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周恩来八次致信蒋介石都说了什么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是...领袖人物中与蒋介石打交道最多的人,并因此为人们所熟知。除多次与蒋介石见面外,周恩来与蒋介石的书信往来也颇为频繁。从1936年9月至1941年1月,为建立合作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周恩来曾八次致信蒋介石。但在放蒋的方式问题上,张学良不顾周恩来的忠言劝阻,独自决定12月25日下午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果然不出周恩来所料,蒋介石一回到南京,便背信弃义,扣留了张学良。
原标题:周恩来八次致信蒋介石都说了什么
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是 ... 领袖人物中与蒋介石打交道最多的人,并因此为人们所熟知。除多次与蒋介石见面外,周恩来与蒋介石的书信往来也颇为频繁。从1936年9月至1941年1月,为建立合作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周恩来曾八次致信蒋介石。笔者通过阅读有关这八封信以及蒋介石以不同方式回复的史料,深感这是周恩来运用书信方式进行的一种特殊的“劝蒋”“逼蒋”团结抗日的“笔战”,从中也能感受到蒋介石被劝被逼而“应战”的态度。
第一封:“劝蒋”“大敌在前亟应团结御侮”
周恩来给蒋介石的第一封信写于1936年9月22日。“九一八”事变以后, ... 和红军“向全国 ... 的军队提议,在停止进攻、给予人民以自由权利和武装人民三个条件之下,订立停战协定,以便一致抗日”。这一号召先后得到了察北同盟军、福建人民 ... 和十九路军以及东北军、十七路军的响应,他们纷纷和 ... 与红军合作。而蒋介石却逆历史潮流而动,一面对红军“不断的‘围剿’”,进行“更加猖狂的内战”;一面对那些与红军合作的友军进行进攻、解散或消灭,并对他自己的嫡系军队,专发一个“侈言抗日者, ... 无赦”的严令。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后, ... 公开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口号。1936年8月25日, ... 发表了《中国 ... 致中国 ... 书》,申明 ... “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准备重新实行国共合作的政策”,全国人民积极响应,不断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全国救亡运动形成了 ... 。在这种形势的推动和压力下, ... 先后两次派代表到瓦窑堡传递进行合作抗日的谈判信息。周恩来代表 ... 中央一面与国民 ... 谈判,一面于1936年9月22日,以“大敌在前亟应团结御侮”为主旨,亲笔写信给蒋介石和对蒋有影响的人,并派潘汉年携信先后到上海、南京与蒋介石的代表谈判。
对于蒋介石这时的真实想法,周恩来掌握得一清二楚。他后来在 ... 七大上《论统一战线》的发言中说:“蒋介石对谈判的想法是怎样的呢?那时他是把我们当投诚看待,想收编我们,直到西安事变以前,还是这样的想法。”这就是周恩来所写的“劝蒋”“逼蒋”抗日亲笔信之有的放矢之“的”。因此,他在信的一开头就以铁的事实、血的教训以劝相逼说:“自先生揭橥 ... 以来,为正义与先生抗争者,倏已十年。先生亦以清党剿共劳瘁有加,然劳瘁之代价所付几何?日本大盗已攫取我半壁山河,今且升堂入室,民族浩劫高压于四万万人之身矣!近者,先生解决西南事变,渐取停止内战方针。国人对此,稍有好感。唯对进攻红军犹不肯立即停止,岂苏维埃红军之屡次宣言、全国舆论之迫切呼吁,先生犹可作为未闻耶?”
