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李商隐的佛缘

李商隐的佛缘 徐来生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樊南生,又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人(今河南省沁阳市博爱县交界)。出身于小官僚家庭。九岁丧父后,遂奉母居郑州荥阳。跟随其叔父学习古文和书法,希望能振兴家道。十五岁时著《才论》、《圣论》,以古文为士大夫所知,名传乡里。十七岁时被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辟为巡官.得其怜爱,令在其门下与其子令狐绹为同学,并教授骈文。开成二年(837),义山应举,经令狐绹举荐登进士第。次年,义山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中。王茂元爱其才,以女相嫁。是时,朝廷牛李党争激烈,王茂元属李党。义山因娶茂元之女为妻,被牛党令狐家族视为“背恩”。从此,义山无意中被卷入了两党倾轧的漩涡,郁郁不得志,虽曾入为秘书省正字,但一生大部分时间浪迹各地幕府,充当幕僚而已。李商隐是晚唐量为杰出的诗人。他才华横溢,诗文逾千,著作等身,现存诗歌六百多首。他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至今为人所乐道。如《无题诗曰:“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晚晴》诗曰: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一首《乐游原》更是绝妙: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还有名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些美妙的诗句意蕴深广,耐人寻味。他和同时代的诗人杜牧—起被世人誉为“小李杜”(李杜是指李白和杜甫)。就连长他四十一岁的大诗人白居易,对李商隐的诗文也是赞誉有加的,对他十分地敬重。自居易临终曾经对李商隐说: “我死后投胎为尔儿足矣!”钦敬之盛,古今绝无。但对李商隐的人格,诗文历来不乏微词,有人说他的诗文“多美人芳草”、“艳粉轻薄”,甚至贬其为“二流诗人”。就连史书也对李商隐作出了否定式的评价。 《旧唐书》说李商隐“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坷终身”。(新唐书》说他“忘家恩,放利偷和”。一千多年来对李商隐人格、诗文毁誉参半的评述,是公允还是偏见,恐怕只有入佛之后的李商隐本人,才会豁然明白。李商隐一生虽然才华横溢,文采超群,但却是失意的一生,颠沛流离的一生;甚至可以说是悲苦的一生。他仕途坎坷,就是在二十六岁求助令狐绹登第之后,也是郁郁不得志,最高只做过六品太学博士。一辈子大部分时间寄人篱下,做别人的幕僚和书记官。他幼年丧父,家道中落,穷困潦倒,往往需人接济,几十年都是在萎蘼不振、郁郁寡欢中度过。他渴望试图改变这种不堪的命运和颓废的心境,期求幸福与快乐.为此,他到玉阳山中求仙访道。但多年修炼求索,却又迷茫困顿,不仅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和驱散心中的疑云,反而频添葛藤。大中五年(851),李商隐随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入川任节度书记官。在此他有幸遇到了佛门大德智玄国师,从此开始了他全新的生活。据《宋高僧传》记载:“有李商隐者—代文宗,时无论辈,常方从事河东柳公梓潼幕。久慕玄之道学,后以弟子礼事玄。”又据《佛祖统纪》记载:“智玄大师俗姓陈,咸通四年总政救门事,号悟达国师。帝幸安国寺,赐师沉香宝座.僖宗中和二年幸蜀,召师赴行在,后辞退九龙山。师三学洞真,名盖一时,世称陈菩萨。”智玄大师是当时著名大德,法门龙象,很受唐皇器重,拜为国师,授予释、道、儒三教首座,佛教两衔僧禄,他不仅统领全国佛教僧众,也是释、道、儒三教共尊的大德。李商隐正式皈依智玄大师不久,他偶患眼疾,多方医治不愈,痛苦难耐,后求助智玄大师授其《天眼偈》三章。李商隐依教奉行,昼夜礼诵,虔诚不殆,不日疾愈如初。从此,李商隐对佛法深信不疑,常追随大师住寺为“行者”。他在《樊南乙集序》中写道: “三年来丧失家道,平居忽忽不乐,始克意事佛,方愿扫地打钟,为清凉山行者。”