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辉煌成就(一)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辉煌成就(一)

  中国陶器的创制与使用历史,渊源流长,灿烂辉煌,先民们在生活中的各种发明创造如百花竞放,姹紫嫣红,陶器自然为百花苑中的一支奇葩。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和地下考古发掘出土陶器实物资料相印证,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先民们,经过漫长的旧石器时代和中石器时代的生活与生产实践活动,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进程中,远在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即运用水土搅拌成陶泥的可塑性,经过造型与火烧,就创造出了陶器。陶器的出现,是古代人类由渔猎和采集为主的游牧生活方式,发展到以农耕粮食为主的定居生活方式的产物。它不仅大大改善了古代人们的原始生活状况,并促进了原始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也推动着原始社会组织形式与结构的变革。因此说,陶器的发明与使用在我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对世界物质文化发展的一项重大贡献。

  我国是世界上保存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较多的国家之一。据初步统计,全国各地已经发现各种类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约有七八千处之多。其分布范围相当广泛。在全国每个省、市、自治区境内,都曾发现有数量不等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其中以黄河流域中下游、长江流域中下游、东南沿海和东北等地区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数量较多,并且新石器时代早、中、晚各期陶器的发展序列也比较清楚。在各地已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内涵中,陶器(包括陶片的数量)最多,约占出土遗物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石器次之,另有一些骨器、蚌器、兽骨和其他等遗物。说明陶器在新石器时代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已被广泛应用。

  众所周知,我国又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和各个氏族部落,从很早的古代起就散居和杂居在全国各地,用他们勤劳的双手与智慧的头脑,繁衍生息,各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发明创造也随之应运而生,并且不断得到改进与提高。其中许多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发展阶段,就已经创制出了陶器,并在各自制陶工艺的基础上,精益求精,继续地向前发展着,从而就出现了我国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陶器发展序列。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气候冷暖的差别,人为的生活习惯在各地区自然不同,由于这些因素的产生,所以不同地区曾出现了具有明显地方特点的陶器风格和各自的发展序列。但是从全国各地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晚三期的主要陶器形制特征来看,它们之间的陶器共性也是明显存在的这就反映出当时制陶工艺技术在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渗透、交流与影响也是相当广泛的。因而我国不同地区新石器时代各种类型的陶器,不仅是区分和鉴别各地区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地方特征、制造工艺、发展序列和研究不同地区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而且也是研究新石器时代分布在全国各地不同民族与氏族部落相互之间亲密交往与交流的重要实物例证,所以说,全国各地的新石器时代陶器,都是属于研究我国新石器时代物质文化和陶器发展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毋容置疑,一切事物的发展序列,都是经历了由初级到高级或由原始到成熟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国陶器的发展历史自然也不例外。关于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起源的时间问题,目前在我国考古界还没有一致的意见。如果说当前已经发现的江苏溧水神仙洞、江西万年仙人洞、广西桂林甑皮岩等地出土的形制比较原始和碳十四测定年代约在距今二万年左右的陶片或陶器尚不能确定的话,那么全国各地已经发现的分布广泛和碳十四测定年代约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河南裴李岗文化、河北磁山文化、陕西老官台文化、山东北聿文化、浙江河姆渡文化、湖南彭石山下层等地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则应是肯定无疑的。随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在全国各地又相继出现了距今约五六千年和四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与晚期黄河中下游流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齐家文化,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东南沿海地区的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昙石山文化、石峡文化和东北地区的新乐文化、红山文化等二十多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各类陶器,竞相媲美,各具特色。根据全国各地已经发掘出来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晚各期陶器发展序列比较清楚的主要陶器特征来看,陶器的发展演变过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表现在陶器的胎质与制法上,其发展变化情况是: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除河姆渡文化部份陶器胎质内含有大量炭的晶粒,系用植物茎叶碎末、谷壳等有机物质为羼和料,在火候低和缺氧还原焰气氛下烧制而成的夹炭黑陶和泥质灰陶外,其他新石器时代早期诸文化的陶器胎质,多是用粗细砂粒(也有些用蚌末)作为羼和料,在氧化焰气氛下烧制而成的砂质红陶和泥质红陶及橙黄陶,灰陶与黑陶极少。陶器的制法,基本都是采用手塑与泥条盘筑,并在部份泥质陶器表面施有一层细泥陶衣。新石器时代中期,是我国陶器发展的兴旺时期,陶器的胎质虽然仍是在氧化焰气氛下烧制而成的砂质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并有一些橙脊陶、灰陶与黑陶,而在部份遗址中则出现了用高岭土(有称坩子土)作胎质原料烧制而成的白陶一器。在陶器的制造 ... 上,虽然仍是以手制为主,但在手制坯胎的基础上,又施用慢轮修整等加工工艺,从而使新石器时代陶器的造型、工艺和烧成温度等都较前有了大的进步与提高。新石器时代晚期是我国陶器制造技术突飞猛进时期,陶器的胎质仍是以砂质陶器和泥质陶器为主,并有一些白陶。但随着烧陶窰炉的进一步改进,陶器多是在火候高的还原焰气氛下烧制而成,因而陶质是以灰黑陶与黑陶为主,红陶则大为减少。陶器的制法,除个别附件为手制外,基本都是运用快轮 ... 而成。因而不仅陶器的造型规整,器壁厚薄均匀,而且出现了一些工艺精湛、胎壁薄如蛋壳的所谓“蛋壳黑陶”器。所以有人估计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烧造陶器,可能已从农业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这是值得探索的。

  其次是表现在陶器的器类与品种上。其发展演变情况是:新石器时代早期器类一般只有炊煮器的砂质陶罐与夹炭陶釜,食器中的泥质陶缽与碗、细砂质或泥质汲水器中的陶瓶与陶壶等三类,其品种比较单纯。但从全国各地已发现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的形制特征来看,显然在 ... 工艺上已具有相当的进步性,因此说这些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绝不是我国最早的陶器,其前必然还会有陶器萌芽与创始阶段的原始陶器,需待我们作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到了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发展阶段,陶器的器类与品种则较前大为增多,其中炊煮器有罐、鼎;饮器中有杯;食器中有缽、碗、豆;汲水器中有小口双耳或三耳尖底瓶与大口双耳尖底罐等。并新出现了较多的盆、瓮、壶等盛储器。还有一些器座与器盖。当进一步发展到了距今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阶段时,在各地制陶手工业不断改进与发展和各地制陶工艺技术相互交流与影响的情况下,陶器的器类与品种较新石器时代中期又有明显变化。其中除汲水器尖底器所见较少外,常见的炊煮器有鼎、罐、鬲、瓿、甑;食器有缽、碗、豆、簋;盛储器有盆、瓮、罐、缸、尊等;饮器则有较多出现,有杯、高柄杯、鬶、盉、觚等。另有一些器盖与澄滤器等。充分呈现出我国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器类与品种上的蓬勃发展状况。