笔锋一转,周恩来从民族大义的高度,直接阐明:“先生须知, ... 今日所求者,唯在停止内战、建立抗日统一战线与真正发动抗日战争。内战果能停止,抗战果能实行,抗日自由果能实现,则苏维埃与红军誓将实践其自己宣言,统一于全国抗日 ... 指挥之下,为驱逐日寇而奋斗到底。”进而深刻叙述蒋介石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后两种政策的两种结果,严肃正告:“先生抚今追昔,其亦有感于内战之不可再长而抗日之不容再缓乎?”“红军非不能与先生周旋者,十年战绩,早已昭示国人。”周恩来指出:“自相砍伐,非但胜之不武,抑且遗患无穷。若先生以十年仇隙,不易言欢,停战议和,未可骤信,则先生不妨商定停战地区,邀请国内救国团体各界代表监视停战,必知红军力守信誓,只愿在抗日战争中担任一定防线,以全力献之于民族解放,他则一无所求也。”周恩来坚定地表示:“先生如决心改变自己政策,则苏维埃与红军准备随时派遣负责代表与先生协定抗日大计。此 ... 、红军确定之策,将于千回百折以赴,不达目的不止者也。”最后,周恩来在信中指出在国家民族危难时刻蒋介石应该做出的抉择:“先生为 ... 及南京 ... 最高领袖,统率全国最多之军队。使抗日无先生,将令日寇之侵略易于实现,此汉奸及亲日派分子所祈祷者。先生与 ... 之大多数,决不应堕其术中。全国人民及各界抗日团体尝数数以抗日要求先生。先生统率之军队及政党中之抗日分子,亦尝以抗日领袖期诸先生。 ... 与红军则亟望先生从过去之误国政策抽身而出,进入于重新合作抗日之域,愿先生变为民族英雄,而不愿先生为民族罪人。”
第二封:“请撤兵释张、实践诺言”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周恩来冒险到西安,按照 ... 一直坚持的“逼蒋抗日”的方针,主导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但在放蒋的方式问题上,张学良不顾周恩来的忠言劝阻,独自决定12月25日下午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后来,周恩来曾叹息地说:“张汉卿就是看《连环套》那些旧戏中毒了,他不但摆队送天霸,还要负荆请罪啊!”果然不出周恩来所料,蒋介石一回到南京,便背信弃义,扣留了张学良。同时蒋介石又调重兵威逼驻在陕甘的东北军、西北军和红军。
在这种政治和军事都很严峻的紧张情况下,1937年1月11日,周恩来写信给蒋介石,主旨就是专为营救张学良而劝蒋:“请撤兵释张、实践诺言。”
信的一开头就指出蒋介石背信弃义、不守诺言的事实:“自汉卿先生陪送先生回都(指南京)后,此间一切安然,静候先生实践诺言,完成和平统一大计。及撤兵令下,特赦呈文发表,愈使大家认识先生顾全大局之心,钦佩无所。乃事未及周,先生请假归里,中央军竟重复开入陕境,特赦令转为扣留,致群情愤激不可终日。”针对蒋介石“请假归里”的假把戏,周恩来严正指出他不应回避责任,强烈要求他:“现先生虽在假中,但战机危迫,先生以一系全国安危,待先生力排众议,坚持前令,尽撤入陕甘之兵,立放汉卿先生回西北主持,则内战可弭,和平可坚,一切人事组织、 ... 主张、抗战筹备均将循先生预定之方针前进,统一御侮之大业必可速就。”为了“逼蒋”“撤兵释张、实践诺言”,周恩来进一步“劝蒋”认清违背诺言的严重危害:“一部分主战之将士不顾大局,挑起内战,不仅西北糜烂,全国亦将波及无疑,而垂成之统一局面又复归于破碎。此事之痛,除日寇及少数亲日分子称快外,不特为全国同胞所反对,想亦为先生所不忍见不愿为也。”最后,周恩来再次表明他个人和 ... 的坚定立场与明确态度,“逼蒋”说:“来(即周恩来自称)承召谈,只以大兵未撤,汉卿先生未返,暂难抽身。一俟大局定,当即入都应约。如先生认为事宜速决,请先生以手书见示,保证撤兵释张,则来为促进和平、赞助统一,赴汤蹈火亦所不辞。至一切西北赤化谎言,先生及汉卿先生均知之审,必能辨其诬。凡来为先生及夫人与张、宋诸先生言者,我方均绝对保证实践。且为外交计,来及党人在此遵先生约,均守秘密,更无向外广播之可能。盖凡能对内和平、对外抗战尽力者,我方愿举全力为先生助也。”
