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宫藏及著录作品考(上)——唐寅《金阊送别

宫藏及著录作品考(上)——唐寅《金阊送别

  我在《2007年中国书画拍卖年鉴》(《艺术与投资》2008年第3期)一文中,曾就文徵明《渔梁红叶图》卷和唐寅《金阊送别图》卷说过如下一段话:

  2007年11月30日,明代文徵明的《渔梁红叶图》(手卷,1521年作)在北京保利也拍得2296万元的高价。(注:尽管该图上有乾隆皇帝御诗一首"绣绘绕峰瀑带冈,秋光人意两茫茫,停云若嗜惠山酒,问渡应知溪号梁”。并有御印:石渠宝笈、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宋荦审定,钱镜塘藏等收藏的诸多题跋,然根据其笔墨习性,笔者认为该图并非真迹。)另外一件经吴湖帆先生多次鉴跋且铃有:御书房鉴藏宝、石渠宝笈、石渠定鉴、宝笈重编、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宣统秘笈、无逸斋精鉴玺诸收藏印的明代唐寅《金阊送别图》卷虽也以1456万元成交,然也系疑伪之作。

  此文见刊后,我便接到几位鉴定界同二和一些读者的来电,诸如关心之语、咨询之言可谓应接不暇。

  可以理解,终究上述两件拍品的成交价为2296万元和1456万元,这数字,不管是对卖家还是买家,都是一件严重触动“神经”的事,更何况还多有宫藏印章和一代鉴定宗师吴湖帆先生的亲笔鉴题。而我却认为一幅是“并非真迹”、一幅为“疑伪之作”,从学术上抑或是从情理上来说,都是非同小可的——“铁案”岂容推翻!

  就书画鉴定而言,其真伪与否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要看其是不是流传有绪(亦即宫藏——内府收藏),但—件作品的真伪最后确定是取决于作品本身的丰神气息和笔墨特性是不是那个时代的某个具体的书画家。

  流传有绪是客观要素。笔墨习性是主观要素。因之,客观要素不能视为真伪的唯一依据,这一点,已经被清代著名学者高士奇为康熙搜集历代名人书画其中多赝品的事实所证明。

  为此,本着尊重前贤更尊重真理的理念,兹拟就在去年拍场出现的署款为唐寅的《金阊送别图》卷、文徵明的《渔梁红叶图》卷以及八大山人的《书画合璧册》的真伪问题,阐述一下本人的一管之见,以期广大书画收藏、投资者在本文的得失中获取一点有价值的思考。

  身价显赫的《金阊送别图》卷

  有关《金阊送别图》卷(图1),纸媒、网媒多有推介。当然,最详细或曰最有力度的文字还是某拍卖公司的专文,即(摘录部分):

  鉴藏印:御书房鑑藏宝(朱文)、石渠宝笈(朱丈)、石渠定鑑(朱丈)、宝笈重编(白文)、乾隆御览之宝(朱文)、乾隆缢赏(白文)、三希堂精鑑玺(朱文)、宜子孙(白文)、宣统秘笈(朱文)、无逸斋精鉴玺(朱文)。

  此卷勾书画合璧,卷首即为吴湖帆题“唐六如《金阊送别图》卷真迹。黄甫子浚题诗合璧。吴氏梅景书屋珍藏。”此作亦曾为吴湖帆的藏品,并录入《吴氏书画记》中。……江边立于数人正相互揖于作离别之状。……卷末有唐寅题画诗一首:“全昌亭下送人行,天际残阳对酒倾。重祝珍调无别语,依依杨柳不胜情。”落款为:“唐寅画并题”。衿“唐居士”、“吴趨”及“南京解元”三枚朱文印。其后为皇甫子浚行书自书诗,……好学工诗。负才名,与兄冲、弟汸、濂并称“皇甫四杰”。著《皇甫少玄集》。