并且“自出财俸,于长平山慧义精舍藏经院特创石壁五间,金字勒《妙法莲化经》七卷。”李商隐平时疲于奔命,生活拮据,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难以资养,他为佛法肯出巨资,实在难得。大中五年冬,李商隐四十岁时,爱妻突然病故,擞下一对儿女无人照料,为了活计,他忍痛南下四川。此时的李商隐深深感到了生命脆微,人生苦短,祸福难料,兴衰相伴,苦空无常。认识到欲求解脱,只有一心向道精进修学才是正途。于是常常住寺为行者,青灯黄卷,扫地打钟,精进修行。很快对无上甚深的佛法妙理和因果缘起有了深刻的认知。他的诗作风格与前迥然不同,完全畅游在佛法大海之中,吸吮着自救的法味,赞佛颂法自明心地的诗文,成了他诗作的主流。如五言律诗《北青萝》: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独敲初夜磐,闲倚一枝藤。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李商隐常在寺院与僧人相伴修行,看到“残阳”“落叶”“寒雪”的生来无常,同时感到这大千世界不过如微尘一样渺小和空幻,这世事人生还有什么爱与憎、苦和乐可执着和放不下呢?如此洒脱、自在的诗句在过去没有的,读来耳目一新。再如《题白石莲花寄楚公》:白石莲花谁所共,六时长捧佛首灯。空庭苔藓饶霜露,时梦西山者病僧。大海龙官无限地,诸天雁塔几多层。漫夸鹙子真罗汉,不会牛车是上乘。诗人因六时用石莲花供佛,时常想念同修楚公,劝其不可以执着於深山老林独处苦修,虽然可以达到自我解脱的境界,但它好比龙宫的广大和诸天雁塔的高崇,并非是真正的无限。诗中最后—句说,修到大阿罗汉的鹙子(舌利弗),若不能回小向大,修大乘的菩萨道,他就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究竟佛果。可见此时的李商隐对大、小、偏、圆的佛法理念,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认知和正确的把握。再看他的一首《题僧壁》看出他舍生求道的决心和正知见的修行见地。 《题僧壁》曰:舍生求道有前踪,乞脑剜身结愿重。大去便应欺粟颗,小来兼可隐针锋。蚌胎未满思新桂,琥珀初成问旧松。若信贝多真实语,三生同听一楼钟。《因果经》说: “菩萨昔以头目脑髓施於人,为求无上正真之道。”诗人正是在追踪前贤“乞脑剜身”的大乘菩萨精神。可以看出他对佛法的大能现小、小能容大、圆融无碍的佛法见地和高远大气的思想境界,以及“舍生求道”实践他过去、现在、未来累世修行成佛的坚强决心。所以,人们称此诗是李商隐对佛法最透彻认知的了义之作。李商隐之所以能有如此高远的修学境界,并能写出那麽多富有深意的佛学诗文,首先是他深厚的慧根和累世精进的修为,但与他的恩师智玄国师的教诲是分不开的。当他老师圆寂之后,他常行香祭拜,不忘师恩。他的一首《送臻师》渗透着他对恩师无限眷恋之情和发愿追随共同往生成佛的决心。诗曰:苦海迷途去未因,东方过此几微尘,何当百亿莲花上,一一莲花见佛身。李商隐佛缘深厚,发心纯正,入佛之后心精进修行,至死不移,临终萌生出尘之志。大中十二年,在荥阳家中养病时,寄信给他的师兄、著名高僧僧彻大师: “某志愿削染为玄弟子。”可惜此时他已病人膏盲,为时已晚,但他一心向佛之心天地可鉴。诗人后期的大量诗作,反映了他在佛法深透义理薰修之下,了悟人生苦空无常的实相见地,同时彻底改变了他过去那种受伤、悲怨、颓废无奈的心境,而步人了—个开朗明快、自由自在的清净王国。若回过头来再去翻看那些被历史毁誉参半的评述,还有什么意义呢? 李商隐死后,陕西风翔府的佛门信众,在为智玄法师建庙塑像时,特地为李商隐也造了—尊手持拂尘的塑像,侍立在智玄法师的身旁,以示永远纪念他们师徒二人。这也了却李商隐临终“某志愿削染为玄弟子”的心愿,同时也说明人们对李商隐修学佛法境界的肯定和人格的尊重。摘自《徐州佛教》2009年第2期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李商隐的佛缘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2. 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菩萨,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

  3. 唐武宗灭佛之谜:唐武宗对佛教有什么刻骨仇恨?

