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梁启超的书法人生:以书法临池为日课

梁启超的书法人生:以书法临池为日课

  政治活动与学术研究是梁启超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书法对于他的政治活动及学术研究来说,梁氏自认为只是“余事”,然而,纵观梁启超的一生,他在书法艺术上所花的时间相当多,研究书法艺术及其相关活动并非他生活中的余事,而是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是把书法艺术作为一项事业来看待的。

  对于梁启超一生中的书法创作活动及其在书法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笔者在拙著《梁启超的书法艺术》一书中已有较详尽的论述。本文着重列举梁启超日常生活中的书法活动,包括重大的公众书法活动,展示其书法人生。

  以书法临池为日课

  梁启超13岁时,在广州越秀山三君祠见到陶濬宣用魏体楷书写的一副楹联,赏心悦目,久久不愿离去,由此对书法艺术产生浓厚兴趣,之后便常以书法临池为日课,专心学习书法。梁启超18岁时(1890年),受业于康有为主办的万木草堂,攻读经世之学,时逾数载。康氏是中国近代书学史上提倡碑学且卓有造诣的书法家,1889年写成《广艺舟双楫》,倡导碑学。梁启超正好在这时拜师康有为,自然对其书法学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往日本。出逃时,他身边不忘带上心仪的碑帖。在逃亡的14年间,虽然身居异国,但学习书法之兴趣依然不减。梁启超写于1910年的《双涛阁日记》,极具体地记述了他羁居海外读书生活和刻苦临池的情况,其中有每天临池的内容、数量、进度及其体会。

  1911年9月间,他在跋自临《张猛龙碑》卷中也记述了这段日子里的临池经历:居日本14年,咄咄无俚,庚戌辛亥间,颇复驰情柔翰,遍临群碑,所作殆成一囊。今兹乌头报白,竟言归矣。世务方殷,度不复有闲情暇日以从事雕虫之技,辄拨万冗,写成兹卷,其末四纸,则濒行前一夕醉后之作也。

  1912年后,梁启超回国。尽管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政治上,但在政务与著述之余,仍一如既往倾情于书法艺术。只要一有闲暇,他便用功书法临池。1916年7月14日梁启超在《致梁思顺书》中写道:“惟学书较前益勤,日常尽二十纸,经已钞完,顷方钞子,稍足收敛此心耳。”

  1918年,梁启超退出政坛,接着赴欧洲游历。游欧回来后便潜心学术研究,从事著述和讲学。研究书法艺术更成为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1923年4至6月间,梁启超在北京西郊翠微山秘魔岩养病,每晨尽开轩窗纳山气,在时鸟繁声中作书课一小时许以为常。

  1925年,他在题跋《张寿残碑》中写道“此碑丰容而有骨,遒劲而流媚,与我笔路最近,今后拟多临之。”他又在跋《曹全碑》中写道“乙丑正月二十六日,余五十三岁初度,与仲策摩挲竟日……”他在自临张迁碑跋中写有“平生临摹垂百过,卒不能工”句,还在2月5日致仲策札中写道“日来写张表,专取其与楷书接近。一月之后,请弟拭目观我楷书之突飞也。”从这些跋文中,我们可以窥见他平时临习碑帖用功之勤奋。

  1926年3月,梁启超因尿血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做手术。手术前的3月10日,他在《致孩子们书》中写道:“我这封信写得最有趣的是坐在病床上用医院吃饭用的盘子当桌子写的。我发明这项工具,过几天可以在床上临帖了。”

  综上所列,可见临池学习书法在梁启超的一生中从来没有停止过,即使卧病在床,还是那样乐观地坚持进行书法学习。梁启超在书法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与他长期临池学习下苦功夫是分不开的。

