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张三甲只用六年就考上武状元,为何孙禄堂蹉跎十年也不去考武举?

作者兰台,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有朋友给我留言说,孙禄堂等人不去考武举是因为他们不屑于考武举,去王府教拳做教头比考武举强多了。 我想告诉这些朋友,这种看法打错特别,完全是不了解清末武林生存环境的胡说。 首先,晚清「 ”教拳”的拳师可不等于老师,更多时候被达官贵人看做是「 ”玩意儿”,不是说武技本身是「 ”玩意儿”,而是说教拳的这个拳师是「 ”玩意儿”。 以民国真正靠武艺混成「 ”官儿”的霍殿阁为例,根据李国雄的《随侍溥仪纪实》记载,溥仪找霍殿阁教拳,是让霍殿阁在戏台子上「 ”打拳”,他和随侍人员坐在下面「 ”看戏”。 霍殿阁被溥仪聘请为拳术教师后,一样要给溥仪看家护院,溥仪的侍卫李国雄虽然跟着霍殿阁学拳,但是到伪满洲国时,李国雄是侍卫三队的队长,而霍殿阁是他手下的三等侍卫官,一样被李国雄呼来喝去,完全当做了下属看待。 如果看李国雄口述回忆录大家就知道,李国雄作为一个侍从,他也分得清侍卫武官与拳师的区别,李国雄分得清,晚清北京城里的达官贵人们更分得清什么是「 ”武官”,什么是「 ”玩意儿”。 其次,李尧臣这个清末民国著名的武术家在会友镖局当了20多年的镖师,他口述的保镖与走镖生涯明确说了,镖师们宁愿去走镖,给商局守夜看大门也不愿意去给达官贵人「 ”看家护院”,因为达官贵人的仆人们往往把这些镖师看做是「 ”臭要饭的”,呼来喝去,完全不尊重镖师的人格。镖师们都不愿意受这些「 ”小人们”的闲气。 给达官贵人看家护院对于武术家来说,其实是一件非常伤自尊的事情。 另外还有一些朋友说,学武不一定要考武举。 这也是谬论。 清代武举制度最为完备,武举也分武秀才、武举人以及武进士。虽然武科待遇比文科差远了,但那也是官僚之间的评比,武科秀才、举人也享受文秀才、文举人免税、免徭役等特权。 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能考上武秀才,那么不但他的徭役赋税(类似今天个人所得税+星期六「 ”义务”劳动)免了,他还能指定家里的一个男丁同样免除徭役,而且还一举成为官僚队伍的一员,清末武科虽然不如文科尊贵,但是反过来武科从秀才开始可以递补职务非常多。 以民国四川大军阀杨森为例,他父亲就是一个武秀才,后来递补成不入流的典史(负责一县治安),所以杨森小的时候才能读得起书。 更别提考上武举人、武进士,那和范进中举享受待遇也差不多了,一个武举人哪怕是没考上武进士,只要愿意投军,考察一年合格后清廷也可以授予他六品武职。 就是回乡闲居,尽管在家乡老爷圈里算是地位最低的,但那也是老爷,县官也要倚重的。 有人可能要说了,清末捐官便宜,孙禄堂不稀罕考武举,当芝麻绿豆小官,要当官他自己早捐官了。 这么说的朋友,也是不知道清末捐一个官要花多少银子,根本不是普通家庭负担得起的,也是捐官泛滥,那也是对于官宦富商人家而言,对于普通人,哪怕是一个拥有15亩土地的富裕自耕农,捐官也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光绪年间捐一个最最基本的监生(类举人待遇,在清末算文凭,有监生身份才说得上下一步买官),需要白银24两。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清史泰斗戴逸教授曾经考证过,清末农村一户四口之家拥有20亩土地的中农,一年总收入不超过32两白银,而一年开支稍不注意就会超过35两,也就是辛苦一年还要亏空3两银子。 也就是说,即使清末捐例大开,谁花钱都可以买个官,可光是监生文凭就不是一般富裕自耕农家庭买得起的。 这也就是说即使在清末,普通人都买不起一个监生,对于普通人来说文武科举是最好的出路。 这里我就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清朝最后一个武状元张三甲是如何考上武状元的,中间穿插着孙禄堂女儿孙剑云所述说的孙禄堂生平,看看孙禄堂是考不上还是不屑于考。 另外再说一句,不要以为武举好考,清朝武举也是三年一考,一科不到150人,就算是武秀才,人口大县也就二十个武秀才名额,小县只有几名。