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书法艺术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书法艺术是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书法艺术作品是在汉字框架上,用美学思想塑造的艺术品,体现了中国民族文化的艺术特征和文化传统,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粹,它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础,它随着时代发展和变化而变化书写形式和风格,这种形式和风格的发展变化,并不改变传统文化的特征,它仍然符合人民的喜好和审美习惯。
论毛体书法 论毛体书法...对书法艺术有浓厚的兴趣,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书法潇洒飘逸,神采飞扬,自成一家,被称为“毛体”,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十大书法家之一。到国内各地考察,也要随身带上书法字帖。“毛体”草书自成一体在延安时期,...时常阅览晋唐法帖,从致柳亚子、杨开智、李淑一、马叙伦等人的信札可以看出他在草书艺术上的风格,然而因为战争环境的限制,传世佳品极少。
浅谈中国画的“似与不似” 浅谈中国画的“似与不似”中国画的历史源源留长,其中的学问博大精深,所以历代的画论亦不断增多,及至近代,已可谓浩如烟海。但有一个问题一直被历代学者津津乐道,那就是对中国画的“似与不似”的探讨。可见他对中国画“似与不似”的深刻理解和超前大胆的思想。对于中国画的“不似”的审美价值的肯定。直到书法介入绘画才完成“似与不似”的美学历程。笔墨语言涌动奔放,把中国画中的“不似”发挥极致。
论谢稚柳的书法艺术 谢稚柳先生是以古书画鉴定名重当代,以绘画成就名扬五洲的,书法对他来说,实是余事。对谢稚柳产生重大影响的是钱名山将陈洪绶的书画作品给他临摹,从而启发和坚定了他探索陈洪绶艺术的道路。谢稚柳在书法艺术上有长足进步,是在抗战爆发到重庆任监察院秘书之时,当时于右任为监察院院长,章士钊、潘伯鹰、沈尹默均在这里任职。引起谢稚柳书法艺术突变的是1949年他到上海从事古书画鉴定研究工作开始的。
草书创新:可乎?否乎? 这句义愤填膺的檄言,出自南开大学教授房阑凝近日发表的《草书写法岂容任意变更》,而他讨伐的对象正是当今中国书法界的权威人物——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在文章的最后,他表示希望出版《沈鹏行草千字文》的北京和平出版社立即停止发行此书,以免“谬种流传”对后学者造成严重的贻误。这无疑给了多年来以沈鹏书法作为学习对象的爱好者们当头一棒。
魏晋风度的书法体征 魏晋风度的书法体征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的第二个思想大解放时代。“魏晋风度”成为这一时期的一个文化符号而载入史册。“魏晋风度”在书法上的体现,王羲之是毫无疑问的代表人物。正是在魏晋时期这种文化背景下,在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文人雅士的推动下,书法艺术达到高峰,书法理论也渐入佳境,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书学基础。
书与画本属两个系统 书与画本属两个系统中国的绘画,虽可追溯到远古,但对绘画作艺术性的反省,因而作纯艺术性的努力与评价,也和文学、书法一样,还是东汉末年,下逮魏晋时代的事情。由这种古代实物的考查,可以明了我国的书与画,完全属于两种不同的系统。书与画的线条,虽然要同样的功力;但画的线条,一直在吴道子晚年的“如莼菜条”出现以前,都是匀而细的,有如“春蚕吐丝”的线条,这和书的线条,也是属于两种形态,自然需要用两种技巧。
草书杂议 草书杂议唐人张怀瓘在《书议》中有这样一段话:“子敬之法,非草非行,草又处其中间。无籍因循,情驰神纵,超远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笔法、笔画只是汉字的基本要素,而不是写好草书的关键因素;古人说:楷书见功力,草书显才情。可见写好草书的关键还在于才情,这无疑是对一位书家的更高要求。
如何判断名家书法赝品 如何判断名家书法赝品时下,我国的艺术市场十分火暴,许多名家书法在拍卖场上少则数千、多则数万,有时抛出他们的作品,一夜就能成为富翁。笔者见过不少书法赝品大都没有枯笔。三是把握名家书法的落款和印章。
文房用具对两晋书法的影响 文房用具对两晋书法的影响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文房用具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无疑对书法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两晋时期,与书法发展密切相关的诸物质要素在逐渐丰富,其中文房四宝的...和广泛应用于书法,对书法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关节点。下面我简单地介绍一下两晋的笔、纸、砚与墨对书法的影响。晋代之所以出现王羲之、王献之那样杰出的书法家,纸的普遍使用则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