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佛陀的启示(四)

┌──────────────────┐│第四章 第三圣谛:灭谛 ── 苦的止息│ └──────────────────┘---------------------------------------------------------------------------- 第三圣谛的要义是:人类可以从相续不断的苦得解脱、获解放、享自由。这圣谛名为苦灭圣谛,也就是涅盘。巴利文作Nibbana,但梵文的Nirvana更为人所广知。 要想彻底袪除苦的根本──渴(爱)。这在前面已经讲过,所以涅盘也叫做断爱。 你要问:可是什么是涅盘呢?为了答覆这个十分简单而自然的问题,已有人写了好几部书了。可惜这些书不但没有把问题解释清楚,反而使它们愈趋复杂。惟一合理的答案是:这问题永远不能以语言文字充份而圆满地答覆。因为人类的语言太贫乏了,不足以表达涅盘这种绝对真理、最终实相。语言是人类所创造以表达他们由感官与心灵所经验到的事物与意象的。超越凡情的经验如绝对真理者,不属于这一范畴之内。因此,没有任何语文足以表达这种经验,就像鱼的字汇里没有形容陆地的字眼一样。乌龟和它的朋友鱼说,它刚到陆地上散步回湖。鱼说:“当然你的意思是说游泳啰!”乌龟想对鱼解释陆地是坚实的,不能在上面游泳,只能在上面步行。可是鱼却坚持不可能有这么一样东西。陆地一定也是液体,和它住的湖一样;有波浪,可以在里面跳潜游泳。 语文是代表我们所熟知的事物和意念的符号。这些符号甚至不足以表显日常事物的真实性状。在了知真理方面,语文是不可靠而易致差错的。所以,《楞伽经》里就说愚人执着语言文字,如大象陷于泥淖。﹝注一﹞ 可是我们又不能没有语言文字。不过如果用正面的文词来表诠涅盘,我们立刻就会产生一项与这语词有关的意念而执着它,结果可能与原意适相违反。因此,说到涅盘,我们大都用反面的文词﹝注二﹞,如“断爱”、“无为”、“止贪”、“寂灭”等。因为这样做,似乎比较不易引起误解。 我们再看看巴利文原典里若干涅盘的定义及说明: “涅盘是彻底断绝贪爱:放弃它、摒斥它、远离它、从它得解脱。”﹝注三﹞ “一切有为法的止息,放弃一切污染,断绝贪爱,离欲,寂灭,涅盘。”﹝注四﹞ “比丘们啊!什么是绝对(无为)?它就是贪的熄灭、嗔的熄灭、痴的熄灭。这个,比丘们啊!就叫做绝对。”﹝注五﹞ “罗陀啊!熄灭贪爱,就是涅盘。”﹝注六﹞ “比丘们啊!一切有为无为法中,无贪最上。就是说:远离憍慢,断绝渴想﹝注七﹞,根除执着,续者令断,熄灭贪爱,离欲,寂灭,涅盘。”﹝注八﹞ 佛的大弟子舍利弗回答一个 ... 者“什么是涅盘”的问题时,他的答覆与佛所作无为法的界说(见上)一般无二:“贪的熄灭、嗔的熄灭、痴的熄灭。”﹝注九﹞ “放弃、消灭爱欲与对此五蕴之身的贪求,就是苦的止息。”﹝注十﹞ “生死相续的止息,就是涅盘。”﹝注十一﹞ 此外,对于涅盘,佛又曾说: “比丘们啊!有不生、不长的非缘生法(无为法)。如果没有这不生、不长的非缘生法,则一切生的、长的、因缘和合的,即无从得解脱。因为有这不生、不长、非缘生法故,生的、长的、因缘和合的,才能得到解脱。”﹝注十二﹞ “此中没有地水火风四大种。长宽、粗细、善恶、名色等等观念也一律摧破无遗。无此世间亦无他世间,无来无去亦无停留,不死不生亦无根尘。”﹝注十三﹞ 因为涅盘是用反面文词所表达的,因此有许多人得到一种错误观念,以为它是消极的、表现自我毁灭的。但涅盘绝不是自我的销毁,因为根本无“我”可毁。只能说它(涅盘)所销毁的是“我”的幻觉、“我”的错误意念。 把涅盘说成积极或消极,都是不对的。“消极”与“积极”本是相对的观念,只存在于“两立”的境界之内。这些形容词不能应用于涅盘(绝对真理)上,因为涅盘超越两立与相对的境界, 反面的文词,并不一定就代表消极的状态。在巴利文和梵文中,“健康”一词教做arogya,其字义就是“无疾”,也是一个反面的名词。但无疾并不代表消极的状态。