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古代科举的舞弊与反舞弊

科举制是以考试方式选拔官吏的制度,自隋代创立至清代灭亡,存在了1300多年的时间。一经创立,舞弊现象就应运而生了。「 ”通关节”「 ”冒籍”「 ”枪替”「 ”夹带”等千奇百怪的手法层出不穷,常常把考场搞得乌烟瘴气。与科举舞弊相对的,则是历朝历代绞尽脑汁的反舞弊措施。双方斗法的1300余年中,既有说不尽的十年寒窗一朝高中,也有道不清的不学无术科场舞弊,真正诠释了「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在科场舞弊的种种手法中,「 ”通关节”是最为普遍也最难禁止的一种。所谓「 ”通关节”,就是现在所说的「 ”走后门”,指考生通过贿赂考官或与考官拉关系,使其为自已的卷子判高分,以赢得「 ”金榜题名”的机会。 在唐代,科举考试很看重考生的诗才,于是很多考生在考前「 ”投卷”,即将自己的诗词文赋献给当朝名流,让他们在判定名次时为自己说话。同时,考生直接向考官「 ”投金”。因此,唐代科举常常在考试之前就已经内定了名次。唐代诗人杜牧曾经将自己所写的《阿房宫赋》投给当时的朝臣,受到二十多位大臣的一致赞赏。然而由于考试的前几名早已内定为权贵子弟,杜牧最终只列第五。 为了杜绝「 ”通关节”,宋代科举考试推出了两项反舞弊措施:「 ”糊名”和「 ”誊录”。所谓「 ”糊名”,就是将考生的姓名、籍贯和初定等第等信息糊起来;所谓「 ”誊录”,则是将考生的考卷重新抄录一遍,将抄录本拿给考官审阅。这两项措施使考官无从辨认考卷出自哪位考生之手,避免了考官给特定的考卷判高分。 「 ”糊名”和「 ”誊录”推行以后,果然有效遏制了 ... 之风。有一年,大文豪苏轼的门生李廌参加科举考试,适逢苏轼担任主考官。苏轼希望李廌高中,便在阅卷之时仔细辨认李廌的考卷,发现一篇文章颇似出自李廌之手,便欣喜地说:「 ”此人当拔得头筹!”然而后来才发现,这篇文章竟然是另一名考生章援所写,而李廌不幸落榜。这个例子印证了「 ”糊名”「 ”誊录”的效果,然而「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考生们立即想出了破解的办法。不久,另一种形式的「 ”通关节”就蔓延开来。考生通过在考卷上做暗记,通常是在段末以「 ”也矣”「 ”也欤”「 ”也哉”等虚词标记,或在文中使用特定的生僻字,然后将暗记写在条子上递给考官。如此一来,考官便能从众多考卷中找出这位考生的卷子。 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考生罗鸿绎事先向考官李鹤龄递了「 ”关节”条子,约定三场考试中,第一篇文末用「 ”也夫”两个字,第二篇文末用「 ”而已矣”三个字,第三篇文末用「 ”岂不惜哉”四个字,最后再以「 ”帝泽”两个字结尾。李鹤龄依据这几处暗记,找到了罗鸿绎的考卷,写下了「 ”气盛言宜,孟艺尤佳”的评语。后来,罗鸿绎果然高中举人。尽管朝廷针对「 ”通关节”不断推出新措施,例如「 ”锁院”(将考官封闭)等,然而考生「 ”通关节”的手法越来越高明,类似舞弊现象仍屡禁不止。 除了「 ”通关节”,考生舞弊的方式还有「 ”枪替”「 ”冒籍”「 ”夹带”、泄题、互相抄袭、割换考卷、场内传递等十几种,可谓五花八门、层出不穷。 「 ”枪替”就是找人替考,受雇替考的人被称为「 ” ... ”。这种舞弊手法多见于考取秀才的初级考试,有时也发生在考取举人的乡试中。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考生岑照请颇有才学的官员叶道和帮忙替考,许诺考中举人后付给叶道和300两银子。