  第三是表现在陶器的造型上,其发展变化情况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陶器造型,虽然也很注意陶器的形制美观,但主要还是以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为主。其中在有些陶缽、陶罐或陶壶的底部有意识地加上三足,一方面是为了放置平稳及拿动方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形制美观而设置的。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随着制陶工艺改进与提高,特别是人们对陶器审美观点的逐步发展,于是陶器的实用与美观兼而有之的思想占着主导地位,继而在本时期就出现了许多既实用又美观的陶器品种。如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陶船形双耳壶:杯形口、宽平折肩、肩上有双耳,背提皆可,造型别致美观;如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陶人头器口瓶,在瓶口处塑造出—个形态生动的少女头像,并结合上细下粗的瓶腹,真可谓既美观又实用的结合体。如庙底沟类型的陶鹰形鼎,造型生动逼真。如此等等,比比皆是,其造型都相当精美,独具匠心;又如大汶口文化的陶塑狗形鬶类器,把狗的造型塑制成昂首翘尾,张口狂吠,栩栩如生,不失为一件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艺术珍品。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这种做法仍然被人们所重视,而且在对陶器造型的表达手法上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特别是在有些陶食器与陶饮器上,更加注意了陶器造型的美观与工艺。其中有不少陶器是采用由静变动的手法,把陶器塑制得相当生动。如山东日照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件陶盆形三足鼎形器,其上面的陶盆已是 ... 精湛、磨制规整的陶食器,而在盆底又加了三个形象生动的“人面形足”或“鸟头形足”,也有称“鬼睑形足”形似三个人头或鸟头在支撑着盆底;如河南禹县瓦店龙山文化的一件红陶凤鸟盖盏,把盉口盖塑造成一只昂首回视作凝眸状的凤鸟,并在盖面和口的周围刻、划出相连的羽毛,姿态生动,形象逼真,把一件实用的陶盉改变成形似展翅欲飞的凤鸟盉;再如山东日照出土的一件蛋壳黑陶高柄杯,不仅胎质细腻,壁薄如蛋壳,而且在高柄中间又增加一段花纹精湛的镂刻瓶形柄。轻巧秀美,磨制黑亮,造型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另在新石器时代早、中、晚三期出土的陶器中,还分别塑造出许多形似为各种动物与人的陶塑玩具,其形象生动逼真,充分表现出我国新石器时代陶器的造型艺术已崭露头角,初露锋芒,为我国以后造型艺术的发展,披荆斩棘,拓宽了道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新石器时代陶器的造型,应是我国造型艺术的先驱。

  第四是表现在陶器表面的修饰与装饰艺术上。我国新石器时代在 ... 陶器的过程中,不仅注意陶器的造型艺术,而且也非常重视每件陶器表面的修饰与装饰艺术。

  在修饰艺术方面,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陶器表面进行修整打磨。这多是在制造陶器坯胎的过程中当陶器坯胎尚未完全凉乾时,就用骨、竹、木、石等坚硬而光滑的工具,在陶器坯胎表面进行打磨,使坯胎表面土质颗粒顺一个方向排列以增加陶器表面的致密度,并使陶器表面显得平整、光滑和发暗淡光泽。当然也有在陶器烧成之后在器表进行打磨光滑的。另一种是在陶器表面施用陶衣,它也是在陶器坯胎的 ... 过程中,为了陶器表面平整、细腻而美观,曾用经过精细淘洗而沉淀的细泥浆,在陶器表面涂抹一层,即称为“陶衣”由于泥浆的土质或矿物原料的不同,所以就呈现出“红色陶衣”、“白色陶衣”和其他颜色的陶衣。对陶器表面进行磨光和施用陶衣的工艺技术,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已经开始,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与晚期使用的更为普遍,并在修饰工艺方面也逐步有所提高。如山东龙山文化中的许多蛋壳黑陶,器表都打磨得晶亮发光,反映出新石器时代陶器表面打磨工艺的高度成就。

  各种花纹装饰在新石器时代早、中、晚各期的发展概况是:剔刻纹与刻划纹开始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而延续到新石器时代中期与晚期,如各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砂质陶罐表面,常见锥刺纹、指甲纹与篦纹等。并且也有刻划一些动植物图像纹饰的。如浙江河姆渡文化的一件长方形陶缽,壁面上剔刻的猪形纹和一件陶盆壁面上剔划的鱼藻纹,其形象和姿态都很生动而逼真,表现出当时剔刻与刻划工艺的熟练技艺与艺术成就;再如陕西宝鸡北首岭仰韶文化的一件小口细颈锥刺纹壶,通体锥刺出排列有序而规整的三角形、菱形、长方形、麦粒形等相组合的花纹装饰。虽然纹样简单朴素,但从总体看,装饰细致、大方,给人以朴实美观的感觉。

  拍印纹主要是指新石器时代陶器表面常见的绳纹、篮纹、方格纹等。其中绳纹开始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盛行于新石器时代中期与晚期。如甘肃大地湾出土的一件红陶圈足碗,在器表就满拍绳纹;又如陕西姜寨仰韶文化的陶小口双耳尖底瓶,在器表也满饰细绳纹,并结合陶器的造型,显得美观大方。篮纹与方格纹都盛行于龙山文化时期。一般是泥质陶器表面多施印篮纹,砂质陶器表面多施方格纹,其使用面之广,约占同期陶器表面的一半左右。如河南登封王城冈龙山文化的一件灰黑陶高领三足罐形鼎,不仅造型别致,而且在器表满饰小方格纹。从而显得陶器朴素而不庸俗。