蒋介石对周恩来的这封信没有直接答复,但在调集25个师作为所谓的“讨逆军”部署于陕甘的高压态势下,转达了他和谈的甲、乙两种方案:甲案是东北军调甘肃,第十七路军不动,归杨虎城指挥。红军返陕北,中央军驻潼关至宝鸡沿铁路各县。乙案是东北军调豫皖,第十七路军调甘肃,红军回陕北。中央军驻潼关至宝鸡沿铁路各县。
第三、四、五封:“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要求蒋介石执行的条件”“与蒋介石交涉红军驻地等事项”及再次“要求蒋介石释放张学良,抚慰东北军”
周恩来给蒋介石的第三、四、五封由 ... 代表转达的电报信:“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要求蒋介石执行的条件”“与蒋介石交涉红军驻地等事项”及再次“要求蒋介石释放张学良,抚慰东北军”。
针对蒋介石的调兵行动和他的两个解决方案,周恩来特以他和 ... 两人的名义于1937年1月21日,发电报信给驻南京负责和 ... 当局进行停止内战、合作抗日谈判的 ... 代表潘汉年,转告蒋介石 ... 明确而坚定地“要求蒋介石执行的条件”是:“甲、为避免内战、一致对外,我们原则上不反对蒋之方针,并应劝告西安服从南京统一方针,蒋宜给张(学良)、杨(虎城)以宽大,以安其心。乙、但坚决要求蒋同意下列各点:(一)保证和平解决后,不再有战争。(二)不执行‘剿共’政策,并保证红军最低限度之给养。(三)暂时容许一部红军在陕南驻扎,可不驻商洛。因为合水、庆阳、正宁、淳化、富县、肤施等地粮食十分缺乏,以后可移驻别处。(四)令马步芳停止进攻河西红军。(五)为使红军干部确信蒋之停止‘剿共’、指定防地与发给军费,以便很好地准备抗日,要蒋亲笔答复恩来一信,我们可保证绝对保密。因红军干部尚有许多怀疑者。丙、西安没有什么变化,红军亦未宣传与张、杨联合。西安供了一个月军费,因此红军停止了打土豪。亲日派的谣,蒋不应相信。”潘汉年接到电报信后,立即转告蒋介石。当天,蒋介石即托宋子文答复说“同意联合抗日”。潘汉年立即把蒋介石的答复电告 ... 和周恩来。
在收到潘汉年复电转告蒋介石答复的第二天11时,周恩来即发出第四封电报信,要潘汉年立即转达“与蒋介石交涉红军驻地等事项”“对张、杨及东北军、十七路军确定爱护政策”“向蒋介石说明下列观点:我们是革命政党,自己确定的政策决不动摇。我们的政策是与蒋一道团结全国(即反对分裂与内战)共同对日,以后许多事情均愿与蒋商量,一切有利日本与汉奸而有损国力与两党合作之事,均将与蒋一道反对之”等事项。
潘汉年向蒋介石转达了这封电报信后,由于全国人民和国内外一切主张团结抗日的人士的一致要求,由于红军和东北军、十七路军做了对付 ... 军“讨逆军”的充分准备,由蒋介石一手造成的西安事变后重新爆发内战的危险得以制止,蒋介石派代表和 ... 代表谈判,基本上解决了合作抗日、红军驻地及给养等问题。
在第四封电报信发出的几天后,1937年1月28日,周恩来发电报信给潘汉年要其即转蒋介石,再次“要求蒋介石释放张学良,抚慰东北军”。2月9日,潘汉年汇报了蒋介石的答复,周恩来判断蒋介石能否停止“剿共”的方针须看情势发展,目前只是准备抗战。接着周恩来等人就先和蒋介石的谈判代表顾祝同、张冲等人,后来又和蒋介石本人,先后在西安、杭州、庐山、南京等地进行了五次合作抗日的谈判。
第六封:“逼蒋”对“国内问题更应迅速解决”
在“劝蒋”“逼蒋”停止内战、合作抗日的庐山谈话会期间, ... 中央为争取会谈取得进展,于1937年7月14日向南京 ... ... 表示:“愿在蒋指挥下努力抗敌,红军主力准备随时出动抗日,已令各军十天内准备完毕,待令出动,同意担任平绥线国防。”周恩来与博古、林伯渠到庐山后又把《 ... 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由周恩来起草)提交蒋介石,但蒋的态度十分冷淡。