叶道和混进考场,替岑照考了全部三场考试,最终岑照竟名列举人第一名。后来,「 ”枪替”被人揭发,岑照和叶道和双双被斩。为了防止考生找人「 ”枪替”,清代做出了五名考生互结联保的规定,即同考的五人互做担保,并找一到两名廪生(科举考试生员名目之一,享受朝廷补助)认保,一旦发现「 ”枪替”现象,则五名考生连坐,认保的廪生被革职。 所谓「 ”冒籍”,是指考生冒外州、县的籍贯参加考试,一则占用其他州、县的录取名额,二则在本州、县考又去别的州、县应考,以增加录取机会。「 ”冒籍”现象也多发生于初级考试。为了杜绝「 ”冒籍”,自清康煕年间起,朝廷推出了「 ”审音”制度,即核对考生的口音,以判别其是不是本州、县人。此外,五名考生互结联保也是防止「 ”冒籍”的措施之一。 「 ”夹带”就是「 ”打小抄”,考生将抄好的四书五经或往届优秀文章偷偷带进考场,以便抄袭。明清科举以八股取士,重视机械记忆,故「 ”夹带”的现象在明清时期很普遍。明清考生「 ”夹带”的技术十分高超,往往以几毫米见方的蝇头小楷誊录整部论语,或抄在小纸卷上,或抄在衣服夹层,或抄在胳臂、大腿上,令监考人防不胜防。明清朝廷针对「 ”夹带”手法,推出的反舞弊措施是最多的。例如,考生穿戴的衣裤鞋帽都必须是单层的,不能有里衬;砚台不能过厚,毛笔必须空心,烛台必须是单盘的,而且用锡做成,烛台柱子中空通底,盛放这些工具的篮子必须镂空能看清里面;甚至考生自带的食品也必须切开,供巡查官检验。为了防止考生将文章抄在身体上,朝廷甚至规定,考生入场时要解开内衣 ... ,接受严格搜检。乾隆年间,顺天乡试曾经开展了一次空前绝后的严查,派出大批军役逐个搜身,并规定搜到「 ”夹带”一个赏银三两。结果,那次考试搜出「 ”夹带”者40余人,交白卷者68人,没有答完的考生329人,文不对题的考生276人,而慑于严查未敢入场的竟有将近3000人。乾隆帝听说后大惊而怒,立即对科举考试做出了更严格的规定。 针对考场内的抄袭、换卷、传递纸条等舞弊行为,朝廷则规定夹带用的麻布坎肩考生间隔入座,并建了高楼,专门监视考生的一举一动。 考生的舞弊与朝廷的反舞弊争相斗法,考生频频岀招,朝廷则见招拆招。然而「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朝廷少数人的智慧终究难以应对干万考生的「 ”奇技妙招”。于是,朝廷只得用异常严厉的惩罚措施来威慑考生。 惩治科举舞弊力度最大的朝代是清代。清代对于考生「 ”通关节”「 ”枪替”以及考官 ... 等行为,一经发现都要判处死罪。顺治年间,大理寺左评事李振邺担任考官,自拟了几十个「 ”关节”条子,公然向考生出售。被举报后,李振邺与另外四名兜售「 ”关节”条子的考官和两名舞弊的考生一同被处斩,家产被抄没,全家108口人被流放关外。 雍正年间,河南学政俞鸿图在当地一个油店暗中「 ”售卖”秀才,凡是递送银子的考生都能通过考试。就这样,俞鸿图一共「 ”卖出”了47名秀才,赚取了贿银1.4万余两。案发后,俞鸿图立即被处斩。咸丰年间,当朝军机大臣兼内阁大学士柏葰只因听人说情,录用了一名举人,事后竟被弹劾,最终人头落地。柏葰也成为因参与科举舞弊而被处以极刑的官职最高的大臣。 但在严惩不贷的反舞弊举措下,舞弊现象仍无法杜绝。为了飞黄腾达、富贵齐天,考生与主考官不惜铤而走险,运用种种手法 ... 。最终,弊端越来越明显的科举制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被彻底废除。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古代科举的舞弊与反舞弊的更多相关文章