  镂刻纹也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陶器上常见花纹装饰之一。它多是镂刻在陶器的柄部与圈足上。如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一部份 ... 较精的陶豆柄或陶杯的柄上,就多镂刻由上下成行、排列整齐的圆形、椭圆形和三角形等镂孔组成的花纹装饰。但也有在陶器腹部镂刻出各种精美纹饰的。如上海青浦县松泽文化的一件黑陶镂孔双层壶,除口沿与圈足底边作花瓣形装饰外,在腹部和圈足上,镂刻制出三层由圆形与三角形组成的带条纹图案装饰。显得整个陶壶形似一朵含苞欲放的花。

  另外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陶器表面,还施有一些弦纹与附加堆纹等装饰。

  在陶器的诸多装饰艺术中,绘画艺术在其中独领 ... ,它可分为彩陶、彩绘陶和漆绘陶三种,

  彩陶始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盛行于中期,并且是新石器时代中期陶器表面施用最多的一种装饰工艺。它是在制造陶坯过程中,在陶器坯胎表面涂上一层细泥陶衣,再用几种矿物质原料作为色剂在陶器坯胎表面绘出各种图案花纹带条或动植物纹等,然后入窑烧制,即成为彩绘纹饰不易脱落的彩陶。彩陶的地色和陶衣多呈红、黄、白等色,而彩绘颜色则多为黑、褐、红、白等。所以在彩陶中就有“红衣彩陶”与“白衣彩陶”之分。彩陶在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出现时,只是在陶器口沿部分施用一道简单的红彩带条作为装饰。如在河南裴李岗文化和甘肃大地湾下层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彩陶三足钵的口沿外侧,就饰有一道红褐彩宽带条,即为我国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彩陶器。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随着彩陶器种类的增多,一改往日仅一带条的单一装饰形式,开始在陶器全身进行大肆渲染,形式繁缛而美观。常见的彩陶花纹中,除有弦纹以下条纹、竖条纹、圆点纹、逗点纹、三角纹、菱形纹、圆圈纹、曲折纹、双钩纹、方格纹、回纹、云雷纹、X形纹、S形纹等几何形图案纹饰外,还有取材于自然形象的太阳纹、月亮纹、六角星纹、水波纹、漩涡纹、螺旋纹、花瓣纹、勾叶纹、树叶纹、蝶须纹、网纹、编织纹等以及汲取动物形象的鱼纹、蛙纹、鹿纹、鸟纹、眼睛纹、眼睫纹、人面鱼纹、人像及舞蹈纹等。并且各种彩陶花纹内容,也因新石器时代各种文化与类型的不同而有一些区别。其中如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人面鱼纹盆、庙底沟类型彩陶花瓣纹盆,大河村类型的白衣叶纹彩陶钵、大汶口文化的八角星纹彩陶盆、马家窑文化彩陶舞蹈纹盆、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彩陶神人纹壶、大溪文化彩陶筒形瓶、马家浜文化松泽类型的彩陶豆和良渚文化的彩陶罐等,都是新石器时代中期各种不同文化类型中具有代表性的彩陶器,充分表现出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期各种文化类型彩陶绘画艺术的高度成就。

  “彩绘陶”有别于“彩陶”它是在陶器坯胎入窑烧制成陶器之后,才在陶器表面用不同颜色绘制而成的花纹装饰。所以这种彩绘花纹容易脱落。彩绘陶器多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各种类型中。其绘制 ... 多是在 ... 精致的泥质磨光黑陶表面,用红、白、黄等色彩绘制出圆点纹以市条纹、双钩纹、云雷纹等图案。如山西陶寺龙山文化类型遗址出土的彩绘陶壶,其彩绘颜色非常鲜艳。

  另外还有一种“漆绘陶”但它主要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文化中的少数磨光黑陶的表面。它是先在陶器表面髹上一层黑漆,然后再用不同色彩绘制出彩色花纹。色彩醒目鲜艳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

  现择全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晚期遗址的陶器,包涵内容、发展演变隋况与制陶工艺成就,分别慨述如下。

  一、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在全国各地的相继出现

  目前全国各地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约有一百余处,其中经过发掘并以“文化”或“地名”命名具有代表性的遗址,主要有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河南新郑裴李岗文比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陕西华县老官台文化遗址、甘肃大地湾遗址下层、山东滕县北聿文化遗址、湖南澧县彭山头文化遗址、辽宁渖阳新乐文化遗址下层和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等二十余处。其分布范围遍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和华北、东北等广大地区。这些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年代,据各地遗址出土木炭的碳十四测定,大约是在距今九干至七千年左右或稍早些。从各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出土的陶器持散看,虽然由于地域的不同和各地族属生活习惯的差异,不同地区之间的陶器造型、器表修饰与装饰,以及陶器的 ... 工艺等方面有着一些明显的地方特征,而各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之间的共性,如都是以形制比较纯朴的砂质陶罐为炊煮器、泥质陶圜底缽或三足钵为食器和陶壶为汲水器等品种为主,并结合造型美观与器表装饰有陶衣、剔刺纹、刻划纹、篦纹等基本特征则是一致的。

  如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磁山文化与裴李岗文化,两者包含的各种陶器特征相当近似。其陶色都是以红陶为主,褐陶次之。器类与品种有砂质深腹罐、泥质陶圜底钵、三足钵、小口双耳壶等,只是磁山文化还出土有陶盂和靴形支架;陶器表面除泥质陶器多为素面或施用陶衣外,砂质陶器表面多装饰有剔刺纹、刻划纹、篦纹、圆点纹与细绳纹。其中部分砂质陶罐的造型匀称和器表满饰较为规整的各种精致花纹,显得砂质陶罐既实用又美观。河南长葛石固裴李岗文化出土的一件大口深腹平底红陶砂质罐,除在口沿处压印有一周坑点纹外,通体满饰类似“之”字形的篦纹;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件形制类同的红陶砂质罐,除在腹部中间按有两个对称的圆形握手外,通体饰有密集的交叉细道划纹,都是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中少有的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艺术品。三足陶钵也是这两种文化中 ... 较为精致的陶器之一,一般造型秀丽匀称,陶胎较薄,器表打磨光滑,并多施有一层细泥陶衣,具有较高的工艺与实用价值。特别是在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一件褐色陶钵的口沿处,还饰有一周红彩带条。应是裴李岗文化之后的仰韶文化彩陶的鼻祖。小口双耳壶的造型多种多样,除有圆鼓肩、圆溜肩与折肩等形体外,也有在壶的底部加上三个锥状小足和器表施用陶衣与磨光的,致使有些小口双耳壶的造型精巧而美观。河北武安磁山文化出土的器表饰规整曲折划纹的直口直腹平底盂和河南长葛石固裴李岗文化出土的罐形高锥状足鼎,为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类中所罕见。特别是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几件陶塑羊头与猪头,虽然粗具轮廓,造型原始,但却开创了中原地区陶塑艺术的雏形,表现出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塑艺术的重大成就。

