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指明末清初四个出家为僧的画家:石涛、宏仁、髡残、八大山人。俗姓刘,自幼喜画,明亡后抗清失败,落发为僧,云游各地。43岁定居南京,卒于南京。为人刚直不阿,颇受当时名士钦佩,多与之交谊。髡残在清初画坛,与石涛并称“二石”,与程正揆并称“二谿”。山水画主要继承元四家传统,尤其得力于王蒙、黄公望。平生喜游名山大川的髡残对大自然的博大意境,有着深刻的领会和观察,最后落脚在南京牛首山幽栖寺。
[名家名品] 清“四僧”之一——髡残
清髡残 草书陶诗 15.8×51.4厘米
清髡残 层岩叠鹤图 纵169.2厘米 横41.5厘米
清髡残 山水图
清髡残 山居图
清髡残 平远山水
清髡残 谷口白云
清髡残 古木新篁(扇面)
清髡残 雨洗山根图 纵103厘米 横59.9厘米
清髡残 仙源图 纵84厘米 横42.8厘米
清髡残 松岩楼阁图 纵41.6厘米 横30.4厘米
清髡残 云洞流泉图 纵110.3厘米 横30.8厘米
清髡残 幽栖图 纵20.5厘米 横32.7厘米
清髡残 卧游图(1) 纵18.2厘米 横224.3厘米
清髡残 神机话趣图 纵125.7厘米 横31.4厘米
清髡残 苍翠凌天图 纵85厘米 横40.5厘米
清代到了文人画鼎盛的时期,涌现了诸多顶极文人画家,最突出的是“四僧”,又称“四大名僧”。指明末清初四个出家为僧的画家:石涛、宏仁、髡残、八大山人。都擅长山水画,直抒胸臆,反对摹古,在艺术上不为旧法所囿,有创新。
髡残(1612—1673),字介邱,号石谿,又号白秃、电住道人、壤残道者,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俗姓刘,自幼喜画,明亡后抗清失败,落发为僧,云游各地。43岁定居南京,卒于南京。为人刚直不阿,颇受当时名士钦佩,多与之交谊。工人物、花卉,尤精山水,宗法黄公望、王蒙。其绘画章法繁复,笔法浑厚、凝重,善用雄健的秃笔和渴墨,层层皴擦勾染,达到笔墨交融,厚重不滞的效果。山石多用解索皴和披麻皴,并以浓墨点苔,显得山深林密,草木华滋。髡残存世作品较少,代表作有故宫博物院藏《层岩叠壑图》轴、上海博物馆藏《绿树听鹂图》轴等,皆景致繁复,用笔沉着厚重,气势雄阔,反映了他的典型面貌。此外,还有南京博物院藏《苍翠凌天图》轴、上海博物馆藏《苍山结茅图》轴、故宫博物院藏《雨洗山根图》轴等传世。髡残在清初画坛,与石涛并称“二石”,与程正揆并称“二谿”。
髡残善画山水,亦工人物、花卉。山水画主要继承元四家传统,尤其得力于王蒙、黄公望。构图繁复重叠,境界幽深壮阔,笔墨沉酣苍劲,以及山石的披麻皴、解索皴等表现技法,多从王蒙变化而来;而荒率苍浑的山石结构,清淡沉着的浅绛设色,又近黄公望之法。他还远宗五代董源、巨然,近习明代董其昌、文徵明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在学习传统基础上,重视师法自然,自谓“论画精髓者,必多览书史。登山寡源,方能造意”。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山水中度过,经常驻足于名山大川,流连往返。他“僻性耽丘壑”、“泉石在膏肓”,主观的情感、性灵与客观的景物、意境相感应、交融,使其山水画景真情切,状物与抒情成为一体。所作山水,在平淡中求奇险,重山复水,开合有序,繁密而不迫塞,结构严密,稳妥又富于变化,创造出一种奇辟幽深,引人入胜之境,生动地传达出江南山川空□茂密、浑厚华滋的情调。他喜用渴笔、秃毫,苍劲凝重,干而不枯,并以浓淡墨色渲染,使得笔墨交融,形成郁茂苍浑、酣畅淋漓的情趣,使画面产生雄浑壮阔、纵横蓬勃的气势。存世代表作有《报恩寺图》,绘南京聚宝门外报恩寺,通过概括提炼,表现了金陵名胜的磅礴、奇异气象。《云洞流泉图》、《层岩叠壑图》和《雨洗山根图》(均藏故宫博物院),以繁密的布局、苍劲的用笔、郁茂的景致、幽深的境界,显现出石溪鲜明的艺术特色。
平生喜游名山大川的髡残对大自然的博大意境,有着深刻的领会和观察,最后落脚在南京牛首山幽栖寺。曾自谓平生有“三惭愧”:“尝惭愧这只脚,不曾阅历天下多山;又尝惭此两眼钝置,不能读万卷书;又惭两耳未尝记受智者教诲。”
髡残的山水画章法稳妥,繁复严密,郁茂而不迫塞,景色不以新奇取胜,而于平凡中见幽深;笔法浑厚,凝重、苍劲、荒率;善用雄健的秃笔和渴墨,层层皴擦勾染,笔墨交融,厚重而不板滞,秃笔而不干枯;山石多用解索皴和披麻皴,并以浓墨点苔,显得山川深厚,草木华滋。他的作品以真实山水为粉本,具有“奥境奇辟,缅邈幽深、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
编辑:因因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