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虽然武德年间的太子之争异常激烈,但无论齐王李元吉、魏征等核心成员如何劝谏,李建成却始终拒绝在肉体上消灭李世民。以至于“玄武门之变”后,魏征当着李世民的面感叹道:“太子如果听从我的建议,肯定不会有如今的悲惨结局!”那么李建成为什么不肯直接杀死李世民呢?一,自身性格李建成的...
虽然武德年间的太子之争异常激烈,但无论齐王李元吉、魏征等核心成员如何劝谏,李建成却始终拒绝在肉体上消灭李世民。以至于“玄武门之变”后,魏征当着李世民的面感叹道:“太子如果听从我的建议,肯定不会有如今的悲惨结局!”
那么李建成为什么不肯直接杀死李世民呢?
一,自身性格
李建成的性格相对比较仁厚,哪怕后世那些抹黑李建成的历史记载也主要是说李建成“喜酒色游畋”,而承认他性格“宽简”。李建成与李世民之间主要是政治斗争而没有私人恩怨,从个人性格上说就不太愿意直接杀死自己的弟弟。当然性格只是一个次要因素。
二,礼法舆论
相比较李世民的军功优势而言,而李建成的优势则是合法太子地位所带来的礼法舆论,也就是李建成可以说自己维持太子地位是为了维护千年以来的礼法制度。但如果李建成杀死自己的弟弟,那会在礼法舆论上产生不利的影响,等于自行放弃优势。
三,风险因素
李建成和李世民都是李渊的嫡子,杀死任何一个都要遭受李渊的严厉惩罚,所以后来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是一次性解决大哥、四弟和父亲的问题。李建成当时已经是合法太子,只需要等待父亲病逝即可获得皇位,没必要冒这个风险。
四,局势占优
实际上从武德二年(619年)的刘文静案开始,李世民与李渊之间就存在很大的矛盾。随着太子之争的进行,这个矛盾也越来越激化,因此李建成在太子之争中一直占据优势。如果没有“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是很可能从政治意义上将李世民集团消灭的。
李建成在“玄武门之变”前是只需要稳定局势便可获得胜利,确实没有直接杀死李世民的必要。因此李元吉、魏征等人“杀死李世民”的建议,不仅李建成不同意,其他太子阵营的成员也是不支持的。相比较而言,“玄武门之变”则是得到了秦王府所有成员的权力支持。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