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佛祖释迦牟尼 后来佛祖在那居士陪同下要走,一行才觉悟,慌忙跪地礼拜......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的母亲在生他之后的第七天就去世了,他由姨母抚养长大。作为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被他的弟子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的这些主张,逃避严酷的现实,有消极的一面。后来,有8个国王分取舍利,把它珍藏在特地建造起来的高塔中供奉,以表示对释迦牟尼的景仰。
佛识慧集 伟大的佛陀 伟大的佛陀释迦牟尼佛。亦称佛陀、佛祖、世尊、如来等。其母摩耶在其生下第七天就去世,悉达多由其姨妈摩诃波阇波提抚养长大,后来成了他的继妈。成为宗门之首,成道后归乡。儿子随父出家,后来成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儿子出家母亲也出家,都皈依佛门,放弃荣华富贵是舍,放弃功名利禄是舍,割绝夫妻之爱是舍,割绝父子之情也是舍,舍此而得彼,他们共同获得清净无我,自由解脱的涅盘。
索达吉堪布:佛陀开示的三种魔业 佛陀开示的三种魔业索达吉堪布讲述节选自《般若摄颂》浅释一、以功德自诩之魔;二、由名而来之魔;三、以寂静自诩之魔。由此可知,这就是智慧浅薄的着魔者。后来文殊菩萨降伏魔王波旬,并通过法力加持,让魔王显现佛陀的形象宣说了很多魔事及其他法要。他话还没有说完,维摩诘就出现了,说:这不是帝释天,是魔王波旬。当时魔王波旬特别害怕,准备离开,但被维摩诘神变力锁住。
佛陀与阿罗汉的差别 由以上这两部经可以看出佛陀与任何体现解脱者都是同等的,但是佛陀具有无师自通的“一切智”或“十力”,这一点是没有一位阿罗汉弟子与他同等的。所以,佛陀与阿罗汉的差别应如实知晓,才不致于将佛法演义得荒腔走板。
佛陀——觉者 佛陀——觉者于晓非尊敬的净慧法师,尊敬的各位法师,尊敬的各位营员,正象刚才明海法师所说的,柏林寺办的这五届夏令营,给了我四次来参加学...机会。今天我讲的题目是《佛陀——觉者》。所谓圣言量,就是这个宗教的创始者——圣者所证所讲的。从佛陀涅盘后,正法流传一千年,然后是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我们说佛陀是圆满地彻底地亲证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实相。所以追寻真理、认识真实与解脱痛苦与烦恼在佛陀的教
内外兼顾的修养 - 佛陀教你不生气 内外兼顾的修养对品德的培养是个人安身立命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只能说,他根本不懂得什么叫做修善,更别说内外兼顾的修养了。感受无处不在,它充斥着我们的内心,畅游在意识的海洋里。正是因为人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是歪曲的,不切实际的,我们才看不清事物的真相。也许你会说,我不是那样的人,也不会做出那样的事。在这种错误倾向的指导下,一个除自己之外的另一个“我”的形象出现了,这个“我”与自己相对存在。
贪图供养堕馈鬼缘 贪图供养堕馈鬼缘佛陀时代,有一位非常富裕的若达多长者,所拥有的财物、奴仆及象马牛羊,不计其数。得到这些丰厚供养的若达多比丘,却心生贪念,舍不得与他人分享。原来若达多比丘因为贪爱生前所拥有的种种供养,所以死后堕入饿鬼,还紧守着他的衣钵。佛陀告诉这些比丘,是若达多比丘已投生为飞行饿鬼,特地持花来供养。
佛陀的教学内容:《说处经》 佛陀的教学内容:《说处经》(一)经文大意有一次,佛陀游化到舍卫国,住在胜林给孤独园。于是佛陀为阿难及诸年少比丘,广分别说可以让诸年少比丘“得安稳,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的教、学内容:一、五盛阴:色盛阴,觉(受)、想、行、识盛阴。“六内处”,也称为“六根”,是人们接受外界讯息的触角,因为是存在于五阴之中的,所以相对地称“内”,可以参考《分别六处经》(一六三)。
认知自己的不完满 - 佛陀教你不生气 其中一家公司给他的回信是这样的:“我们公司不缺人。然而,就算我们缺人,我们也不愿意用你这样的人,因为你很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英文水平很高,单就从你的来信看,实际并非如此,你的文章不仅写得很差,而且还错误百出。”但当他平静下来后,转念想了一想:“对方可能说得对,也有可能自己犯了英文写作的错误还不知道。”
佛陀成道纪念日 佛陀成道日为何要供养腊八粥呢?其原由要追溯到佛陀成道之前的悉达多太子,他曾在苦行林苦修六年,日食一麻一麦,以淡薄物质来砥砺求道的心愿。由于牧羊女供养乳糜的典故,后来中国的佛教徒乃起而效之,于每年农历十二月八日当天,以五榖及诸果物煮粥供佛,称为「腊八粥」。相延至今,此风气渐渐广传民间,一般人也在这一天煮食腊八粥,成为民间风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