英文里的不死immortal(相当于梵文的Amrta或巴利文的Amata),涅盘的同义字,也是个反面名词,但也不代表一种消极的状态。消极价值的反面,就不消极了。涅盘另一个同义字就是解脱(巴利文作Mutti梵文作Mukti)。没有人会说解脱是消极的。但是甚至解脱一词也有其反面的意义:解脱者乃从某种障碍得自由的意思。障碍是恶法、是反派的,而解脱却不是反派的。因此,涅盘、解脱、绝对自在,是从一切恶得自在,从贪、嗔、痴得自在,从一切两立的相对时、空等得自在。 涅盘即是绝对的真理,从《分别六界经》(巴利藏《中部经》第一四零经)里可以略窥其端倪。这部极为重要的经,是佛住在一个陶工家里的时候,在一个安静的晚上,发现弗加沙有智慧而诚恳,因而对他所说的(前文曾提到过)。这部经里有关部份的要义如次: 人由六种元素组成:坚性、湿性、暖性、动性、空与识。佛将六者予以分析,结论是六者中没有一样是“我的”、“我”或“我自己”。它彻底明了识如何来?如何去?愉快的、不愉快的、以及既非愉快亦非不愉快的感觉如何来?如何去?由于这种了解,他即心无所着。心无所着,就成为一纯粹、平等的舍心。他可将这舍心随意升到任何高层的心灵境界,而长时间的维持此一状态。但是他又想: “如果我将这纯净的舍心集中于空无边处,而生一心与彼相应,是知该处乃心所造,是有为法。﹝注十四﹞如果我将此纯净舍心集中于识无边处......于无所有处......于非有想非无想处,而生一心与彼相应,是知该等处皆是心造。”于是,他不再以心造作,亦不以意志求生存相续,亦不求灭。﹝注十五﹞因为他不造作,不求生存相续,亦不求断灭故,他对世间心无执取。心无执取,则无所罣碍。无所罣碍故,心得澈底完全的平静(内心的寂灭)。于是他自知:“受生已尽,清净的生活已过完了,该做的事都已做了,已没有余事可办。”﹝注十六﹞ 佛在经历一种愉快、不愉快、或既非愉快亦非不愉快的感觉的时候,他知道这种感觉是不久长的。它即没有缠缚他的力量。经历这些感觉,不能使他情感激动。不论是什么样的感受,他都能经历而不受它的拘缚。他知道一旦躯壳朽败,这些感觉终将归于平静,就像油尽灯枯一样。 “因此,比丘们啊!有这样赋禀的人,才是赋有绝对的智慧。因为具有灭一切苦的智识,才是绝对的圣智。 “他这筑在真理上的解脱,是不可动摇的。比丘啊!凡是虚妄不实的,都是假法。凡是真实的、涅盘的,才是真理。因此,比丘啊!有这种赋禀的人,才是赋有绝对的真理。因为绝对的圣谛就是涅盘,也是实相。” 在另一部经里,佛毫不含糊地用真理一词代替涅盘:“我将教你们真理,以及走向真理的道路。”﹝注十七﹞在这里,真理的意义,很明确的就是代表涅盘。 什么是绝对的真理?依佛教说,绝对的真理就是:世间没有绝对的事物。凡所有法都是相对的、缘起的、无常不永恒的;而没有恒常不变、亘古永存的绝对的实体,诸如“自我”、“灵魂”或“神我”等,无论在身内或身外。这就是绝对的真理。虽然,在通俗言词里,也有“反面的真理”一词,真理却决不是反面的。体证这真理,就是对事物的如实知见,无有无明妄想﹝注十八﹞;也就是断绝贪爱、灭苦、涅盘。在此值得记住的,就是大乘佛教“生死即涅盘”的见解。同一事物可以是生死,也可以是涅盘,全在你的看法如何──主观或客观。这种大乘观点,大抵是从上座部巴利文原典中的观念演变而来。这些观念在我们方才短短的讨论中已经提到过。﹝注十九﹞ 认为涅盘是绝灭贪爱的自然结果,那是错误的。涅盘不是任何东西的结果。如果它是一个结果,它就是由某种因缘所得的效应。那它就是缘生的,而为有条件的存在。但是涅盘既非因亦非果,他是超越因果的。真理不是一个结果,也不是一个效应。它不是一种神秘的心灵或思想的状态,犹如禅定一般。真理就是真理。涅盘就是涅盘。你惟一想知道它的 ... 就是亲见亲证。有路可通涅盘,但是涅盘并不是这条路的结果。﹝注二十﹞你可以沿一条小径到达一座山,但那山却不是那条路的结果或效应。你可以看见一道光明,但是光明并不是你目力的结果。 常有人问:涅盘之后又如何?这问题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涅盘是最终的真理。它既是最终,它之后就不能再有别的。