尤其是清代直隶地区,有考武科举的传统,竞争异常激烈,凡是考上武秀才的,那至少身体素质在全县几万人里排名前一百是没问题的。 张三甲生于1876年,孙禄堂生于1860年,也就是说张三甲比孙禄堂小了十六岁。 张三甲(上图)是清末直隶开州人(今河南濮阳),孙禄堂是直隶顺平人,说起来都是直隶老乡。 张三甲比孙禄堂幸运在于他父亲是武馆馆主,在当地教拳为生,未必有多富贵,但至少可以保证张三甲吃饱,从小接触武术。而孙禄堂则出生于普通农户家庭,九岁父亲去世,根据孙剑云女士描述,孙禄堂当时穷的不行,如果没有好心人救济,孙禄堂差点因为家贫自尽。 张三甲从小在他父亲教导下学武,而且根据《濮阳县志》等资料,张三甲到15、6岁就发育的比普通成年人还要高大魁梧,而且臂力惊人。臂力惊人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从道光帝开始,清代武举就走入异常重视「 ”武技”的怪圈,尤其重视拉重弓,如果臂力好,拉重弓拉得好,骑射、步射乃至文字测试稍就算差一些也会优先录取,相反,如果拉重弓不行,其他成绩再好,名次也高不了。 虽然《濮阳县志》等史料记载简略,但是可以合理想象,如果张三甲家里穷,营养跟不上,张三甲也许能高大,但是魁梧肯定就没戏了,臂力也没法锻炼的如此「 ”惊人”,而且张家不仅供张三甲全脱产学武,还供他弟弟张冠甲全脱产习武。 从这一点看,张家全年总收入至少是在150两左右,而这差不多是孙禄堂18岁到27岁十年收入总和了。 和张三甲不同,孙禄堂在青少年时期重要的是谋生而不是习武,根据孙剑云女士所说,孙禄堂先生赴保定做笔墨铺子伙计前,就断断续续和一个农村拳师学了两年「 ”花拳”,可以肯定的说,18岁时的孙禄堂绝对不是18岁时张三甲的对手。 张三甲既然15、6岁就长得高大魁梧而且臂力惊人,那么这样好的武术苗子自然有人投资。 中国古代是官本位社会,陈宝良教授在他的巨著《明代社会生活史》里就说过不管一家人再怎么有钱,如果三代没有出一个举人,那么这个家族就会很快衰败下去。 可是不管文科举还是武科举,都是需要天赋的,并不是人人都有这个天赋,如果家族里没有适龄子弟有文武科举的天赋怎么办呢? 明清有钱人一般都会资助家贫但是有天赋的孩子,会供养他读书,进京赶考等所有费用,为的就是将来这孩子考中了举人或者进士,可以知恩图报,庇护这家有钱人。 红顶商人胡雪岩第一个贵人浙江巡抚王友龄之所以能当上浙江巡抚,可不是因为胡雪岩,而是王友龄他爹在做云南丽江知府时资助了一一个不入流小官儿子读书科举,这个人就是咸丰帝宠臣何桂清(四十一岁做到两江总督),在何桂清一再坚持下,咸丰帝才不情不愿的委任王友龄为浙江巡抚。 蔡锷将军被下手更早,四岁时就被当地刘姓大户发现了读书天赋,于是蔡锷四岁时就开始接受刘家的资助,蔡锷十几岁考上秀才前一直在刘家私塾读书,学费全免包吃包住还有零用钱。 后来刘家还出钱给蔡锷赴日本留学(费用和今天供一个去美国读本科的留学生差不多,一百多万人民币级别),所以后来蔡锷学成归国就娶了刘家的一个女儿做正妻。 所以当地一个武术大家杨国昌(当地豪强大滑)就看上了张三甲的潜力,不但让张三甲跟着自己练武,还把女儿嫁给了张三甲,甚至还给张三甲找来了光绪庚寅科(1890年)三甲武进士杜同春做考前辅导。 从张三甲和蔡锷的经历就能看出,如果真有潜力和天赋,是一定有当地富户来资助结亲的,当然前提是你要让别人看到投资的价值。 从这个角度说,孙禄堂从15岁开始学花拳一直到27岁还在保定笔墨铺子做伙计,这至少说明这十几年时间,没有人觉得孙禄堂有什么过人天赋,而且孙禄堂一直到28岁才结婚,这也说明孙禄堂先生整个青年时代经济状况堪忧。 而另一边,别看张三甲考中武状元时才22岁,却已经结婚好几年了。 根据现有资料已经查不到张三甲究竟是何时通过的武秀才考试,但是他通过武乡试的时间是1897年,他在大名府参加的考试。而且张三甲还被同时参加考试的武秀才称为「 ”穷猴”,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当时考武举考生家庭富裕程度,就连张三甲这样,对于孙禄堂来说必须要仰望的家境,居然奚落为「 ”穷猴”。 而此时孙禄堂还在河北一带游历,根据孙禄堂大事年表记载,1890年孙禄堂已经主持武秀才考试了。这就有点奇怪了,因为根据清代武举惯例,武秀才考试主考官是一省学政,副主考是当地任职的从三品游击以上武职军官,而且还不能是本地籍贯。