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古代的“法治”理想与“劲士”精神

中华法律文化精华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就包含古代“法治”理想和“劲士”精神。

古代的“法治”理想

“法治”理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以周天子为代表的国家权威日益衰弱,以礼为基础的社会秩序岌岌可危。加之社会动荡,战争频发,给人民带来极大困苦。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当时的诸家学派都提出自己的主张。孔孟儒家提倡通过实施“德治”“仁政”以重建西周的宗法贵族政体,老子道家主张“清静无为”以实现社会安定,墨家则“尚同于天子”来结束“若禽兽然”的纷争,法家则主张通过变法实行“法治”来统一天下。

法家“以法治国”的“法治”理想在法家著述中得到充分的表述。如《商君书》:“据法而治”(《更法》),“缘法而治”(《君臣》),“垂法而治”(《壹言》),“任法而治”(《慎法》);又如,“事断于法”(《慎子·君人》),“以法治国”(《管子·明法》),“以法为本”(《韩非子·饰邪》),等等。“法治”一词已经呼之欲出了。在法家心目中,“法治”作为一种理想,其主要精神就是“法的统治”。如《管子·任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管子·法法》:“不为君欲变其令,令尊于君”;《管子·明法解》:“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商君书·修权》:“法者,国之权衡也”;《商君书·壹言》:“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韩非子·定法》:“明主之国,令者言最贵者也,法者事最适者也。言不二贵,法不两适。故言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等等。法家的“法治”作为一种理论以历史进化论、“好利恶害”的人性论、个人与国家相结合的功利主义等观点作为论据。“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手段,是通过“赏罚二柄”来实现的。为此,必须拥有完善的立法,并公布成文法,“使吏非法无以守,则虽巧不得为奸”,“使万民皆知所避就,避祸就福,而皆以自治也”,使“吏不敢以非法遇民,民不敢犯法以干法官”,等等。

法家的“法治”理想以实现“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的法治社会为目标,它由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来论证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并且由一个宏观的施政设计来指导实践。首先,通过变法,建立集权君主政体,在君主领导下实行“以法治国”。包括立法——制定成文法,用法律管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司法——实施成文法,进行法律宣传,普及法律知识,进行职业培训,推动移风易俗。通过赏罚二柄,奖耕战,富国强兵,统一天下。

经历了两千余年的古代社会,法家的“法治”思想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存在。“法治”的五项基本原则也没有改变:“法治”的第一个原则是属于政体性的,即建立和维护集权君主政体;“法治”的第二个原则是属于法体(法律实践活动的宏观样式)的,即严格实施国家统一制定并颁行的“皆有法式”的成文法;“法治”的第三个原则是用详细的法律条文严格制约官吏的施政行为,杜绝其对上的“欺君”和对下的“渔民”行径,以保证法律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一致性;“法治”的第四个原则是强调法律实践的专业性和职业性,法律像儒家经典一样值得去研究和实践,比如,古代的证据制度和法医学是古代法学的重要成果;“法治”的第五个原则是倡导法官忠于国家和法律,不与特殊利益者同流合污,敢于同违法行为进行斗争,必要时不惜以身殉职。

忠于法律、严格执法的“劲士”精神

战国、秦朝是我国中央集权官僚政体确立的时代。它酿造了几宗重要的文化思想:一是“尊君尚法”的思想理论,二是“事皆决于法”的成文法体系,三是忠于法律、严格执法的“劲士”精神。

所谓“劲士”精神,是指执法守职之吏心存法律,严格依法办事,不畏权贵,不徇私情,不记个人得失,忠于职守的风格和情操。其内涵是:忠于国家,忠于君主,忠于法律,依法办事,敢于同违法行为作斗争。劲士又称“端直之士”“能法之士”“智术之士”“法术之士”。先秦古籍对此论述颇多。如《商君书·修权》:“君好法则端直之士在前”;《庄子·天下》:“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管子·君臣下》:“据法而不阿,上以匡主之过,下以振民之病者,忠臣之所行也”;《韩非子·孤愤》:“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智术之士明察,且烛重人之阴情;能法之士劲直,且矫重人之奸行”;《诡使》:“据法直言,名刑相当,循绳墨,诛奸人,所以为上治也”;《荀子·儒效》:“行法志坚,不以私欲乱所闻,如是,则可谓劲士矣。”