如果涅盘之后仍有什么,那末那东西才是最终的真理,涅盘就不是了。一个名叫罗陀的比丘,曾用另一方式将这问题问佛:“涅盘的作用是什么?”这问题先假定涅盘之后仍有余事,所以要求涅盘须有作用。因此佛答称:罗陀啊!这问题是不得要领的。修习梵行即以涅盘为其最终目的,沈潜于绝对真理之中。﹝注二十一﹞ 若干通俗而不正确的语句,如“佛于死后入于涅盘或般涅盘”,曾引起许多对涅盘的幻想与揣测。﹝注二十二﹞一听说“佛入涅盘或般涅盘”,即以为涅盘是一种境界、一种领域或一个位置,其间仍有某种的存在,而以所熟知的“存在”一词的涵义来臆测涅盘是何等样子。这通俗的说法“佛入涅盘”在巴利文原典中,并无与它相当的词句。所谓“佛于死后入于涅盘”,根本没有这一说。巴利文中有 Parinibbuto一词用以代表佛或阿罗汉等亲证涅盘者的逝去,但这字的意思并非“入于涅盘”。这字简单的意义,只是“完全谢世”、“完全熄灭”或“圆寂”而已。因为佛或阿罗汉死后即不再受生。 另外一个问题是:佛或阿罗汉死(般涅盘)后如何?这问题是属于不可答的问题之类(无记)。﹝注二十三﹞佛谈到这问题时,也表示在人类的辞汇里,没有字眼可以表达阿罗汉死后的情状。在答覆一个名叫婆磋的游方者所发的同样问题的时候,佛说“生”、“不生”等名词不能适用于阿罗汉。因凡与“生”、“不生”有所关联的色、受、想、行、识等,以阿罗汉言,俱已澈底根除无遗,死后不再生起。﹝注二十四﹞ 一般常将阿罗汉之死与薪尽火灭、油竭灯枯相比拟。﹝注二十五﹞于此有一事必须明白了解,不容含混。这就是:以“火焰的熄灭”作比的,不是涅盘,而是由五蕴和合而生、而亲证涅盘的“人”(换言之:熄灭的是“人”,而不是涅盘──澄基注)。这一点必须特别强调,因为许多人,甚至若干大学者,都常误会或误解这涅盘的譬喻。涅盘从来不能与火或灯的熄灭相比。 另外,还有一个很普通的问题:如果没有“我”,没有“神我”,那末谁来亲证涅盘呢?在没有谈到涅盘之前,先让我们自问:如果没有“我”,现在想者是谁?在前面的文章里,我们已经弄明白:思想的乃是念头,在念头的后面,再没有其他的思想者。同样的,能证涅盘的就是智慧(般若)。在证的幕后,别无证者。在讨论苦的来源(集谛)时,我们已经明了,不论什么──众生、事、物、制度──只要是缘起的,在它自身内即含有灭、坏的种子。苦与轮回,相续不断的生死,都是缘起的,所以也一定是缘灭的。苦因贪爱(渴)生,由般若(智慧)而灭。贪爱与般若都在五蕴之内,前文已经讲过。 由是可知,它们生起与熄灭的种子,都在五蕴之内。这才是佛的名言:“在这众生六尺之躯内,我说即是世界,世界的生起与寂灭,以及走向世界寂灭之道”﹝注二十六﹞的真实意义。这意思就是说,所有的四圣谛也都在这五蕴之中;也就是说,都在我身中(这里“世界”二字代替了苦字)。这意思也是说:苦的生起与熄灭,并非有赖于外力。 遵照第四圣谛的 ... ,去发展及培养智慧(般若)(见下章)时,即能澈见生命的奥秘,如实地见到事物的真相。这秘密发现后,真理见到后,所有一切狂热地制造着轮回相续的妄见的力量,一时俱归平静,不能再产生任何业果。因为妄执已破,对继续生存的渴爱已断。就像精神病患在自觉到他疾病的原因和秘密时,他的病就霍然而愈一样 在几乎所有的宗教中,至善之境只有在死后方能达到。涅盘却可以当生成就,不必等到死方能“获得”。 凡是亲证真理、涅盘的人,就是世间最快乐的人。他不受任何“错综 (plex)”、迷执、忧、悲、苦恼等苛虐他人的心理状态所拘缚。他的心理健康是完美的。他不追悔过去,不冥索未来,只是扎扎实实地生活在现在里。﹝注二十七﹞因此,他能以最纯净的心情欣赏与享受一切,而不掺杂丝毫自我的成分在内。(译者按:即陶然与万物合一,浑然忘我之意。)他是喜悦的、雀跃的、享受着纯净的生活。他的感官愉悦,无所忧烦,心灵宁静而安详。﹝注二十八﹞他既无自私之欲求、憎恚、愚痴、憍慢、狂傲以及一切染着,就只有清净、温柔,充满了博爱、慈悲、和善、同情、了解与宽容。他的服务精神是最纯正的,因为他不为自己设想。他不求得、不积储、甚至不积贮精神的资粮;因为他没有“我”的错觉,而不渴求重生。 