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

说说古瓷片上的“寿”字

说说古瓷片上的“寿”字长寿寄托着时代的面貌和民族的信仰,我国对“寿”字的崇拜由来已久。特别是在我国民间,至今对上年纪的老年人还尊称为“老寿星”。追溯其源,颇有来历。据《史记·封仪志》记载,在我国的先秦时期就有了“寿星祠”。

古瓷狂人赵云杰:生活因青花瓷改变

古瓷狂人赵云杰:生活因青花瓷改变在通辽市有这么一个人,因为喜爱古瓷收藏而辞职,因为要搞清楚一个特殊青料工艺,9年多的时间里,他遍访国内古玩收藏专家,他把自己称作“古瓷狂人”。2004年3月2日,赵云杰带着这对青花瓷瓶来到了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想通过科学检测揭开这对宝贝身上的用料秘密。

白明:捡出古瓷片博物馆

白明的公职是北京电子音像出版社副总编辑,但他有个更知名的头衔:北京睦明唐古瓷标本博物馆馆长。而白明对瓷片着迷,则源于他岳父。把玩这些精美的瓷片,“就像触摸历史”,白明从此捡瓷片儿上了瘾。如今,这残盘成了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没建博物馆前,白明收藏的几万块瓷片全搁家里。白明计划写的6本书,都找到了出版商。

收藏狂人7亿瓷片建瓷房子

收藏狂人7亿瓷片建瓷房子瓷房传奇:从百年老洋房到瓷文化纪念碑7亿多片古瓷片13000多个古瓷盘和古瓷碗300多个瓷猫枕300多个汉白玉唐宋石狮子300多尊历代石雕造像20多吨水晶石与玛瑙瓷房档案瓷房引起美联社、路透社关注瓷房子的建造却一度让张连志遭遇了众多的质疑,有人指责他毁损古董文物,有人则认为他是个人炒作,模仿西班牙建筑大师高迪的作品,对于这些质疑,张连志只是哈哈一笑。

古瓷收藏莫见残就废

古瓷收藏莫见残就废初涉收藏重在看真器,见实物。由此,对于藏品,特别是瓷器一类,要求“全品相”几乎被提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有“病”即弃、见“残”即“废”成为一些群体的当然选择。由此,让一些新进入古陶瓷收藏领域者,好的“宝”、“真经”还没吃透,“全品相”的提醒却时时闪念在脑际,甚至奉为金科玉律。对于古瓷有“病”是否要藏入,笔者的观点是:收藏伤残古瓷要有所选择。事实上,收藏伤残古瓷也是能够保值、升值的。

古陶瓷底足鉴别常识

古陶瓷底足鉴别常识陶瓷鉴定,不外乎看器型、辩胎釉、论纹饰,了解历史情况、文化背景等,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单一个器型就够复杂了,如《中国陶瓷》中所列典型器型就极多;而胎又涉及众多窑口,即使同一窑口不同年代其胎土也不尽相同。本文从陶瓷器底足着手讲述一些鉴定方面的常识。上述各项古瓷底足的特点,都是判别古瓷还是新仿瓷器的重要依据之一。

关于“眼学”

关于“眼学”目测鉴定,无非是看器型、纹饰、胎、釉、彩、工艺等等,但是不同的眼光看到的层次是不一样的。同理,如果仅仅满足于老师或书本传授的那几条秘诀,以为所有人眼睛能够看到的都是自己理解的那一点,就会在高仿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误以为眼学不管用了,以为只有乞灵于FAXE之类才是古瓷鉴定的出路。其实毛病不是出在眼学本身,而是我们自己。

古瓷片三说

古瓷片三说对大多数初学的古瓷爱好者来说,学习伊始,就购买大量的古瓷完整器作参考资料是不现实的,从伤残古瓷器和古瓷片入手进行古瓷鉴定知识的学习,是最有效、最便捷、最经济的途径。这样,珍稀古瓷片的发现,往往成为填补科学空白的实证和古瓷窑考古重大发现的先导。从古瓷窑址的发掘研究来说,瓷片更是唱着主角。对业余古瓷收藏爱好者来说,古瓷片的珍贵性也不言而喻。归根结底是古瓷片说了算。

“谈虎色变”的仿古瓷

“谈虎色变”的仿古瓷瓷器的仿古做旧,在中国陶瓷史上古已有之。而利用仿古瓷作伪,以假充真,始作俑者则肇端于民国时期。在古瓷收藏界,一提到仿古瓷,人们往往谈虎色变,惟恐避之而不及。所以,只要鉴别清楚流传至今的历史上的仿古瓷,仍然有其收藏价值。由于当时国内外对我国历代古瓷特别是官窑名品需求量的成倍增加,贩卖古瓷的丰厚利润诱发了仿古瓷的生产。我们反对的是利用仿古瓷作伪,以假充真骗取钱财,扰乱文物市场。

五元钱买的实物教材

五元钱买的实物教材数年前,我在一个地摊上挑了三块青花瓷片,卖者开价十元,我还价五元成交。作为学习古瓷的实物资料,它们给予我的启示是远远超出了五元钱的价值范畴,换句话说,我从三块瓷片上体会领悟的许多鉴赏知识,是根本无法用五元钱来衡量的。书万历款的呈色蓝中有灰,较为淡雅。第三是螭虎纹饰的形象、笔法不一样,仔细观察可见嘉靖螭虎笔法细腻,眉、眼、嘴、齿均清晰可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