    不过也曾经出现过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这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灭佛影响最大,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唐武宗灭佛原因何在?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欢佛教的,但即位数年后就对佛教怀有刻骨仇恨,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武宗之所以下令灭佛,主要是与当时的宗教斗争有关。

  4. 大叔拿块「 ”木头”上节目,专家却很激动:佛教「 ”贡品”,至少百万

    自古中华多瑰宝,或许很多朋友会联想到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或是大唐金器,清代的玉器;当然,熟悉古董的朋友或许还会想到明代的「”木器”,这里要说的就是一种特殊的「”木头”。早在数年的某档鉴宝节目中,一位大叔就双手捧着块这样的「”木头”让专家鉴定,由于外貌显不出什么「”金贵”之处,也没经过任何雕琢,因此一出现就引起了诸多非议;但在场专家看到这块「”木头”后却显得很是激动,不仅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其估价更是达

  5. 中国人信奉儒释道,为何史上还有那么多「 ”灭佛”事件?佛得罪了谁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教是非常古老的一种宗教,其历史长达两千五百多年。从汉代开始,佛教自丝绸之路传入中华,并一直经久不衰。由于,佛教的部分教义同封建皇帝的治

  6. 佛教兴盛的背后,说说明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历史

    在士大夫们的观点里,佛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有着教化的意义。本文将梳理明朝时期对于佛教的观点,探究佛教在明朝时期的位置。佛教的寺庙先来聊聊佛教,你知道多少?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最初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可是,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中国化了之后,佛教竟然成了一种文化的核心。当时,官员们是对佛教趋之若鹜,众多的士大夫信仰从西边传过来的佛教,工作的业余时间还会进行佛教的修行,可谓是佛教徒。

  7. 我们生活中很多流行用语其实都是源自佛教的用语

    1、「”世界”源于佛经,出于佛教「”世界”一词,「”世”为时间意,「”界”为空间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并无「”世界”,如今被广泛用之。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词,非仅仅指地球而指整个宇宙而言,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词则专指地球而

  8. 你读的佛经很多?看看鲁迅,你就自愧不如了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9. 丰子恺道出弘一法师出家真相:他只是到了「 ”人生三层楼”的第三层

    可是弘一法师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他,算是绝情,也算是虔诚,依然选择抛弃了心中享乐的灵魂,大彻大悟,人活世间不过是卧不过七尺,食不过三餐。人们难以看破弘一法师出家的原因,哪怕是他的妻子对这个原因同样是充满了未知。丰子恺说的或许才是最接近的答案。

  10. 李商隐这首诗充满眼泪,是恩人打击,还是岳父无情

    关注梅鹤读书,点击右上角「”关注”!李商隐是晚唐诗人里的翘楚。今天我们解析他的一首七言律诗《泪》。泪,就是眼泪。顾名思义,这首诗咏的是眼泪。全诗如下:永巷长年怨罗绮,离情终日思风波。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永巷长年怨罗绮「”永巷”是汉代皇宫中幽禁嫔妃和宫女的场所,出自《史记·吕后本纪》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长年”,指年年、

随机推荐

  1. 梦见虐疾_周公解梦梦到虐疾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虐疾好不好

    做梦梦见虐疾好不好?梦见虐疾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小编帮你整理的梦见虐疾的详细解说吧。梦见自己患疟疾发高烧,会成为一个大肚汉或酒鬼。梦见自己的妻子或情人患疟疾,意味着他们的爱情会更加深厚。梦见自己生病,表示可能有会小感冒,另一方面是表示你想要逃离现在的生活环境及痛苦的状态。原版周公解梦妻患虐疾,情更深。

  2. 梦见考试不会做题作弊 梦境解吉凶

    从周公解梦来说,梦见考试不会做题:家庭关系很好。未婚者梦见考试不会做题主近期爱情运势:吉。12周公解梦关于"考试不会做题"的数理吉凶宜忌分析:基础安泰,得贵人助力,而在困难之中得平安发展,但成功运之配置不良,难于伸张,故然只是外强中干而已,虽苦闷烦恼殊多,但大体可得平安,衣食充足,幸福有寿,人地两格,无凶数,则身体健康,疾病少有,有病吃药即可速愈。梦见别人洗澡是什么意思周公教你来解梦

