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金石收藏逸事

金石收藏逸事

  1942年夏天,陕西省扶风县任家村的一个徐姓农民,正在自家的麦收场上碾麦子,碾着碾着,场上的地面突然陷下去一大块,徐氏向前探看,发现下面像座地窖,隐隐约约堆放着不少东西,于是赶紧将洞口遮蔽,到了夜里才陆续把东西一件件取出来。原来这是一窖西周时代的排列在架子上的青铜器,排在中间的由于未沾黄土,偶有几点铜绿,居然仍灿然如新,其中大鼎三四件,重者达百余斤,经细细清点,竟有120余件。徐氏将其陆续卖出后,收藏界为之轰动。经专家考证,著名的禹鼎亦在其中。

  类似这种青铜器集中出土的事情,从上世纪末以来并不少见,有的是因年深月久,土层剥蚀,自然暴露的,有的是人工挖掘,蓄意破坏的。

  20年代到30年代,洛阳古墓陆续被盗,其中有一个墓群共8座古墓,出土一大批青铜器。当事人讳莫如深,守口如瓶,究竟出土多少古物,局外少有人知。后来从当时一位加拿大传教士怀履光的著述(《洛阳故城古墓考》)中透出消息说,那次出土古物起码有500余件,其中大量的是青铜器、食器、乐器和酒器,最著名的是一套战国乐器:氏编钟,大小22件。

  30年代初,安徽寿县东南朱家集一带洪水泛滥,地面塌陷,千年古墓遂暴露于世,乡民们纷纷前去挖宝。后因出售这批青铜器引起了矛盾,甚至发生械斗,当地 ... 索性命令全部收缴。仅那一次收缴的青铜器和各类古物就达718件。而据当时参加挖宝的人说,他们看见地下有个五丈多长的木架上,层层叠叠地堆放着各式铜器,估计总有三四千件!

  解放前几年,著名历史学家陈梦家曾游历欧美各国,考查我国文物流失海外的情况,结果仅从欧美各大博物馆和艺术馆的收藏来看,中国青铜器就达近1000件。

  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小屯西北发掘妇好墓,墓主妇好是商朝第23代君主武丁的配偶,随葬品既多又精,各式青铜器具齐全,共挖出了460件。

  据陕西省文物部门统计,仅从1949年到1979年这30年间,陕西省一地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就达3000多件……

  如此众多的古代青铜器具,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青铜,在我国原始社会时期,就作为称量货币使用了,同时也作为财富贮藏。进入阶级社会之后,青铜被铸成各种器皿,如食器、酒器、水器、兵器等,并且作为祭祀的礼器,有的重器还刻上精美的花纹和具有相当历史价值的铭文。统治者死后,青铜器带入地下,深藏厚埋,以求永久占有。

  我国黄河中下游厚厚的黄土地,为我们祖先掩埋和保存青铜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从夏代晚期(考古上称为二里头文化)开始,历经商、西周、春秋、战国及秦、汉这2000多年中,一代代君主重臣、皇亲国戚,真不知往地下埋了多少东西。他们或是寿终正寝带入墓室,或是兵火相逼,仓皇中来不及带走就埋入地下。他们总希望这些宝贝能够永久流传下去,所以青铜器铭刻上常常有“子子孙孙永保用”、“子孙享用”、“万年无疆”等语。

  青铜器时代刚刚一过,汉代就有人开始挖掘盗取。本世纪30年代,前中央研究院与河南省联合清理河南氵睿县的古墓群,6个月清理古墓88座,其中被古人挖掘过的竟占三分之二,汉代以来总共挖出多少,近百年学术界费了不少劲,但至今仍没有个确切的说法。有的说“见诸著录的作为礼器的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总数达2万件以上”,有的说:“从汉代出土青铜器至今,仅仅有铭文的青铜器就达1万件以上,当然有铭文的青铜器毕竟是少数”。事实上,目前青铜器仍在不断地出土。尽管国家已经决定,为保护地下文物,不再对尚未挖开的古墓进行考古性的挖掘,而我们从媒体不断披露的走私案件,以及海外爱国华侨在海外重金购下青铜器捐献国家的情况看,可知古代青铜器的数量远大于上述的估计。