涅盘超越一切两立与相对的概念,因此它不是一般善恶、是非、存在不存在等观念所能概括。甚至用以形容涅盘的“快乐”一词,其意义也迥乎不同。舍利弗有一次说:“同修啊!涅盘真是快乐!涅盘真是快乐!”优陀夷问他:“可是,舍利弗,我的朋友,如果连感觉都没有了,怎么会有快乐呢?”舍利弗的答案具有高度的哲学意味,而不是一般所能了解的。他说:“没有感觉本身就是快乐。” 涅盘是超越逻辑与理性的。不论我们怎样埋头精研高深的理论,以臆测涅盘或最终真理与实相,都只能算是一种无作用的、绞尽脑汁的游戏而已。我们终不能循此途径而对它有所了解。在幼稚园的小娃娃,不可与人争辩相对论。如果他耐心而勤奋的钻研他的学问,有一天也许他会了解它。涅盘是要由智者内证的。如果我们耐心而勤奋的循着“大道”前进,至诚恳切的训练净化自己,获得必要的心灵方面的成长,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内证到它,而毋须乎殚精竭虑于钻研谜样艰深的文字。 现在让我们回头面对趋向内证涅盘的大道吧! 注 释: 一:见一九二三年京都出版社南条文雄编入《楞伽经》。二:有时亦有以正面文字形容涅盘者,如吉祥、善、安全、清净、洲、皈依、护、彼岸 、和平、宁静等。《杂部经》中之Asamkhata Samyutta经中列有涅盘之同义字卅二 种,大多是譬喻性的。三:见一九二二年阿陆葛玛出版萨达帝沙上座所编之律藏大品第十一页及《杂部经》第 五集第四二一页。请注意此处灭(息苦)字的界说,佛在鹿野苑第一次说法时已讲 过。但其中并无涅盘一词,虽然它的意思就是涅盘。四:见《杂部经》第一集第一三六页。五:见同经第四集第三五九页。六:见同经第三集第一九零页。七:此字原为pipasa,口渴义。八:见巴利文学会版《增支部经》第二集第三十四页。九:见巴利文学会版《杂部经》第四集第二五一页。十:舍利弗语。见巴利文学会版《中部经》第一集第一九一页。十一:佛陀另一弟子谟尸罗语。见巴利文学会版《杂部经》第二集第一一七页。十二:见一九二九年哥仑坡版《小部经》感兴语(嗢陀南)第一二九页。十三:见一九二九年哥仑坡版《小部经》感兴语第一二八页及一九二九年哥仑坡版《长 部经》第一集第一七二页。十四:请注意一切秘密的精神境界,不论如何崇高纯净,皆由心造,是缘生而有为的。 它们都不是实相,不是真理。(译者注:关于这段文字,可在参阅汉译《中阿含 》第一六二分别六界经,有更详尽的解释。)十五:意思就是他不再制造新的业,因为他现在已不再有渴爱、决意、思。十六: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他已成为阿罗汉。十七:见巴利文学会版《杂部经》第五集第三六九页。十八:参阅《入楞伽经》第二零零页“摩诃摩帝啊!涅盘就是如实地知见一切事物。”十九:龙树很明白地说过:“生死不异涅盘,涅盘不异生死。”见蒲桑编中论释第廿五 章第十九节。二十:请记住在九无为法中,涅盘是超越道、果的。自性涅盘不是一种结果,不是什么 东西生的,但是有余涅盘和无余涅盘则不能如是说。张澄基识。二十一:见巴利文学会版《杂部经》第三集第一八九页。二十二:有的作者常用“佛涅盘后”而不说“佛般涅盘后”。“佛涅盘后”一语是没有 意义的,在佛典中找不到这种说法。应该说“佛般涅盘后”。二十三:见巴利文学会版《杂部经》第四集第三七五页以次。二十四:见巴利文学会版《中部经》第一集第四八六页。二十五:见同经第一集第四八七页,第三集第二四五页,以及巴利文学会版《小部经集 》第四十一页(u. 232)二十六:见一九二九年哥仑坡版《增支部经》第二一八页。二十七:见巴利文学会版《杂部经》第一集第五页。二十八:见巴利文学会版《中部经》第二集第一二一页。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佛陀的启示(四)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明教是什么教?《倚天》里张无忌率领的不是魔教,而是光明的宗教

