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进抵雅克萨城下时即通牒俄军撤离,俄国统领托尔布津妄图负隅顽抗。5月22日,抵达雅克萨城下,当即向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发出通碟。托尔布津乞降,遣使要求在保留武装的条件下撤离雅克萨。沙俄侵略军被迫撤离雅克萨后,仍贼心不死,继续拼凑兵力,图谋再犯。7月24日,清军2000多人进抵雅克萨城下,将城围困起来,勒令沙俄侵略军投降。
雅克萨之战(汉语拼音:Yakesa Zhizhan),中国清朝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1685~1687) ,中国军民驱逐沙俄侵略者,收复雅克萨的战争。雅克萨城位于今黑龙江省呼玛县西北,黑龙江北岸,历史上属于中国,系中国索伦部达斡尔族所筑。17世纪中叶,沙俄派兵侵占。清 ... 多次谋求和平解决无效,于二十四年四月,命都统彭春、副都统郎坦、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等率领水陆军约3000人,自黑龙江城(今爱辉)出发,五月二十二日进围雅克萨。进抵雅克萨城下时即通牒俄军撤离,俄国统领托尔布津妄图负隅顽抗。二十四日晚,清军始发炮轰击。次日晨,郎坦又下令在城下三面积柴,声言火攻。托尔布津乞降,率600余人撤往尼布楚。清军平毁城堡回师黑龙江城。同年冬,侵略者重占雅克萨,筑城据守。次年五月底,萨布素、郎坦等奉命率军再围雅克萨。六月初开始攻城,鏖战4昼夜,击毙托尔布津,继而在城外掘壕围困,截断城内水源。俄军困守孤城,势穷力竭。在沙皇 ... 的请求下,清军于二十六年夏撤围。此后,两国通过平等谈判,于1689年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
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秦、汉以后,各朝均在此设官统辖。清朝建立之后,继续对这一地区行使管辖权,加强统治。除设盛京将军(驻今辽宁沈阳)、宁古塔将军(驻今黑龙江宁安)和黑龙江将军(驻今黑龙江瑷珲)外,还把当地居民编为八旗。与此同时,还加强了吉林、黑龙江将军所辖的各镇,在沿江重要地区建立船厂,设置仓屯,陆上开辟台站驿道,发展水陆交通运输,进一步加强了边境地区与内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
16世纪初,俄罗斯统治者逐步对外侵略扩张。明崇祯五年(1632年),沙俄扩张至西伯利亚东部的勒拿河流域后,建立亚库次克城,作为南—下侵略中国的主要基地。从此,沙俄便不断地派遣武装人员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夏,沙俄雅库次克长官戈洛文派波雅科夫率兵132人沿勒拿河下行南侵,于这年冬天越过外兴安岭,侵入中国领土。11月,这些侵略者到达精奇里江(今结雅河)中游达斡尔头人多普蒂乌尔的辖地后,四处抢掠,竟灭绝人性地 ... 食达斡尔族人,被黑龙江地区人民称为“吃人恶魔”。次年夏初,精奇里江解冻后,这伙匪徒闯入中国东北部最大的内河—黑龙江,沿途遭到我国各族人民的抗击。
清顺治三年(1646年),波雅科夫率领残部经马亚河、阿尔丹河进入勒拿河,逃回雅库次克。波雅科夫回去后扬言,只要派兵300名,修上3个堡寨,就能征服黑龙江。波雅科夫带回的有关黑龙江流域的情报和他提出的武力侵入黑龙江流域的打算,得到了沙俄当局的重视和赞许。顺治六年(1649年),雅库次克长官派波雅科夫率兵70名从雅库次克出发,于这年年末侵入黑龙江,强占我国达斡尔头人拉夫凯的辖区,其中包括达斡尔头人阿尔巴亚的驻地雅克萨城寨(今黑龙江左岸阿尔巴金诺),遭到当地人民的抵抗。波雅科夫将同伙交由斯捷潘诺夫率领,自己回雅库次克求援。次年夏末,波雅科夫率领138名亡命之徒,携3门火炮和一些 ... 弹药,再次侵入黑龙江,强占雅克萨城,不断派兵袭击达斡尔居民,掳掠妇女, ... 人放火。9月底,波雅科夫又率领侵略军200余人,侵入黑龙江下游乌扎拉河口(今宏加里河)我国赫哲人聚居的乌扎拉村,强占城寨,蹂躏当地居民。英勇的赫哲人民奋起抗击,并请求清 ... 予以支援。顺治九年(1652年)2月,清 ... 令宁古塔章京(宫名)海包率所部进击,战于乌扎拉村,打死沙俄侵略者10人,打伤78人。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6月,宁古塔都统沙尔瑚达率战舰40艘同侵略军激战于松花江下游,歼敌270人。顺治十七年(1660年),宁古塔将军海包率水军破敌于古法坛村,斩首60余级,溺水死者甚众。
经过中国军民的多次抗击,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俄国侵略军一度被肃清。后来,沙俄侵略势力又到雅克萨筑城盘踞。清 ... 虽多次警告,都无济于事。在同沙俄的长期交涉中,清帝看到,“非创以兵威,则罔知惩畏”,于是决意征剿。同时也认识到,“昔发兵进讨,未获剪除”的原因,一是黑龙江一带没有驻兵,从宁古塔出兵反击,每次都因粮储不足而停止。二是沙俄侵略军虽为数不多,但由于“筑室散处,耕种自给”,加上尼布楚人与之贸易,故使其得以生存。于是造成我进彼退、我退彼进,“用兵不已,边民不安”的局面。