也就是说,主持直隶武秀才考试的副主考武将不但是从三品(类似准将)以上高级武官,而且还要是非直隶籍贯的高级武官才行。 孙禄堂一介白身,又是直隶本地人,更何况他还不是学政,怎么能主持武秀才考试? 说回张三甲,事实上张三甲乡试名次并不高,只排在第三十一名,这说明两点:第一点,河北不愧是清朝中武举、武状元最多的地区,竞争就是激烈;第二点,无论文武,没真本事考不上秀才,但是到了举人和进士这一级,什么样的成绩只能「 ”听天由命”。 武举不怎么看得出来,文科举大家有兴趣找清朝普通进士与状元的八股文来看,反正我是看不出状元的八股文比普通进士八股文强在哪儿,我觉得就是「 ”随缘”的事儿。 但是秀才不是,没有真本事真考不上。 有人说四大名著作者有进士身份的就施耐庵,这不假,但是吴承恩是岁贡生、曹雪芹是旗人,《聊斋志异》的蒲松龄也是秀才,罗贯中之所以没有功名是因为元朝科举时断时续,他恰好没赶上。 大家千万别觉得秀才不怎么样,清朝三四亿人口,全国秀才也就20万不到,搁在现在,至少也是985硕士、博士身份。 1898年,张三甲赴北京参加武殿试,得中武状元,成为清朝也是中国最后一个武状元,他在殿试中充分发挥了自己臂力惊人的优点,不管是拉重弓还是舞刀都干净利落。 只可惜张三甲得中状元后很快因病去世,而此时孙禄堂还在老家和北京往返奔波。 我为什么要详细介绍张三甲是如何考中武状元的?就是想说明在清代,拳师最好的出路就是考武举,其他保镖、教头、看家护院都是因为武举走不通不得已而为之。 正如今天高中毕业生读高职,去大专或者直接就业,原因只有一个:没考上大学。 大家好好想想,可能有一个成绩随便考清华北大的学霸高考都不参加,直接进工厂搬砖吗?他图什么? 以孙禄堂老先生为例,如果他武艺真有传说那么惊人,他为什么不考武举呢?就算武举人、武进士有难度,武秀才总可以考吧。要知道中了武秀才就可以免税、可以见官不跪,这难道不好吗? 杨露禅就算真去端王府教九岁的幼端王学武,因为他没有功名,见到端王那也得下跪(当时老端王死了好几年,幼端王才过继),孙禄堂如果在清末结交过达官贵人,那也一样要跪。除非有功名的人,才可以见到达官贵人鞠长躬。 另外,根据孙剑云女士讲述和孙禄堂先生自述,我们现在很清楚知道孙先生13岁到27岁经济上都很困难,婚都没结,学武也是断断续续,18岁前主业是种地,18岁到27岁店铺伙计。 不管任何体育运动,18—27岁都算是运动员黄金年龄,大家假如孙先生是运动员,他把自己黄金年龄浪费在做营业员上,他能在竞技体育取得好成绩吗? 梅西要是27岁才治好自己侏儒症,大家觉得他还能成为今天的梅西吗? 张三甲的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真有天赋(高大魁梧、臂力惊人),在武举风气浓郁的直隶,是一定有富户进行投资的。 张三甲也就是从16岁到22岁,只用了6年时间就完成了从平民到正三品武官的转变,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快实现阶级跨越? 大家看孙禄堂先生大事记,孙先生有大概十年时间(1890—1900)在老家与北京之间来回往返,最正经的营生就是在老家完县(今顺平县)开了一家武馆(蒲阳拳社)。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就认为孙先生之所以十年间来回往返北京,其实就是想找机会留在京师,可惜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 如果只看孙禄堂先生大事记,你会发现孙先生这十年打遍了河北各地无敌手,还以白身主持过武县试,留下了各种神乎其神的搏击传说,但是这一切都改变不了他到了1900年还是一介白身的事实。 还是那句话:还有什么比考武举中进士更快完成阶级跨越? 最后,让我用著名武术家赵道新先生之前采访时一段话结束这篇长达5000字的长文。 (物质贫瘠的武术家)生活问题怎样解决,营养哪里补给,资金、器具谁来提供?如果自食其力,花大量精力安排衣食住行,训练效果怎能提高? 参考资料: 《清末武举制的最后实施与废除》、《清光绪庚寅科广东陈氏蓝翎侍卫查实记》、《李尧臣口述回忆镖师生涯》、《清末捐个「 ”监生”得花多少钱 》、《近代前期武术从业者群体的生存镜像与职业变迁》、《孙禄堂大事年表》、《已故武术家赵道新:武术是没有前途的》