  卷中吴湖帆题有四处跋语和包首,前绫隔水两次题签,可以看出吴湖帆不但确定这件作品为唐寅的真迹而且非常珍爱。……他在题跋中写道:“唐六如送别图卷虽无年月可稽,审其款书,当作于正德晚季唐氏五十左右时也。”又“唐六如《金阊送别图》卷,据题款书审定之为正德晚季所作。”……题跋云:“用笔谨严,与绢本纵笔挥洒者不同。而人物衣褶则仍一本家法作风。余藏有《兰亭小卷》、《骑驴归思图》与此悉同,而城楼旗杆尤为六如画个性流露处也。”

  关于此卷的流传,吴湖帆也加以考证,认为原藏于清代鉴藏家狄学耕处,后又传与其子狄平子,藏于其“平等阁”中。……为民国时期的书画家和鉴藏家。此卷曾有狄学耕的题跋,吴湖帆重装时将其截去。

  吴湖帆在此卷中不但题有多处跋语。而且还钤有不少的鉴藏印,如,“吴氏梅景书屋图书印”朱文印、“吴湖帆潘静淑所藏书画精品”白文印、“梅景书屋秘莲”朱文、“梅景书屋”朱文、“双修阁图书记”朱文、“潘静淑珍藏印”白文、“吴湖帆潘静淑珍藏印”朱文、“吴湖帆珍藏印”朱文等。可知此卷为吴氏极珍爱之物。吴湖帆还曾精心临摹过这件作品。

  此卷后来流于海外,是散佚海外的重要唐寅作品之—。

  又,2007午11月2日《新民晚报》载帅颜撰写的《古代书画再写辉煌〈元人秋措图〉隆重推出》一文,其中也有如上类似对《金阊送别图》卷的介绍。

  《金阊送别图》卷以估价8,000,—12,000,000起拍。以14,560,000成交,究其实质无外乎钤有多钮内府收藏印和吴湖帆先生之认定该图系唐寅真笔的三条鉴定意见:

  1.唐六如送别图卷虽无年月可稽,审其款书。当作于正德晚季唐氏五十左右时也。

  2.唐六如《金阊送别图》卷。据题款书审定之为正德晚季所作。

  3.用笔谨严、与绢本纵笔挥洒者不同。而人物衣褶则仍一本家法作风,余藏有《兰亭小卷》、《骑驴归思图》与此悉同,而城楼旗杆尤为六如画个性流露处也。

  《金阊送别图》卷的身价不能说不显赫。

  唐寅“正德晚季”书风考

  尽管《余阊送别图》卷的身价显赫,们它的真伪问题却有必要值得进一步研究。

  正因为吴湖帆先生以上的三条鉴定意见,我才对该图的真伪问题产生兴趣。现兹就唐寅的“正德晚季”的书款风格和笔触加以研讨,同时也有必要对唐寅的《骑驴归思图》(因为该图款识中有与《金阊送别图》卷款有几个相同的字)与这件《金阊送别图》卷加以比较,进一步验证一下《金阊送别图》卷的真伪。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对前辈鉴定家的鉴定脉络来一次温习,以期得出自己的认知。

  仅就史料所见唐寅有明确纪年款(明正德晚季)的真迹画笔有三件,即:“正德庚辰(1520年)”的《采莲图》款识(图2,纸本 卷35x150.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庚辰(1520年)”《吹箫仕女图》款识(图3,绢本 立轴 164.8x42.2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和“正德辛巳(1521年)的《砚杏图》款识(图4,纸本 立轴 尺寸不洋 上海博物馆藏)。

  唐寅生于1470年,卒于1523年,以上三图当是“正德晚季唐氏五十左右时也”。

  吴湖帆先生之所以鉴定《金阊送别图》卷为唐寅真迹,是因为“据题款书审定之为正德晚季所作”,这就为我们提供了非常直接的参照物。

  通过比照,我们会清楚地发现图1的款识与图2、3、4的款识完全是不同的用笔、结体习性:且图1款识的笔触生硬,结体呆板。线质也显得极其单薄乏趣。

  现就《金阊送别图》卷上的题诗“金昌亭下送人行,天际残阳对酒倾。重祝珍调无别语,依依杨柳不胜情。”辨析如下:

  一、该段题诗中的“柳树”的“柳”(图1款识)字,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错字,将单挂耳书写成双挂耳。将“柳”字写成双挂耳,在古人的书法作品里虽时而有见,但在唐寅的书法作品里却不曾出现,可参看唐寅书写的“柳”字真迹(图5、6)。

  二、该段题诗中的“不胜”的“胜”(同上)字,其具体特征与唐寅书写“胜”字的结体特征不合,显得繁缛,没有唐寅的那种简洁洗练,且“不胜”二字也缺乏和谐的连贯性。如果将唐寅真迹《落花诗》(图7)中的“不胜” 二字加以比较,图l款识“不胜”二字之拙劣显然是不言而俞的。

  三、该段题诗中的“依依”(同上)二字,非但笔划板结,而且用笔更是与唐寅的固有习性相距甚远。现依据吴湖帆先生“与此悉同”的《骑驴归思图》(图8,立轴 绢本 淡设色77.7X37.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来加以比较。

  《骑驴归思图》的款识中恰好有“依”、“衣”(图8款识)二字,单看此二字“衣”字的一撇一捺的写法,当知图1的“依依”二字定非出自唐寅之手,因为其不符合唐寅的用笔特征,我们看图8款识中“依”、“衣”二字的一撇一捺与“求”字的一撇一点的书写习惯是一脉相承的。

  写到这里,我以为有必要花点笔墨来简要地谈谈唐寅的书法。

  唐寅是一位奇颖天授、才锋无比的天才型诗书画家。他的书法体系是“二王”的,尤于赵孟頫用心最深,故其书风飘逸典雅;又由于曾旁及南宋张即之,使得他的用笔在飘逸洒脱中又有一种干净利落、坚挺瘦硬、戛然而止的内力,诚长笔如剑、短笔如戟是也。其字,结体极为考究,强调大小、粗细、疏密、虚实的对比,用笔也极为丰富,粗细反差较大,尤于提按、转折处见才情,跌宕自如且笔划外形边缘特征一如宋人切玉,果断而又意趣盎然。凡此这些,我们可以从唐寅《落花诗》和《行书自诗卷》中与图1的题诗中“金昌……下送人行,天际残阳对酒倾。重祝……调无别浯,依依杨……不胜情”相同的字(如金、昌、下、送、人、行、天、际、残、阳、对、酒、倾、重、祝、调、无、别、语、杨、不、情等)里得到清晰的验证。

  图1“唐寅画并题”同样书写得极为低劣,特别是“唐寅”二字的两个“点”划,书写得尖薄油滑,比之图9《李端端图》(纸本 立轴 122.8X57.3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的款识,可知图1所依之本。然,笔触气象不啻天壤。

  “人物衣褶”,“城楼旗杆”笔墨辨

  吴湖帆先生称《金阊送别图》卷“同笔谨严。与绢本纵笔挥洒者不同。而人物衣褶则仍一本家法作风。余藏有《兰亭小卷》、《骑驴归思图》与此悉同,而城楼旗杆尤为六如画个性流露处也。”

  对此,我不敢苟同。

  唐寅的画风,基本属于用笔谨严一路,而这一谨严的作风不管是画纸本还是画绢本,其笔触习性仍保持着一贯性。材质的不同,可能会在笔触的外形上出现一些微小的变化,但其固有的胎息习性是不出现本质性的变异。这一点是我们通过对诸多唐寅的纸本、绢本画作的比较得出的结论。

  具体说来,《余阊送别图》卷的“人物衣褶则仍一本家法作风”的结论难以令人信服的。如果说《金阊送别图》卷确系“为正德晚季所作”,那么,“与此悉同”的《骑驴归思图》就应该是唐寅“正德晚季所作”。如此,《驴骑归思图》上的“人物衣褶”与《金阊送别图》卷上的“人物衣褶”则仍一本家法作风”。