  一生收藏历代金石拓本1284件

  收藏碑刻拓本是梁启超一生中极为重要的一项书法活动。

  据冀亚平等编写的梁启超所藏金石拓本目录,梁启超一生共收藏历代金石拓本1284件,其中属于商代的碑刻5件、周代14件、秦代4件、西汉13件、东汉125件、三国13件、西晋5件、东晋9件、十六国3件、南朝17件、北朝434件、隋代93件、唐代393件、五代十国7件、北宋26件、南宋18件、辽国1件、金国5件、西夏国1件、元代3件、明代5件、清代73件、民国4件、无纪年6件。从《目录》所显示的资料可以看出,梁启超所收藏的碑刻拓本中,从朝代看,商代至民国时期,每一个朝代无不有之;从书体看,金文、小篆、大篆、汉隶、魏楷、唐楷各种书体齐全;从碑刻的种类来看,钟鼎、碑石、墓志、造像、摩崖、刻石等无所不包。

  1984年由香港书谱出版社与广东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在学术界、书法界中较具权威的《中国书法大辞典》,其所收录的碑刻(包括摩崖、刻石)、墓志的辞目约3000条,可谓囊括已出土的和著名的中国历代碑刻和墓志,而梁启超一个人所收藏的碑刻和墓志的拓本竟差不多是其中的一半。由此可见梁启超收藏碑刻拓本“工程”之浩大,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难以想象。

  至于梁启超是从哪一年开始收藏碑刻拓本的,他从来没有向人提起过,著述中也未谈到过这个问题,但他从1916年开始陆续对所收藏的碑刻拓本进行校勘和题跋,在多件拓本跋语中谈到其收藏时间、地点和来源,其中1925年在题跋《李壁墓志》拓本中写道:“碑以宣统元年出土,余方在日本,何澄一寄我一拓片,欢喜累日。……”由此可以推断,梁启超至少在宣统元年(即1909年)之前就已经开始收藏碑刻拓本了。因为梁启超在此之前如果没有收藏碑拓的爱好,何澄一是不会从千里之外给他寄新出土的碑拓的。而在1909年之前的11年间,即从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起,梁启超一直逃亡在国外,他不可能直接进行收藏碑刻拓本的活动。在此期间,别人不可能知道他有收藏碑刻拓本的爱好,因此可以进一步推断,梁启超早在1898年之前就已经进行收藏碑刻拓本的活动了。当时,受到有清以来金石学勃兴的历史氛围的影响,更有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大力倡导碑学,梁启超作为康有为的学生,在十九世纪90年代初萌发收藏碑刻拓本的兴趣,这是很自然的。

  同时,据有关资料显示,梁启超收藏的碑刻拓本中,除有极少数如东汉的《樊敏碑》等数件为明代拓本和东汉的《张迁碑》等近十件为清代乾隆年间拓本外,其余大部分藏品都是嘉庆、道光年间的拓本或清中期至民国初年新出土的碑志、造像的初拓本。也就是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梁启超只要知道那里有古代的碑刻或有新出土的碑石、墓志,他就千方百计(包括友人馈赠和花钱购买在内)将其拓本弄到手。

  梁启超跋《颜勤礼碑》云:“碑以民国十一年出土,今在陕西节署,此本为刘雪亚督军镇华所寄赠。”民国十一年即1922年,说明梁启超的碑刻拓本收藏活动至少延续到1922年。由此可见,梁启超收藏碑刻拓本的时间跨度足有30年。

  梁启超在收藏碑刻拓本的同时,还对其中的130多件拓本进行题跋。最早的题跋是写于1916年1月的《礼器碑跋》,之后直至1926年,历年断断续续都有题跋,时间跨度达11年。1918年1月,共题跋34件。而大部分的题跋多集中在1925年,这一年题跋(含再跋)超过100件。

  梁启超所题跋的碑拓,有汉代和魏晋的碑刻摩崖,有南北朝和隋唐的碑刻墓志,其中大部分为西汉和北朝的碑刻墓志。题跋的内容主要有记述碑刻的出土发现情况及其去向、记录碑拓的递藏经历、校勘考释、题署碑刻名称和年代、品评书法等方面。所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文字却十分精练,可谓字字珠玑。