  又如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的陕西华县老官台文化遗址、西乡李家村遗址和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下层出土的陶器特征,虽然和磁山文化与裴李岗文化的陶器之间也有一些共性,如陶质也都是以红陶为多,器类与品种中也是以砂质陶罐、泥质陶钵与三足钵为主,但砂质陶罐的形制则多为器表满饰细绳纹与划纹的红陶三足筒形罐和蛋形三足罐,是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最富有代表性的典型陶器。陶三足钵器表饰细绳纹和器表饰剔纹的三足器,也是其他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中所少有的。但在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下层,也出土有 ... 精致、造型秀丽,并在口沿处饰有彩色带条的彩陶钵与三足钵。它说明纹样与色彩较为简单并具有雏形的彩陶,在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已经出现。

  分布于黄河下游的山东滕县北聿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特徽,虽然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之间,也有许多共性,如器类也有砂质陶罐、泥质陶钵与三足钵以及小口双耳壶,但陶质除泥质红陶为主外,还有少量砂质黄褐陶与泥质黑陶,其器类与品种中除有砂质陶罐作为炊煮器外,还有砂质陶釜与陶鼎的炊煮器,并往往在器表施有一层陶衣,在罐、釜、鼎的腹部多饰有排列成波折纹与菱形纹的独特窄堆纹,其具有地方性特点,此外还有划纹、乳丁纹与指甲纹等。陶钵表面除素面外,也有在口沿处饰有彩色带条花纹装饰的。

  湖南澧阳彭山头文化遗址,是目前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种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陶器的陶质是以夹炭红皮陶为主,并有少量泥质红陶。器类与品种主要是砂质陶罐和泥质陶钵,器表主要是施有拍、压印纹,并有少量戳印纹、划纹与绳纹。罐和钵均为园底,而不见三足与平底器,表现出当地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的地方特征。

  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第三、四层,是杭州湾地区新发现的一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陶器的质料则是以别具一格的夹炭黑陶为主,陶胎内含有大量炭的晶粒,系用植物的茎与叶碎末、谷壳等有机物质为羼和料掺入黏上内制成陶器坯胎,并在低火候和缺氧还原焰中烧制而成。陶器的器类与品种也比较单纯,主要是釜、罐、钵、盘与支座等种。从当地现实生活中吸取美的源泉,创造出富于美感和生活气息的器表花纹装饰,其花纹品种除陶釜的底部与个别陶罐的腹部饰拍印相互交错的绳纹外,大多是根据自然形象和动植物形象变化而来的直线、斜绕、圆点、波浪、圆圈、曲折等几何图案花纹和单叶纹、双叶纹、四叶纹、五叶纹、稻穗纹、鱼藻纹及猪纹等。并且也发现在白色底上绘制咖啡色动、植物花纹的彩陶片和刻划有植物枝叶纹的陶片。陶器中具有明显地方特征的作为炊器的是陶釜,其形式多种多样。分筒形釜与扁腹釜,釜的底多呈尖圆形,特别是有的陶釜口部与腹部还多饰有附加凸脊,凸脊的外边又多修饰有角或凹弧形,并在凸脊上面又刻划出许多由几何形线条和动、植物变形纹组成的图案花纹装饰,从而使部份陶釜成为造型美观和装饰华丽的实用艺术品。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一件椭圆形夹炭黑陶方形钵的壁面上,还刻划出猪图像,该图像献拙粗壮、形象逼真,是一件写实的杰作。另外还有在陶盆壁面分别刻划有猪纹、天象纹的,特别是还有陶猪与陶兽等陶塑制品这些纹饰与塑制品,虽然形象简单而粗笨,但却表现出杭州湾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河姆渡文化先民们的艺术才能和成就。

  辽宁沈阳新乐文化下层,是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之一。陶器的质料是以砂质红陶为主,泥质红陶为次,器类与品种主要是大口筒形罐和造型别致的斜口罐,器表纹饰有锥剠纹、篦纹与划纹。器表采用片状工具,横绕器壁移动呈匝,刻划的竖“之”字绕纹与才纹最具特色。其中器表饰竖“之”字才纹的斜口罐,最富有该文化的地方特色。

  从以上我国各地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出土的各种陶器,说明在距今七八千年前分居在各地的民族部落,随着当地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都曾创造出了适合当地人们生活需要和具有明显地方特征的且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丰富多彩的陶器,并成为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和我国各地新石器时代中期陶器继续发展的源泉。

  二、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制陶工艺的进—步发展与辉煌成就

  分布在全国各个不同地区的原始氏族部落,分别经过了一千多年或二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发展阶段之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农牧业的发展,大约在距今五六千年前,全国各个不同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母系氏族社会的基础上,相继的都发展到了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多数地区在母系氏族社会的基础上,又发展到了父系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其中有些发展较快的地区,可能由原始氏族的父系社会逐步过渡到了奴隶制社会初期。与此同时,随着各地新石器时代中期与晚期制陶工艺技术的相互交流与影响,创造与发展了较前有很大进步的具有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并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各种新石器时代中期与晚期的陶器。从而成为区分和鉴别我国各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的重要标志。

  (一)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主要有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黄河下游地区的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和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与齐家文化。