“劲士”精神不仅渊源与远古文化,而且直接源于春秋法律实践活动出现的新风气。首先,“劲士”精神来源于遵从占卜的“书法不隐”“以死奋笔”的直史精神。其次,“劲士”精神来源于是有令必行的军法精神。再次,“劲士”精神来源于忠于社稷“大义灭亲”的无私精神。最后,“劲士”精神来源于忠于法律,依法裁断的司法精神。

春秋战国以后,随着集权官僚政体的发展,形成了尊君精神。国家的核心是君主,他掌握最高权力,所有官僚由君主委派,并向君主直接负责。这种政体要求臣民对君主无条件服从和效忠。这种以集权君主为对象的“忠君”思想是在“亲亲”的宗法礼治思想的废墟上确立并发展起来的。“忠君”思想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折射,便是“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精神。

“劲士”精神的承载者是秦代所谓“良吏”和“循吏”。《睡虎地秦墓竹简·为吏之道》:“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私,微密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严刚毋暴,廉而毋刖,毋复期胜,毋以忿怨决。宽俗(容)忠信,和平毋怨,悔过勿重。兹(慈)下勿陵,敬上勿犯,听间(谏)勿塞。”并列举了官吏的五大善行:“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两汉“循吏”与“良吏”的形象大致相同,甚至有些严格司法的“酷吏”亦应归于“良吏”。这些“良吏”在百姓心目中就是“清官”。

“清官”是中国古代民间对品行清廉、公正,守法持正,刚直不阿,执法如山的司法官吏的美称。如西汉的张釋之审理百姓“犯跸”案,盗皇陵玉环案。再如张釋之依法判刑,汉文帝以为太轻,十分恼怒。张釋之说,我是皇帝委任的司法官吏,你是皇帝,你可以自己审理,但是你既然让我审,我必须按照法律规定判决,我审理案件只服从法律。西汉的郅都,敢于直谏,公廉,执法不避权贵;西汉张汤,官至三公,被诬陷入罪,自杀,死后家产仅总值不过五百金,都是所得奉赐之物;尹齐病死后,家产不值五十金。其中,最著名者就是宋代的包拯,他不畏权贵、执法如山、严惩贪官、为民雪冤、断案清正的事迹被后人以戏曲、小说等形式热情讴歌,在民间广为流传,世人称为“包青天”。还有明代的海瑞。他生活在明朝从全盛走向衰败、贪污成风的时代,为官18年,以自奉节俭、力矫旧弊、刚正廉洁、不畏强权、执法如山而著称,明末时家喻户晓,人称“海青天”。但是,在集权君主政体下,劲士、良吏、清官往往不得善终。因为,在皇帝周围总是簇拥着一大批既得利益集团,他们有太多私利需要保护,他们又有太多手段得以上下其手。在这种政治环境中,忠贞之士安能不危!故历经数次变法的商鞅慨叹道:“法之不行,自上犯之”;韩非亦谓:“智法之士与当塗之人不可两存之仇也”。然而,历代的变法和中兴都离不开“劲士”的冲锋陷阵甚至英勇捐躯。

秦汉以降,虽经世代变迁、王朝更迭,“劲士”精神并未衰绝。“劲士”精神所体现的严于执法、嫉恶如仇、不避权贵的品性,为历代良吏所继承和发扬。“劲士”精神因深深植入忠君尚法的传统意识而演化成为人之道和行为模式,从而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仰仗着这种“劲士”精神,中国古代成文法传统才得以维系和完善,进而维护着统一的泱泱大国的生存与发展。(检察日报 山东大学法学院 武树臣)

古代的“法治”理想与“劲士”精神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成色不足的「 ”忠烈”,「 ”二元君主观”视角下的庞德评价

    在《三国志》中,庞德以「”忠烈”的形象出现。在他的本传中,毫不夸张地说,有三分之二的内容都和他的「”忠烈”有关,如果单从比例上来说,甚至超过另外一位以「”忠”闻名的人物关羽。在提到他的儿子庞会时,也被称为「”忠壮勇烈”「”有父风”。然而我们稍作留意,就不难发现这其中叙事的逻辑问题。首先庞会被称为「”忠壮勇烈”,援引的事迹却是他不支持诸葛诞,众所周知诸葛诞淮南起兵反对的是篡夺曹魏的司马氏。由此观之,

  2. 欧洲的国王都穿些什么?从什么时候开始用军服取代礼服?

