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山東曲阜)人,出身於沒落的宋國貴族家庭,刻苦好學。曾從事“儒”(貴族喪事贊禮者)的職業,中年時開辦私學。一度出任魯國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職,四年後因遭小人暗算,棄職,後率弟子周遊列國,經十三年,晚年歸魯,繼續講學,整理古籍。《論語》20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山東曲阜)人,出身於沒落的宋國貴族家庭,刻苦好學。曾從事“儒”(貴族喪事贊禮者)的職業,中年時開辦私學。一度出任魯國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職,四年後因遭小人暗算,棄職,後率弟子周遊列國,經十三年,晚年歸魯,繼續講學,整理古籍。《論語》20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紀錄。
孔子是中國偉大的哲學家孔子是中華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他的哲學思想提倡“仁義”,“禮樂”,“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爲體”。儒學思想滲入中國人的生活,文化領域中,同時與影響了世界上其它地區的一大部分人近兩千年。
晚年與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爲“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一生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把“仁”和“義”視爲道德的更高原則,他規範著高尚者的行爲。“仁”在有些時候可以解釋爲“愛”,但我們更好將他理解爲對人類的關心。“禮”是道德,禮節,規矩,傳統等觀點的總和。
今天是孔子誕辰日
孔子誕辰日,全稱孔子誕辰紀念日,是紀念孔子誕辰的節日,爲陰曆八月廿七或陽曆9月28日。
孔子的誕辰日期一直存在爭議,至今沒有明確。民國期間,是以民間接受程度較高的《穀梁傳》所記載的孔子誕辰日期爲標準,即"農曆八月二十七日"。由於當時推行西學,並且,也爲方便後人紀念,便將其推算爲西曆,但西方主要曆法有兩部,即"儒略曆"和"格里曆",分別推算爲"孺略歷公元前551年10月4日"和"格里曆公元前551年9月28日",最終,民國 ... 選擇了主流的"格里曆",並將當時的"教師節"定爲9月28日。
孔子一生的時間大部分都在從事教育事業,相傳孔丘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七十二。被稱爲'七十二賢人‘,有很多皆爲東周時期各國高官棟樑。
顏回
尊稱顏子,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人。
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極富學問。《論語·雍也》說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爲人謙遜好學,“不遷怒,不貳過”。孔子稱讚他“賢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雍也》)。不幸早死。
//////////
閔子騫(閔損)
名閔損,字子騫,尊稱閔子,世以字行
其一說,在魯國青州宿國(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曹村鎮閔祠村)人。其二說,出生於春秋末期魯國曲阜,其先祖是魯國第四代國君魯閔公,其父閔世恭爲八世祖。君避戰亂遷到棠邑(今魚臺縣張黃鎮大閔村)。孔子高徒,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回並稱,爲七十二賢之一。
閔子爲人所稱道,主要是他的孝,作爲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稱讚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元朝編撰的《二十四孝圖》中,閔子騫排在第三,是中華民族先賢人物
//////////
曾子
名參(shēn),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人(山東嘉祥縣)
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與其父曾點同師孔子,是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子主張以孝恕忠信爲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內省、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爲本的孝道觀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曾子參與編制了《論語》、著寫了《大學》、《孝經》、《曾子十篇》等作品。
孔子語錄十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出處】《論語·爲政篇第二》
【譯文】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有所建樹;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超越規矩。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出處】《論語·爲政篇第二》
【譯文】只讀書不思考就會迷惘,只空想不讀書那就危險了。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出處】《論語·顏淵篇第十二》
【譯文】自己不願意要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出處】《論語·里仁篇第四》
【譯文】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必須有安頓父母的 ... 。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出處】《論語·公冶長第五》
【譯文】聰敏勤勉而好學,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爲恥。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出處】《論語· 述而篇第七》
【譯文】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出處】《論語· 述而篇第七》
【譯文】君子心胸寬廣坦蕩,小人經常煩惱憂愁。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出處】《論語·顏淵篇第十二》
【譯文】不合於禮的不要看,不合於禮的不要聽,不合於禮的不要說,不合於禮的不要做。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處】《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譯文】工匠要做好工作,必須先讓工具好使。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出處】《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譯文】一個人沒有長遠的打算,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慮。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