  1.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仰韶文化,是在分别承袭当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河南裴李岗文化、河北磁山文化和陕西老官台遗址、李家村遗址和甘肃大地湾遗址下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我国各地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址中,分布范围最大、各种陶器内涵最为丰富,而且历时长达二千多年之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由于不同地区仰韶文化制陶工艺的相互交流与影响,产生了比较多的共性。如各地仰韶文化陶器的胎质,都是以砂质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并有少量褐陶、橙黄陶、灰陶与黑陶。陶器的制法,多为手制,也使用了慢轮修整。陶器的器类与品种,主要有罐、钵、壶、小口尖底瓶与鼎等,部份遗址还有少量葫芦口尖底瓶、大口尖底罐、碗二且、釜、竈、瓮、缸与器盖等。陶器表面除素面外,在砂质陶罐、陶小口尖底瓶和陶缸的器表,多饰有 ... 规整的细绳纹(有的称线纹)、划纹、弦纹、剔刺纹与附加堆纹;而在泥质陶钵、盆、罐的表面,则多是在施有细泥陶衣之上,绘制各种彩陶纹饰。彩陶艺术是仰韶文化制陶工艺中的主流,并盛行于仰韶文化中期。彩陶的色彩以红、黑、白为主,兼有少量棕褐色、赭色和橙黄色。彩陶的纹样繁多,其中主要是以抽象的几何图案花纹为主,如横竖直线纹、曲折纹、三角纹、菱形纹、方框纹、圆点纹、圆圈纹、弧绕纹、双钩纹、网纹、S形纹、X形纹等,并有少量动、植物的写实与变形的鱼纹、鸟纹、蛙纹、鹿纹、人形纹和树叶纹、花瓣纹,以及有关天象的太阳纹、月亮纹、星纹等。由于仰韶文化彩陶表面各种纹样的结合和不同颜色的协调配合,所以仰韶文化的彩陶是属于当时 ... 精致、造型美观、色彩鲜艳、线条流畅、绘制精湛,并具有较高艺术与实用价值的陶器珍品。充分表现出仰韶文化时期人们的制陶工艺水平和绘画艺术才能。但由于各地仰韶文化所在地域不同和各自承袭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来源的区别,以及各地仰韶文化的陶器造型与器表装饰又有着—些明显的地方特征,于是就把分布在各地区的仰韶文化区分为陕西关中地区的半坡类型、河南西部地区的庙底沟类型、河南中部地区的洛阳王湾类型、郑州大河村类型、河南北部地区的后岗类型与大司空类型、山西南部的西王村类型等。并在各个仰韶文化类型遗址中,分别出土了既具有文化类型特征,而又有造型秀丽和器表装饰美观的代表性陶器,半坡出土的红陶小口尖底瓶和姜寨出土的锥刺纹小口细颈壶,造型优美,花纹装饰绚丽。彩陶多是在涂有红色陶衣的盆、钵、罐等陶器表面或器里以绘制黑彩为主。纹样中以鱼纹和变形鱼纹最多,并有人面纹、鹿纹、鸟纹、猪纹等。西安半坡的鱼纹盆、变形鱼纹盆、彩陶鹿纹盆、三角纹钵,临潼姜寨的五鱼盆、人面街鱼盆、鱼龟纹盆、人面彩陶鱼鸟纹葫芦瓶,宝鸡北首岭的鱼鸟纹细颈彩陶瓶,秦安大地湾的鱼纹盆、变形鸟纹盆,武功的鸟衔鱼盆等,都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中的珍品,它不仅造型美观,而且花纹笔触粗壮有力、单纯明朗,结构简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特别是在钵与盆表面还绘有各种符号,对于研究我国文字起源具有重要价值。

  庙底沟类型的分布面积比较广泛,陶器品种也较为丰富。其中以曲腹平底碗和曲腹盆最具有特色,并有其他仰韶文化类型中少见的陶釜与陶竈。彩陶以红色陶衣绘制黑彩为主,并兼有少数淡红色陶衣饰浓红彩或白色陶衣绘制黑红彩。彩陶纹样以植物纹和由植物纹衍变而来的几何图案花纹为多,如花瓣纹、勾叶纹、条纹、涡纹、圆点纹、方格纹等,并有少量蛙纹与鸟纹。如庙底沟出土的由花瓣纹与勾叶纹组成的白衣彩陶盆、由涡纹与圆点纹组成的白衣彩陶盆,山西洪洞县出土的由勾叶纹与圆点纹组成的曲腹彩陶盆,都是属于庙底沟类型的典型彩陶器。又如河南临汝阎庄出土的彩陶鹳鸟叼鱼缸,甘肃秦安大地湾出土的人头器口彩陶瓶和甘谷县西坪出土的鲵鱼纹彩陶瓶等。造型优美,花纹秀丽,色彩鲜明,纹样结合巧妙而繁缛,显示出该类型彩陶表面装饰艺术的良好效果。

  西王村类型,一般认为是稍晚于半坡类型与庙底沟类型。其陶质虽以红陶为主,但灰陶比例明显增多,约占陶器总数的六分之一左右。陶器品种有罐、碗、瓮、盆、敝口长颈尖底瓶、带流罐和镂刻纹豆等。器表纹饰有绳纹、条纹与附加堆纹,但彩陶很少。所见彩陶仅有红底红彩和红底粉白彩两种,纹样也较简单,只有条纹、圆点纹与波浪纹。

  大河村类型遗址,主要分布于河南中部地区,延续时间也比较长,它是直接承袭当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裴李岗文化发展而来,陶器品种以鼎、釜、罐、盆、钵、小口尖底瓶、大口尖底罐等为主。器表纹饰以绳纹、划纹、弦纹与附加堆纹为多,并有较多的彩陶。陶鼎和多种陶大口尖底罐,具有明显地方特色。彩陶也是盛行于该类型中期。色彩以黑彩、红彩、棕彩较为常见,并有—定数量的白衣彩陶。彩陶纹样繁多,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有关天象纹饰,如由睫毛纹与菱形纹组成的彩陶钵、月亮纹彩陶钵、太阳纹彩陶钵,由网纹与S形纹组成的彩陶罐等。花纹精细,色彩鲜艳,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后岗类型陶器的陶质,虽以红陶为主,而泥质灰陶与黑陶则约占百分之二十左右,并有少量黑陶与白陶。彩陶数量很少,又多是红彩带条纹和三四道一组的竖线纹与波浪纹。大司空类型陶器的陶质,则以灰陶为主,红陶次之,并有一些黑陶与白陶。彩陶数量较后岗类型为多,较常见的是红彩或棕彩绘于灰陶或红陶表面。黑彩极少。纹样有平行绕纹、弧形三角纹、螺旋纹、眼睫纹、蝶须纹、水波纹、同心圆纹等。河北磁县界段营出土的窄沿折腹彩陶盆、直口折腹彩陶盆、河北磁县下潘王出土的折腹彩陶盆等,其造型和彩绘纹饰也都相当华丽而美观。