  梁启超逝世后,其家人将他生前收藏的近1300件历代碑刻拓本尽数捐献给北京图书馆(现为国家图书馆)。人们在惊讶之余,更为梁启超的精神与毅力所叹服。

  两次重大的公众书法活动

  梁启超一生中参加过的重大公众书法活动主要有两次。

  其一为1913年4月9日(农历三月初三),梁启超发起在北京万牲园举办修禊赋诗作画写字活动。应邀参加修禊活动的有满清遗老诗人易实甫,著名启蒙思想家、翻译家、诗人严复以及画坛名宿姜颖生等北京学术界名士、诗人等40多人。大家曲水流觞,吟诗作赋,尽遣雅兴。梁启超当时作有七言长古诗一篇。

  他在次日写给梁思顺的信中说:“今年太岁在癸丑,与兰亭修禊之年同甲子,人生只能一遇耳。吾昨日在百忙中忽起逸兴,召集一时名士于万牲园续禊赋诗,到者四十余人,老宿咸集矣。竟日游宴一涤尘襟,归国来第一次乐事。”又在12日《与娴儿书》中说:“修禊诗,录一份寄汝,共和宣布以后,吾第一次作诗也。同日作者甚多,吾此诗殆压卷矣。”梁启超在信中还称:“兰亭以后,此为第一佳话矣。”

  值得注意的是,梁启超在信中描述这次活动时用了三个“第一”:归国以来“第一次乐事”和“第一次作诗”,兰亭以后“第一佳话”。可见他对成功举办这次活动是何等之兴奋。

  另一次活动是1926年秋,梁启超兴致勃勃应邀为清华学校教职员书法研究会上作书法演讲。其演讲由学生周传儒手记,以《书法指导》为题,1926年刊于《清华周刊》第392期,后收入《饮冰室合集·专集》102卷。

  梁启超为什么如此乐意作书法演讲呢?他在演讲前的“开场白”中作出了回答。他说:“今天很高兴,能够在许多同事所发起的书法研究会上,讨论这个题目。我自己写得不好,但是对于书法,很有趣味。多年以来,每天不断的,多少总要写点,尤其是病后医生教我不要用心,所以写字的时候,比从前格外多。今天这个题目,正好投我的脾味,自己乐得来讲讲。”

  1919年,梁启超赴欧洲游历。归国后潜心学术研究,花在书法学习和研究方面的时间也特别多,有极为丰富的的实践经验和深刻的体会,再加上在游欧期间,接受了西方的美学思想,运用于书法研究中,因此这次书法演讲非常成功。他在这次书法演讲中提出的书法美学思想,被书学界称为现代书学研究的开山之作

  作者: 陈福树  

  来源: 江门日报

  编辑:因因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梁启超的书法人生:以书法临池为日课的更多相关文章

  1. 家族兴衰非是靠权利和财富来维系,家道必须合乎天道

    一座宅子,折射出一个家族的兴衰。时代变迁,家族兴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是靠权力和财富所能维系的,家道必须合乎天道。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名门望族,显赫一时。第一类属于文官,清朝的李鸿章和曾国藩,李家与曾家都是当时的大家族,李鸿章和曾国藩也都是清朝重臣,权倾朝野。李鸿章不但为官有道,还非常善于积攒家财,他留给子孙的财产数量惊人。

  2. 党内怪人!他是国共和谈密使,曾收养主席三个孩子,陈赓请他出山

    南京那边证实,此人是南京...的秘使,派往延安联络...中央,请他给予方便。在宋子文的帮助下,孔祥熙为他签署了委任状这一"官身"。同意我兄即返南京,以便迅速磋商大计。董健吾受到毛主席的回电后,离开了瓦窑堡,回南京向蒋介石通报了毛主席的意见。"后来陈赓会见了董健吾,并请他出山任职。

  3.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如何「 ”收拾”东北军的?难怪无人能救张学良!

    众所周知,西安事变是爱国将领杨虎城与张学良发动的兵谏,他们二人背后分别代表着西北军与东北军,是当时中国实力强大的两个势力。他们两人非常痛恨蒋介石打内战的政策,在劝告无果的情况下,果断囚禁蒋介石。西安事变可谓是震惊世界,日本巴不得蒋介石死在战乱中,好进一步瓜分中国。好在西安事变圆满解决,一切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因此,当时蒋介石选择将张学良囚禁起来,谁求情都没用。

  4. 开国元帅揭秘:毛主席为何能做到用兵如神?

