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

夏末秋初长夏如何养生?

中医学理论将一年分为五季,在夏末秋初之间,划出一个“长夏”,时间具体指从大暑、立秋、处暑到白露4个节气。健康养生立秋后,气候还有“秋老虎”,此期被人们视为夏季延长期,故称长夏。湿,是长夏气候的特点,特别容易损伤人的脾胃功能、侵犯肌肤筋骨。故专家强调,长夏养生,注意除湿健脾。六邪致病多与季节相关,长夏对应湿邪。夏秋之交,湿热熏蒸,水气上腾,湿气最盛,故长夏多湿病。湿邪所致疾病,常表现出重感。

治疗痰湿痰饮病症,要点:要兼顾太阴病

以上都是太阴病常有的表现,治法当以温中散寒祛湿祛邪为主,代表方子以理中汤为主,如嫌温阳的作用弱,可加入附子如附子理中汤;如兼有表证,如畏寒怕风、身体疼痛,可配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或理中汤加麻黄桂枝等药物治疗,表现为太阴太阳合病。

什么是痰?

痰是一种粘液,在肺部和附近的下呼吸道气道中产生。这种粘液在防止细菌和物质进入呼吸道和肺部并可能引起感染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先秦时期是痰饮病学的萌芽和起源时期,此时期的文献中,痰饮的成因、简单的症状以及方药的记载都已出现。

慢性胃、肠炎 | 脾胃气虚阳衰、阴液亏虚,该怎么调理?

慢性胃炎、慢性肠炎,在中医看来,病位在脾胃,其最直接影响的就是脾胃的功能,其中就包括脾胃气虚阳衰、脾胃阴液亏虚,又该如何调理呢?脾胃气虚阳衰,健运温阳据证调理慢性胃、肠炎兼病者,一般以脾胃不和证候占多。具体用药时应据证加减,如气虚及阳、肾火不足,当佐温肾;胃阳不振者,宜祛饮温中。此类患者不仅肠炎较重,也常导致胃炎加剧,两者又相互影响。

张锡纯︳痰涎郁塞,满闷短气。气逆肝火升,眩晕不能坐的理痰汤

提到痰,可能很多人认为痰只是我们常见的咳嗽的时候出现的病理产物,如果没有咳痰,身体应该没有痰饮。痰本津液所化,行则为液,聚则为痰;流则为津,止则为涎。痰饮除了质地的差别,在形成过程上,经火炼后的水饮才能形成痰。痰饮停积于某些部位,就会形成痰饮证。所以并不只是咳出痰才证明有痰。中医里有痰迷心窍造成的疯癫,也有因痰导致的失眠和头晕,这样的人其实很多是没有咳痰的表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