  2. 黄河中游地区的龙山文化,是继当地仰韶文化之后,并且是在当地仰韶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明显地方特点的一种文化。其分布范围在仰韶文化分布范围的基础上又有所扩大。其分布区域遍及陕西、河南、山西、河北南部、安徽西北部等地区。由于各地区之间龙山文化制陶工艺的相互交流与影响,所以各地龙山文化陶器之间的共性还是比较多的,如各地龙山文化的制陶技术多是采用轮制和还原焰烧制而成。陶质都是以砂质和泥质灰黑陶为主,部份遗址还有砂质褐陶与泥质黑陶,红陶少见或基本不见。陶器的器类与品种,主要有鼎、罐、甑、豆、碗、钵、盘、杯、盆、瓮、缸等。部份遗址还有鬲、饭、盉、觚、盘、壶、缸、器盖与研磨器(有称澄滤器)等。陶器表面除素面与磨光者外,纹饰中以篮纹、绳纹、方格纹为主,并有—些弦纹、刻划纹、指甲纹、镂孔纹、附加堆纹。彩陶已基本不见,而在部分遗址的少数磨光黑陶表面,则出现了陶器烧成之后才用彩色绘制的“彩绘陶气龙山文化陶器的艺术特点,主要是表现在部分精致的陶器造型和胎壁很薄的蛋壳陶以及陶器表面的雕刻工艺美观的花纹装饰上。它表现出龙山文化时期,在制陶工艺技术上新的发展。但由于黄河中游地区龙山文化的分布面广,各地龙山文化所承袭的仰韶文化类型的不同,以及各地龙山文化时期的氏族部落生活习惯有别,于是就根据黄河中游不同地区龙山文化陶器特征的明显区别,把龙山文化区分为早期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和中晚期的王湾类型、后岗类型(有称河南龙山文化)、王油坊类型、客省庄类型(有称陕西龙山文化)与陶寺类型(有称山西龙山文化)等。并在各种龙山文化类型遗址中,分别出土了既有各文化类型特征,而又有造型美观和工艺精湛的各种陶器。

  (l)龙山文化早期的庙底沟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豫、晋、陕三省交界处和河南中部地区。其陶器特征以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出土陶器为例,陶质以粗砂质灰陶和泥质灰陶为主,细泥黑陶很少,还有少量蛋壳黑陶。陶器的制法以泥条盘筑的手制为主,并经过慢轮修整:器类与品种有罐形鼎、盆形鼎、罐、釜、瓮、单耳杯、盆、小口尖底瓶、竈、研磨器等。器表除素面者外,纹饰以横篮纹为主,绳纹与附加堆纹次之,并有少量方格纹、镂刻纹与彩绘等,彩陶少见,仅有用黑彩在陶盆上部绘制出斜绕交叉的网状纹。由于多数陶胎较厚,给人一种该类型陶器有粗重之感,如小口鼓腹罐形袋足学、盆形鼎、器表饰横篮纹与附加堆纹的筒形罐、器表饰横篮纹的圜底罐等,都是该文化具有代表性的陶器。从庙底沟二期的陶器特征,可以清楚地看出它是承袭当地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晚期发展而来的。

  (2)龙山文化中、晚期的王湾类型,主要分布在河南中部以中岳嵩山为中心及其周围的伊、洛流域和穎、汝河上游地区。陶器的胎质以砂质和泥质灰黑陶为主,并有少量泥质黑陶与砂质棕陶。器类与品种主要有矮足鼎、罐、甑、豆、碗、钵、盘、鬹、斝、觚、盆、瓮、缸、研磨器等,并有少量高足鼎、盉、壶、杯、器盖等,器表除素面磨光者外,主要是斜竖篮纹与方格纹,并有一些绳纹、弦纹、划纹、附加堆纹、镂刻纹和绘朱等。其中有些陶器 ... 精致,造型美观,打磨光亮,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登封王城岗出土的磨制光亮的灰黑陶斝,方格纹与篮纹罐,郑州九九王出土的几何纹镂刻精细陶圈足盘,上泥下砂磨制光滑与饰方格纹陶斝,禹县瓦店出土的盖与口连接塑造与刻划形象生动的凤鸟形红陶盉,临汝煤山出土的造型别致的灰陶鬶,特别是禹县瓦店出土的蛋壳黑陶觚和器表饰竹节纹黑光为涂漆的高柄黑陶觚等。造型之精湛和 ... 之精细,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表现出龙山文化的制陶工艺,主要是用在造型的美观上。

  (3)后岗类型主要分布在河南北部与河北南部地区。陶器特徽是:陶质也是以砂质和泥质灰黑陶为主,并有少量黑陶。器类与品种主要有把或无把式陶鬲和饭、罐形鼎、深腹罐、圈足盘、平底盆、双腹盆、长流鬶、束腰学、覆斗式器盖等。器表纹饰主要是绳纹,其次才是篮纹与方格纹。其中安阳后岗出土的束腰学、平底盆、双耳瓮、双耳罐,汤阴白营出土的绳纹陶瓿以下流与鼻的小壶、灰陶鬶等,也都是 ... 精致和具有该类型代表的陶器。

  (4)王油坊类型主要分布在河南东部与安徽西北部。陶器的胎质也是以砂质与泥质灰黑陶为主,还有少量黑陶。器类与品种主要有鼎、饭、罐、圈足盘、平底盆、长流詈、杯、碗、豆、壶、甑等。器表纹饰以方格纹为主,次为篮纹与绳纹。其中镂子二局圈足平底盘、绳纹瓿、素面磨光平底盆、方格纹鼎),都是该类型有代表性的陶器。

