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将文字图像反刻在木板或其他质料的板上,整版加墨印刷的...。又称雕版印刷术。约公元7世纪产生于中国。一般工艺是,将木板锯成一页书面大小,水浸月余,刨光阴干,搽上豆油备用。刮平木板并用木贼草磨光,反贴写样,待干透,用木贼草磨去写纸,使反写黑字紧贴板面上,即可开刻。
从藏书特点看我国古代的印刷方式 从藏书特点看我国古代的印刷方式要说印刷术,不得不从藏书开始入手,因为有了印刷术,才会有大量的书籍让藏书家们来藏,不说藏书的规矩,就很难弄清雕版印刷之书和活字印刷之书的优劣,也就搞不明白雕版印刷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原因所在。知识阶层在中国古代一直是具有确定文化走向的能力,知识阶层对于书的需要,直接影响了中国历朝历代的印刷业的发展。然后重复第二、第三过程,从而完成大批量的印刷品。
蓬勃发展的背后,唐宋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是宋代第三种盛行的工业,对全世界有极大影响。古代的文字要用手抄,首先发明印刷术的是我国,要早于西方两个世纪,这是纯粹的文化事业。有人说,自隋代起已有印刷术,到五代盛行了。
一千年前的雕版印刷《金刚经》,背后藏着一段丝绸之路科技交流史 「”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就是这18个字,第一次明确记载了世界上第一份雕版印刷物的确切日期,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这一行字刻在敦煌《金刚经》的卷尾。研究者认为,这部雕版《金刚经》应该是在四川...。而在这部雕版《金刚经》的背后,反映的是当时四川发达的雕版印刷活动。作为中国雕版印刷业的起源地(或者说起源地之一),四川的雕版印刷术和印刷作品,通过蜀道走出四川,经由丝绸之路传到了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