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水战定江南:解读鄱阳湖之战 元朝末期,朝政废弛,社会动乱,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公元1352年,郭子兴起义占据濠州(今安徽凤阳)。郭子兴死后,朱元璋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领袖,收罗人才,整顿军队,势力日渐壮大。公元1360年,陈友谅杀死徐寿辉,自立为王,国号为汉,控制了长江中游地区。朱元璋采纳刘基等人的建议...
四、统一之路 两万多士兵被生擒、几百多艘战船被摧毁。在公元1363年四月,陈友谅纠集号称六十万人的大军,倾巢而出,进围朱元璋的属地南昌。而此时的朱元璋从容调兵遣将,准备与陈友谅决一死战。朱元璋的部队士气昂扬,很攻破城门,大军一拥而上,进入平江城内。张士诚的将士已无斗志,纷纷投降。张士诚见大势已去,纵火烧死妻儿,闭门上吊自杀,被其部将解救,徐达将其押送应天。朱元璋的军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获得了当地老百姓的信任。
应天大捷或称龙湾之战简介 就此,应天城里的将领们开始讨论具体的作战方案。>>第三个关卡,龙湾即今日南京下关。为了躲避两岸射箭的夹击,陈友谅只得下令放弃船只登岸,直奔前面的龙湾,顿时在龙湾有万余名陈军将士立栅为营,一时间龙湾陈军阵营蔚为壮观。>>◎龙湾之战>>可士兵们看到天空中阳光灿烂,哪有一片云啊!还没让人们全反应过来,应天城已经浸淫于雷雨之中了。
明朝开国元勋 蕲国公康茂才 明朝开国元勋 蕲国公康茂才 康茂才(1313——1369),蕲县(今安徽今安徽宿州南蕲县镇,秦统一六国时于本地置蕲县)人,字寿卿。明朝开国大将。 元末明初,他联结义兵保卫家乡,并以功授都元帅。朱元璋克集庆(...
朱元璋麾下猛将死于北伐凯中,使用过的大铁锤,保留至今 >明太祖朱元璋麾下谋士如雨、猛将如云,但康茂才绝对别具一格。>根据刘伯温的策略,朱元璋必须先消灭陈友谅,其后消灭张士诚,最后北伐中原,消灭元朝而夺得天下。>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还有一对康茂才...敌使用过的大铁锤!但原址未能妥善保护,墓穴所在的地方现在已是无迹可寻,最终仅仅落得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让人痛惜。
他为元卖命数次攻打朱元璋,降明后竟比功臣都要过得好 在朱元璋的战斗生涯中,有很多人曾经和朱元璋为敌。但除了陈友谅等枭雄外,身为一方将领能够和朱元璋长期为敌的,实属不多。>等到朱元璋渡江准备攻占金陵之时,康茂才数次和朱元璋的军队交手。>>按理说,几次败在朱元璋手中,也该见好就收,不拼命的好。>>朱元璋认为,一旦像康茂才这种战将进入金陵城,那金陵城就不好攻破了。>当然,对于朱元璋的用意,不仅其他人明白,就连康茂才本人也心知肚明。
鄱阳湖大战 有的说,跟汉军的力量相差太大,不如趁早投降;有的主张逃到钟山死守;也有人主张拼一死战,如果失败,再逃不晚。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朱元璋亲自统率大军守在卢龙山,布置兵士准备好红黄两面旗帜,规定了信号:举起红旗就是通知敌人已经到来,举起黄旗就是命令伏兵出击。一切都准备好了,只等陈友谅自投罗网。
康茂才挡陈友谅 对康茂才的历史评价 康茂才挡陈友谅朱元璋知道康茂才与陈友谅有旧交,便让他写信给陈友谅,诈为内应,诱其轻进。康茂才派使者去见陈友谅,说自己镇守江东木桥,又在使者返回后,将木桥改为石桥。陈友谅退至龙湾时,明军伏兵四起。康茂才等众将奋勇出击,大败陈友谅。康茂才随朱元璋前往救援,并参与鄱阳湖之战,陈友谅兵败而死。>对康茂才的历史评价>张廷玉:陈友谅之克太平也,其锋甚锐。
康茂才简介 康茂才儿子 康茂才后代 康茂才康茂才是明朝初期名将,出生于湖北蕲春,是一个声明大义、孝顺母亲的孩子。康茂才简介>康茂才,字寿卿,蕲人,明朝初期名将。>陈友谅攻打应天府,康茂才行诈降计,诱使其躁进急行,在龙湾将其击败。>洪武元年,康茂才随徐达北伐,攻取汴梁,留守陕州。>康茂才儿子康茂才后代>长子:康铎,因父功封蕲春侯,赐铁券,追封蕲国公,谥忠愍。
朱元璋清洗旧臣的次序 总之,濠州旧将内部的位次,是以归属朱元璋的“从龙”次序为主,以在红军中的资历为辅。朱元璋是钟离县西乡人,与费聚、王志、顾时尤属近邻同乡,但这些人的位次都在定远县人华云龙之后。朱元璋从三千、二万中分得相当部分,遂得独力南下滁州,一个包括徐达等旧属和李善长等新人的核心群体就此成型。但归根到底,与朱元璋确立主从关系的早晚,是决定勋贵排名的主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