  (5)客省庄类型主要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陶器的特征是:陶质主要是砂质与泥质灰陶,也有一定数量的红陶。器类与品种有鬲、鼎、学、盉、鬶、双耳罐、单耳罐、三耳罐二且、平底盆、盘、器盖等。器表纹饰以绳纹和篮纹为主,方格纹极少见,并有附加堆纹,个别陶器还有彩绘。其中饰绳纹与篮纹带把鬲、饰篮纹与弦纹双耳罐与盉、鬶,是该文化类型,形制别致,并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陶器。

  (6)陶寺类型主要分布于山西南部襄汾地区,陶器以灰陶为主,还有少量黄褐色陶及磨光黑陶。器类与品种有鬲、甗、斝、甑、罐、豆、盆、壶、瓮等。器表纹饰以绳纹与篮纹较多,方格纹较少。其中绳纹单鼻鬲、绳纹对称握手鬲、平口盆形斝、大圈足豆、扁口壶等,都是该类型具有代表性的陶器。并且还有少量彩绘陶。

  (7)三里桥类型,也是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处。由于该类型遗址地处陕西关中地区的龙山文化客省t壮类型和河南嵩山周围的龙山文化王湾类型的接壤地带,所以该文化类型的陶器特征,则有着客省庄类型与王湾类型共有的因素。器表纹饰以绳纹为主,次为篮纹和方格纹。其中双腹盆、平沿谙、深腹盆形甑和单耳、双耳杯等近王湾类型,而翠耳与双耳鬲、单耳与双耳束颈深腹罐、长颈深腹罐和罐形斝等,则与客省庄类型近似。表现出两种龙山文化相互交流与影响所产生的陶器特点。

  (8)下王岗类型主要分布于河南西南部的丹江流域。陶器特征中的陶质以砂质灰陶较多,黑陶次之。器类与品种有罐、鼎、甑这鬲、豆、瓮、杯等,纹饰有绳纹、篮纹、方格纹。其中扁足罐形鼎、双耳罐形甑…同柄豆与高柄杯,形制别致, ... 精湛,具有类型陶器的代表性。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辉煌成就(一)的更多相关文章

  1. 12000余尊彩塑,一览中国古代雕刻的最高水准

    山西古代彩塑总数有12000余尊,是不折不扣的彩塑艺术大省。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长治古代彩塑分别是:长治郊区梁家庄观音堂,长子县法兴寺,长子县崇庆寺以及沁县南涅水石刻。长治▼观音堂彩塑(明代)▼法兴寺彩塑(宋代)▼崇庆寺彩塑(宋代)▼南涅水石刻看完这些,果然美不胜收,但长治只是作为整个山西的缩影被推在了风口浪尖。

  2. 日本专家挖出千年古墓,只见墓中织锦上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作为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更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了无尽的珍贵文物。1901年,他成功发现精绝国遗址,并将大批珍贵文物带回国内,因而声名大噪。他的低呼很快便惊动了周围的考古学家,而当他们将织锦打开后,里面的内容则令他们大吃一惊,因为这块织锦上竟赫然写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3. 消失的神兵利器——古兵器「 ”戈”的整理考证(终章)

    西周武士复原图从商朝渔猎的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制的周朝,西周事实上完成了一个文化、心理、行为规范一致的共同体,也奠定了延续至今的中华文化的根基。出身殷商和宋国王室的孔子,开创儒学,为礼乐文化奔走终生,商、周文化正源之争,终于尘埃落定。有趣的是,与倡导农本的后世儒家不同,孔子本人的言论多显轻农思想。他从不介意爱徒子贡经商,却在背后嘲笑以务农为志愿的弟子樊迟。

  4. 考古队挖出一具清朝干尸,留着明朝长发穿着龙袍,专家:不是皇帝

    我国曾经挖出过一具非常奇怪的干尸。首先,这具棺木的棺头写明了,这是清朝时被授予中宪大夫一职的黄拙吾的陵墓,而棺木里还有一枚康熙通宝,由此可见,此人应该是在康熙年间死去并埋葬起来的。这还不是最奇怪的,当考古队扒开干尸的官服后,却发现他里面竟然穿着两件龙袍,一件是四爪蟒袍,一件是五爪龙袍。其中五爪龙袍是清朝皇帝上朝的时候才会穿的朝服。

  5. 夫妻「 ”合葬墓”遍地黄金,被盗3次后,考古家:至少还有20亿文物

    560年后,这座夫妻墓被发现,考古专家赶到时,发现了3个盗洞。仅是一个魏妃,就有着价值上亿的珠宝陪葬品,考古学家们粗略地估计了一下梁王墓中随葬品的价值,梁王墓中的文物不是瓷器就是黄金和玉器,其他的陶制品都很少,因此考古专家认为梁王墓中的文物价值超过了20亿。专家大呼:快挖,还剩下20亿文物!从梁王的墓志铭来看,在梁王去世后,皇帝为他赐谥号为:庄。

  6. 定陵是如何成为考古界的一个深刻回忆与极大的损失的?

    此处的定陵,特指位于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皇陵区的明定陵,明定陵是大明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寝,也是第一处被官方主动考古发掘的帝陵,但就是这次的挖掘,却造成了一次巨大的考古损失,到底是怎么回事,咱下面慢慢道来。鉴于这次灾难性的后果,在郭沫若在此请求挖掘武则天的陵墓时,上面冷冷的说:不允许,而且今后再也不准主动挖掘帝后陵墓!!!