周恩来后来说:“我们带去起草好的宣言,他要动手改两句,那时我们还客气,同意他改了两点。但修改了他也不发表,总想把 ... 合法这一点抹 ... 掉。”
在第一次庐山谈判时,蒋介石曾表示,三个师以上的政治机关可以代行指挥权,并说:“我要你们指挥,你们亦实能指挥,这是没有问题的。”这次谈判,蒋介石不守信用,一改第一次庐山谈判时的承诺,通过谈判代表张冲告诉周恩来:要求红军改编后各师直属 ... 军事行营,政治机关只管联络,无权指挥。蒋介石的这一内心的盘算在其日记中所记是:“ ... 必欲将收编部队设一总机关,自为统率,此决不能允许,应严拒之。”
对此要害问题,周恩来特在第二天写信给蒋介石,言简意赅地阐明紧迫的形势:“现在华北炮火正浓,国内问题更应迅速解决,其最急者为苏区改制与红军改编之具体实施。”义正词严地指出蒋介石的答复:“唯关于军队统率问题,与前次庐山所示又有出入,实使来惶惑,无以自解党中同志。”最后再次指明蒋通过张冲转达的意见:“与来上次在庐所面聆及归陕向党中诸同志所面告者出入甚大,不仅事难做通,且使来一再失信于党中同志,恐碍此后各事之进行。”
周恩来立即把蒋介石的答复和自己的处置意见发电与洛甫、 ... 交换意见,并写成国共双方急需确定的具体问题12条,通过宋美龄交给蒋介石。蒋的答复仍然坚持红军在改编后不设统一的军事指挥机关,三个师的管理直属 ... 军队行营;三个师的参谋长由南京派遣;政治主任只能转达人事、指挥,可以周恩来为主任, ... 为副主任。周恩来当即严正表示:蒋对红军改编后指挥与人事的意见,我党决不能接受。
由于谈判陷于僵局,周恩来等随即离开庐山,飞往上海。7月21日,周恩来等人电告 ... 、洛甫等:“在庐山,我们力争无效,遂来宁、沪暂观时局变化。如中日全面开战,则《宣言》即可发表。”
势态发展果然不出周恩来所料,8月13日,日军突然对上海发动大规模进攻,战火烧到南京 ... 统治的心脏地区。蒋介石这才认识到中日之间的全面战争再难避免,迫切需要红军开赴抗日前线共同作战,于是国共谈判长期拖延不决的状况随之急转直下地得到改变。18日,蒋介石同意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任命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22日即发布了正式命令。《 ... 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也在9月22日,由国民 ... 通讯社公布。同时,蒋介石发表公开谈话,在事实上承认中国 ... 的合法地位。由此,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中国全面抗战的局面开始显现。
第七封:严正指出国共两党关系需要“亟加改善”“减少摩擦”“合作到底”
1939年1月20日,在 ... 五届五中全会召开前夕,周恩来应约见蒋介石,蒋又提出国共两党合并一个大党的大事。周恩来当即明确表示“不可能”,并严正要求蒋介石解决自上年秋以来, ... 在河北、山东、陕甘宁等地制造摩擦 ... 捕人的严重问题。对此,蒋介石避而不答,却要周恩来就两党合并事再电延安。周恩来于1月21日向 ... 中央报告同蒋介石会谈的情况,建议中央对 ... 五届五中全会应做明确表示,表明我党愿同 ... 加强合作,但要指出必须迅速解决在各地发生的 ... ... 人、捕人、封报馆、制造摩擦甚至进攻边区问题。又提议:由国共两 ... 组织共同视察团或 ... 会前往各处就地解决 ... ,向两 ... 报告,以便寻求进一步合作办法。1月24日, ... 中央根据周恩来建议发出《 ... 中央致 ... 总裁及五中全会电》;25日,发出《 ... 中央为国共关系问题致蒋介石电》。同日,周恩来致蒋介石一封长信。该信分为五个层次。