    《倚天屠龙记》当中张无忌所属的「”明教”,在人类历史上确实存在过,那就是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摩尼教”,由于吃素,并且崇拜教祖「”摩尼”,明教被当时的人们污蔑为「”吃菜事魔”,这就是「”魔教”一词的由来。其实,「”魔教”并不崇拜恶魔,相反,他们崇拜光明和善,他们的教祖摩尼,也是一个带来善的启示的「”光明使者”。一、明教教祖摩尼按照摩尼教的教义,宇宙起源于十二个千年以前,每一个千年都会产生一个伟大的先

  2. 他用一支笔复活了麦田里的汉魏洛阳城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当陇海铁路线的乘客,穿过洛阳市区与偃师之间的一片麦田时,很少有人知道,窗外曾经有中国古代最辉煌的都市之一——汉魏洛阳城。

  3. 一分钟弄明白,山海经的三大体系,山经海经大荒经到底指的是什么

    山海经里的大荒,海内与海外,大荒到底是哪里请看丫丫图说山海经。《山海经》——是一部先秦典籍,自古以来被视为一部奇书。书中记载了荒诞离奇的人物志怪,匪夷所思的奇异禽兽,天马行空的神话传说,千百年来让人们对山海经里描述的世界充满了好奇。然而山海经中涉及到了诸多自然科学无法解释的事物,这些内容自然是不能写入到正常的历史典籍里的。