    作者:高林桑如果我们可以确定路易十四时代君主和贵族已经在穿军服了,那么为什么我们还会觉得君王的打扮是在18世纪被军服取代的呢?在很多人的印象里,18世纪欧洲王室的男性画像的穿着基本都是华丽丽的礼服,19世纪却以军服为主。这种审美风格的变化缘何而来?首先我们得考虑宫廷礼服是什么?

  3. 一生几乎没有打赢过官司的传奇律师—张思之

    提起张思之先生,恐怕现在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作为律师,张思之并不特别为公众所知,所办案件也多因敏感而少有公开,更不为媒体报道。

  4. 官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祸患常在片刻之间,这是形势的必然

    官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祸患常在片刻之间,这是形势的必然,有智能的人对此不能松懈。预料敌人能达到远处,必须要在今天谋划;铲除贼人要达到全歼,他的谋划就不能有所忌讳。欺骗君主是大罪,把这个罪名强加在别人身上他就不能幸免;破坏法律不能宽容,放纵他以致出生祸乱才加以惩罚。设定一个荒谬的说法诬指是他说的,这最能增加人们的厌恶。

  5. 盘点一下-英国历史上的「 ”都铎王朝”

    《时代周刊》曾刊文道:「”如果16世纪有八卦小报,亨利八世一定是每期的封面人物。”的确,这位才华横溢且私欲膨胀的英国国王,一生娶了六个妻子,在历史上曾留下无数瞩目的争议。报道的这位君主正是都铎王朝中重要人物之一。王朝的主要介绍:都铎王朝(英语:Tudordynasty)(1485年-1603年),是在亨利七世1485年入主英格兰、威尔士和爱尔兰后,所开创的一个王朝,统治英格兰王国及其属土周围地区。

  6. 晋国君主的权威,在晋国卿大夫一次又一次的拉扯中,不断地衰退

    晋文公之后,晋国维持了一段短暂的和平时期。他传位给晋襄公,但是在晋襄公死后,晋国在继承方面又发生了问题。

  7. 揭秘:中国《继承法》诞生的背后,有这样一个故事

    张荆律师告诉记者:没有当事人自己的事前安排,在继承法也没有出台的情况下,当时是没有关于法定继承代位继承的先例。像曾昭抡这样没有孩子,却有这么多的财产,再加上曾先生和他的妻子两边的亲属又都比较多,这就凸显出来我们的继承法其实是一个缺位的空白的状况。1985年10月1日,《继承法》正式实施,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将私有财产合法继承给子女和其他亲属的权利,《继承法》确立了四项原则。

  8. 《1984》: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了未来?

    「”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了未来;谁控制了现在,谁就控制了过去。”《1984》中的极权国家通过改写历史控制国民的心智,这一情节夸张地体现了历史塑造政治认同的作用。古往今来,各派政治力量争夺历史话语权的故事时有发生。纪念碑、回忆录和教科书,都可以把某种特定的历史叙述记录下来,传诸后世,从而影响后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判。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那些精心打造的东西可能湮没无闻,那些被前人冷落的东西也可能

  9. 外刊扫描|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了未来?

    整理、编译:宋舒杨《东方历史评论》微信公号:ohistory「”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了未来;谁控制了现在,谁就控制了过去。”《1984》中的极权国家通过改写历史控制国民的心智,这一情节夸张地体现了历史塑造政治认同的作用。古往今来,各派政治力量争夺历史话语权的故事时有发生。纪念碑、回忆录和教科书,都可以把某种特定的历史叙述记录下来,传诸后世,从而影响后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判。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

  10. 穷兵黩武的罗马:外战内行,内战也内行?

    又经过200年的盛世,五贤帝时代结束之后,罗马堕入了深渊:内战。那我们就得追问,为什么繁荣的罗马会陷入内战。也就是说,罗马不仅靠武力起家,而且靠武力成长。马略的重大贡献是他改革了罗马的军制,改革最明显的效果是,罗马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改革最明显的恶果是,军队私有化。事后来看,马略改革确实达到了目的,提高了罗马军队的稳定性和战斗力,罗马战无不胜的神话可以继续下去了。

随机推荐

  1. 得了糖尿病,还能喝粥?是的,听营养科医生告诉你 ...