  青铜器最早的出土记载源于汉代,封建王朝视为瑞祥之物,将其载入史册,“元鼎元年五月五日,得鼎汾水上”,“四年夏六月,得宝鼎后土祠旁”(《汉书·武帝记》)。和帝永元年间,“南单于于漠北遗宪古鼎,容五斗,其傍铭曰:‘仲山甫鼎,其万年子子孙孙永保用’,宪乃上之”(《后汉书.窦宪传》)。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城中好高髻,四方高数尺。”不论何物中只要皇帝一感兴趣,此物便值了钱。到了宋代,有的青铜器物价格已高达数十万钱。大批的青铜器出土以后,不断地涌到了皇帝身边。两宋时期以“郁郁乎文哉”著称,上自皇帝下至文人,重文轻武,嗜古器成风。宋徽宗赵佶,不仅是书画方面的行家里手,而且嗜好金石,驱使天下臣民,为其搜罗铜器。大观初年,宣和殿收藏大小青铜器仅500多件;到了政和年间,皇宫里的收藏已达6000余件。除宋王室收藏外,达官贵人、文人学士亦无不唯收藏是嗜。据北宋《考古图》和南宋《续考古图》称,北宋有藏家40多家,南宋有30多家,而不见著录者则应更多。著名者诸如寇准、文彦博、刘敞、苏轼、李公麟、欧阳修、吕大临、赵明诚等等,无不以收藏青铜器为无上荣耀。苏轼的书房里就“清供”着鼎鼎大名的楚王钟。刘敞是集贤院学士,收藏宏富,著有《先秦古器记》,开两宋时期青铜器专书的著录先河。他最为珍视的11件有铭文的青铜器,平生把玩,至死不忘,告诫后辈:“我死之后,不要忘记用它们来祭祀我。”可见一代文人学士之风尚。

  宋代学者吕大临著的《考古图》,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青铜器图录,成书于1092年,共收公私37家的藏器224件,其中殷周铜器148件。后有王黼的《宣和博古图》,记录了宋徽宗内府藏品凡20类,著录铜器839件,集宋代出土和流传铜器之大成。后又有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收录上古至汉代彝器511件。王俅的《啸堂集古录》,收录商周彝器275件,汉唐杂器70件,共计345器。

  两宋时期,是我国文人学士及达官贵人收藏和鉴赏青铜器的第一个高峰期,当然盗墓之风亦愈趋烈,青铜器的收藏价格亦自然“水涨船高”了。铭文越多,价格越贵,金石文字的考证之学愈加成为学界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后世王国维就称赞宋代学者的成就为“凿空之功”,清代研究铭文之学只是“奉为准则”而“不能出其范围”。

  元朝人与宋人相反,尚武轻文,“只识弯弓射大雕”。对青铜器的兴趣大减。明代统治者对知识分子严加防范,学者只是高谈性学哲理,加之社会相对安定,市民文学兴起,需要相当考证功夫的青铜器鉴赏之学,自然也不成气候了。

  但是到了清代乾嘉时代,由于乾隆皇帝的亲自倡导,青铜器的收藏和鉴赏又空前火热了起来。除了宫延收藏,官僚士大夫中普遍形成了嗜古收藏的风尚,出现了一批卓有成就的收藏大家和古文字学家。他们不仅亲自鉴定考证,而且还著录摹拓,著书立说,相互辩驳,于是随之而来的考据之学又大行其道。此风一起,就影响了差不多将近200年的收藏界和知识界。

  直到本世纪初1900年庚子之变后,八国联军从劫掠的中国文物中,初识了青铜彝器的夺目辉煌,致使青铜器价格扶摇直上。从北京、上海、武汉开出的通往欧美、日本的贩运文物的“秘密通道”,亦四通八达起来。同时,伪造古铜器业已成为一门专门的行当。再往后,不仅是皇宫内廷遗老遗少和达官贵人、文人学士、就连一些太监、富商、银行家以及一些靠外国人吃饭的买办,也成了收藏界有名有姓的人物了。