  1. 史无前例的特大规模科举作弊,赵匡胤被气到了,从此有了殿试

    在常规的认知中,殿试是唐朝武则天首创。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殿试制度是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六年以后才被确定下来!真正意义上的殿试唐朝的殿试和宋代以后的殿试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唐朝的殿试其实是一场由皇帝主持的面试,对在科举中脱颖而出的士子进行最后的筛选。最重要的是,殿试与否全看皇帝心情,并非年年都有。殿试宋代以后的殿试是常例,皇帝必须出席并主持出题、监考。

  2. 位列科举前三甲的探花,竟然不值一文钱,千古奇闻

    在顺治年间,有一位读书人,叫叶方霭,其寒窗苦读十余年,最后有幸被顺治皇帝点为探花,但却因为一文钱的税款而被革去了功名,成为探花不值一文钱的千古奇闻。然而,叶方霭随后却经历了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不幸的是叶方霭的名字也位列其中,叶方霭虽然已经中探花离开了家乡,但名单上却显示之前他曾经欠下了价值一厘银子的税粮。当朝廷关于处置乡绅拖欠税款的旨意,下发到朱国治手里时,令其吓了一跳。

  3. 从重「 ”门阀世家”和重「 ”贤才名士”,看我国科举制是如何产生的?

    科举制的产生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隋朝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传承和逐渐演进。

  4. 因中举而发疯的范进,官运亨通,青云直上,科举高中的人都不简单

    阶层上升的实现,本来就相当艰难,不管古代还是当下。在古代,科举是寒门子弟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

  5. 从凭才取人到分地录取:从南北榜案看中国科举制度录取规则的变化

    明初的南北榜案,是中国在科举史上著名的一起冤案。洪武三十年丁丑会试取宋琮等51人,北方士人全部落榜。

  6. 宋代被誉为是读书人的天堂,看完这三条有种想穿越到宋代的冲动

    导语: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说起宋朝,这是一个非常富有争议的朝代,我们习惯为宋朝贴上许多标签,一方面为宋朝的受内虚外,积贫积弱而顿首痛心,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为宋代的经济富强,文化繁荣所深深折服。

  7. 请托、夹带、冒籍,手段无穷,看五代十国科举作弊与反作弊的斗争

    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分裂的时期。

  8. 明朝江西通过科举选为进士的有2700余人,为何仅吉安就有800余人

    在明朝时期,江西省在科举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江西省通过科举选为进士的有两千七百余人,仅吉安一府就有八百余人,占整个江西省的三分之一。吉安府选中进士的人士甚至超过了江西省会南昌府的人数,成为明朝历史中单府选中进士人数总榜的第三名,仅次于绍兴府和苏州府。随着科举制的产生,平民百姓通过科考也有从政为官的可能,而地理的优势解决了吉安地区人民的物质需求,因此吉安府的科举盛况有着强大的物质基础。

  9. 没有指纹验证和人脸识别的科举考试,当时是如何验证考生身份的呢

    从隋朝设立科举制度开始,科举考试成为了选拔人才的唯一途径,对于古代的很多文人来说,考试成为了他们进士及第的唯一办法,而且也是走上仕途的唯一途径。那么在古代考试没有现在的人脸识别或者指纹验证,他们到底是通过什么样的...来辨别考生的真实身份的呢?难道真的没有人冒名顶替去考试吗?其实当然有的,看完下面这些内容你就明白了他们在验证考生身份上的聪明之处。

  10. 从「 ”尹嘉铨案”入手,探析满清科举制度真正的弊端

    一个政权出现如此大的衰退往往与其吏治问题息息相关,如果我们分析满清科举取士的...,相会对这个问题有新的认识。故借此活动,我们从满清乾隆时期的尹嘉铨案入手,分析满清科举制度的弊端之所在,以及其对统治的影响。乾隆皇帝像今天我将从清朝黄金时期的一桩公案入手,分析清王朝衰退的真正原因,这件公案便是发生在轻乾隆年间的尹嘉铨案。尹嘉铨为直隶博野人士,尹会一之子,在乾隆年纪那官至大理寺正卿,稽查觉罗学主管。