  然而,通过比较《金阊送别图》卷和《骑驴归思图》上的“人物衣褶”画法(图8局部),我们会发现以下两个问题:

  一、《骑驴归思图》上的“人物衣褶”线条笔墨(墨色)份量与该图的峻险山崖、盘曲栈道、急湍危桥、葱郁林木的笔墨(墨色)份量有着极为明显的反差。而这,正符合传统山水画中人物乃点晴之笔的创作主旨——人物形象虽小,必以最洗练、最能吸引眼球的笔墨样式来凸显画画中生命的“亮点”。而《金阊送别图》卷上的人物点缀和造型却显得极其一般,“江边立于数人正相互揖手作离别之状”(图1局部)的氛围没有感人之处,三个“送者”的揖手姿态统一,“被送者”侧身扭头的姿态对“送者”的情感也显得淡然。最失败处是离别之四人造型及笔墨几乎是一个份量,人物之间的主次层次关系没有拉开,且较远处的船夫的笔墨份量却重于近景人物,虚实关系给颠倒了。这对极工人物画造犁的唐寅来说,显然不可能会有如此拙劣的人物造型和场面构成。

  二、及至其人物的衣褶,具线条是十分板刻僵死的。唐寅晚年的人物画线条虽不像中年那样富于节奏感的飘逸意趣,但仍具有一种持重中不乏灵动的感觉,如作于“正德辛巳(1511年)”的《观杏图》(图4局部)。此外,四个人物的衣饰敷色都是墨青色,只是前面的两个人物衣饰色浓,后面的两个人物衣饰色淡而已。这种没有意匠的处理手法,在唐寅其他画作里是根本不曾有过的。如此再比照—下《骑驴归思图》上的“人物衣褶”,则更是低劣至极。

  吴湖帆先生还认为《金阊送别图》卷上的“城楼旗杆尤为六如画个性流露处”(图1局部2)。在我看来,该图的“城楼旗杆”的造犁以及线条的勾勒与唐寅的笔墨个性相去甚远。且“城楼”在整个画面上显得过于突出、抢眼,以致削弱了该图“送别”的创作立意。

  再,《金阊送别图》卷上的主体物象是柳树,然仅就柳树的造刚和笔墨特点来看,其与唐寅任何历史时期的柳树画法不类,倒是接近沈周的画法。

  最后,就《金阊送别图》卷上的“南京解元”(朱文印)、“吴趨”(朱文印)、“唐居士”(朱文印)说上几句。拍卖公司对这二枚印章有如下的介绍:吴趨(朱文)(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第836页,20印);南京解元(朱文)(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第836九,12印)。

  以上印章是见于文物出版社版《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一书,但仔细辨析三枚印章的笔情刀趣,与钤于其他唐寅真迹书画作品上的同内容、同形制的印章却存在着一定的技艺差异,线条显得单薄,缺乏金石意味,只能得外形似而已(图1至13)。

  综是所述,《金阊送别图》卷被鉴定为唐寅真迹的理由是难以成吴趨立的。

  (未完侍续)

  来源:收藏界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宫藏及著录作品考(上)——唐寅《金阊送别的更多相关文章

  1. 从曹植的《洛神赋》,看其对后世艺术创作的影响程度?

    虽然在储君的争夺中,曹植没有能够胜过曹丕,但在文学领域,他绝对是曹家最为出色的人,后世很多人对于曹植的评价都非常高,其中谢灵运更是直接就表示「”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三国剧照可由于三国以及后来南北朝的乱战,使得曹植的很多文章都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他还是有部分作品能传世,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洛神赋》,这篇文章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传世名篇,对于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曹植《洛神赋》洛神又称

  2. 他用一支笔复活了麦田里的汉魏洛阳城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当陇海铁路线的乘客,穿过洛阳市区与偃师之间的一片麦田时,很少有人知道,窗外曾经有中国古代最辉煌的都市之一——汉魏洛阳城。