前三个层次中,第一个层次开头说明:“上次承面嘱电询 ... 中央对国共两党关系之进一步做法,现已收到延安复电,仅呈录如另纸。”第二个层次严正指出:“目前两党关系,非亟加改善不能减少摩擦、贯彻合作到底。”第三个层次是揭露蒋介石和 ... 的 ... 真相:“然反观 ... 党员在各地所身受者,则已超出于常规之外。职屡以此向各地当局请求解决,或因职权不统一,此许而彼不应,或因意存敷衍,面许而实不许,于是积案累累,无从解决。甚至某些问题,如《抗战与文化》及释放政治犯问题,为钧座亲批亲示者,亦复迁移不办,使职无以复中央,无以对同志…… ... 党员抗战年余,在各地不仅无抗战自由,甚至生命亦常难保。贵阳被捕之人,事隔经年, ... 认为可放,行营认为可保,而党部作梗莫由得释……职备位会中,每思同党尚作狱囚,何能自解?若以此责备下级党员幼稚,则 ... 六次扩大会意即在检讨抗战与统一战线政策,以期下达全党,不意代表回归各省途中辄被留难……甚至 ... 党员如徐特立、曾山,人所共知者,其所携带的 ... 决议及政治经济书籍,经贵阳时亦全部没收。无人无书,政策未由传达。若以此责 ... 下级幼稚,责何能负?此类事件,不一而足。”
第四个层次再次说明 ... 相忍为国、维护国共合作抗日大局的真诚态度及对 ... 错误政策与言行的批评:“职及党中同志,为团结计,为防止敌人挑拨计,迄未对外宣传,甚至延安刊物亦无之此等记载。乃 ... 愈顾大局,少数不明大义之人愈加一意孤行,外地报纸存恶意攻击者有之,特别张君劢致 ... ... 其内容与汪精卫 ... 之主张无异,而 ... 报却竞相登载。钧座试思之, ... 之容忍已至如何程度,而反对者给予敌人挑拨之机又如何?职寻思再四,认为 ... 同志尚有如此做法者,全因国民 ... 对 ... 所采取之态度迄未一致,迄未明示全党,致下级党部只能根据自身所见,各行其是……望 ... 同志能于此次会中对国共两党关系与合作前途,有一基本认识。本立而后生。 ... 扩大的六中全会深信国共两党有长期合作之必要与可能。故不避任何困难,愿为此基本信念而努力。深望 ... 同志更能恢宏其量,于此基础上建立共信,以努力于事实之验证。”
第五个层次是明确提出了解决 ... 的办法:“目前为解决事实上的 ... ,可先由两 ... 各派若干人往各地,观察实际情形,可就地解决者,则解决之;不可解决者,则来中央商讨。”信的最后敦促蒋介石:“职所见本末如此,仅率直陈之如上,望钧座予以考虑而解答之也。”
周恩来这封信是在 ... 五届五中全会前“劝蒋”“逼蒋”的忠告,实际上是维护国共合作抗日大局、反对倒退、制止摩擦而回击蒋介石制造 ... ... 的一次前哨“笔战”。蒋介石主持召开的 ... 五届五中全会,虽然仍主张抗战,但把“抗战到底”解释为只是“恢复七七事变以前原状”,同时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 ... ”的方针,特别是在这次全会上秘密通过了蒋介石提出的《防制异党活动办法》。时隔不久,于1939年冬到1940年春,在连续制造 ... 摩擦的基础上, ... 顽固派置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于不顾,掀起第一次 ... ... 。面对 ... 的武装进攻, ... 领导的八路军和山西新军坚决反击,并在粉碎各地 ... 军进攻的同时,顾全抗战大局,由周恩来代表 ... 主动与 ... 当局谈判,达成了停止武装冲突、划定各自驻军区域、继续合作抗战的协议。对此,周恩来明确表示:“朱德同志说得很对,蒋介石就怕一个东西,怕力量。你有力量把他那个东西消灭得干干净净,他就没有说的。”
第八封:强烈要求“迅令国军立即停止攻击新四军”
1941年1月,蒋介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针对 ... 军包围截击新四军,周恩来紧急致信给蒋介石,强烈而又严正地要求他“迅令国军立即停止攻击新四军”!