张三甲只用六年就考上武状元,为何孙禄堂蹉跎十年也不去考武举?的更多相关文章

  1. 家族兴衰非是靠权利和财富来维系,家道必须合乎天道

    一座宅子,折射出一个家族的兴衰。时代变迁,家族兴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是靠权力和财富所能维系的,家道必须合乎天道。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名门望族,显赫一时。第一类属于文官,清朝的李鸿章和曾国藩,李家与曾家都是当时的大家族,李鸿章和曾国藩也都是清朝重臣,权倾朝野。李鸿章不但为官有道,还非常善于积攒家财,他留给子孙的财产数量惊人。

  2. 党内怪人!他是国共和谈密使,曾收养主席三个孩子,陈赓请他出山

    南京那边证实,此人是南京...的秘使,派往延安联络...中央,请他给予方便。在宋子文的帮助下,孔祥熙为他签署了委任状这一"官身"。同意我兄即返南京,以便迅速磋商大计。董健吾受到毛主席的回电后,离开了瓦窑堡,回南京向蒋介石通报了毛主席的意见。"后来陈赓会见了董健吾,并请他出山任职。

  3.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如何「 ”收拾”东北军的?难怪无人能救张学良!

    众所周知,西安事变是爱国将领杨虎城与张学良发动的兵谏,他们二人背后分别代表着西北军与东北军,是当时中国实力强大的两个势力。他们两人非常痛恨蒋介石打内战的政策,在劝告无果的情况下,果断囚禁蒋介石。西安事变可谓是震惊世界,日本巴不得蒋介石死在战乱中,好进一步瓜分中国。好在西安事变圆满解决,一切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因此,当时蒋介石选择将张学良囚禁起来,谁求情都没用。

  4. 开国元帅揭秘:毛主席为何能做到用兵如神?

    一位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位就是一代伟人...。笔者认为,诸葛亮是被《三国演义》高度神话了的历史人物,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当时最杰出的政治家,治理蜀国很有一套,但其并无过人的...才能。

  5. 毛主席身上的十大神秘「 ”气场”,震古烁今!

    在毛主席的身上,充盈着一种令人极其震撼、并且无法消除、无法躲避的神秘「”气场”。不管你是拥戴者,还是仇视者,都不由自主地受到这股「”气场”的吸引、感染和影响。对拥戴者而言,这「”气场”正如春暖催花开,令其志存高远;对仇视者而言,这「”气场”恰似秋肃扫叶败,令其闻风丧胆!毛主席到底有哪些神秘「”气场”呢?至少表现在如下十个方面:一是令人震撼的「”挥斥方遒”之霸气毛主席少年时,曾豪迈地宣称:「”春来我

  6. 1955年蒋介石以何罪名软禁孙立人 至今未彻底 ...

    1955年遭蒋介石认定叛变被软禁,随着孙案的爆发,孙立人的一切事迹,遭到......的历史删除。1988年台监察院认定孙立人无叛乱意图,2014年7月,台湾省监察机构承认1955年郭廷亮"假藉长官名义为匪工作"间接为其...。1947年11月,孙立人被蒋介石派往编训新兵,1948年10月,孙立人选定台湾省凤山为新军练兵基地,开始他一生最后一次练兵。

  7. 他被父皇写进传位诏书,为何最后却没能当上大清皇帝?

