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

中国画的意象思维和意象造型

中国画的意象思维和意象造型在世界绘画发展史上,中国画以鲜明的面貌,形成了独特的绘画体系。其中最能体现其艺术特质的,即是中国画的意象思维和意象造型。在中国画艺术创作中,“意象”指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交融而成的心理形象。“意象”作为中国画艺术最为重要的美学思想,其形成由来已久。能充分说明心物感应的意象思维和造型的,莫过于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主张。

笔墨——仅仅是一种选择

笔墨——仅仅是一种选择对于笔墨的争论已经持续了相当多年。以待为今日中国水墨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争论提供一种思路。所以说,说笔墨情趣是一种“设定”,一种“权力”建构,也许比“意味”一说更为贴切一些。

中国画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中国画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在中国古代画论中,没有中国画这个名词。人们为了区别于西洋绘画,便把传统的中国绘画叫作中国画,简称“国画”。中国历代绘画史家,无不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中国里发掘”,去写好自己的绘画史。为继承与发扬中国画的优秀传统,系统地研究中国画艺术专史,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国画艺术专史丛书》正是按照今天认定的三大科来撰写的。

陆俨少——超世俗的诗性追求

陆俨少——超世俗的诗性追求陆俨少生在中国急速现代化的时代,而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世俗化的过程。古代山水画特别是古代文人山水画,始终具有一种超越世俗的诗性追求——即人与自然,心与物,道、技与造化合一的追求。为了赋予世俗题材作品以超世俗的诗性,他有时采取“以古为今”、“以古喻今”的方式。

山水画南北宗论的时代性之认识

山水画南北宗论的时代性之认识山水画里的南北分宗论是明清时期绘画理论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它深刻地影响了画家的创作活动,及其对绘画本身的理解和对中国山水画史的把握,甚至波及了书法、诗词等相关艺术门类的理论建构。在晚明乃至整个清代,南北宗论打着董其昌的标签,逐渐成为一种后人认识山水画发展的权威理论,进而演变为描述画史的常识以及评判作品的套语。此后,南北宗论基本上被当作一种对山水画史的错误描述而遭到否定。

提升境界与格调 推动中国画创新发展

提升境界与格调推动中国画创新发展提升境界与格调推动中国画创新发展薛永年《中国艺术报》2007年4月20日当前的国画创作固然佳作频出,精品迭见,在发扬优良传统走向现代中取得了明显的成绩,然而也不是没有问题。因此,在艺术批评中,风格固然重要,境界与格调尤为重要。可见,中国画眼下的繁荣现象如果缺乏坚实的民族文化的内在的基础,发展中的负面问题当会逐渐地显露出来。

论中国绘画批评中的文化品格

论中国绘画批评中的文化品格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是一个极其重视文史的国家。一中国绘画的品评风气,早在魏晋已开其端,至南北朝时已日趋兴盛。二者妙相谐美,使中国绘画有着独具的空间感和空间意识。从而这种空间意识也成为中国画家心中对之无限的追求。中国画不过是中国文化的外在的表征。宋画全面的繁荣,与人们普遍重视提高文化修养不无关系。由此中国绘画的笔墨也同人的特点联系起来。内修则导致中国画家对艺术的贞操和气节。

也谈“国画”与“国学”

也谈“国画”与“国学”关于“国学”,...新文化运动以来,一直持批判态度。曹先生将鲁迅思想也进一步发挥,一句话,“国学”也不存在的。其二,鲁迅先生对中国画一直是持嘲讽的态度,特别是对“文人画”,在那个时代,这也几近于一个潮流。关于“国画”与“中国画”的论争已久,似乎也没什么大意思。显然,当年中西文化大交汇冲撞时,以“国画”名者,确实是标榜“国粹”之意。

中国画中的田园牛趣

中国画中的田园牛趣韩滉《五牛图》中国第一幅关于牛的画是1300年前唐代画家韩滉的《五牛图》,这也是目前所见最早作于纸上的绘画。与韩干之画马,并称“韩马戴牛”。吴作人《牦牛图》现代著名画家吴作人先生的《牦牛图》也是一幅中国画精品,与《五牛图》有着完全不同的味道。李可染《水牛图》说到牛画还不能漏了出自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笔下的《水牛图》。

磁州窑装饰艺术

磁州窑装饰艺术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地区颇有影响的民间窑业之一。磁州窑的装饰艺术,表现在实用美观程式化的器物造型与变化巧妙、朴实无华的装饰技艺的完美结合,形成了鲜明的地方风格。装饰艺术磁州窑的成功不仅表现在器物造型设计艺术上趋向成熟完美,更突出地表现在装饰技艺的多样化,装饰题材的广泛,画面构图与色调对比灵活变幻的艺术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