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刻铜墨盒的收藏

浅谈刻铜墨盒的收藏刻铜工艺产生于清朝的中晚期,以阴文刻、阳文刻、双钩线刻为主,在工艺上吸取了平雕、竹刻、篆刻的技法,其铭刻题材多以书法、绘画、治印形式出现,并主要在文具、烟具上发挥,尤以铜质墨盒上铭刻最为常见。张樾臣刻铜墨盒的另一特色是名书画家为其设计的图稿甚多,其中有姚茫父、陈师曾、陆和九、张大千、齐白石、陈半丁等。但刻铜墨盒被列为“古玩”、“骨董”,在民间收藏中占有较高品味。

青铜器辨论概论(四)

青铜器辨论概论(四)(四)几种常见的青铜器作伪...故宫辨伪资料暂分:拼凑、改造、伪字、伪花、补配、仿古(伪造)六种。(四)临写铭语者,属伪。根据形成铭文技术,青铜器的铭文分为:(一)铸字,由商代中期至春秋时期。青铜器上铭文在器物上的位置,因不同器而各异。

孜孜一生续绝学

孜孜一生续绝学——文博专家王世襄其人其事之一20世纪的北京,有这么一个人,总爱在北京芳嘉园的老宅里,仰望蓝天,以超然物外的心态,聆听他从小到老都百听不厌的鸽哨。随后,他接受梁思成先生的召唤,到中国营造学社作助理研究员。这一切,使他的学术视野更加开阔,更明确了他从事文物研究的方向。他广泛走访北平城内的古商,打消他们的顾虑,宣传立功获奖的政策,由此获得了一些重要线索。这一举措使局面大为改观。

钧台窑的历史沿革

钧台窑的历史沿革(一)钧台窑的烧造历史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理石屏清赏

唯大理石之鉴赏,最重通犀。大理石早为唐人所珍赏。大理石屏之美,曾获徐霞客之激赏:“造物之愈出愈奇,从此丹青一家皆为俗笔,而画苑可废矣。”北京故宫尝矗大理石屏于御院,石座、石框,石面尺幅巨大,世所罕见,惜无刻铭。抑或是阮公以总督之尊,诗人之质,藏家之痴,倡导、推扬大理石艺,冥冥之中,令苍山石神为之动情,故常以清奇神逸之石馈赠此公。

青铜器辨论概论(三)

青铜器辨论概论(三)首先要记住辨仿谚语,青铜器辨伪谚语是经过许多人的长期经验而总结的。青铜器锈斑、地子是年久氧化而成,故锈质坚硬,分层次和断面,地子还晴亮。假锈则相反,因此,锈斑及地子是辨伪的关键。商代前期的方鼎,器体正方形,立耳外侧作曲槽形,兽面纹以单线为主,器壁较后期薄;后期方鼎,器体长方形,器体厚重,花纹细线条一至三层。宋代仿制铜器留有范线、铸疣,并且有垫片。商周至汉代是用青铜来铸造。

关于古代文物上的简体字

问题的关键在于最终确立为规范的正体字,是取较繁难的,还是较简易的写法。这些本非新中国简化字“新生儿”,而属旧文字“遗老”的字,从此摘下了“异体”的帽子,和其他科学简化的字一起,作为新的正体字名正言顺地被推行起来。所以,涉此的工匠们会比一般文化人更乐于采用简体字。此即所以较少见于一般古籍、古字画之类的简体字,在古陶瓷款识中却不难见到的原因。

青铜器辨论概论(二)

青铜器辨论概论(二)(二)历代仿造和作伪的情况据《洞天清禄集》中记载,古铜器的伪造始于天宝年间。

早期越窑制品的造型

早期越窑制品的造型一、形象类动物塑造器物外形基本完整,在器表的显著位置,象征性地附加或堆塑动物形象,作为装饰,通过艺术处理,以达到比喻和联想的效果。这是浙东早期越窑青瓷造型中最具特色的形式,它在器形上设计别具匠心,对表现对象的观察细致而且敏锐,能够抓住动物造型的基本特征,在胎体捏塑、施釉和烧制水平上都有较高的要求。青瓷羊尊,吴墓出土,一直被视为早期越窑青瓷艺术品的代表作。

众说纷纭《出师颂》

众说纷纭《出师颂》在故宫博物馆绘画出展的《铭心绝品——两晋隋唐法书名迹特展》已于8月29日落下帷幕。作为展品之一,《出师颂》以其珍稀的程度和高昂的身价受到特别关注。8月18日故宫博物院同中国嘉德拍卖有限公司完成了《隋人书出师颂》的交接仪式。据透露,6月19日故宫博物院专门请徐邦达、启功、单国强等6位书画鉴定专家对《出师颂》进行了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