  3. 元代赵孟頫两信札成交2.67亿

    2019年11月19日晚,赵孟早期书札《与郭右之二帖卷》在中国嘉德「”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古代”历时一个小时7分多钟的漫长竞价后以2.67亿元成交。这一价格创下赵孟作品在拍卖市场的价格新纪录。拍卖现场,历时一个多小时的竞价赵孟《与郭右之二帖卷》以2.67亿元成交赵孟《致郭右之二帖卷》,此卷凡二帖,名为《应酬失宜帖》和《奉别帖》,皆写给元代大藏家右之(郭天锡),为赵孟早年书法作品。一通写赵孟在

  4. 民国画坛国粹派的代表——金城「 ”山水花鸟,师法宋元,笔墨谨严”

    在民国画坛上,金城作为国粹派的代表,称誉当时,允为翘楚。这主要缘于他的艺术成就以及组织画会,对艺术的传播发展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再重新审视民国初期的北京画坛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不难发现,毕生尊崇传统的一代艺术巨子金城在当时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5. 王羲之家族真的是一个书法家辈出的世家吗

    王羲之这个家族,就是非常重视文化的一个家族。王羲之除了把书法传给王羲之和所有的儿子以外。王羲之的后代在唐代武后时期,还有一位叫王方庆的,给武后献出了王氏家族十人的书法作品,这就是著名的《万岁通天帖》。王羲之家族确实是一个善于书法传统的家族。说到根本上来说,还在于王羲之家族非常庞大,而且重视文化教育,是文化水平较高的家族。

  6. 从中外历史上的文人看 你们认为的所谓「 ”斜杠青年”能有多跨界

    要学习鲁迅先生,永远对青年充满希望,爱接近她们,爱向他们学习。斜杠青年不知道按谁的定义,比如学艺术史、当过策展人、然后写小说、而且研究文艺复兴,还出了书,在美院上课。这应该就是大部分人眼中的斜杠青年了吧。

  7. 宋画遗珍!游丝描笔法和精微墨法,再现了 唐玄宗 的宫廷游乐场面

    《明皇击球图卷》纸本水墨32.1cmx523.2cm辽宁博物馆藏,描绘唐玄宗打马球的场景。位于画面正中的这个人就是李隆基,骑一骏马,神情专注。围在他身边的这些人有的头戴官帽,有的头上插着簪花,手持球杆,和皇帝争抢着地上的小球。画上无作者款印,后有明傅著、吴干、董其昌、年羹尧的题跋。流传中一直被目为李公麟所作,从画风被判断应是南宋人所画。画面布局疏密有致,线条流畅。画中人物姿态各异,静中有动,富于变化。

  8. 明朝最高冷的书法家,29岁开始隐居,上流人士为了见他挤破头皮

    可下面这位大佬,他从29岁就开始隐居了,这样的奇闻您可能还是头一回听说吧!雅君就不给大家卖关子了,他就是明朝文学家、书法家陈继儒。在陈继儒看来啊,人世间最高的追求莫过于高雅的志趣和崇高的品性。

  9. 南宋画僧法常的作品意境深远,深受日本尊崇,宋元时期却饱受诟病

    中国绘画史上的画家里,法常是对日本画坛影响最大、最受日本喜爱与尊崇的一位画家。网络图片南宋的画家里,梁楷和法常都不自觉地受到宋代文人画热潮及一些非文人出身画家的影响。与寺庙的和尚们往来频繁,法常看到梁楷的绘画后,潜移默化受到很大的影响。圆寂后的法常,元代一些鉴赏家对他的绘画颇有微词。

  10. 秦始皇另一功劳,莫过于篆书变成隶书,对后世影响很大

    今天来讲讲秦文化和篆书以及隶书间的故事,从中可以了解到由篆书到隶书的一个演化过程,从而也看到了先进的秦文化,它对我们后世的影响可是非常巨大的。

随机推荐

  1. 关于形容优秀的成语集锦? | 成语故事

    才能优秀,超出同辈。形容词人的品质优秀。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孕育著优秀的人物。指修成佛道,成为祖师。形容优秀艺术家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都费尽心思。常形容两个优秀的艺术作品不分上下。用以形容非常杰出的英雄人物。亦作“一时之选”。|成语故事儿童成语故事精选二篇?|成语故事关于易用错四字成语集锦?|成语故事关于成语大全及解释分享?