    因为很多人认为喝粥会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一般不建议患者喝粥。食物本身对血糖的影响食物对血糖的影响在营养学中称为血糖指数。当煮粥时,由于大米中的淀粉产生了糊化反应,致使粥的血糖指数较高,对餐后血糖影响较大。对于消化吸收功能不好的糖尿病患者,为了达到既控制血糖又保证健康营养的目的,建议患者按照上述的...来选择合适的粥品。

  2. 揭秘曾国藩的身后事:他的选择,远比做「 ”清官”更复杂更沉重

    曾国藩去世之后,曾家断绝了最重要的收入来源,生活一直不宽裕。曾国藩死后第五年,其子曾纪鸿因家人病重,缺钱医治,不得不托左宗棠向远在新疆的刘锦棠借钱。

  3. 迷茫的生活伤感说说-感人的情话

    张小娴十四、我活着是因为某些人的存在,你活着,却不是为了我。二十六、占据别人回忆的最好...就是:活的更好!

  4. 京劇老生“前三傑”流派藝術 你瞭解多少?

    清朝乾隆時期,以家庭、情愛爲主要劇目的旦行戲稱霸劇壇,柔媚婉麗之腔充盈京師,“冶豔淫佚”的“男旦”之風大昌其道。但是道光以後,以沉鬱剛健爲主體風格的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前三傑”迅速崛起,他們以歷史英雄敘事大戲爲主要劇目,以傳統士人君子爲舞臺主要形象,以“黃鐘大呂”之聲爲主要旋律,確立了京劇舞臺以老生行當爲主的表演格局,自此京師舞臺出現了全新的藝術風貌。京劇老生程長庚英雄劇目及英雄的形象《春秋》

  5. 梦见养鱼梦到养鱼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养鱼好不好

    做梦梦见养鱼好不好?梦见养鱼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小编帮你整理的梦见养鱼的详细解说吧。梦见养鱼主最近财运较好。梦见鱼缸养游动着金鱼和热带鱼,这代表着短暂的享受或对悠闲生活的向往。梦见得到建议梦到得到建议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得到建议好不好梦见金鱼,表示你将会成功的做出许多冒险的事,给你带来很大的...与快乐。如果梦中的金鱼死了,表示会有重大的打击。

  6. 重击犍椎(提婆菩萨)

    犍椎是佛教声器,即钟、磬之类。每有法会,击犍椎以召集众僧。第二天一早,击犍椎的时刻已到,提婆便起身高站台上,奋力敲起犍椎来。在辩论会上,众外道争谈自己的教义,与提婆往来争辩交锋。提婆则针对其所说,随意破斥,口若悬河,没有一点迟滞。从此,摩揭陀国又重新听到佛教的犍椎声,佛教在此地又重新复兴起来。当地僧侣为了纪念提婆的功绩,曾为之建塔,取名「重建犍椎塔」,玄奘去印度时此塔犹存。

  7. 以私废公是什么意思?

    【拼音】yǐsīfèigōng【解释】由于私情而废弃公务。【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晃回顾众将,厉声大叫曰:‘若取得云长首级者,重赏千金!’公惊曰:‘公明何出此言?’晃曰:‘今日乃国家之事,某不敢以私废公。’言讫,挥大斧直取关公。”【例子】无【相关】百度“以私废公”

  8. 用国家能力来分析清末的衰败及其表现

       用国家能力的概念来分析清末 *** ,可以看出,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王朝正统正在逐步遭到侵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政治文化开始逐渐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社会的固有因素仍在延续,而且东西方文明碰撞时,传统因素往往生出巨大的反弹力.双重合力导致了满清 *...

  9. 依仗钱势欲邪淫 引发命案

    伤者黄德智,男,生于1968年3月3日,住巴东县野三关镇名相路146号,系野三关镇农业服务中心职工。邓贵大因伤势严重,经抢救无效死亡。黄德智的伤情因治疗包扎暂不能鉴定。5月11日,邓玉娇因涉嫌故意...人被巴东县公安局刑事拘留。侦查中,侦技人员发现邓玉娇随身携带的包内有治疗抑郁症的药物,结合调查情况,已决定将邓送往相关医疗机构检查鉴定。目前此案尚在进一步侦查中。通报还作出了四点说明。

  10. 洪武三年,明朝江山大定,明太祖开始论功行赏,分封部众

    朱元璋1368年登基,1398年去世,在位的31年里,一共分封了10个公,52个侯,3个伯。这些为大明江山立下卓越功勋的人,最后竟大多被处死,甚至灭族,能够善终者寥寥。洪武三年,分封了6位公爵,号称开国6国公。韩国公李善长排名最首,郑国公常茂居末,且此次受封常茂主要是因其父常遇春功绩,李善长则是6人中唯一的文官。洪武元年出任左丞相,爵封宣国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