  乾隆帝在世的1749年,曾指使廷臣梁诗正仿照宋朝《宣和博古图》的式样,编撰了一部《西清古鉴》,甲乙编各20卷,著录清宫所藏铜器1436件,摹绘形制,记录款识,虽收伪器不少,但毕竟是皇家专藏,对后世有着标榜旗帜的作用,故影响很大,后来又有王杰等编撰《西清续鉴》,甲乙又是各编20卷,共著录宫廷藏器1642件。后来又将宁寿宫里的古物统计汇编,成《宁寿鉴古》16卷,体例与《西清古鉴》同,共收青铜器600件,铜镜101面。此先后三部大书,大体反映了乾隆时代的宫廷铜器藏品。

  达官贵人和文人学士的收藏则更具考据意味。钱坫(1741—1806)嘉定人,著有《十六长乐堂古器款识考》4卷,收录商周青铜器25件,总共49件,钩摹铭文,图像考释并举,被认为是考证金文较有成就的一部书。

  阮元(1764—1849),乾隆进士,嘉道时曾任户、兵、工部侍郎、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他的收藏编入《积古斋藏器目》和《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两书,前者收录钟、鼎、卣、敦、彝等青铜器共74件,后者收录商周青铜器达446件,其他古物105件,共551件,其收藏之富,民间罕有可比。其中齐侯(晶缶)大小两具,后归吴县吴云,吴云因此称其居“二轩(晶缶)”,历来被视为珍品。阮元告老隐退扬州后,专事整理和研究古书古物,其《商周铜器论》和《商周兵器说》两文,为后世研究彝器者视同工具书。

  陈介祺(1813—1884),字寿卿,号簠斋,山东潍县人,也是上个世纪最著名的收藏家之一。他官至翰林院编修,一生唯古物是嗜,收藏宏富,又精墨拓,著有《簠斋吉金录》、《十钟山房印举》、《簠斋藏古目》、《簠斋藏古玉印谱》、《簠斋藏镜全目》、《簠斋藏古册目》、《封泥考略》(与吴式芬合辑》、《簠斋金石文考释》等,还以最早收藏毛公鼎及一大批商周青铜器及秦汉古印名播天下。

  后来,又有吴式芬撰《捃古录金文》3卷,著录商周铜器及其铭文1334件。吴大澄撰《(客心)斋集古录》26册,著录商周青铜器1048件,另有《吴(客心)斋藏器目》著录青铜器211件。潘祖荫《攀古楼彝器款识》著录青铜器47件。曹载奎《怀米山房吉金图》著录60件。吴云《两(晶缶)轩藏器目》著录60件;《两(晶缶)轩彝器图释》著录103件。丁彦臣《梅花草龛藏器目》著录37件。叶志诜《平安馆藏器目》著录161件。张廷济《清仪阁藏器目》著录64件。程振甲《木庵藏器目》著录54件。刘喜海《长安获古编》著录商周秦汉礼乐兵器79件。方氵睿益撰的《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30卷尤其详细,不仅著录商周青铜器达1000余件,而且其中重要铭文都附有考释,卷首有《彝器说》三篇,上篇考器,中篇考文,下篇考藏;尤其是下篇,对前代重要的彝器收藏和流传情况,均作了珍贵的记录。

  从上述上个世纪的收藏家的籍贯来看,江苏吴县(今苏州市)籍或在吴县久居的人士,几乎占了一半,有如吴大澄、曹载奎、吴云、潘祖荫,后来还有叶昌炽、刘公鲁等人。苏州一地本不出土商周铜器,却在一段时间内,集中涌现了这么多收藏大家,这在中国收藏史上是不多见的有趣现象,值得后世研究。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中国文化史上出现了三件大事———西部边陲居延汉简的发现、敦煌石窟藏经洞的洞开、河南安阳小屯村甲骨文的发现及其殷墟遗址的确定。这极大地 ... 了收藏界和考古界,涌现了一批卓有成就的收藏家和专家学者。他们大都是高官和富商,很能说明这一时期收藏界的特点。其中有两江总督端方、驻日公使李经方、中国实业银行总经理刘晦之、上海房地产巨商周湘云、山东实业家丁斡圃、交通总长叶恭绰,还有考古学家罗振玉、容庚、商承祚、周季木、于省吾、琉璃厂古玩店老板黄伯川、孙秋帆等。他们的收藏,动辄数十器、几百器,有不少是承继前辈的遗藏,而更多的是出自新出土的“新坑”。他们之间常常互通声息,赠送藏器拓片,切磋考证,著录结集成书,互相作序、题跋,形成一个不大的却高深莫测的收藏圈子。

