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

佛见群牛喻人 (发人深省)——王小冰

佛陀在罗阅只国的竹林精舍时,有一天接受居士的祈请,偕同弟子至城中开示说法。结束后,在出城返回精舍的途中,正好遇见一人赶着牛群回城;牛群个个肥壮,一路上跳跃奔逐,彼此还不时以牛角互相抵触。他们听闻佛陀的开示,心生惭愧,深自惕励,遂于当下定慧相应,即证阿罗汉果,具六种神通。在座大众皆法喜充满,恭敬地向佛顶礼。

莫把佛陀当贪官——wyjs

许愿和还愿,是信奉佛教的善男信女们事佛礼佛的一种方式。比如,有的赌博输了钱,希望佛陀能帮他把钱赢回来;有的犯了法,希望佛陀能帮他开脱罪责,免除法律制裁;有的希望迅速转变命运,财运亨通,指日成为亿万富翁;有的希望快速当官,当大官,愿佛祖帮他连升三级,等等。是基层民间对佛陀的一种信仰方式,绝不是商场上世俗的交易。

彻悟人生 第二十二个故事

由于经常发生铁道事故,美国铁路当局为了提醒民众注意通过铁道路口的自身安全,决定公开征集交通安全警语的比赛。只说不行,这就见到了后果。理论不能使人成佛,行、实践、修持才能使人能佛。这个比喻,多么生动;若不修行,就同没有听到过佛法一样。解行相应,是基本原则。所以“行”是重中之重,关键中的关键。证悟是信、解、行的最高阶段,也是信、解、行的花开结果。

彻悟人生 第十三个故事

佛陀在世时,座下有位眼睛失明了的比丘。“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建立在佛教“一切众生平等”的这一最胜义谛的理念之上的。佛教说的“平等”,是了义、究竟义、最完全最彻底的,不是方便义,不是权巧善用。能够“平等”到“一切众生”,彻底包容到不具任何排他性,反而包容“异端、异己”的存在。除了佛教,这在历史上任何一种学说,任何一种宗教传统恐怕都是难以做到的。

佛陀的教育观

佛陀的教育观宗教,是一种教育。对此,佛陀给予强烈反对。将佛陀教育要提升的三大素质与当今社会教育三大原则相比较,可以看出:佛陀教育,重精神文明的提升;当今社会教育,重物质文明的丰实。佛陀的教育,很讲究主动性,往往是佛陀主动寻找学生,而不是学生寻找老师。佛陀的教育,很讲究契机。就以禅观为例,佛陀教教烧尸者作不净观、无常观。

彻悟人生 第三十八个故事

过去,有一个人专门雕刻夜叉罗刹,他天天要构思、仿真夜叉的表情。谈到这一公案时,南怀瑾先生还引了《笑禅录》中一则故事:许多少年聚在一块儿喝酒,同时还有歌妓陪坐。马祖一心坐禅,不受外物干扰,而怀让禅师为了点拨学生,当然很有耐心。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别人就没有重视到“心”的功能、心的作用、心的能量。然而,就是这个“几希”,却又把人拉开了和禽兽的区别。无论孟子、荀子他们的认识也都进入“心”的深层次了。

佛陀的遗言

佛陀的遗言通俗地说,大乘佛教认为,自度即自身道德完善,才可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助人即普度众生,是菩萨;如果再进一步,从“空观”上悟得上述道理,就成佛了。“戒”是佛教道德观念及规范的集中体现,道德是“戒”的核心。佛陀明白“人身难得”,戒是定慧的前提和保障,即使未修好定慧,起码也能做一个真正的人,并为来世再修打下根基,所以灭度前嘱咐弟子们要“以戒为师”。

巡礼佛陀的故乡

巡礼佛陀的故乡第二趟重游佛陀的故乡──印度,对这特殊的国土有更深一层的认识。福慧圆满的佛陀,为何会在妙事百出的印度诞生?佛家有很多不同的传说,但人间苦难如同印度者,能感应到圣者亲临救护,也并无不当。佛陀的故乡,虽然已面目全非,昔日的风光,如今已成为往事。

佛陀也会生病

为什么佛陀也会生病为什么佛陀也会生病,也会穿衣服吃饭等等?为什么高僧大德也会生病?这都是度化众生的方便,是示现给别人看的;(释迦牟尼佛在成佛以后,也会示现生病,生病的时候也会去看医生,医生还配药给佛陀吃。实际上,释迦牟尼佛已经圆满了一切功德,早就脱离了生老病死;不用说释迦牟尼佛,就是一地以上的菩萨,也不会真正生病。

65 正确看待佛陀对方便法门的应用

正确看待佛陀对方便法门的应用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度生无数,因每个众生都有不同的因缘,为了应机而教,佛陀常常使用方便法门。为了度难陀出家,佛陀用了方便法门。听了这话,佛陀应用神通力,带难陀到天宫,天宫中尽是绝色的天女。这就是佛陀的“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的...。不过,要说明的是,佛是大圣人、有大智慧,他能正确应用方便法门,并且能控制事态,而我们是凡人,因此,我们在应用方便法门时,就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