利玛窦针对这种情况,康熙采取恩威并用、剿抚兼施的方略,即发兵扼其来往之路,屯兵永戍黑龙江,建立城寨,与之对垒,进而取其田禾,使之自困。同时,再辅以严正警告:如果侵略军仍执迷不悟,则坚决予以剿灭。为此,康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边防建设,准备剿灭沙俄侵略军;侦察地形敌情,派兵割掉侵略军在雅克萨附近种植的庄稼,又令蒙古车臣汗断绝与俄人的贸易,以困惫和封锁侵略者;屯戍要地,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12月,决定调乌喇(今吉林市北)、宁古塔兵l 500人往黑龙江城一带,驻扎瑷珲、呼玛尔(今呼玛南)。后鉴于两处距雅克萨路途遥远,令呼玛尔兵改驻额苏里(今俄斯沃特德内西南)。次年7月,宁古塔副都统萨布素率军进驻额苏里。9月,确定在瑷珲筑城永戍,预备炮具、船舰。同时派乌喇、宁古塔兵五六百人,达呼尔(今黑龙江嫩江县境)兵四五百人,调往瑷珲一带;修整战具,设置驿站,运储军需。这些措施,符合当时东北边防斗争的需要和特点。
这是因为黑龙江至外兴安岭地区与东北腹地遥隔数千里,同沙俄这样的入侵者斗争,单靠当地人民的部落武装是无法制止其侵略的。必须筹划全边,扼要屯兵戍卫,在适当地点控制一定兵力作机动,才能对付沙俄飘忽不定的反复侵扰。为此,需要建立相当数量的驿站和粮站,开辟水陆交通线并筹集运输工具,从而保障反击作战的胜利,并在反击胜利后建立一条较完整的边界防守线,才有利于长期的边防斗争。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9月,清勒令盘踞在雅克萨等地的沙俄侵略军撤离清领土。侵略军不予理睬,反而率兵窜至瑗珲劫掠,清将萨布素率兵将其击败,并将黑龙江下游侵略军建立的据点均予焚毁,使雅克萨成为孤城。但侵略军仍负隅顽抗。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正月二十三日,为了彻底剿灭沙俄,康熙命都统彭春赴瑷珲,负责收复雅克萨。4月,清军约3 000人在彭春统率下,携战舰、火炮和刀矛、盾牌等兵器,从瑷珲出发,分水陆两路向雅克萨开进。5月22日,抵达雅克萨城下,当即向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发出通碟。托尔布津自恃巢穴坚固,有兵450人,炮3门,鸟枪300支,负隅顽抗。清军于5月23日分水陆两路列营攻击。陆师布于城南,集战船于城东南,列炮于城北。25日黎明,清军发炮轰击,侵略军伤亡甚重,势不能支。托尔布津乞降,遣使要求在保留武装的条件下撤离雅克萨。经彭春同意后,俄军撤至尼布楚(今涅尔琴斯克)。清军赶走侵略军后,平毁雅克萨城,即行回师,留部分兵力驻守瑷珲,另派兵在瑷珲、墨尔根(今黑龙江嫩江)屯田,加强黑龙江一带防务。
沙俄侵略军被迫撤离雅克萨后,仍贼心不死,继续拼凑兵力,图谋再犯。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秋,莫斯科派兵600增援尼布楚。当获知清军撤走时,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率大批沙俄侵略军再次窜到雅克萨。俄军这一背信弃义的行为引起清 ... 的极大愤慨。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初,康熙接到奏报,即下令反击。7月24日,清军2000多人进抵雅克萨城下,将城围困起来,勒令沙俄侵略军投降。托尔布津不理。8月,清军开始攻城,托尔布津中弹身亡,改由杯敦代行指挥,继续顽抗。8月25日,清军考虑到沙俄侵略者死守雅克萨,必待援兵,且考虑隆冬冰合后,舰船行动、马匹粮秣等不便,于是在雅克萨城的南、北、东三面掘壕围困,在城西河上派战舰巡逻,切断守敌外援。侵略军被围困近年,战死病死很多,826名侵略军,最后只剩66人。雅克萨城旦夕可下,沙皇急忙向清请求撤围,遣使议定边界。清答应所请,准许侵略军残部撤往尼布楚。雅克萨反击战结束后,双方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7月24日,缔结了《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以外兴安岭至海,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为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均为清朝领土。
雅克萨之战清军之所以取胜,首先是由于战争是正义的,得到了军民特别是边疆地区各族人民的热烈拥护和积极支持。其次是清军从长期的斗争中逐步认识和掌握了边界斗争的特点,采取了有效措施,作了较充分的准备。第三是实行了军政兼施的指导方针,在以武力为后盾的基础上,先对侵略者严辞警告,警告无效后,才发兵反击。反击时采取先扫外围,然后水陆并进,三面包围,一面堵截,断其外援的战法,迫使侵略军困守孤城并攻克之。此战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在辽阔的东北边界为保卫边防而进行的长期反复斗争的一次胜利,它挫败了沙俄跨越外兴安岭侵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企图,遏制了几十年来沙俄的侵略,使清东北边境在以后一个半世纪里基本上得到安宁,谱写了一曲反侵略斗争的凯歌。
“雅克萨之战667995” 14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