  这期间还有一个特殊人物,即美国传教士福开森(1866—1945),中国名福茂生,在华居留近60年,参与过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重大事件。他曾任故宫博物院的鉴定 ... ,利用“庚子赔款基金”和“哈佛、燕京学社基金”编著了《历代著录吉金目》、《历代著录画目》、《艺术综览》等书,被学术界视为工具书。他在收藏界广交朋友,称为“中国通”。他将别人的不少青铜器珍品卖到中国,自己的藏品却有不少留在了中国,现归南京大学收藏。

  本世纪上半叶的私人手里的青铜器,后来有不少流入了海外各地的博物馆和艺术馆。如1890年在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出土的一组青铜器。包括大克鼎、小克鼎、克(须皿)、克钟等共计120余件,其中克钟共有5件。克钟出土一个世纪下来,最后归入上海博物馆2件,天津艺术博物馆1件,流入日本奈良宁乐美术馆1件,日本(艹腾)井有邻馆1件,然而此套克钟上的铭文共79字,是分刻在各钟上的。上海博物馆所藏和日本奈良宁乐美术馆所藏器为上半篇铭文,而天津艺术博物馆和日本(艹腾)井有邻馆所藏器为下半篇铭文,这就为研究工作带来了极大不便。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如器物本身与器盖分离两处,同属一组的器物分散在多处。

  解放初,国家鼓励收藏家捐献文物,各地建立历史博物馆和艺术博物馆,于是青铜器涌向国家和地方的各级博物馆,私人收藏青铜器者成了凤毛麟角。最著名者为李鸿章五弟的一个孙子,名叫李荫轩,藏器百余件,然而“文化大革命”中全部送入了上海博物馆。

  80年代国内收藏热再度兴起的时候,热的是字画、古钱、瓷器和紫砂壶,而青铜彝器却没有恢复昔日的辉煌。海外文物市场上,常有绿锈斑驳的“新坑”出现,国家不得不花大价钱再买回来。本世纪初的北京琉璃厂,一件周代铜鼎可以换一堆乾隆官窑瓷器,而现在甚至一件料器鼻烟壶的价格也要高于一件周代青铜器爵杯。究其原因,可能与世界流行的“快餐文化”有关。青铜文化,不是任何人想“玩”就能“玩”得起来的,花钱、费力、占地方不说,就是考辨真伪这一方面,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拿”得起来?中国台北文物研究学者、作家郭良蕙说得透彻:“也许受商业价值观影响,古物市场也不断起变化,收藏家越来越放弃艺术而以投资和增值率着眼。同样昂贵的价格,谁不愿意把玩小小的鸡缸杯,而去购买一件搬运费力的铜器?尽管罕见的三代(即夏商周)铜器乃稀世之宝,但其售价还赶不上一件清代官窑瓷器,实在可悲可叹!”这或许就是青铜器的“世纪末现象”吧。

  资料来源:《百年收藏》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金石收藏逸事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揭秘:貔貅就是大熊猫?史书这样记载,值得收藏

    貔貅在我们心中是一种招财的神兽,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历史记载的貔貅的故事,传说中貔貅和周武王见过,还是姜子牙的坐骑,还被封官,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去了解,咱们一起往下看!貔貅凶猛威武,它在天上负责巡视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扰乱天庭。当年姜子牙助武王伐纣时,一次行军途中偶遇一只貔貅,但当时却无人认识,姜子牙觉得它长相威猛非凡,就想方设法将它收服并当做自己的坐骑。