  4. 南朝猛将萧摩诃从13岁猛到73岁,威震敌胆,却晚景凄凉,黯然谢幕

    纵观历代亡国之主,无不有其可恨之处,尤其如商纣,如隋炀,如刘子业,如萧宝卷,暴虐百姓。但另有一些亡国君主,可恨之中,更多的是可怜、可厌,如汉蜀后主刘禅、如陈后主叔宝,如南唐后主李煜,如宋徽宗赵佶,如王衍,如孟昶,这些人都有小聪明,甚至多才多艺,但在治国处政上,多半颟顸昏庸,不知所为。这其中的陈后主叔宝,败亡之后,还恬不知耻,向隋文帝杨坚乞官。

  5. 神仙都长什么样?为什么我们看到有的俊道骨仙风,有的丑陋吓人?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古人最初把神仙想象为一位肌肤像冰雪一般洁白,不食人间烟火,还可以乘云驾气、御龙飞天的完美神人形象。能像神仙一样长生不死不但是修炼方士的追求,更是古代帝王们梦寐以求的事情。东汉中叶,汉留侯张良的九世孙张道陵于蜀地鹤鸣山修炼,声称太上老君授以正一盟威之道,并授诸品经箓、

  6. 残酷真相:这个社会正在「 ”惩罚”阅读经典的人

    作者:拙棘本号原创编辑:吴伟雷蒙·威廉斯讲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每个年代都有文人哀叹,自己小时候那个田园诗般的老英格兰已经消失了,工商业的发展使英格兰变成了一个冷漠、粗鄙的国家,而有趣的是,他们童年时代的老英格兰却是上一辈文人眼中污浊败坏的新英格兰,相应地,上一辈文人也在美化自己童年时代的英格兰,认为那才是真正的黄金时代。

  7. 每个孩子都可以成才——胡适母亲的三个教子秘诀

    胡适,现代学者、诗人。安徽绩溪人,原名嗣穈,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幼年在家塾念书,13岁到上海求学。19岁赴美留学,于康奈尔大学就读农科,后改读文科。24岁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

  8. 鬼谷子这个神人他的绝学有哪些?我们该如何学习运用《鬼谷子》?

    最后与其妻子莘姒夫人得道成仙。其主要作品为《鬼谷子》、《本经阴符号七术》、《关令尹喜内转》。其主要作品《鬼谷子》共十二篇:捭阖、反应、内揵、抵巇、飞箝、忤合、揣、摩、权、谋、决、符言。其显为人知的是纵横术。如果要形象权利人事,就要动用心思,运用谋略影响关键人物,达到目的。

  9. 神人墨子,2500年前一个科学探究路上的独行侠

    墨子的著作中有很多关于物理、数学、机械制造方面的论述,所以也有人认为墨子是中国科学家的鼻祖,将其尊为"科圣"。"远近有端,与于光",指出物体反射的光与影像的大小同针孔距离的关系。墨子一路上昼夜兼程,风餐露宿。墨子最常用的就是这样的举例论证,用现在的概念来说就是,巫马子逻辑上时自相矛盾的。

  10. 想爱而不能爱,林徽因病中写下这首凄美情词,如一曲清泉流过心间

    对于林徽因来说,写诗完全是出于兴趣,而那个让她爱上诗的男人是徐志摩。林徽因和徐志摩相识时才16岁,对方的一首首情诗将她带入了一个个美妙的诗境中。虽然两人的爱情以失败告终,但林徽因余生都没有放下过诗歌。让我们来品一品:作为一首现代诗,林徽因这首诗的工整度是相当高的,充满了古诗的韵味。关门的波斯菊花海诗中描写的是一种想爱而不能的情绪,有人觉得林徽因写的就是她和徐志摩的爱情,但作者从来没有这样表示过。

