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读城】郑和病逝后,是谁带领船队返回中国?

郑和下西洋,是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中华民族对外开放史上的光辉里程碑。它把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推向顶峰,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保庙供奉着的郑和和王景弘。图片来源:央视《记住乡愁》 在「 ”下西洋”的伟业中,有一位与郑和并肩领航的核心人物,其姓名、身世及历史贡献却鲜为人知,他就是王景弘。 与郑和同居正使地位 公元1405年,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洋船队,从江苏刘家港出发,200多艘大船、27000多名出行人员在茫茫大海之上坚定航行,巨浪狂风,恶劣气候,致命瘟疫以及凶狠海盗时时威胁着船队的安全。 在那段持续了28年的艰难旅途中,王景弘始终陪伴在郑和左右。 明朝大航海家郑和养子的后人郑自海在接受央视《记住乡愁》采访时说:「 ”只有在大海中航行才知道什么叫‘同舟共济’这四个字,各种困难那是难以想象的,他们两个人能配合得那么好,如果没有王景弘,可能也没有七下西洋。” 如今,在王景弘的家乡福建沿海地区依然建有二保庙,庙里同时供奉着郑和与王景弘这两位大航海家。那段风雨同舟的情义与担当,也跨越了600多年的时光,化作一种精神信仰,始终激励着后世的人们。 《记住乡愁》第四季讲述双洋镇时提到,在第七次出使西洋时,郑和在返航途中病逝于印度古里。临终之时,他把带领船队继续航行的重担托付给了王景弘。 漳平市王景弘研究会副会长李希伟说:「 ”王景弘通过四个月时间,把整个船队安全地带回了祖国,到了晚年之后,他还整理了郑和的航海资料,却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 王景弘与郑和一样,在下西洋时得到了明成祖、仁宗和宣宗的重用。 王景弘的功绩多次得到皇帝褒奖,明宣宗还特别赐诗称其「 ”昔时将命而最忠”。当时,内臣中能获皇帝赐诗者十分罕见。王景弘的忠勇之名正是来自于他不惧风浪紧紧相随的情义,临危受命毫不退缩的担当。 王景弘在使团中,与郑和一样同居于正使领导者的地位,这在第一次下西洋时便已确立。据《明史》记载:「 ”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 ”王景弘地券”曾在南京被发现 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途中不幸病逝,王景弘作为统帅率领船队安全回航。此后他一直担任南京守备太监,直至正统初年。遗憾的是,有关他的史料严重匮乏,致使王景弘研究长期无法深入开展。 2012年10月,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在配合基建的过程中于南京市雨花台区赛虹桥街道凤凰村三组一户已拆迁民居的废墟内,采集到一方保存完整、字迹清晰的石质地券。 这块地券的券文信息在很多方面填补了史料的空白,对于研究王景弘的葬地与坟寺、生卒年代、隶属衙门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 ”王景弘地券”拓片。 地券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带有浓厚道教迷信色彩、专门用于陪葬的明器,因此又被称为「 ”冥契”、「 ”幽契”。 地券常被用于模仿人间土地交易的行为,由拟建墓者向鬼神购买阴宅用地,并以契约的形式加以明确,从而使得在此营建的墓葬获得鬼神的认可与护佑。 地券在明代墓葬中常见,在已发现的明代宦官墓葬中经常出土,不过有的是双券、有的为单券。 考古人员推测,原始的、完整的「 ”王景弘地券”很可能也是一合二券,一券是考古人员发现的「 ”高上后土皇地祇卖地券文”,另一券可能名为「 ”大明内官监太监王景弘买地券文”。前者原本埋藏于墓外,被凤凰村村民无意中发现,抬回家中;而后者一直放置于墓内,目前还在静待考古发现。 南京主城的南部和西南部,从地形上看,是一大片连绵分布的低山、丘陵地带,统称为「 ”石子冈”。凤凰村位于石子冈的西南部。由于石子冈地区的土质、地形地貌适宜建葬,自古就成为南京最主要的埋葬区之一。 考古人员推测,王景弘的墓葬很可能位于凤凰村这一片区域,因此进行了密集的考古勘探,但最终还是没有发现王景弘墓。 明代宦官势大权重,人数众多。为管理和使用宦官,明 ... 设有所谓的「 ”二十四衙门”:即十二监(司礼、内官、御用、司设、御马、神宫、尚膳、尚宝、印绶、直殿、尚衣、都知)、四司(惜薪、钟鼓、宝钞、混堂)、八局(兵仗、银作、浣衣、巾帽、针工、内织染、酒醋面、司苑)。这些衙门的首领称为太监,是所有宦官中地位最高者。 在以往所见各种史料之中,或者点出王景弘的宦官身份,如「 ”内官”、「 ”中官”;或者强调他的职权级别,如「 ”正使太监”、「 ”守备太监”;或者指明他所在及管辖的区域,如「 ”南京太监”、「 ”南京守备太监”等。 然而不管上述哪一条记载、哪一种称谓,都忽略了王景弘隶属何监这个基本信息。此次地券的出土,填补了这一空白,明确告知我们王景弘同样为「 ”内官监太监”。 他比郑和多一次「 ”下西洋” 史料记载,王景弘具有丰富的海上航行经验和杰出的指挥才能。在使团船队中,郑和主要统领 ... 外交事务,王景弘主要统管航海技术及后勤保障方面的事务。 △电视剧《郑和下西洋》中郑和与副手王景弘 (图片来自网络) 据清代《西山杂志》记载,王景弘在出航前「 ”雇泉舟,以东石沿海各械导引,从苏州刘家港入海,至泉州寄泊”。 在集结船队下西洋出发前,王景弘负责在福建沿海督造和征集船舶,甄选航海技术人员,船队给养补充和对外贸易货物的采购。在航海的过程中,他负责航海路线的确定和行船方向、速度的把握。 郑和去世后,王景弘又受命第八次航海。据《明史》记载,郑和船队第七次远洋返航之后,为给死于中国的苏门答腊使者报信,王景弘再次出海。 返航时,王景弘将苏门答腊国王的弟弟哈尼者带回了中国,朝拜天子。 南洋各地至今还留存不少王景弘有关遗址,如文莱国首都斯里巴加湾市中心大街,有以王景弘命名的「 ”王总兵路”。在我国的南沙群岛,有一个岛礁名为「 ”景弘岛”。 晚年的王景弘把一生航海所得编撰成《赴西洋水程》一书,此书流落民间后被辗转抄录,成为明清时期人们驾船出海的导航「 ”秘本”,在中国航海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紫金山记者 翟羽 本文参考:《海交史研究》1995年第2期 《八次下西洋的王景弘》; 《东南文化》2014年第1期《南京「 ”王景弘地券”的发现与初步认识》

