

  5. 神奇的绿瓶子

    听了莫翰的回答,小矮人从自己的衣袋里掏出个绿瓶子,说:“这头牛你就卖给我吧,我把这个绿瓶子送给你。”小矮人的劝告使莫翰很受感动,他把牛交给小矮人,拿了这只瓶子大踏步地回家了。莫翰的话音刚落,瓶子里便又蹦出两个很小很小的小人。他俩一出瓶口,举起木棒对准莫翰和他的妻子就打。不过,只有到这个时候,莫翰才算觉察出自己的错处:贪图二千卢比,丢掉神奇的绿瓶子。

  6. 47条比较有道理的说说短语-感人的情话

    《日落之前》十八、情绪变化与生理变化是相互影响的。张小娴二十三、其实我根本未曾拥有过你,所以觉得我至少得把这句话说给你听,说我爱你。在人生清醒的时刻,在哀痛和伤心的阴影之下,人们离真实的自我最接近。张小娴四十、原来,爱情从来没有离开过,只是我记得,你忘了。学会接受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热爱它,以归属于它而心存欣喜。

  7. 一问三不知成语故事_成语“一问三不知”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成语】一问三不知 【拼音】yīwènsānbùzhī 【解释】原意是对某一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都不知道,现在用来表示对实际情况一点也不知道。 【成语故事】 公元前468年,晋国的大夫茍瑶率大军讨伐郑国。郑国在春秋初年是个强国,后来日渐衰弱,成为一...

  8. 沉淀在时光下的回忆 像初次见面的阳光一样美好-感人的情话

    《不合时宜的考察》三十三、哪个没心没肺的人,没有一段为某人掏心掏肺的曾经。人生就是这样的无奈。

  9. 纪念弘一大师

    招贤老人法号弘伞,是弘一师底师兄,二人是九年前先后在虎跑寺剃度的。Y君向弘一师提出关于儒道,佛道的种种问题,又缕述其幼时的念佛的信心,及其家庭的事情。弘一师用与前同样的笑颜,举右手表示请他坐。

  10. 斗玉

    藩王觉得有理,便责令苏州府举荐最好的玉工。>当时,苏州排名第一的玉工叫陆子冈,排第二的叫王小溪。>陆、王二人向来谁也不服谁,平时就争斗不休,一听藩王要招吴门第一玉工,谁若中选,便坐实了第一的宝座,自然都要去。>原来,王小溪虽然自知技艺较陆子冈稍逊一筹,但他有一件雕玉宝器,就是锟刀。而王小溪得了这把锟切玉刀,技艺更是精进不少。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