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拾得

最好的处世秘诀

最好的处世秘诀>唐代丰干禅师,住在天台山国清寺,一天,在松林漫步,山道旁忽然传来小孩啼哭声音,他寻声一看,原来是一个稚龄的小孩,衣服虽不整,但相貌奇伟,问了附近村庄人家,没有人知道这是谁家的孩子,丰干禅师不得已,只好把这男孩带回国清寺,等待人家来认领。寒山、拾得二大士不为世事缠缚,洒脱自在,其处世秘诀确实高人一等。

寒山拾得问答

往昔寒山禅师,曾经问拾得禅师说:「如果世间有人无端的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厌恶我、欺骗我、我要怎样做才好呢?」拾得禅师回答他:「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再过几年,你再看看他又是什么样的一副面目。」寒山又问:「此外还有什么处世的秘诀,可以躲避别人恶意的纠缠呢?」拾得就告诉他:「我曾经看过弥勒菩萨偈,你且听我念来,偈子是这样说的:老拙

寒山拾得问对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三位乘愿再来的佛菩萨

因这孤儿无名,又是丰干禅师捡来的,僧人们便称他为“拾得”,天长日久,“拾得”就成了孩子的名字。僧人讲究慈悲爱物,自已用不了的东西送给别人,对僧人来说是常事,所以,国清寺的和尚们对“拾得”的作为也不放在心里。那位老和尚很郑重的答复说。从他们两人的口中,闾丘胤才知道所谓丰干禅师,原来也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于是,他们便找到那位作向导的僧人,浩浩蕩蕩向寒巖进发。

处事的秘诀

处事的秘诀唐代丰干禅师,住在天台山国清寺,一天,在松林漫步,山道旁忽然传来小孩啼哭声音,他寻声一看,原来是一个稚龄的小孩,衣服虽不整,但相貌奇伟,问了附近村庄人家,没有人知道这是谁家的孩子,丰干禅师不得已,只好把这男孩带回国清寺,等待人家来认领。寒山、拾得二大士不为世事缠缚,洒脱自在,其处世秘诀确实高人一等。

寒山寺名称的由来

寒山寺名称的由来相传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两个年轻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他们从小就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而且直到现在,寒山寺供奉的佛像仍是寒山、拾得,可见由他俩首倡的“和合”思想已在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块由清末著名学者俞樾书写的诗碑,已成为寒山寺中的一绝。此碑因屡经战乱,寒山寺多次被焚而不存。寒山寺的第四块《枫桥夜泊》诗碑,是一位与唐代张继同名同姓的书法家所书。

主管姻缘的和合二仙

在《周礼·地官》中,有“使媒求妇,和合二姓”,意为和合二仙,是主婚姻之神,因而,和合二仙图也常悬挂于婚礼上,以示夫妻和睦、幸福美满。在我国传统的婚礼喜庆仪式上,常常挂有和合二仙的画轴。亦称“和合二圣”。雍正皇帝正式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和合二仙从此名扬天下。佛殿的后壁嵌有寒山诗31首,每年的除夕之夜有大批的日本客人到寒山寺听钟声,拜和合二仙。

大权示现

守成法师著唐太宗贞观年间,有寒山子,隐居浙江天台山之寒岩,常至国清寺游玩,与寺中拾得大师厚善。当时拾得负斋堂行堂责,常将大众吃剩饭粥菜滓,收入竹筒中,寒山若来,即负之而去。或于长廊叫唤快活,行止不定,举动若狂,间有寺僧逐...,彼则抚掌大笑。又问寒山拾得,引至灶寮,见二师向火大笑。随即走向寒岩,隐而不见,更不返寺矣。或韬光晦影,俯同迷俗,或显现神异,或死而更生,或定而后空,灵迹怪诡,莫测其然。

寒山拾得的六则传说故事

随着唐代张继七绝《枫桥夜泊》问世后,一牛鸣之地寒山寺从此天下闻名。千百年来,寒山寺屡经兴废、几度荣衰,显得命运诡谲。岁岁除夕,寒山寺总要敲响钟声,这钟声听来似乎总有一种上苍与人间浑成一体的力量。寒山寺早已是闻名天下的旅游胜地,如今寺内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寺外周边车水马龙、灯红酒绿,这不知是庙宇的荣幸,还是悲哀。当然,有关寒山、拾得的风月,依旧被人传说……

寒山、拾得与丰干

僧人自称为丰干禅师,来自天台山国清寺。闾太守连忙再拱拱手,紧追着问:“那么,寒山、拾得在吗?”难怪道翘法师露出这般吃惊的模样,恁谁听了,也会失态的,因为丰干、寒山和拾得三位,在国清寺是出了名的疯僧,为什么朝庭命官,微服出巡,指定要找这三位呢?至于拾得,来历就更稀奇了。他是丰干在乡间小路捡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