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源(佛性普明大禅师) 剃发为僧,法名福源,从朗公学习大乘经义。后来,福源又去谒见圆明照公。福源豁然大悟,作礼而去。>福源曾经担任过三座大刹的住持,在潭柘寺的时间最久。赐海云法师摩衲大衣,海云转赐给福源,器重之意可见,但他一贯称自己是廓乐老人一公的弟子,并不因为海云法师器重自己而改变他尊师的心志。>后来,朝廷赐福源“佛性普明大禅师”之号。至元年间,福源大师端坐而化,塔葬于潭柘寺。
善财童子第二参:海云比丘 海云比丘赞叹说:“善男子,若一切众生不种善根,则不能发无上正等正觉心。”海云比丘说,我正在这样思惟的时候,就在海的下边,有一支大宝莲华忽然涌现,把大海全部弥覆盖住了。这时,善财童子,向海云比丘头面礼足、右绕三匝,然后辞退,向南行去,寻找他的第三位善知识。
五台山遇文殊的故事 自幼喜爱佛法的他向父母提出了前往五台山修行的想法。“爹,娘,我想去五台山修行。”“弟子是从五台山来的。”“海云,五台山者文殊师利。就是华严经中所载,当初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所参访的第三位大善知识,不是万劫累积的福德因缘,是不能够见到的。可是你却放弃亲近大圣人的良机,反而来求我,那是何等错误的事情啊!”于是遥望五台山跪拜,希望能够再度见到海云大善知识,就在他赶回从前头陀住过的地方。
高节五台山遇文殊的故事 高节五台山遇文殊的故事隋朝有一位名叫高节的人,是并州人氏。十七岁前往五台山修行时间过得非常快,转眼间他已经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了。自幼喜爱佛法的高节向父母提出了前往五台山修行的想法。“海云,五台山者文殊师利。就是华严经中所载,当初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所参访的第三位大善知识,不是万劫累积的福德因缘,是不能够见到的。可是你却放弃亲近大圣人的良机,反而来求我,那是何等错误的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