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三衣是什么?三衣简介 「三衣」,梵文为Trīni Cīvarāni,是佛教戒律中规定出家僧人所能拥有并属于最基本最正规的三种穿着衣饰,分别为「僧伽梨」(梵文为Sajghāti)、「郁多罗僧」(梵文为Uttarāsavga)、「安陀会」(梵文为Antarvāsa),亦被...
三衣是什么?三衣简介
「三衣」,梵文为Trīni Cīvarāni,是佛教戒律中规定出家僧人所能拥有并属于最基本最正规的三种穿着衣饰,分别为「僧伽梨」(梵文为Sajghāti)、「郁多罗僧」(梵文为Uttarāsavga)、「安陀会」(梵文为Antarvāsa),亦被称为「袈裟」;因「三衣」为佛教经典记载是释迦牟尼所制定,又被称为「制衣」 。而「听衣」,则为释迦牟尼允许各地僧团,听由方便,因地理环境不同而蓄存的服饰;现今学术研究认为「听衣」的设置,与佛教传入汉地后,因应中国文化所产生的服饰有关,如海青、长袍、中褂(罗汉褂)、短褂、布袜、僧鞋和僧帽等,皆被归于「听衣」的范畴。
佛教对衣物制定的缘由,有下列说法。第一种说法,是依《十诵律》所记载瓶沙王(Bimbi-sāra,生卒年不详)请释迦牟尼制定僧衣,主要为与非佛教修行者的衣饰做区别,而释迦牟尼因见田亩纵横,以此制定僧衣。第二种说法,为《大智度论》提到释迦牟尼于鹿野苑为五位比丘说法时,比丘请问出家当穿何种衣物,释迦牟尼提出「纳衣」(用废弃破布缝合的衣物)之说。第三种说法,则是据《四分律》记载,当时有六群比丘们穿着干净的白色衣服,受到世俗人士批评不符合苦修精神,所以释迦牟尼便规定比丘须穿着青色、皂色、木兰色等颜色的衣服。由上述记载可以得知佛教早期对于衣物的制定是属于逐步形成阶段,并依时空环境不同而有相对应的衣物产生。
有关「三衣」的出现,大抵在印度佛教时期即已存在,在传入中国之后产生许多别名:如「僧伽梨」汉译称「九条衣」、「十一条衣」、「二十五条衣」、「入王宫聚落衣」,又称「大衣」、「九品大衣」,是用九条乃至二十五条布缝制而成,为受王室召见乃至上街时所穿用,表示断除痴疑,清净意业(不好的想法、念头);「郁多罗僧」汉译称「七条袈裟」、「七条衣」,又称「入众衣」、「上衣」等,是用七条布所缝制,是在礼诵、听讲、斋戒等法会举行时候所穿用,用以表示断除瞋恨,清净口业(不好的话语);「安陀会」,汉译称「五条衣」,又称「内衣」、「中宿衣」、「中衣」、「下衣」,用五条布缝制作,是在日常生活和就寝的时候所穿用,用以表示断贪欲,清净身业(不好的行为)。
三衣的制法,是将不要的布料先割截成小布片,之后再将小布片缝合而成。在规定上禁止直缝,将布条纵(称为「竖条」)横(称为「横堤」)交错缝合;由于纵横缝合而形成田亩形状,称为「田相」。如果布料太薄,可用两层、三层、四层合并缝制。此为以染污杂碎杜绝比丘们爱美的心理,割截缝制防止典卖或移作他用,并且止息盗贼抢夺衣服的念头。常见穿着三衣的样式,为将衣服的两端,由左肩披到右胁下后,将环挂在钩上固定,称为「搭衣」。坐禅的时候可以覆盖两肩,称为「通肩相」。礼佛的时候露出右肩,称为「偏袒右肩」。
「听衣」在印度佛教时期,为释迦牟尼允许在三衣之外所穿的衣服,多为当时出家僧侣在实际修行生活上所遇到的例外情况,如比丘尼洗澡时,所穿的「雨浴衣」、受伤时所穿的「覆疮衣」、天气寒冷所穿的「立播衣」等,上述听衣的种类仅存其名,未有形制留下。而汉传佛教中的听衣,因为中土气候、制衣材质、服饰文化的差异,再加上可以因地制宜的缘故,遂产生变化。在唐代时期曾有过僧侣以「袍服」为听衣的纪录;而宋代的《释氏要览》则有以「偏衫」为听衣的说法,是以汉传佛教的听衣未有固定形制。而时至今日的台湾佛教界,仍以传统的三衣做为主要穿着服饰,并搭配现代服饰作为听衣。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