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名字是从古至今都存在的,古代的时候,人们对名字是非常重视的。

名字是从古至今都存在的,古代的时候,人们对名字是非常重视的。正所谓「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说得就是名字的重要性,古代的时候与现如今不同。古代的时候百姓的名字要是与皇帝重名,那么百姓就需要遮掩或者是改名。要说改名,现如今也存在。 古人对名字是非常重视的,那么古代的皇帝有没有改名的情况呢?这个肯定是存在的,最为人熟悉的就是汉宣帝刘询改名。最早的时候,汉宣帝名字叫做刘病已,可问题是这三个字都是常用字,由此说来人们避讳的话是非常不易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刘病已选择改名为刘洵。要知道刘洵的出身很好,但是他的经历不好,能够成为皇帝,全在当时的权臣霍光。刘洵流落民间的时候,了解民间的疾苦,因此刘洵知道自己的名字给百姓带来了不便,于是就选择了改名。 为了方便百姓,刘洵将名字改为了生僻字。史书记载为”闻古天子之名,难知而易讳也。今百姓多上书触讳以犯罪者,朕甚怜之。其更讳询。诸触讳在令前者,赦之。「 ”不得不说刘洵是一位好皇帝,也是西汉时期的一位明君。刘洵仅仅改过一次名字而已。 历史上,改过名字最多的皇帝是李亨。开元二十三年七月,李隆基把所有儿子以及侄子们的名字批量改掉,从此开始,李隆基大量的更改了子侄的名字。为此李隆基还发布了《皇太子诸王改名敕》。这就是专门用来记载子侄改名的书籍。 李隆基的所有儿子中,李亨是最倒霉的,他的一生,名字被改了五次。成为了历史上改名最多的皇帝。要知道唐朝一共二十位皇帝,可是他们竟然有十二位都改过名字。这一点是很难想象的,要知道古人改名字,与现如今可不一样。 古代时候,改名字通常是为了避讳皇帝的,可是皇帝本身改名字,就是为了避讳先皇的。可唐朝的皇帝不一样,他们无须避讳,但仍然进行了改名字。这就让人想不通了。《旧唐书》中记载了唐肃宗李亨改名的情况,真叫人大开眼界。 史书记载了「 ”初名嗣升……开元十五年正月,封忠王,改名浚。……二十三年,改名玙。……二十六年六月庚子,立上为皇太子,改名绍。后有言事者云:绍与宋太子名同,改今名。”景龙四年八月,李亨被册立为太子后不久,李隆基与李亨的母亲杨氏成婚。 不久之后杨氏生下皇子,由于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关系日益紧张,李隆基怕太平公主诬陷自己「 ”耽于女色”,于是想要毒害自己的皇子,没有成功,也就是说李亨差一点胎死腹中。后来李亨出生,取名李嗣升。两岁的时候,被封为了陕王。 开元十五年正月,李亨被封为忠王,改名浚。后来李亨迁入了自己的宫殿中居住。同年五月,李亨领朔方大使、单于大都护,不过李亨没有实权,只是名义上的官职。开元二十三年,李亨改名为李玙。玙是一种美玉,常用来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开元二十六年六月,这一年中,李亨两次改名,武惠妃受到皇帝的宠爱,当时的武惠妃联合宰相李林甫陷害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最终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被 ... 身亡。武惠妃受宠的时候,想要立李瑁为太子。 不过武惠妃没过多久就去世了,于是李瑁没有成为太子。李隆基最终立了李亨为太子,顺势将其改名为李绍。后来有人指出「 ”绍”与宋太子同名,于是李绍将名字改为了李亨。这就是历史上唐肃宗改名的经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情况,在历史上极为罕见。 无论是皇帝还是大臣,人们对改名都是非常重视的。即使是一般的寻常百姓家,对名字也是非常在意的。假如没有规避皇讳的话,人们通常不会进行改名。只不过唐肃宗李亨改名字,是被李隆基所束缚,其他的皇子也多进行了改名,都与李隆基有关。
本文标签:唐玄宗历史中国古代史唐朝李亨刘洵武惠妃安史之乱清朝历史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