  7. 羊舌大墓扑朔迷离,墓主是晋文侯吗?答案可能在墓地

    曲沃羊舌墓出土的大师氏姜匜在晋国公侯墓发掘中,晋文侯在曲村的墓葬一直存在争议。后来发掘出羊舌大墓后,这个争论愈争愈烈,至今未搞清雄才大略的晋文侯墓葬,自然成为晋国考古的一大缺憾。两墓遗留的历史碎片在曲村—天马的九侯十九墓墓地,有着严格的昭穆之序。按序排列,m93/m102位置,应是殇叔和他的夫人。

  8. 郭沫若本是文化名人,为何热衷于挖坟掘墓,梦想是破解秦始皇陵

    早年的郭沫若确实是能文能武的全才,人称「”孔夫子挂腰刀”,写过很多不错的文集,然而解放后,身为中国科学院主任,历史研究所所长,却把自己的大多精力放在了考古探墓上。开棺1956年,郭沫若和吴晗等人向国家建议挖掘明朝万历皇帝的陵墓-定陵,刚开始就遭到了大多考古学家的反对,主要当时国家文物保护技术很不成熟,就是挖掘成功,也难以对陵墓出土的文物进行妥善的保护,可是当时反对者人微言轻,加上郭沫若的一意孤行,

  9. 刘建平彩绘连环画《芦荡小英雄》

    刘建平彩绘连环画《芦荡小英雄》刘建平,1948年出生,河北束鹿人。擅长年画、连环画。历任天津市教育局美术编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创作组、少儿读物编辑、副总编辑、社长。彩绘连环画《芦荡小英雄》说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一次袭取日寇机枪的战斗中,少年小牛机警地营救了一位受围的八路军同志,又巧妙地把敌人引入芦荡深处伏击圈,终于夺得了日寇机枪,并全歼了这股敌人。故事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抗日小英雄形象。

  10. 郴州有个位于闹市的帝王园陵,见证郴州历史发展,却少人来游玩

    义帝陵是秦末义帝的陵墓,现位于湖南郴州市最繁华的地方,来郴州市旅行之前不知道郴州有这么一个历史景点,到达郴州后在宾馆打开地图才发现义帝陵就在宾馆的旁边,而义帝陵公交站就在文化路中段西侧的地方,对于前来游玩的游客来说位置相当好找。

随机推荐

  1. 梦见和女的结婚

    周公解梦梦见和女的结婚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和女的结婚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2. 梦见玉石是什么意思有什么预兆

    请看下面由,从现代周公解梦,原版周公解梦,心理学解梦,占卜式解梦等多个角度对梦见玉石是什么预兆进行详细解说吧。梦见包子是什么意思有什么预兆学生梦见玉石,学习成绩会比较好,不可大意,稍微一放松,成绩就会一落千丈。梦见玉石的原版周公解梦梦制玉石者,贵贱者皆得成器。梦见玉石的周公解梦签抽签前时要专心一致,秉除杂念,先双手合手默念:“周公周公,指点迷津。”

  3. 鳌头独占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áotóudúzhàn【解释】比喻占首位或之一名。【出处】元·无名氏《陈州粜米》楔子:“殿前曾献升平策,独占鳌头之一名。”【例子】我国目前蚕茧总产量已超过了日本,国际蚕丝市场上,我们已鳌头独占了。《新华文摘》1987年第5期【相关】百度“鳌头独占”

  4. 佛 像 之 始

    一天,佛陀升上忉利天,去为其生母摩耶夫人讲法,以报答母亲养育之恩。波斯匿王将雕好的佛像置于佛陀的座位上,每天供养、礼拜。这尊佛像就是众佛像之始祖。后人凡做佛像,均仿效这尊佛像。之后,佛陀不再住原来的精舍,而将佛像安置于精舍之中,自己则移到一边的小精舍中居住,与佛像相距二十步左右。众人推开小精舍之门,那旃檀佛像仍端坐无恙,毫无损伤。

  5. 表达内心孤独的说说-感人的情话

    我只喜欢简单的人,简单的事。书不是万能的,却会使女人千变万化。不读书的女人,无论她怎样冰雪聪明,只有一世才情,可书中收藏着百代精华。因为明白世界上没几个真心对自己好的人,所以只想把时间用在值得的感情上。称赞中长大的孩子,懂得感恩。

  6. 梦见挂窗帘是什么意思 – 周公解梦

    梦见挂窗帘是什么意思(摄图网)考生梦见挂窗帘,预示着你近期成绩会很好,但前提是你不可以粗心大意,否则也会不理想的。梦见家里挂窗帘,健康方面须要注意,尤其是呼吸系统方面的疾病。已婚者梦见家里挂窗帘,要是近期将有外出旅行的机会,但是旅途上要小心小偷。周公解梦梦见玉镯梦见玉镯子碎了–周公解梦

  7. 梦见冰柱梦到冰柱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冰柱好不好

    梦见冰,暗示梦者丈夫会为了家庭努力工作,让生活越来越好。梦见冰,意味着梦者受到的特别关照,在中取得好成绩。未婚女子梦见冰,暗示梦者男会全心全意对自己好,会找到一位称心如意的对象。梦见狂风梦到狂风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狂风好不好未婚男子梦见冰,暗示梦者会对自己坚贞不渝,情比金坚。梦见冰柱,预示著不管梦者最的是什么,它都会很快消失,除非它融化。

  8. 鸿鹄之志是什么意思?

    【拼音】hónghúzhīzhì【解释】鸿鹄:天鹅,比喻志向远大的人;志:志向。比喻远大志向。【出处】《吕氏春秋·士容》:“夫骥骜之气,鸿鹄之志,有谕乎人心者,诚也。”《史记·陈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鸿鹄之志的故事【例子】大丈夫仗鸿鹄之志,据英杰之才。(元·郑德辉《王粲登楼》之一折)【近义词】雄心壮志,胸怀大志【反义词】碌碌无为,无所事事,胸无大志【相关】百度“鸿鹄之志”

  9. 【辽泽】的意思是什么?【辽泽】是什么意思?

    ●《旧唐书阎立德传》:「十八年,从征高丽,及师旅至辽泽,东西二百余里泥淖,人马不通。」●《旧五代史外国传一·契丹》:「契丹者,古匈奴之种也,代居辽泽之中。」●《辽史地理志一》:「辽国其先曰契丹,本鲜卑之地,居辽泽中。」★「辽泽」在《汉语大词典》第15152页第10卷1185参见:辽泽辽泽是什么意思辽泽liáozé泛指辽东沼泽地区。

  10. 身体有三处隆起,可能是癌症来了,不要不当一回事

    如果是右侧锁骨出现隆起现象,则可能是肺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杵状指会使患者的手指末端出现异常隆起,而且这种隆起并非和风湿性关节炎或者骨关节炎有关,而可能是癌症来临时的信号,像常见的肺癌、骨癌等都可能会导致手指末端的异常隆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