【读城】郑和病逝后,是谁带领船队返回中国?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日本专家挖出千年古墓,只见墓中织锦上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作为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更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了无尽的珍贵文物。1901年,他成功发现精绝国遗址,并将大批珍贵文物带回国内,因而声名大噪。他的低呼很快便惊动了周围的考古学家,而当他们将织锦打开后,里面的内容则令他们大吃一惊,因为这块织锦上竟赫然写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2. 消失的神兵利器——古兵器「 ”戈”的整理考证(终章)

    西周武士复原图从商朝渔猎的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制的周朝,西周事实上完成了一个文化、心理、行为规范一致的共同体,也奠定了延续至今的中华文化的根基。出身殷商和宋国王室的孔子,开创儒学,为礼乐文化奔走终生,商、周文化正源之争,终于尘埃落定。有趣的是,与倡导农本的后世儒家不同,孔子本人的言论多显轻农思想。他从不介意爱徒子贡经商,却在背后嘲笑以务农为志愿的弟子樊迟。

  3. 考古队挖出一具清朝干尸,留着明朝长发穿着龙袍,专家:不是皇帝

    我国曾经挖出过一具非常奇怪的干尸。首先,这具棺木的棺头写明了,这是清朝时被授予中宪大夫一职的黄拙吾的陵墓,而棺木里还有一枚康熙通宝,由此可见,此人应该是在康熙年间死去并埋葬起来的。这还不是最奇怪的,当考古队扒开干尸的官服后,却发现他里面竟然穿着两件龙袍,一件是四爪蟒袍,一件是五爪龙袍。其中五爪龙袍是清朝皇帝上朝的时候才会穿的朝服。

  4. 夫妻「 ”合葬墓”遍地黄金,被盗3次后,考古家:至少还有20亿文物

    560年后,这座夫妻墓被发现,考古专家赶到时,发现了3个盗洞。仅是一个魏妃,就有着价值上亿的珠宝陪葬品,考古学家们粗略地估计了一下梁王墓中随葬品的价值,梁王墓中的文物不是瓷器就是黄金和玉器,其他的陶制品都很少,因此考古专家认为梁王墓中的文物价值超过了20亿。专家大呼:快挖,还剩下20亿文物!从梁王的墓志铭来看,在梁王去世后,皇帝为他赐谥号为:庄。

  5. 定陵是如何成为考古界的一个深刻回忆与极大的损失的?