  2. 12000余尊彩塑,一览中国古代雕刻的最高水准

    山西古代彩塑总数有12000余尊,是不折不扣的彩塑艺术大省。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长治古代彩塑分别是:长治郊区梁家庄观音堂,长子县法兴寺,长子县崇庆寺以及沁县南涅水石刻。长治▼观音堂彩塑(明代)▼法兴寺彩塑(宋代)▼崇庆寺彩塑(宋代)▼南涅水石刻看完这些,果然美不胜收,但长治只是作为整个山西的缩影被推在了风口浪尖。

  3. 日本专家挖出千年古墓,只见墓中织锦上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作为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更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了无尽的珍贵文物。1901年,他成功发现精绝国遗址,并将大批珍贵文物带回国内,因而声名大噪。他的低呼很快便惊动了周围的考古学家,而当他们将织锦打开后,里面的内容则令他们大吃一惊,因为这块织锦上竟赫然写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4. 揭秘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8件艺术品伪造案

    无论是为了金钱上的利益,还是仅仅为了...,艺术品伪造者伪造了丢失的艺术品,精确地复制了原作,并以著名创作者的风格想象了全新的物品。

  5. 消失的神兵利器——古兵器「 ”戈”的整理考证(终章)

    西周武士复原图从商朝渔猎的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制的周朝,西周事实上完成了一个文化、心理、行为规范一致的共同体,也奠定了延续至今的中华文化的根基。出身殷商和宋国王室的孔子,开创儒学,为礼乐文化奔走终生,商、周文化正源之争,终于尘埃落定。有趣的是,与倡导农本的后世儒家不同,孔子本人的言论多显轻农思想。他从不介意爱徒子贡经商,却在背后嘲笑以务农为志愿的弟子樊迟。

  6. 考古队挖出一具清朝干尸,留着明朝长发穿着龙袍,专家:不是皇帝

    我国曾经挖出过一具非常奇怪的干尸。首先,这具棺木的棺头写明了,这是清朝时被授予中宪大夫一职的黄拙吾的陵墓,而棺木里还有一枚康熙通宝,由此可见,此人应该是在康熙年间死去并埋葬起来的。这还不是最奇怪的,当考古队扒开干尸的官服后,却发现他里面竟然穿着两件龙袍,一件是四爪蟒袍,一件是五爪龙袍。其中五爪龙袍是清朝皇帝上朝的时候才会穿的朝服。

  7. 夫妻「 ”合葬墓”遍地黄金,被盗3次后,考古家:至少还有20亿文物

    560年后,这座夫妻墓被发现,考古专家赶到时,发现了3个盗洞。仅是一个魏妃,就有着价值上亿的珠宝陪葬品,考古学家们粗略地估计了一下梁王墓中随葬品的价值,梁王墓中的文物不是瓷器就是黄金和玉器,其他的陶制品都很少,因此考古专家认为梁王墓中的文物价值超过了20亿。专家大呼:快挖,还剩下20亿文物!从梁王的墓志铭来看,在梁王去世后,皇帝为他赐谥号为:庄。

  8. 定陵是如何成为考古界的一个深刻回忆与极大的损失的?

    此处的定陵,特指位于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皇陵区的明定陵,明定陵是大明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寝,也是第一处被官方主动考古发掘的帝陵,但就是这次的挖掘,却造成了一次巨大的考古损失,到底是怎么回事,咱下面慢慢道来。鉴于这次灾难性的后果,在郭沫若在此请求挖掘武则天的陵墓时,上面冷冷的说:不允许,而且今后再也不准主动挖掘帝后陵墓!!!