  2. 一小国不停攻打中国,最后成功得到世界认可,称它为“中国”

    一小国不停攻打中国,最后成功得到世界认可,称它为“中国”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非常让国人自豪的国家。正是因为如此,中国边境自古以来一直是战事不断,很多少数民族即使是伤亡惨重,也要不停骚扰中国边境,就是为了占中国的便宜。其中有一个小国从汉朝开始就这一直不停攻打中国,最后虽然没有成功将中国拿下,但是却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将这个国家的名字当成了中国。

  3. 压力大

    压力大  励志阅读精选一:  压力大!想又有什么用?只是会为此刻的压力火上浇油、雪上加霜!最终变成双重压力!  压力在大也别去想!千万别去想!忍下去!用最好的心态去应对压力,去战胜压力,总有一天,在胜利单上有你的名字!  此刻的压力比起未来,只是小巫见大巫。此刻就忍不住...

  4. 刘弗陵是什么结局?天生聪慧,无奈却因病而死

    你们知道刘弗陵八岁即位,天生聪慧,无奈却因病而死,接下来历史新知小编为您讲解>话说刘据等人由于遭到他人污蔑,却没有办法使自己重返清白,不得已只能起兵,结果因为兵败而死,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也都没有人能够有实力去继承他的位置。之后,武帝染病而死,此前托霍光,上官桀等人帮刘弗陵继位,后称弗陵为汉昭帝。然而上官桀之子上官安,同时也是霍光的女婿,有一女。

  5. 坦然自若的意思 | 成语大全

    中文发音:tǎnránzìruò。

  6. 慈禧为什么不肯再慈安太后专用寝宫居住?原因是什么

    慈安太后死后慈禧太后为何不肯在太后专用寝宫居住,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新知小编一起看下去。慈安太后被称为东太后,慈禧太后被称为西太后。慈禧太后也不敢擅专,必须征询慈安太后的意见。慈禧太后获悉此事后,诱骗慈安太后将遗诏烧毁。最后,慈禧太后在送给慈安太后的点心中下毒,将她毒害。但当时为了避嫌,慈禧太后没有搬到太后专用寝宫——慈宁宫居住。因此,慈禧太后对储秀宫进行了大规模改建。

  7. 為富不仁的果報

    一日,波斯匿王於靜處思惟:「世界上很少人能擁有名利權勢後而不驕奢浪費,並且能夠知足節欲,保持廉潔,不傷害、惱怒別人。絕大多數的人獲得顯赫的權勢後,都不免驕奢放逸,為所欲為。」於是,波斯匿王前往給孤獨園向佛陀請法。然而,難與不難在於有沒有正確的認知,擁有富貴權勢者如果能真正捨棄內心的貪著,用無常幻化的名利與財富,廣修一切善法,發願饒益一切眾生,便可將稍縱即逝的名利與財富,轉化為心靈上永恆的富裕。

  8. 完璧归赵的蔺相如

      在赵惠文王十六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完璧归赵」,这年赵惠文王得到了一块和氏璧,当时秦昭襄王就写了一封信跟赵王商量,他说听说你得了一块非常美的美玉,所以愿意以十五座城作为代价,希望来交换这块玉。  当时赵何就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了,如果你不给呢,秦国很强大...

  9. 雪莉·杰克逊简介

    职业:作家国籍:美国人为什么出名:以恐怖故事“彩票”而闻名。

  10. 描写夏天荷花的诗句 江南可采莲

    炎夏雨后月,春归花寂寞;满塘素红碧,风起玉珠落。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那年沽酒那人家?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萧萧散发到天明。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荷花娇欲语,笑入鸳鸯浦。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