    一位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位就是一代伟人...。笔者认为,诸葛亮是被《三国演义》高度神话了的历史人物,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当时最杰出的政治家,治理蜀国很有一套,但其并无过人的...才能。

  5. 从曹植的《洛神赋》,看其对后世艺术创作的影响程度?

    虽然在储君的争夺中,曹植没有能够胜过曹丕,但在文学领域,他绝对是曹家最为出色的人,后世很多人对于曹植的评价都非常高,其中谢灵运更是直接就表示「”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三国剧照可由于三国以及后来南北朝的乱战,使得曹植的很多文章都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他还是有部分作品能传世,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洛神赋》,这篇文章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传世名篇,对于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曹植《洛神赋》洛神又称

  6. 他用一支笔复活了麦田里的汉魏洛阳城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当陇海铁路线的乘客,穿过洛阳市区与偃师之间的一片麦田时,很少有人知道,窗外曾经有中国古代最辉煌的都市之一——汉魏洛阳城。

  7. 毛主席身上的十大神秘「 ”气场”,震古烁今!

    在毛主席的身上,充盈着一种令人极其震撼、并且无法消除、无法躲避的神秘「”气场”。不管你是拥戴者,还是仇视者,都不由自主地受到这股「”气场”的吸引、感染和影响。对拥戴者而言,这「”气场”正如春暖催花开,令其志存高远;对仇视者而言,这「”气场”恰似秋肃扫叶败,令其闻风丧胆!毛主席到底有哪些神秘「”气场”呢?至少表现在如下十个方面:一是令人震撼的「”挥斥方遒”之霸气毛主席少年时,曾豪迈地宣称:「”春来我

  8. 1955年蒋介石以何罪名软禁孙立人 至今未彻底 ...

    1955年遭蒋介石认定叛变被软禁,随着孙案的爆发,孙立人的一切事迹,遭到......的历史删除。1988年台监察院认定孙立人无叛乱意图,2014年7月,台湾省监察机构承认1955年郭廷亮"假藉长官名义为匪工作"间接为其...。1947年11月,孙立人被蒋介石派往编训新兵,1948年10月,孙立人选定台湾省凤山为新军练兵基地,开始他一生最后一次练兵。

  9. 元代赵孟頫两信札成交2.67亿

    2019年11月19日晚,赵孟早期书札《与郭右之二帖卷》在中国嘉德「”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古代”历时一个小时7分多钟的漫长竞价后以2.67亿元成交。这一价格创下赵孟作品在拍卖市场的价格新纪录。拍卖现场,历时一个多小时的竞价赵孟《与郭右之二帖卷》以2.67亿元成交赵孟《致郭右之二帖卷》,此卷凡二帖,名为《应酬失宜帖》和《奉别帖》,皆写给元代大藏家右之(郭天锡),为赵孟早年书法作品。一通写赵孟在

  10. 他被父皇写进传位诏书,为何最后却没能当上大清皇帝?

    道光皇帝在择储的问题上,确实费了不少脑筋。在道光看来,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两人各有所长,都具备继承和治理大清江山的资格和能力。但皇位只有一个,道光最终必须面临抉择,舍其一而取其一。关于道光最终敲定奕詝为皇太子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

随机推荐

  1. 家无二主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jiāwúèrzhǔ【解释】指一家之内,不可以有两个主人,否则会发生争吵,不得安静。【出处】《礼记·坊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例子】【相关】百度“家无二主”

  2. 释迦牟尼佛晚年与舍利弗的对话

    佛教徒们有的时候出于宗教感情认为释迦牟尼佛是最高的,认为佛教经典中所讲的一切就是最终的佛法。然而释迦牟尼佛本人不仅从没有这样说过,还明确的否定了这样的说法。释迦牟尼佛在这里以反问的形式,否定了舍利弗的话。我们也由此可知,释迦牟尼佛并不认为他自己是最高的佛。岁月悠悠,释迦牟尼佛与他的亲传弟子们一去已经二千余年。释迦牟尼佛当年的很多重要讲法,现在的佛教徒真的已经很难知道了。

