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唐长沙窑青釉横把汤瓶

[专家点评]唐长沙窑青釉横把汤瓶直口,短颈,溜肩,腹往下渐收,近底部有凹弦纹一周,平底。肩部分别置管状短流和管状直横把柄,把柄尖部塑宝珠头。外壁施青釉,釉色青绿,釉面不匀,厚釉处闪青色,薄釉外闪黄色,开纹片,底部露灰白胎,有五个垫烧痕,胎体坚硬厚重。造型秀雅,别具匠心。

[专家点评] 春波鱼戏

[专家点评]春波鱼戏紫绶金章耀春波--虚谷的金鱼图徐卫新点评紫绶金章的原意指功成名遂,《汉书》云:“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故自秦汉以降,“紫绶金章”成了历代文人所追求的仕宦之境。虚谷由徽州而扬州,再由扬州而上海,以卖画为生。虚谷的笔下的金鱼皆以方写圆,以逆取势,以正易侧,头方,眼方,体亦方,古来未有,独创一格,体现了一种不甘禁锢和柔中寓刚。

[专家点评] 明 陈继儒 行书薛文清语

[专家点评]明陈继儒行书薛文清语摇曳苏、米自有姿--陈继儒尺牍陈继儒,字仲醇,号眉公,华亭人,自幼颖异,博文强记,工诗文,擅绘事,精鉴别。书法师学苏(轼)、米(芾),然不以酷肖前贤为能事,全以意拟之。所书既有东坡的自然洒脱和雍容敦厚,又有米颠的风樯阵马与沉着痛快。陈继儒作品典雅而露气势,朴厚而溢幽淡,个中原因,还在于他长于诗文、戏曲、小说、绘画等书外功夫。

[专家点评] 清十八~十九世纪八仙庆寿图白玉插屏

[专家点评]清十八~十九世纪八仙庆寿图白玉插屏清代玉摆饰甚为流行,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常在家中的厅堂或书房摆放上那么几件玉摆饰作为装饰以示品味高雅。这件白玉雕八仙庆寿插屏,采用了大块的石料雕刻。工匠巧妙地留出部分黄色玉皮,使得画面色彩多样,这是清代常用的装饰手法。整个画面布局繁简有序,生动活泼,所雕人物或立或坐,神态逼真,配以红木屏坐,端庄大方,显示出一种雍荣华贵的气派。

[专家点评] 史前 玉玦

[专家点评]史前玉玦在先秦玉器里,玦是很常见的一种器型,但到了汉代以后就近乎绝迹了。最早的玦是礼器。根据史书里的描述,古代被流放的大臣要在城郊流连待命,三年不得擅离。在这个期间如果君王送来一块玉环,那他就不必被流放而可以回来。但如果送来的是一块玉玦,那他就要出发了。

[专家点评] 网纹彩陶船形壶

[专家点评]网纹彩陶船形壶这是一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壶,1958年陕西省宝鸡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腹两壁以赭黑彩绘网纹。新石器时代时彩绘陶多采用赭色与红色,是在制胚成型晾干后直接用矿物颜料画在器表上的。这类颜料易氧化,所以一般出土的彩绘陶其颜色难以保存。这一时期有许多陶器均以网纹或鱼纹为饰,似乎向人们揭示仰韶文化地区人类与黄河的共生关系。

[专家点评] 南北朝青瓷四系盖罐

[专家点评]南北朝青瓷四系盖罐盖底足该罐造型丰满圆润,落落大方,近足处稍微外撇,平底,灰台胎,肩上饰对称横向桥型系四支。十分难得的是有原盖。南北朝时东南一带窑场众多,青瓷也正在走向完善。此外由于釉层加厚,冷却时火候掌握不到位,釉面大多开满纹片,故流传至今的南北朝瓷器大多严重掉釉,象该罐这样保存如此完好的器物实属罕见。

[专家点评] 唐-五代安徽绩溪霞涧窑青瓷五花口盏一对

[专家点评]唐-五代安徽绩溪霞涧窑青瓷五花口盏一对五代绩溪霞涧窑青釉五出筋茶盏(底足)五代绩溪霞涧窑青釉五出筋茶盏(细部)五代绩溪霞涧窑青釉五出筋茶盏(细部)敛口、斜腹、圈足、施青釉、腹身有五条拉线,灰胎,口沿处釉面有细碎的牛毛纹。唐时中国陶瓷生产格局呈“南青北白”的局面。南方青瓷以浙江越窑为代表,到晚唐五代时达到顶峰。当时皖南的一些窑口也属于这个范畴,绩溪霞涧窑就是其中之一。

[专家点评] 元 湖田窑枢俯釉印花“福禄”铭碟

过去人们称它为“枢府釉”或“枢府器”,是元代的官窑器,这是不确切的。根据《景德镇湖田窑考察纪要》介绍,元代生产卵白釉器的窑场有两处,一处在南河南岸的刘家坞,另一处在北岸。据叶佩兰先生所著《元代瓷器》介绍,目前存世带有“福禄”铭文的卵白釉器仅存四件,三件在国内,一件在日本。

[专家点评] 唐长沙窑褐彩诗文纹盏

[专家点评]唐长沙窑褐彩诗文纹盏撇口,浅腹,圈足。盏内书行书诗文:“日日思前路,朝朝别主人。行行山水遍,处处鸟啼新。”诗句朴实,书法稚拙,是一件唐诗与唐陶瓷工艺中的创新,诗文既突出了书法艺术,又丰富了装饰画所不能表达的思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