  9. 羊舌大墓扑朔迷离,墓主是晋文侯吗?答案可能在墓地

    曲沃羊舌墓出土的大师氏姜匜在晋国公侯墓发掘中,晋文侯在曲村的墓葬一直存在争议。后来发掘出羊舌大墓后,这个争论愈争愈烈,至今未搞清雄才大略的晋文侯墓葬,自然成为晋国考古的一大缺憾。两墓遗留的历史碎片在曲村—天马的九侯十九墓墓地,有着严格的昭穆之序。按序排列,m93/m102位置,应是殇叔和他的夫人。

  10. 他用一支笔复活了麦田里的汉魏洛阳城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当陇海铁路线的乘客,穿过洛阳市区与偃师之间的一片麦田时,很少有人知道,窗外曾经有中国古代最辉煌的都市之一——汉魏洛阳城。

随机推荐

  1. 最唯美的爱情说说 再美好也经不住遗忘,再悲伤也抵不过时光-感人的情话

    我不能再珍惜你,抱歉,我失去的,也是你失去的。从此我的世界不再有你。遗忘就是我们给彼此最好的纪念。

  2. 梦见在黑暗中有星星之火

    周公解梦梦见在黑暗中有星星之火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在黑暗中有星星之火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3. 梵德比丘的故事

    世间人有的具有“一闻千悟”的智慧,有的人则很愚痴,连一句偈也不会背。但是,愚痴和智慧没有绝对的分别,只要肯用心,智慧就能显现。佛陀在世时有一则公案,当时有二千多人在佛的僧团中修行,其中有一位是梵德比丘,他出家后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跟着大众生活起居修行,平日都很守规矩,但只有一项缺憾,就是记忆力很差。但是,经过三年后还是一偈不通,大家都认定他是极愚痴的人,所以法一听过就忘了。

  4. 神原康政:康政流榊原家初代当主,德川双壁之猛

    当时家康及康政不久接到信长的出兵要求,最终在六月二十八日爆发著名的姊川合战。是战中,康政率小队作战,并因此在混战中负伤,事后家康予以问候,但在此战中,康政的能力被德川家所承认及赞赏,也得到了信长的赞赏,因此,康政之名开始被广传。正当德川家面临灭亡之时,信玄因病情恶化,被迫暂缓行军,最后因此病死,武田军秘不发丧后撤退。大战后,康政的英勇作战,受到家康及信长的赞赏。

  5. 梦见甲板

    周公解梦梦见甲板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甲板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6. 拿破仑埃及之旅:征服与荣耀之路——上

    ,喜欢这个预览,想继续阅读吗?加入我们,看看你错过了什么!!

  7. 梦见姑娘冰

    周公解梦梦见姑娘冰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姑娘冰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8. 使用手机、网络障碍往生

    但是使用手机、网络,参杂很多恶趣因缘,造这些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让自己的心不能和阿弥陀佛,和阿弥陀佛的心咒、名号以及净土的境界相应。所以,相续不成熟、没有力量的凡夫众生使用手机和网络,十个有五双全都是障碍往生净土的。如果再去上网、再去使用手机的话,下辈子不说往生净土,就连能否转生善趣、遇到正法、遇到真正的善知识、做一个出家人的身份,谁都不敢下结论。

  9. 陕北悍匪曾令张爱萍骑兵团损失1/3 险俘 ...

    中央红军进行了改编,以刘志丹的陕北骑兵为基础,组建了第一支在中央...直接领导下的骑兵部队,番号为中国工农红军骑兵第一团,父亲被任命为团长兼政治...。但就是这样一支中央寄以厚望、倾注了他全部心血的骑兵队伍,在父亲出任后的几个月,却在一次战斗中意外地遭到了失利。为配合红军主力东征,父亲率骑兵团一举荡平了盘踞在北部三边地区的马匪武装。骑兵团返回瓦窑堡,路经青阳岔时,得知我边区...被一股游匪给端掉了。

  10. 衔尾相随造句_衔尾相随中英文解释和造句

    衔尾相随xiánwěixiāngsuí衔尾相随的意思和解释:衔:马嚼子;尾:马尾巴。形容一个紧跟着一个,成单行前进。衔尾相随的出处《汉书·匈奴传》:“如遇险阻,衔尾相随。”衔尾相随的例子衔尾相随造句衔尾相随造句相关成语的感...彩分为褒义、中性和贬义三方面,其中贬词褒用是测试的重点,十年高考中出现了不少。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