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

收藏是发现美的过程

收藏是发现美的过程在全民收藏热的背景下我们来分析收藏家的传奇故事,就会发现一个道理:所谓的人与器物的缘分,其实就是知识创造财富的过程。当下,朱子常的黄杨木雕作品在市场上一尊难求,是收藏家们梦寐以求的无上妙品,而金晓东一人即拥有4件。

泉坛名人——施嘉干与其珍藏钱币

泉坛名人——施嘉干与其珍藏钱币1998年7月,著名钱币收藏家施嘉干先生的夫人董逸新女士及其子女向上海博物馆捐赠了施先生生前收藏的钱币4086枚(件)。据他的家人回忆,施先生甚至连出国时的一点费用也尽量节省下来,用于购买钱币。施嘉干先生旧藏钱币中有一枚有芒纹的上海一两银币、齿边,铸作相当精制。这次在董逸新女士及其子女捐赠的施嘉干先生旧藏钱币中,发现有一枚三钱六分的陕西光绪银币,可说是补了上海博物馆收藏之缺。

带钩收藏趣谈(下)

带钩收藏趣谈(下)六、带钩热兴起探究近两年来,带钩为越来越多的玩家所熟知,带钩的价格也是节节高升,一股带钩收藏热正在悄然升温,笔者认为带钩热的兴起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带钩内涵丰富,包罗万象带钩既是观赏品、艺术品,又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品。仍以玉带钩为例。玉带钩防伪断代与一般玉器防伪断代办法是一致的。另外,一般素面铜带钩市场价位不高,所以作伪者粗制滥造,稍有收藏经验的人都能识别真假。

博物馆为何少了私人捐赠

博物馆为何少了私人捐赠13日起,广州博物馆史上最慷慨的捐赠者之一杨铨捐出的一批珍贵文物,在广州陈家祠与观众见面。广州文博专家黄淼章认为,博物馆应该更新观念,争取在私人捐赠者要求之间谋求一种双赢。徐湖平说,上海博物馆做得比较人性化,甚至为捐赠者已经贫困的后代购买房子、提供医疗费等。徐湖平认为,更多情况下,私人捐赠者需要一种人情的回馈。

南陈北崔:一样风华与傲骨

南陈北崔:一样风华与傲骨晚明时代的画家陈洪绶与崔子忠在中国绘画史上并称为“南陈北崔”,两人不仅均以画、尤其是人物画名世,为人、处世、遭际、性情乃至画风也各有相通之处,尽管画史经常将两人相提并论,但事实上,两人从未相聚,画作也从未一起大规模展出。

皿天全

解放后,“皿天全”器盖依法收归国有。曾亲往湖南,蒙湖南省博物馆友善接待,得与“皿天全”器盖亲密接触,并生“非份之想”。他欲出资美元三十万捐建一间精良的陈列馆;并捐赠一品西周初期的精美器盖,以换取“皿天全”器盖。此后,中、日双方几经努力,欲成就“皿天全”身首相合的好事。“皿天全”身首合一之时即将到来。“皿天全”整器通高:84.8cm;器身高:63.6cm。

大克鼎世家

大克鼎世家在传世的西周青铜重器中,如果大盂鼎号称第一,那么当之无愧的第二,则非大克鼎莫属。稍加协商,大克鼎即易主归了潘祖荫所有。大克鼎和大盂鼎以及大量钟鼎珍玩就此随潘家离开京城,落户到了苏州。潘家后人于1951年7月26日将大克鼎、大盂鼎等全部所藏捐献给国家。特地在老人百岁诞辰时将大盂鼎从北京接回上海,于2004年2月29日至3月6日举办了为期一周的“百岁寿星潘达于捐赠大盂鼎大克鼎回顾特展”。

金石收藏逸事

金石收藏逸事1942年夏天,陕西省扶风县任家村的一个徐姓农民,正在自家的麦收场上碾麦子,碾着碾着,场上的地面突然陷下去一大块,徐氏向前探看,发现下面像座地窖,隐隐约约堆放着不少东西,于是赶紧将洞口遮蔽,到了夜里才陆续把东西一件件取出来。徐氏将其陆续卖出后,收藏界为之轰动。宋徽宗赵佶,不仅是书画方面的行家里手,而且嗜好金石,驱使天下臣民,为其搜罗铜器。除宋王室收藏外,达官贵人、文人学士亦无不唯收藏是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