    道光皇帝在择储的问题上,确实费了不少脑筋。在道光看来,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两人各有所长,都具备继承和治理大清江山的资格和能力。但皇位只有一个,道光最终必须面临抉择,舍其一而取其一。关于道光最终敲定奕詝为皇太子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

  8. 第一次蒋桂战争期间,新桂系分崩离析,反倒彻底净化了内部力量

    桂系历史上曾两次打先锋逼迫蒋介石下野,但在历次...较量中屡屡败北,尤其是第一次蒋桂战争期间,总兵力超过20万的桂军土崩瓦解,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等桂系首领也被迫逃往香港避难。这是桂系输得最惨的一次,但此战也将桂系内部的异己力量清除,确保了此后桂系集团内部的稳定。湘鄂两系加入桂军集团1926年北伐时,桂系第7军战功赫赫,位居各军之首。

  9. 东北「 ”易帜”—北洋军阀终结的标志

    1926年12月1日张作霖就任「”安国军”总司令,「”安国军”以奉军为主,意图统一中国。却在北伐军、晋军、冯玉祥军的联合打击下,屡战屡败。面对...的不利形势,张作霖自认大势已去,无力挽回。于6月2日发表「”出关通电”,次日即乘专列离京,前往奉天,以期能够卷土重来。可没想到,专列行进至皇姑屯时,被日本关东军提前布置好的炸弹炸毁,张作霖重伤殒命。张作霖为什么日本人想要炸死张作霖呢?要知道当时日本为了

  10. 这位画家,是隐藏在中国三位领导人背后,有骨气的中国女人

    1925年3月11日,孙中山在弥留之际,将自己最深爱的妻子宋庆龄,托付给了一位朋友。这不禁令人好奇,究竟这个朋友是谁?何香凝,何许人也?她是隐藏在中国三位领导人背后,敢说敢做又有骨气的传奇女人。她出生于富商之家,却无公主之娇气,天生具有不屈和反抗的意识。当时,中国还处在封建时期,女性必须裹小脚,母亲给她裹,每次她都偷偷解开,被发现后母亲打她...她,她依旧我行我素,最后长成了大脚。

随机推荐

  1. 防疫针

    顾客:“我点的菜,怎么还不拿来?”

  2. 一个人孤单的说说 只有孤单对我不离不弃.-感人的情话

    二十、只会哭的女人是废物,我才不要当废物*二十一、我从来不会破坏规则,只是会尽量的扭曲它。

  3. 辛苦的名言名句 | 历史新知网

    辛苦的名言名句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朵和短的舌头。——弗莱格重复是学习之母。——狄慈根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利希顿堡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

  4. 孕妇梦见鞋坏了

    周公解梦孕妇梦见鞋坏了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孕妇梦到鞋坏了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5. 【飂飕】的意思是什么?【飂飕】是什么意思?

    的意思是:★「飂飕」在《汉语大词典》第17451页第12卷650飂飕liùsōu风疾吹貌。唐·李群玉《移松竹》诗:「龙髯凤尾乱飂飕,带雾停风一亩秋。」一本作「飕飕」。

  6. 当代阿罗汉马哈西尊者传记

    当代阿罗汉马哈西尊者传记1920年代,缅甸谢昆村的一个寺院,出现背诵、合诵三藏的沿习并不稀奇。当年的这位天才主诵者即是梭巴纳沙弥,後来被尊称为马哈西尊者。马哈西尊者与谢昆村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日本袭击南亚国家,缅甸的英国执政当局下令在机场附近的居民,包括唐渊寺僧众都必须撤离,於是梭巴纳比丘再度返回故乡谢昆村教学。现在这只“大鼓”象徵着马哈西尊者的尊贵和卓越。

  7. 关于国庆节的qq说说大全 独一无二的真诚祝福,十一快乐-感人的情话

    十六、国庆节到了,祝你在幸福安康的基础上节日快乐,在节日快乐的基础上恭喜发财,在恭喜发财的基础上事业有成。

  8. 梦见自己考上高中

    周公解梦梦见自己考上高中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自己考上高中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9. 「 ”头戴幞头,穿窄袖袍,腰系革带,足蹬黑靴”——阐释唐代武士服饰

    下文将针对武人服饰进行分析阐释。唐代仪卫图中最为常见的武士形象即是:头戴幞头,有时加抹额,身穿圆领窄袖袍,腰系革带,足蹬黑靴。这种双脚均用轻薄柔软材料制成的幞头,称为"软脚幞头"。侍卫多身穿袍服,这种袍服的特点是窄袖、贴身、长至小腿左右。与袍服搭配的腰带,多为皮质,因此又称为革带。李寿墓原考古报告称其"头戴进贤冠",当误。二人所戴发冠应为平巾帻。平巾帻产生于汉代,至唐代成为武人常用的冠饰。

  10. 梦见交房

    周公解梦梦见交房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交房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