  3. 会少离多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huìshǎolíduō【解释】相会少,别离多。感慨人生聚散无常或别离之苦。【出处】宋·辛弃疾《蝶恋花·送祐之弟》词:“会少离多看两鬓,万缕千丝,何况新来病。”【例子】只问你那会少离多,有影无形。元·王实甫《西厢记》之一本第三折【相关】百度“会少离多”

  4. ... 个性网名说说-感人的情话

    绝大多数人所理解的爱情,都只不过是一场春梦而已。成功之后不用你说,其他人都会知道。这就是信息时代所带来的效应。十岁时,你可以只为一个冰淇凌,而跑遍大街小巷的商店。十七岁时,你可以为喜欢的人,一个人去陌生的城市。十六、承诺就像电池,用完为止。日久见人心,留到最后的才是好的。以...止...,只会让人却步。而让别人后悔,才是对他们最大的折磨。

  5. 不可知的未来

    曾经有人爬着山,愈爬愈累,还不到山顶,不知道还有多远,还要多久才到.就因为不知,才会一步一步往上爬.重点不是到达而是要爬山,有人对未知有动力,动力来自过去.有人对未来有恐惧,其实不是未来可怕,而是执取过去的不得意.从近年来印尼的海啸,四川的地震到目前墨西哥的流感,不可预测的天灾,不由自主的人祸不断地发生,表面上看人需要稳定,但不可知的未来其实更稳定人心.当人渐渐老去,不知死将何去,就因为未知,他有

  6. 原创 朱棣陵墓中的一双绣花鞋, 守陵的新兵战士看到后, 脸色苍白

    大明永乐五年(1407),朱棣的原配夫人徐皇后作古,其时的明朝首都照样南京,可朱棣并没有在南京四周为徐皇后建筑陵墓。而是千里迢迢跑到北京建筑陵墓,这是因为朱棣已经筹算将大明朝的首都迁往北京,今后本身驾崩之后,也要葬在新首都四周。朱棣身边的江西术士廖均卿衔命到北京寻找风水宝地,在一番现场考查之后,他向朱棣提出了几处风水宝地,最后经由遴选,朱棣确定了昌平县城北的黄土山,并将它更名叫做天寿山。此地背靠燕

  7. 民间故事:钱王射潮

    你道钱王为什么一定选八月十八这一天呢?八月十八日到了,钱塘江边搭起了一座大王台,钱王一早就到台上观看动静,等待潮神到来。钱王听了,喝道:“呀呸,这样岂不要耽误了消灭潮神的大事!”如今听说钱王射潮神,都争着观战助威,真是家家闭户,人人出动,几十里路长的江岸,黑压压地挤满了人。百姓们为了纪念钱王这次射潮的功绩,就把江边的海堤,叫做“钱塘”。

  8. 密子君光临吴昕餐厅,点12份「 ”菠萝饭”,结账时:想不火都难!

    现在的明星进军餐饮业一点都稀奇了,他们平时除了忙着拍戏之外,其实业余时间,也会做一些生意,其实自己开店,才是最赚钱的,如今这个社会,压根就离不开吃,每一种美食都深受大家的喜欢,所以现在出门基本上都会看见各种餐厅,像最近几年比较火的明星餐馆有,邓伦的火锅店、杨紫的烤鱼店、岳云鹏的面馆还有郑爽的炸鸡店。

  9. 汉语中常用的各种场合吉祥语,你都会说吗?

      双字吉祥语  欢畅、昌盛、兴隆、鸿喜、寿祺、百福、步云、宝源、宝和、存德、诚信、畅春、大发、大盛、得利、道亨、鼎泰、德和、德昌、凤和、福安、福寿、福和、广远、广雅、广益、观仁、观文、合盛、华盛、和祥、厚孚、厚康、恒德、恒孚、鸿运、鸿福、鸿源、金福、聚兴、骏兴、谦益、...

  10. 梦见王源

    周公解梦梦见王源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王源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