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世界各大博物馆所藏中国唐代绞胎瓷器绞胎是唐代陶瓷业中的一个新工艺,唐代以前尚未出现。明斯顿博物馆绞胎杯明斯顿博物馆绞胎三足炉佛利尔博物馆瑞士博物馆绞胎釉填彩“杜家花”枕,晚唐。波士顿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唐代公元714年前后,巩县窑除烧造白瓷外,还烧三彩和绞胎。剑桥大学博物馆维多利亚博物馆陕西、河南两省的唐墓都出土过这类器物,有杯、盌、三足小盘、长方形小枕等。这种绞胎似是模仿漆器的犀毗工艺。
世界各大博物馆所藏中国唐代绞胎瓷器
绞胎是唐代陶瓷业中的一个新工艺,唐代以前尚未出现。所谓绞胎,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然后相绞拉坯, ... 成形,浇一层透明釉,烧制而成。由于泥坯绞揉方式不同,纹理变化亦无穷。能绞出木纹、鸟羽纹、云纹、流水纹,有的如老树缠绕盘根错节,有的如层山叠嶂起伏不定,构思奇巧,变化万千。它以独特的纹理结构和色彩变化在陶瓷产品中独树一帜,成为诸瓷之中的佼佼者,堪称制瓷精品。
明斯顿博物馆绞胎杯
明斯顿博物馆绞胎三足炉
佛利尔博物馆
瑞士博物馆
绞胎釉填彩“杜家花”枕,晚唐。高11.2厘米 长22.1厘米 宽13.2厘米 通体黄釉,中心为圆形绞胎纹,内有五瓣花纹。内心为放射状花纹,两侧有圆形和扇形花纹,枕面其余部分及各个侧面均饰戳印放射状花纹,底部有釉,满饰条状划纹。
波士顿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 唐代公元714年前后,巩县窑除烧造白瓷外,还烧三彩和绞胎。之初的绞胎瓷技术尚不成熟,多数绞胎的纹理则以乱纹、回纹为主,在瓷或陶的表面进行绞胎。所施的釉色多以低温黄鼬、绿釉为多见、瓷胎白较差。
剑桥大学博物馆
维多利亚博物馆 陕西、河南两省的唐墓都出土过这类器物, 有杯、盌、三足小盘、长方形小枕等。杯多小型,有的杯身稍高,有的较浅。盌有唐代习见的弦纹盌,口外撇,盌身浅而近于垂直,盌身中部凸起一条弦纹,圈足。三足小盘为浅式,盘口沿平折,盘底坦平,下有三个矮小的乳足。长方形小枕为晚唐五代流行的式样。其制法大致是把制好的绞胎坯泥,切成薄片,然后粘合成形,(底部一般都不用绞胎)阴干后将四角修圆,在背面挖一个圆孔,最后施釉装坯入窑烧成。绞胎瓷器的 ... 工艺比一般色釉瓷器繁复。 绞胎瓷器之中还有一种小枕,枕面上绞出三组圆形的团花,成等边三角形排在枕面上,三组团花大体相同,构成一幅装饰性很强的图案。这种绞胎似是模仿漆器的犀毗工艺。绞胎枕传世品较多,流散到国外的也不少。据此又可知,当时有专门从事生产花枕的作坊,而且出现了“杜”、“裴”等名家刻款。
大都会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
山西省博物馆藏
北京故宫博物院
镇江博物馆
徐展堂艺术博物馆
唐绞胎骑马射猎俑 高36.2 長30厘米 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博物馆
山东博物馆
洛阳博物馆
焦作博物馆
扬州博物馆的“唐代巩县窑黄釉绞胎碗”,纹理变化多端,线条犹如行云流水,是唐代陶瓷业中的一种新工艺,为河南巩县窑产品。唐碗高4.2厘米、口径10.4厘米、底径5.4厘米,敞口外撇,圈足底。于1990年在市汶河北路信托大厦工地出土。
南越王博物馆
中原高古陶瓷标本博物馆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