随机推荐

  1. 刮刮手指就能缓解这些常见小病!真人演示7大养生穴位

    所以通过作用于这些穴位,能达到强身健体、治疗疾病的效果。手法:用拇指指腹按揉阳谷穴穴位,注意按压时力度要适中,每次...5分钟,每天...2次。

  2. 纪晓岚写的因果故事:积德延嗣

    积德延嗣景城西偏,有数荒冢,将平矣。妇女幼孩,反接鬻于市,谓之菜人。因无子,纳为妾。周氏看到后,既惊惧又痛惜,顿生怜悯恻隐之心,当即出资赎下了这两名妇女。那名被砍掉胳膊的妇女流血满地,看来已经没有救活的希望了,周氏便请人刺其心脏令她速死。一年之后,她果然为周氏生了个儿子。

  3. 吃烤肉加点孜然可防癌症

    近日,美国“健康日”网站刊登的最新研究表明,高温烹调肉类时,加点孜然,就可防止致癌物质产生。研究人员将鲜牛肉和用调料醃过的牛肉烧烤后,对比二者的杂环胺含量。发现醃过的肉高温烧烤后,所含杂环胺比未经醃制的低40%以上。因此,建议在烧烤、煎炸肉类前,放些孜然醃半小时,不仅味道好,还可减少致癌物产生。烧烤时,垫几片菜叶把肉与炭火隔开,也能防止致癌物产生。

  4. 梦见海军 梦见海军什么意思

    梦见海军是什么意思?梦见海军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小编帮你整理的梦见海军的详细解说吧。梦见海军,同样预示前程远大。梦见海军在轮船上整装待发的情景,预示事业将进入新阶段,前途广阔,一帆风顺。梦见海军扬帆远航的情景,预示会取得非凡的成就。梦见海军学习或战斗的场面,暗示你的生活可能会面临一些波折,你需要努力战胜各种局面,自然会取得令人羨慕的成功。

  5. 沉鱼落雁成语故事_成语“沉鱼落雁”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沉鱼落雁成语故事_成语“沉鱼落雁”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沉鱼”,讲的是西施的故事。春秋战国时期,吴越相争,吴国兵强马壮,很快打败越国,把越王勾践和宰相范蠡押作人质。越王为报灭国之仇,暂栖于吴王膝下,装得十分老实忠诚。一次吴王肚子疼,请来郎中也没有看出啥病。越王勾...

  6. 《雍正王朝》年羹尧死的冤吗?为什么雍正说他是忘恩负义的人?

    《雍正王朝》上期我们讲到八王议政逼宫张廷玉和王文昭为雍正出头的讲解,这期我们说下雍正的心腹爱将年羹尧怎么从大将军变成一个忘恩负义之人的,雍正为什么要这么说呢?说到底,年羹尧的死跟雍正有很大的关系,是雍正一味的纵容他,所以才使得他的胆子越来越大,慢慢走向了自毁之路,所以雍正说年羹尧忘恩负义,最后逼的自己...了他。

  7. 微信朋友圈心情短语-感人的情话

    六、哪怕是岁月,篡改我红颜,你还是昔日,多情的少年。

  8. 梦见自己复活

    周公解梦梦见自己复活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自己复活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9. 梦见绿豆 种绿豆_周公解梦梦到绿豆 种绿豆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绿豆 种绿豆好不好

    做梦梦见绿豆种绿豆好不好?梦见绿豆种绿豆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小编帮你整理的梦见绿豆种绿豆的详细解说吧。梦见绿豆,吉兆,预示着生活会很富足,无忧无虑。农民梦见绿豆,预示著庄稼会丰收。梦见豆类是祥瑞。梦见刺果_周公解梦梦到刺果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刺果好不好梦见吃豆子,会生病,或健康每况愈下。孕妇梦见豆子,胚胎会发生不测。囚犯梦见豆子,会受到加刑的惩罚。

  10. 周公解梦 做梦梦见搬家是什么意思 – 周公解梦

    周公解梦做梦梦见搬家是什么意思:周公解梦做梦梦见搬家是什么意思洗头迁居疾病除——意思是梦见洗头或者梦见搬家的话自己的身体将会健康,有病的将会痊愈,是个吉梦。周公解梦梦见比赛的寓意解析–周公解梦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