随机推荐

  1. 梦见摔破碗梦到摔破碗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摔破碗好不好

    做梦梦见摔破碗好不好?梦见摔破碗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小编帮你整理的梦见摔破碗的详细解说吧。梦见摔破碗,近期一定会有不如意的事情发生,也许是经济上工作上的困难,也许和某些人的关系破裂。对了,碗是故意摔破还是不小心摔的,摔碗的具体情形是什么?梦见噎住梦到噎住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噎住好不好梦见摔碗不碎,表示梦者仍有安全感,你们之间关系稳定且可以长久。

  2. 漫话中国皇帝的衣裳——龙袍

    凡是去北京十三陵旅游的人都要去定陵展厅内参观,人们比较感兴趣的就是皇冠与龙袍,这是1957年在北京十三陵定陵发掘的出土文物之一,龙袍是用缂丝制成的,因袍上绣纹以龙为主,故此得名。龙袍是我国古代皇帝参加庆典活动时所穿的礼服。据《苏州府志》卷147记载,在明代万历29年宦官孙隆曾被派到苏州充当税监,督造龙袍,迄今已有400年的历史了。龙袍的空地为明黄色,领、袖俱石青色,片金缘。

  3. 慧思禅师两世为僧 定中拜谒弥勒佛

    慧思把自己的念头紧系于前,寂然入定。慧思对此置之不理,只是静心守定。在夏季快结束时,慧思的禅定还是停留在起初达到的境界中,并没有进一步的收获。慧思决定修炼禅定。慧思因此而名闻四方,钦佩其德行而前来从师的学徒日益增多。慧思向他们传授禅定之法,讲授佛理。陈皇帝得知此事后,对慧思不再怀疑。慧思在山中加倍宣讲佛法,其道法更加高深莫测。

  4. 1969年,美国登月插了一面星条旗,如今过了50年,变成啥样

    从上个世纪40年代末开始,苏联与美国的较量也随即拉开了序幕。而在这一场较量当中,耗费钱财最多的当属于航天探索。在这一时期,苏联与美国相继发射了多次载人航天实验,两方都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不过在我们眼里可能都会觉得在冷战初期,美国占据了主动,但其实我们都错了,事实上,苏联的航空技术比美国确实要强。要知道苏联是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国家,其次还是发射航天器最多的国家,这一点美国可能需要承认。

  5. 梦见盛开的花朵

    周公解梦梦见盛开的花朵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盛开的花朵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6. 带有缐字的成语

    包含有“缐”字的全部成语及解释:一针一缐——比喻细微的东西。缐,亦作“线”。

  7. 68 走过的路

    走过的路一次我乘车去城里办事,恰巧孟娴等人也在车上。孟娴看着窗外,似乎有所感触,于是便主动向我讲起了她走过的路。父母间的恩爱、父母对子女的呵护是有目共睹的。爷爷在走完他坎坷的一生后,孤零零地踏上了死亡之路。我暗下决心,我再不能忘失佛法了,今后我应在佛法的指导下,走完未来的人生路。孟娴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当县城边上那壮观的菩提大白塔呈现在眼前时,我才意识到已快要抵达目的地了。

  8. 梦见行李箱丢了又找到

    周公解梦梦见行李箱丢了又找到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行李箱丢了又找到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9. 慈禧太后的「 ”五世外孙女”,与慈禧很像,如今50岁,是一位教师

    最近出现在大家视野当中的叶赫那拉姝宏就是其中的一位,按照家谱来看,这位叶赫那拉姝宏乃是慈禧太后的第五代外孙女,随着叶赫那拉姝宏的出现,很多的人都发现了这位慈禧太后的第五代外孙女长得和慈禧太后真的是有那么一点点的相似,也就是在看到叶赫那拉姝宏之后,人们才觉得可能史书上记载的和慈禧太后自己说的并没有错。

  10. 金圣安德鲁韩国天主教堂

    贯穿19世纪和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特雷蒙是一个多民族的炖肉。新英格兰清教徒在19世纪40年代定居下来,这个社区很快成为德国、希腊人、爱尔兰人、波兰人、露丝尼安人、斯洛伐克人和叙利亚人...的家园。这些团体中的大多数都建造了自己的礼拜堂,使南边的教堂成为美国最大的教堂集中地之一。本世纪后期,这些结构中的一些被重新调整用途,以服务于非洲裔美国人和西班牙裔等后来到达的人口。尽管韩国天主教徒从来都不是特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