信的一开头就严正指出蒋介石玩两面派手法造成“围剿”新四军的严重局势:“顷接张 ... 淮南兄转告钧意,莫名感奋。唯新四军此次遵命北移,几经磋商,始克就道。部队中虽以饷弹两缺,行有难色,但叶、项正副军长坚持北进原议,故遂有本月支夜扫数出发之举。不图大军甫发,道经茂林附近,便受友军包围,激战至今,犹未停止。”
这里“莫名感奋”是指蒋介石在皖南事变前的1940年12月25日(正是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中获释四周年纪念日),邀请周恩来面谈这件事。据周恩来向 ... 中央报告所说:“蒋以极感情的神情谈话。”他一开始就说:“连日来琐事甚多,情绪不好,本不想见,但因为今天是四年前共患难的日子,故以得见面谈话为好。”“抗战四年,现在是有利时机,胜利已有希望,我难道愿意内战吗?愿意弄坍台吗?……就是民国十六年,我们何尝不觉得痛心?内战时,一面在打,一面也很难过。”他话头一转,又以威胁的口吻说:你们“如果非留在江北免调不可,大家都是革命的,冲突决难避免,我敢断言你们必失败。如能调到河北,你们做法一定会影响全国,将来必成功”。最后他软中带硬地说:“只要你们说出一条北上的路,我可担保绝对不会妨碍你们通过。只要你们肯开过河北,我担保至一月底,绝不进兵。”
针对蒋介石的谈话,周恩来立即在第二天发电向 ... 中央紧急报告说:“我对蒋的挑拨及攻击我们的话,均当场答复了。”周恩来指出:蒋的许多承诺是“靠不住”的,“其实局部‘剿共’仍在加紧布置中”。“张冲回去,认为出意外的满意。我倒认为系吓、压之余,又加上哄之一着了。”周恩来确实把蒋介石看得很透。这次谈话后,周恩来立即发电告诉叶挺和项英:“新四军皖南部队在无为以东北渡为宜。”而蒋介石正如周恩来所料,在会见周恩来说了那么多“好话”之后不到十天,就一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针对蒋介石的两面派手法,周恩来在信中紧急而又严厉地要求他:“伏念北移既为定议,则取道苏南或直接北渡,自应视敌情如何而定。现直接北渡之路久断,而宁国、茂林所处境地亦只有转向东北,取道苏南过江为便。设其附近友军仍不容假道东进,且以歼灭之为快,则该军北上无路,后退不许,非拼至最后一人,亦必将散之民间,以求生存。果如是,不仅无以负钧座爱护盛意,且江南糜烂势必影响江北。瞻望前途,曷胜忧虑。爰再专函上达,务恳钧座迅令新四军周围部队立即停止攻击,并让出道路,以便该 ... 入苏南过江。务使此一隅之变得以早日消除,不使有碍大局,诚不胜企求之至。”
紧接着这封信发出后,周恩来得知新四军处境危急、损失惨重的情况时,先向 ... 谈判代表张冲,后又直接向蒋介石、何应钦、白崇禧、顾祝同等分别提出 ... 。接着又发 ... 电,要求蒋介石“严令江南各军立即停战,让出新四军北移道路”。但蒋介石继续玩弄两面派手法,一手应允已“令停止进攻,撤围让路”;一面指挥“ ... 军队七个师八万多人包围袭击”新四军。经过七昼夜血战,被包围的9,000余名新四军,终因弹尽粮绝,除2,000人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扣;项英、袁国平、周子昆等人遇难。这样一来,蒋介石“更加蛮横起来,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但是我们党在 ... 同志领导下来了一个反击,他不承认我们承认。从此新四军变成只受 ... 领导、指挥的军队,不受蒋介石领导了,于是就麻雀满天飞,从10万人发展到30万人,从三个省地区发展到现在七八个省。这就是第二次 ... ... 的结果”。
全国团结抗日的大潮势不可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蒋介石不接受周恩来多次的忠言“劝”“逼”,一次又一次地坚持 ... 反人民的反动立场,破坏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总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结果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