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

佛学典故

执见、妄情在佛教看来都是生死之根。盲人摸象“盲人摸象”典出《涅槃经·猴子吼品》、《长阿含经·镜面王经》等。在讲完这个寓言后,佛对诸比丘说:“诸外道异学亦复如是……各生异见,互相是非,谓己为是,便起争讼。”《涅槃经》指出:“象喻佛性,盲喻一切无明众生。”“盲人摸象”比喻众生以妄想执着之故,不能了然见到“佛性”。

从表现主义及佛学观点看“空笼故事

“空笼故事”这个剧本的舞台技巧,象征的运用,梦幻式的自我投射与冲突的具体表现。同时,经由表现主义的分析,我们已经看朏剧本中所隐射的人性与世间的矛盾现象;现在,借着佛学中道思想“有”、“无”的探讨,更能贴切地体会出“空笼”与“万花筒”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与心经褱“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关系。

因果业报说与社会教化

因果业报说与社会教化作者:陈明晖印光大师说“世出世间之事,不出因果二字”。因果法中的业力因果说,尤为佛法世俗谛的精髓,它如实揭示了贯穿于人们动机、行为与后果中的客观规律,解决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必然性、自由意志与因果法则的关系,建立了道德行为的理性基础,不仅有助于人们如实认识自己,而且在促进道德自律、改善社会风气方面,具有积极有效的社会教化作用。

朴老与我的求学生涯

朴老与我的求学生涯净因法师历代名人,在某个行业备受推崇与尊敬,代不乏人。本文主要想通过朴老与我求学生涯的因缘,反映朴老对莘莘学子的关爱,以示纪念与感恩。朴老所做的一切,都在直接或间接地帮我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使我们能得到更多的帮助与关怀,使我们安心读书。朴老来信了,信中肯定了我们继续求学的心愿,并告诉我们,他已向香港宝莲寺请求,帮助解决学费问题。同时朴老给张成礼大使写信,请他出面调解。

从佛学角度品读《红楼梦》中的因果论

从佛学角度品读《红楼梦》中的因果论龙巧灵佛学自汉代传入我国,几经变迁,后成为我国一大宗派,对我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佛教强调,事物种的因果规律普遍存在。那《红楼梦》的最后,宝玉果真跟着道士远去。《红楼梦》中的宁荣二公昔日浴血奋战,为子孙积攒下了一份庞大的家业,为整个家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便是他二位种下的善业。

佛学浅释 (苏行三博士编释)

佛学浅释苏行三博士编释小引第一章‘佛’义及佛陀略史第二章佛学第三章佛学与其他学说第四章佛学的目的第五章佛学的学理第六章世间法第七章出世间法第八章宗派第九章三皈依第十章结论佛法太高深,古典的术语太艰涩,不容易为备有近代知识的人们所信解。苏博士的佛学浅释,可说是最好的读物了。我们现在所说的佛,是指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是当时人们尊敬他的名号。

佛学智慧:凡事皆有因果

“现在,你们不难知道我受伤的理由了吧?如你们说,佛陀还会受伤吗?应该知道,不会受伤的,那是佛陀的法身和报身。佛陀的应身和众生一样,有生老病死。佛陀的神通法力虽然不可思议,但敌不过业力。种如是因,就应承受如是果,佛陀也不能违背因果法则。”大家听佛陀这么一说,才了解业力因果最胜的道理。

虚云老和尚首重因果的佛学深义

虚云老和尚首重因果的佛学深义□高永顺近代禅门大德虚云老和尚在《参禅法要》中讲办道的先决条件,第一条就是"深信因果"。"①因果报应是佛教用以说明世界一切关系的基本理论。业的活动和因果关系相结合,会形成产生不同结果的力量,即是"业力"。生命是生灭相续、生死相续、因果相续的不断延续过程。四轮回与因果佛教轮回说是在因果报应论的基础上形成的生命转化学说,是佛教因果报应论的重要内容和解脱论的必要前提。

法鼓山故事

二OO五年十二月起,师父说法鼓山故事。这是法鼓山名为“观音道场”的殊胜之处。大家最容易做的,便是扩持法鼓山推动佛教的各项教育事业,也等于在做净化社会人心的工作,便是大悲心的学习与实践。等到我们买法鼓山这块地,其中有一千万元就是谢淑琴捐的款。

六道轮回,三世因果是佛学的前提

佛学的基本是建立在六道轮回、三世因果上。但是据我几十年的经验所知,学佛学道的人,没有几个人真正相信六道轮回,更没有人相信三世因果,至少没有绝对的相信,这并不是迷信,至少在理论上搞得清楚的人没有,至于事实上求证到的更是没有。这些都是值得大家反省的地方。因为你不相信六道轮回、三世因果,所以你学禅也好,学密宗也好,学净土也好,根本基础是错误的。等于想在沙滩上建房子一样,是不可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