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如是说(大吉祥经) 大吉祥经本经译自《小部》的《小诵5》和《经集2.4》。这三十八种吉祥事是在家众和出家众的行为准则与修学指南。直至今天,这些教导仍然对提升现代人的道德品质、心灵素养和生活品味有很大的帮助。在上座部佛教国家和地区,本经作为家喻户晓的一部经文而被编为《护卫经》之一。站在一边的那位天人以偈颂对世尊说:“众多天与人,思惟诸吉祥,希望得福祉,请说最吉祥!”
论观音与西游故事 论观音与西游故事张静二摘要百回本《西游记》中的人物除了取经五圣外,以观音最为重要。观音是百回本中的典型慈母,深受五圣的敬仰与民间的崇拜。观音的出身首见於释典;欲了解《西游记》中的观音,遂不免要先就释典察考一番。准此,本文拟先从释典及宝卷入手来对观音略作一番身家调查的工夫,然後就五部与西游故事直接有关的作品进行探讨,期能剖明观音与西游故事之间的关系。
佛陀如是说(报恩经) 然而,劝导父母信仰三宝,让他们培育戒德、慷慨和智慧,才能报父母深恩。然而,根据佛教,这种孝顺并不足以报答父母之恩,因为丰衣足食只能满足现世的物欲快乐,假如使用欠妥的话反而有可能滋生贪欲。诸比库,就算将父母拥立于能自在支配此大地富饶七宝的王位,诸比库,如此也不足以回报及报答父母。
唐卡佛陀重返人间 唐卡佛陀重返人间这幅唐卡讲述了佛陀成佛后,上升到三十三天[1]为死去的母亲摩耶夫人讲述佛法以及安居[2]后从三十三天重返人间的故事。当佛陀住在三十三天界的时间中,大目犍连尊者为保护佛教正常发展,而仍住在地球上。目犍连仍然刹那顷返回阎浮提,将佛陀的回复通知了大众。从唐卡中我们可以看到,佛陀以及围绕的那些天神,都停留在天梯的中间部位,这是因为天神们不习惯闻到人身上的气味,所以停留在半空。
佛陀如是说(可爱经) 可爱经本经译自《增支部》第五集第43经。在这部经中,佛陀告诉给孤独居士:有五样事情是世人都喜欢且难得的:长寿、美貌、快乐、名声和生天。佛陀又强调,作为圣弟子不应该通过祈祷或喜欢来实现这五样事情,而应该通过实行适当的...来获得。
佛陀的教学 ... 佛陀的教学...竺摩佛陀一生的教育原则,可有两种一是契理,二是契机。如佛陀最初和弟子们说的真理,是在苦集灭道的四谛。在契机方面说,佛陀每次说法,都是应众生的机感,而作不同的说法。如中国的孔子,他教学生,亦有运用这种...。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态度。佛陀的对机说法也是如此,同是一种真理,而随对方的根性所好,可做各种不同的说法。
佛教小故事 结果受佛陀度化,出家为比丘。因为他同族的人,都出家到佛陀这里来,故使他大发嗔火。这个婆罗门,就在佛陀门下出家,不久,成为阿罗汉。身为他的堂兄弟,佛陀亲自来探望他。提婆达多的病立刻消失,恢复健康。佛陀转向他徒弟说:“记住,佛对待众生平等。”他们认为这些祭品,可令神祗喜悦。佛陀无论到什么地方去,都告诉人们说,这样牺牲动物是错误的。
佛陀教育 ... 与理想 佛陀教育...与理想夏金华佛陀,系从梵文Buddha音译,意思是具有圆满人格的觉悟者、智慧者。若从其宣讲观点而言,佛陀所有一切教说,无非是方便施设。因机设敦,是佛陀教育...的总纲。比如佛陀教育比丘周利盘陀伽即是明显之一例。在因机设敦的前提下,佛陀曾采用过种种不同的教法,而譬喻则是其一生中所使用的最为普偏的...之一。
《正见:佛陀的证悟》简体中文版序 佛教被视为古老,过时,非民主的事实,就是它受到误解的最佳明证。佛陀以这句话赐予了每个人最基本的人权。除非你能遇见具足佛教正见而且慈悲的具格藏传上师,他们真正关心众生的证悟,而不只是想号召大群弟子以便获取供养;否则的话,相当容易受到误导。然而,乔达摩佛陀在街上赤足托钵的简单身影,似乎愈来愈不受重视了。
佛陀的教育 ... 与理想 佛陀的教育...与理想明源佛陀被称为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无处不放射出慈悲与智慧的光芒,其中最突出的教育...大致有如下三方面:一、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如来大悲心无有...,欲令愚夫了知真理,故起大悲心一(大乘菩萨经),佛陀的教育是以慈悲为出发点的。佛陀的全悲平等无缘,所以他在教学上能发出无限的教育爱,真正做到有敦无类,诲人不倦。大宝积经和法句譬喻经分别记载了佛陀为八岁聪慧女童及八十岁愚顽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