  3. 我的行脚回忆 - 初访韩国

    我的行脚回忆-初访韩国朱斐十五、初度韩国作者行脚,几跑遍了亚洲各国,但对大韩民国还是第一次。本团访韩的日程只有四天、三宿,团员中有三位曾在最近访问过韩国,故滞留东京,候机返国。我们一行因为初次访韩,没有熟人,全由担任本团连络组长洪银河先生安排,事前他通信连络,才有白冈法师和他的信众来欢迎。西翁大师表示欢迎本团的访问,又在这座大厦里拜会了全国信徒会,由于时间的不足,还要向庆州进发,匆即辞出。

  4. 日本医生说,吃烧焦的食物会诱发肝癌,中国营养师告诉你该怎么吃

    烹饪食物的时候,难免会控制不好火候,从而让食物变得焦黑。而面对这些食物,如果只是焦黑了一部分,往往就会扔掉那部分再吃。当然啦,也有少数人就是喜欢这种焦黑的食物,因为吃起来非常有嚼劲。比如说街边的烤红薯,有的人就喜欢吃烤焦的那个部分。网上盛传吃这种食物会致癌,是真的吗?这是因为他们通过实验发现,给仓鼠投放焦黑的鱼、肉等食物,会诱发大鼠的肝癌。所以很多日本人都曾确信:焦黑的食物会致癌。

  5. 怎樣避免被騙,識別出真正的人才?

    這是靜之兄第1220篇原創,累計原創250萬字01談完了修身,曾參接著談到了齊家:“所謂治國必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意思是說,治理一個國家的道理都在經營家庭裡,如果連家人都教不好,卻能把其他人教好,這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君子不用離開家就能把一個國家治理好。對父母的孝順可以用來侍奉君主;對兄長的恭敬可以用來

  6. ... 身成仁,今日是也!南京全城溃散,唯此将军与日军白刃格斗

    作者:铁锤杰克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敦诗笃礼,义胆忠肝,气吞暴日,名并钟山。”——南京卫戍军宪兵副司令、南京市长萧山令遗照题词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外,成群的难民涌到长江边上的下关码头,试图逃离这座已经成为人间炼狱的民国首都。城内,一群已经粮弹耗竭,头戴德式钢盔的军人,在一名少将的指挥下,击退了日寇多轮攻势。日寇未曾想过,在大厦将倾的局势下,还有中国军人如此抵抗。他们在机枪、重炮的掩

  7. 里见义尧:安房国的日本战国大名

    里见义通在永正五年模仿镰仓鹤冈八幡宫修造了安房鹤谷八幡宫、永正十一年重新铸造那古寺大钟都显示了里见氏在安房国的领导地位与里见氏的强大财力。归国后的实尧虽然在心中对既成事实感到不满,但一贯遵守誓言的实尧仍旧同意将家督让给义丰。>>天文二年以后>十月,里见义尧在压制安房国后自称安房守护,这时的义尧最多不超过二十七岁。是役,义丰方被讨取数百人,而里见义丰的首级也被送往小田原。

  8. 形容心情低落的说说-感人的情话

    很快我们都会学会沉淀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是成长的一方面。—鲁迅九、一个人最大的破产是绝望,最大的资产是希望。

  9. 庞统之死对刘备的损失有多大?三国庞统怎么死的

    庞统作为第一谋士随军进发,伴随刘备左右,时有妙招。可刘备却碍于面子,为了所谓的仁义,断然否决了他的建议。庞统死时,年仅三十六岁,令人叹惜!刘备失去庞统,等于失去了自己的左膀右臂。刘备最后不能一统天下,跟失去凤雏庞统有极大的关系。庞统之死给刘备集团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是刘备没有想到的后果。庞统之死真的是源自诸葛亮的嫉妒?然而,这种平衡随着庞统的到来被打破。于是,在落凤坡旁,庞统死于张任的箭下。

  10. qq经典说说 找不到喜欢的伞,我宁愿淋雨-感人的情话

    可是我却觉得,珍惜后的失去最疼最疼。不能回忆不能前进。但我还没有成熟到可以原谅你的背叛。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