    此处的定陵,特指位于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皇陵区的明定陵,明定陵是大明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寝,也是第一处被官方主动考古发掘的帝陵,但就是这次的挖掘,却造成了一次巨大的考古损失,到底是怎么回事,咱下面慢慢道来。鉴于这次灾难性的后果,在郭沫若在此请求挖掘武则天的陵墓时,上面冷冷的说:不允许,而且今后再也不准主动挖掘帝后陵墓!!!

  6. 羊舌大墓扑朔迷离,墓主是晋文侯吗?答案可能在墓地

    曲沃羊舌墓出土的大师氏姜匜在晋国公侯墓发掘中,晋文侯在曲村的墓葬一直存在争议。后来发掘出羊舌大墓后,这个争论愈争愈烈,至今未搞清雄才大略的晋文侯墓葬,自然成为晋国考古的一大缺憾。两墓遗留的历史碎片在曲村—天马的九侯十九墓墓地,有着严格的昭穆之序。按序排列,m93/m102位置,应是殇叔和他的夫人。

  7. 郭沫若本是文化名人,为何热衷于挖坟掘墓,梦想是破解秦始皇陵

    早年的郭沫若确实是能文能武的全才,人称「”孔夫子挂腰刀”,写过很多不错的文集,然而解放后,身为中国科学院主任,历史研究所所长,却把自己的大多精力放在了考古探墓上。开棺1956年,郭沫若和吴晗等人向国家建议挖掘明朝万历皇帝的陵墓-定陵,刚开始就遭到了大多考古学家的反对,主要当时国家文物保护技术很不成熟,就是挖掘成功,也难以对陵墓出土的文物进行妥善的保护,可是当时反对者人微言轻,加上郭沫若的一意孤行,

  8. 郴州有个位于闹市的帝王园陵,见证郴州历史发展,却少人来游玩

    义帝陵是秦末义帝的陵墓,现位于湖南郴州市最繁华的地方,来郴州市旅行之前不知道郴州有这么一个历史景点,到达郴州后在宾馆打开地图才发现义帝陵就在宾馆的旁边,而义帝陵公交站就在文化路中段西侧的地方,对于前来游玩的游客来说位置相当好找。

  9. 古墓发现蒙面女尸,忽然涌出大量液体,老专家大喊:危险,退后

    内蒙古的一个通辽墓室就发生了一件骇人听闻的离奇事件,这起事件究竟是怎样的?作业人员立马上报当地的考古专家,专家听闻这个消息后紧急赶往现场进行勘测。考古专家打开棺椁时,发现墓室主人穿着极为华美的丝绸服装,脸上盖着厚厚的蒙面黄纱,在发掘蒙面女尸衣物时,女尸身体里突然冒出了大量不明液体。这个时候,一位有经验的考古专家立马喊到:危险,退后,大家停止发掘,快去穿上防护服!

  10. 九千年前的古笛被发掘出,可吹奏现代曲调,中华文明史是否提前?

    但是,1961年,舞阳县博物馆馆长朱帜因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贾湖村劳动时,他发现了这个村落与众不同,认为其历史沉淀极其深厚。1980年,河南省博物馆考古队到舞阳调查,确认贾湖遗址为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这样,从1983开始,河南省博物馆考古队正式对贾湖遗址进行科学发掘,截止到2001年,一共进行了7次科学发掘。贾湖古笛的发现,发生在1986年5月初的那次发掘。那是第4次发掘,主要负责人是河南考古所第一史前研究室副主任张居中。

随机推荐

  1. 兰台说史•人类进化与社会进步过程中为何出现霸凌

    受害者在送往医院的过程中就没能撑住死去了。事实上这与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有着莫大的关系。因为在人类还在穴居的时代,蛇由于其隐蔽性和攻击性会对大意的人产生致命威胁,因此活着的人被迫优先进化出辨认蛇类的能力。到目前为止,被研究最多的、最具争议性的动物就是人类的近亲黑猩猩。平科尔认为,人性克服了暴力因素。每个人都会有“中二”的岁月,因为基因的关系男性表现的尤其突出。

