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

被迫还是自愿,魏晋南北朝的胡人政权,怎样走向「 ”华夏化”?

引言:中国古人自称「”华夏”,而将周边的族群称作「”夷狄”。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身为夷狄的胡人在华夏故地建立政权,这时便牵扯到统治合法性的问题。那胡人君主为塑造其合法统治中原的形象,做出了哪些努力呢?一、入华胡族的难题中国历史在西晋时期,走向了低谷。自西汉末,不断有少数民族在中原王朝政策的驱使下迁入汉地,被分散在各地,慢慢形成一股股强大的势力。但长期以来内迁的少数民族没有得到妥善的安置甚至受到打压

没有连帽衫怎么御寒挡风?魏晋北朝人表示:我们也有办法的

在今天,连帽衫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服装样式,广泛应用在卫衣、羽绒服领域,其结构很简单,就是在衣领后部连缀一个兜状的帽子,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随时扣在脑袋上御寒,这种帽子简易轻便,又防风保暖,有的还会通过绳子来辅助固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当然本马前卒也是很喜欢的。连帽衫的出现,并非始于近代,这么实用且简单的发明,古人也不会想不到。那么在我国古代,有没有类似连帽衫的服装呢?

为何古代战争会出现「 ”北强南弱”,东晋与南宋就是最好的例子

自古以来,从秦朝到清朝,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曾出现过数次南北割据:三国、东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两宋等时期,每一次割据都对统一的国家造成了不小的影响。长期以来,有关历史上我国古代北强南弱的原因众说纷纭,本文从这些割据时期内挑选出两对较为典型的时期,尝试着从历史的角度进行一种解读,通过认识历史来梳理其背后的发展规律和内在原因,以供参考。

魏晋风度: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名士和药、酒)

竹林七贤(此文阅读时间约15分钟)名士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士,许多人往往浮现出放浪形骸的印象,但除了众所周知的「”竹林七贤”以外,更多的人则是以注重人为修饰为特征,以阴柔美为风尚的。在中国文化中,对于男人的形象,一般地说以仪容魁伟为重,对于相貌本身倒不是十分注重。但在魏晋时期则是异数,对于相貌和形态的关注则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在大多数时代被视为病态的癖好,在魏晋时期却是互相夸耀的资本。当时一个名士

明初李文忠确为一位帅才,但辅佐他的有一批智勇双全的良将

洪武五年,李文忠率东路军北伐参加岭北战役,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得失相当。洪武十七年,因病去世,获封歧阳王,位列开国功臣第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手下有一批心腹良将,为他的不断胜利,提供了坚实的保证,甚至不惜献出生命。主要的有以下将领。是明初34位公侯中,唯一战死沙场的开国元勋,追封安国公,谥号忠壮。李文忠北征,何文辉督兵巡视居庸关,因病被召回。如无此次舍命相救,则无李文忠之后来。

霸府政治—魏晋南北朝权利禅让的标准模式

而强行透支身体随军出征的司马懿则于当年八月去世,随后,长子司马师以抚军大将军辅政,继续执掌政权。在对内的政治上,司马师一改其父司马懿外宽内忌的执政方式,采取高压态势,对朝堂之上的异己势力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同时,开始着手组建自己的政治班底,为代魏立晋做准备。

魏晋南北朝:浅析世家大族产生的一个经济基础和两个出身。

在中国古代,除了高高在上的皇帝,不可侵犯的皇权,再往下就要算传承不绝的世家大族了。世家大族作为一个利益集团,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从萌芽到发展直到衰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世家大族产生的一个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

秦汉到魏晋胡汉关系探究:从敌视对抗到共存互利

用来抵抗胡人侵扰边疆的汉长城,俨然成为了历史分割线,将汉地社会与边疆社会彻底隔离开来。呼韩邪降汉,胡人内迁中原根据《汉书·匈奴传下》记载,胡人被限制于北方边疆的局势,自呼韩邪降汉之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原因在于,呼韩邪所领导的匈奴部落,在匈奴内战中落败,这个时候呼韩邪认识到,只有依附汉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