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

“纱帽名头”书法赏析

“纱帽名头”书法赏析乾隆盛世,推奖文事,促进了清代中晚期书法艺术的变革和发展。为官者不但能写,而且精于书法,书坛称为“纱帽名头”。门生故吏遍布朝内外,号称“穆党”。他力倡程、朱理学,生平讲学,和倭文瑞齐名,时有“南罗北倭”之誉,诗文书法,名驰海内。纸本,纵77厘米,横34厘米,钤白文“通州张謇之印”一方。年)字廑才,室名知止居。

大收藏家张伯驹

大收藏家张伯驹张伯驹,河南项城人,生于光绪二十四年。伯驹幼时长于河南故里,7岁前往滦州省父,后随父移居天津,就读于家塾。伯驹在该团毕业时,年方20岁。张学良自其父惨死于日本侵略军的阴谋后,愤而从戎,为中华民族做出过极大贡献。再就是张丛碧,终于成为一代学人,一位爱国的大收藏家。张伯驹于中国古代书画的收藏纯属偶然。伯驹惟喜其“丛碧”寓意之繁茂葱茏,故自得此作后,便以之为号,而于古书画的收藏也益发不可收。

谈谈民国期间书刊的收藏

谈谈民国期间书刊的收藏1911年至1949年,作为一个朝代,虽然年头不长,但却是社会激烈动荡、天翻地覆的三十几年,这是一个...、...、屈辱的年代,同时,也孕育着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巨大力量。民国书刊值得收藏,主要在于它的版本意义。这里涉及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民国书刊可否纳入善本之列。民国期间价值高的图书刊物是否也可以视作善本呢?民国时期出版的革命历史文献也是弥足珍贵的。

“百百宋楼”陆氏藏札

“百百宋楼”陆氏藏札一、陆氏藏札之发现与意义“百百宋楼”者清季藏书名家陆心源庋藏古籍之处也,以藏宋版书两百部及元刻、名人手钞手校者闻名海内。“百百宋楼”之名有驾黄丕烈百百宋一廛楼而上之意。陆氏百百宋楼与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杭州丁氏八千卷楼、聊城杨氏海源阁并称为近代海内四大藏书处。有《百百宋楼藏书志》。宣统即位后昭雪,赐谥“忠愍”。

叶佩兰细说粉彩(下)

叶佩兰细说粉彩(下)五、民国时期的粉彩瓷器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后,为皇室专烧制的御窑厂停办,全国瓷业进行改良,成立了不少瓷业公司,此时为了维持中国瓷业在国内外市场的需要,民国初期涌现了大量仿古瓷。“居仁堂制”款的粉彩瓷器是郭世五为袁世凯特制的。民国时有一种红彩“洪宪年制”款的粉彩商品瓷。当前文物市场上除仿清代各朝粉彩瓷器,也仿制民国彩瓷。

藏书家赵宗建

藏书家赵宗建赵宗建,清末藏书家。喜延宾客,居于北山之麓,作园林,建藏书楼名“旧山楼”。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江南多有书画、典籍散佚,他广购博收,如汪阆源家旧藏,又至苏、常两地采集,所以他的藏书日益繁富。编撰有《旧山楼书目》2册,著录漫无次序。张瑛、邵渊耀均作有《旧山楼记》。卒后,藏书多归于盛宣怀。

名流高官的华丽转身 海派绘画的兴盛与崛起

名流高官的华丽转身海派绘画的兴盛与崛起历史有时就像一个万花筒,有些偶然的、并不经意为之的因素出现,往往导致了一种巨大而富有转机的嬗变。一从封建社会末代官吏到海派书画家的集体转业换岗一个艺术流派的兴盛与崛起,与该流派成员群体的组合有着直接的关系。二为适应市场而变法创新这批中国封建社会末代的高官大吏是以遗老遗民的心态移居于上海,当起了寓公隐士的。海派书画家的如此阵容,这在当时乃至今后是独一无二的。

梁启超的书法人生:以书法临池为日课

梁启超的书法人生:以书法临池为日课政治活动与学术研究是梁启超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对于梁启超一生中的书法创作活动及其在书法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笔者在拙著《梁启超的书法艺术》一书中已有较详尽的论述。梁启超逝世后,其家人将他生前收藏的近1300件历代碑刻拓本尽数捐献给北京图书馆。两次重大的公众书法活动梁启超一生中参加过的重大公众书法活动主要有两次。

钱化佛的另类奇藏

钱化佛的另类奇藏佛门居士的另类“烟缘”钱化佛本是佛门居士,自己并不抽烟,却与“烟”结缘,尤其喜欢收藏那些印刷精美的香烟盒和火柴盒(火花)。藏出一部敌伪罪恶史钱化佛在抗日战争时期专门收集日寇在租界张贴的告示,这些告示最终成为抗战时期的重要文献。玩收藏玩到死人头上钱化佛最奇的一招,是收藏讣闻。钱化佛便以“百驼集藏”鼓舞自己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不畏艰险,不畏风暴,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奋斗和拼搏。

藏书家袁寒云

藏书家袁寒云海王村刮起佞宋旋风1914年间,北京海王村刮起了一股佞(逢迎意)宋旋风,始作俑者就是袁寒云。袁寒云,名克文,字抱存、豹岑,号寒云。1914年间,心血来潮的寒云一时兴起,忽然对收集宋刊元椠产生了浓厚兴趣。寒云贵为民国大总统的二公子,身份、地位自不待言,经济实力也不在话下。而寒云自其父袁世凯就任民国大总统后不久,便随家族成员一道迁居北京,他的宋刊元椠主要是在海王村收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