  2. 浪漫爱情名言佳句

    —车尔尼雪夫斯基情是一种宗教。不爱的爱情,永远不会变坏。所以,我们调情,我们暧昧,却永远不要相爱。承认天底下再没有比爱情的责罚更痛苦的,也没有比服侍它更快乐的事了。毫无经验的初恋是迷人的,但经得起考验的爱情是无价的。刹真情,不能说那是假的,爱情永恒,不能说只有那一刹。最浪漫的三个字不是“我爱你”,而是“在一起”。

  3. 梦见捉到两条大鱼

    周公解梦梦见捉到两条大鱼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捉到两条大鱼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4. 刊书因缘感应记

    刊书因缘感应记敬按: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印公亲书、静公讲义’合本刊行,有大因缘;想必畅佛本怀,蒙佛示现;是以乍逢筹备付印之日,恰值菩萨降诞之晨,忽然灯降舍利,洁白圆明,超然殊胜。思此因缘,关系非浅,理应公布,普令周知;俾念佛同伦,得是书者,愈为深生信仰,依法修持,将来莲品,各得高超。盖本月十一日,得接明如大师报告函,始知此书,正欲发起刊行,颇感同意;随时转商德兄,亦表赞同。

  5. 花说柳说造句_花说柳说中英文解释和造句

    花说柳说huāshuōliǔshuō花说柳说的意思和解释:形容说虚假而动听的话哄人。花说柳说的出处花说柳说的例子你看不得这些年轻小老爷们,~的不中,一按就没了,早呢。花说柳说造句柯林斯得意洋洋地说,一边炫耀式地掏出那瓶“花柳灵”。saidCollinstriumphantly,andwiththatheflourishedthebottleof“Vénétienne.”花说柳说造句相关从构建形式看,互文式成语可分为主谓互文、动宾互文、偏正互文三种主要类型。

  6. 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唐伯虎字画欣赏

    在五百多年前的苏州城外,一位身着破旧青衫的男子遗世而立。春风吹起,花瓣漫天飞舞,仿佛下了一场落英缤纷的花雨。

  7. 时日曷丧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shírìhésàng【解释】表示誓不与其共存。形容痛恨到极点。【出处】语出《书·汤誓》“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孔传:“众下相率为怠情,不与上和合,比桀于日,曰:‘是日何时丧,我与汝俱亡!’欲...身以丧桀。”【例子】城市村落,搜括无遗。遂使江东父老有时日曷丧之悲。武官爱钱之祸,一至于此!清·张岱《石匮书后集·流寇死战诸臣列传·总论》【相关】百度“时日曷丧”

  8. 大清为何拒不承认西方文明的先进性

    相对日本的明治维新,满清朝廷显然是拒绝革新的,而其中的关键点是拒绝承认西方文明的先进性。这个道理自然不言自明,如果承认人家先进,那势必要进行改变;或者也可以理解为,为了拒绝改变,那自然不能承认西方文明的先进性。

  9. 抗战中 ... 士兵每天只有9两米 吃得不如日本军犬

    看起来非常丰富,但实际上,整个八年抗战,国军士兵的主食仅为每人每天9两米。“必须吃三顿饭”根据二战军事学家估算,作战期间,一名普通士兵每日需耗费4000至7000卡的热量。多数情况下,国军部队只安排两顿饭,上下午各一顿,也就是说,大多数士兵一天只有6两米果腹。这还是蒋介石亲自下令“必须吃三顿饭”,才得以执行。作为对手,二战日军士兵的伙食标准极其完整而精细。

  10. 「 ”受气包”高贵乡公曹髦缘何对《尚书》的内容如此关注与好奇?

    《尚书·尧典》首句作「”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关于「”稽古帝尧”,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曾经广征博引:马融曰:「”顺考古道。”郑康成曰:「”稽古,同天。言能顺天而行,与之同功。”孙星衍疏:「”经将述尧盛德,先言稽古者,《春秋繁露·楚庄王第一》云:‘春秋之道,奉天而法古。故圣者法天,贤者法圣。’《后汉书·范升传》:‘(范)升奏曰:臣闻主不稽古,无以承天。’”曹髦研究尚书,本质上是针对司马昭之心。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