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因果不虚:五位修行人的宿世今生

唐朝有位鉴空和尚,宿世是修行人,但转世之后做了一位秀才,非常可怜的,二十年也没有考中,而且到处找人托关系,也很难得到一点吃的东西,经常饿肚子。有一回他肚子非常饿,准备到寺院里找一点吃的,走到半路,到了河流旁边,实在饿得受不了,走路也走不动了,想到自己的悲惨遭遇,就在河岸痛哭起来了。当时他大概四十五岁了。>正哭时,突然前面就出现了一个梵僧,跟他说:“法师秀才,旅游的滋味满足了没有啊?”>他当时听了非常奇怪,说:“旅游的滋味肯定满足了,太苦了。但是我是一个在家人,你怎么叫我法师呢?你法师的称号,是不是太荒谬了?”>梵僧说:“你看看你,现在饿得发慌了,什么都忘记了。”>梵僧从自己的包里拿出来一个拳头大的大枣,对他说:“这个是我们国家的特产,你吃了就会知道。”>秀才把枣吃完了,突然想睡觉,就躺下。很快醒过来后,就回忆起宿世的事情。>宿世呢,这位法师秀才和眼前的梵僧,以及其他三个人,过去一起是同参。宿世的事情,他全都想起来了,就问梵僧:“震和尚,现在咋样了?”>梵僧答:“前一世他还没有断攀缘心,也没有成就。这一世,他在四川又出家,现在把世间的名利心、攀缘心彻底断掉,这世将会获得成就。”>又问五人中另外一个人的情况:“神上人现在怎么样?”>梵僧答:“未满所愿。”>再问第三个人:“悟法师现在怎么样?”>梵僧答:“你也应该知道啊,以前他曾在石雕的圣像前戏言:‘如果我不能证得无上菩提,那也要做一个雄赳赳的贵臣。’现在,他这个愿满足了,听说哦,昨天刚做了大将军。他将以前出家的事情全部都忘记了。”>梵僧又说:“我们五人中,唯我一人得到解脱,也唯有你一个人饿得连饭都吃不上。”>这位法师秀才非常奇怪,就说:“我前生时,几十年日中一食,三十多年只穿一件破衣服,这样严谨修行,讲了许多佛法,宿世也是一个大法师,为什么到今日却落得这么一个结果呢?”>梵僧答:“你虽然宿世看起来修行很好,但是你讲法时经常讲道家等其他外道的一些观点,令听者产生迷惑。佛法和外道,到底哪一个对、哪一个了义呢?另外,你自己讲法也有吝惜心,有些殊胜观点舍不得一下拿出来,总想保密,是这种心态。再加上你持戒实际上也不精严,很多地方犯了戒。导致今天这么一个结果,已经很不错了。”>他听了以后非常伤心,最后表示要出家。>梵僧从自己包里拿出来一面镜子,给他看。他自己宿世的事情,乃至于众生的善恶业报,或者将来佛法的兴衰等,都在镜里看得清清楚楚。这个镜子就像极乐世界的七宝树,可以将众生的善恶业报看得清清楚楚。他看完后,非常坚定,马上出家,用功修行,后来成为一位高僧大德。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因果不虚:五位修行人的宿世今生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2. 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菩萨,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

  3. 唐武宗灭佛之谜:唐武宗对佛教有什么刻骨仇恨?

    不过也曾经出现过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这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灭佛影响最大,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唐武宗灭佛原因何在?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欢佛教的,但即位数年后就对佛教怀有刻骨仇恨,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武宗之所以下令灭佛,主要是与当时的宗教斗争有关。

  4. 大叔拿块「 ”木头”上节目,专家却很激动:佛教「 ”贡品”,至少百万

    自古中华多瑰宝,或许很多朋友会联想到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或是大唐金器,清代的玉器;当然,熟悉古董的朋友或许还会想到明代的「”木器”,这里要说的就是一种特殊的「”木头”。早在数年的某档鉴宝节目中,一位大叔就双手捧着块这样的「”木头”让专家鉴定,由于外貌显不出什么「”金贵”之处,也没经过任何雕琢,因此一出现就引起了诸多非议;但在场专家看到这块「”木头”后却显得很是激动,不仅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其估价更是达

  5. 中国人信奉儒释道,为何史上还有那么多「 ”灭佛”事件?佛得罪了谁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教是非常古老的一种宗教,其历史长达两千五百多年。从汉代开始,佛教自丝绸之路传入中华,并一直经久不衰。由于,佛教的部分教义同封建皇帝的治

  6. 佛教兴盛的背后,说说明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历史

    在士大夫们的观点里,佛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有着教化的意义。本文将梳理明朝时期对于佛教的观点,探究佛教在明朝时期的位置。佛教的寺庙先来聊聊佛教,你知道多少?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最初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可是,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中国化了之后,佛教竟然成了一种文化的核心。当时,官员们是对佛教趋之若鹜,众多的士大夫信仰从西边传过来的佛教,工作的业余时间还会进行佛教的修行,可谓是佛教徒。

  7. 我们生活中很多流行用语其实都是源自佛教的用语

    1、「”世界”源于佛经,出于佛教「”世界”一词,「”世”为时间意,「”界”为空间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并无「”世界”,如今被广泛用之。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词,非仅仅指地球而指整个宇宙而言,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词则专指地球而

  8. 你读的佛经很多?看看鲁迅,你就自愧不如了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9. 丰子恺道出弘一法师出家真相:他只是到了「 ”人生三层楼”的第三层

    可是弘一法师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他,算是绝情,也算是虔诚,依然选择抛弃了心中享乐的灵魂,大彻大悟,人活世间不过是卧不过七尺,食不过三餐。人们难以看破弘一法师出家的原因,哪怕是他的妻子对这个原因同样是充满了未知。丰子恺说的或许才是最接近的答案。

  10. 张三甲只用六年就考上武状元,为何孙禄堂蹉跎十年也不去考武举?

    作者兰台,系头条号签约作者有朋友给我留言说,孙禄堂等人不去考武举是因为他们不屑于考武举,去王府教拳做教头比考武举强多了。我想告诉这些朋友,这种看法打错特别,完全是不了解清末武林生存环境的胡说。

随机推荐

  1. 爸爸拜佛 我哭了

    我十几岁就爱跑去寺院而且喜欢清静的寺院在雾霭尘尘或者刚下过雨的水气中偷偷看那些拜佛人的侧影大殿香气缭绕烛光一闪一闪而那个拜佛的人双手合十在眉眼前眉眼在他信仰的心雾中冉冉升起用佛家的话说心生欢喜所以想到人拜佛的那一刻我觉得很美心生欢喜可是,昨天这个拜佛的人让我流泪不止你见到过你的爸爸拜佛吗?

  2. 抗日英雄马本斋的妻子 神枪夫人孙淑芳的传奇人生

    >>马本斋离开以后,留下了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他的妻子就是孙淑芳,是一位非常传奇的女性。她本来是地主家里的一个丫鬟,有一次马本斋接到上级的命令去剿匪,结果发现这个地主和土匪还有勾结,于是就决定要处罚他,地主吓得马上逃跑,正好孙淑芳会骑马,就一路追赶,她就这样和马本斋认识了。后来马本斋又加入了八路军的队伍,孙淑芳也跟着去了,她的枪法非常准,被很多人叫做“神枪夫人”。

  3. 哪些食物能防治动脉硬化

    哪些食物能防治动脉硬化普及茄子:在天然食物中含维生素P最丰富的要算是茄子。

  4. 1975年越南从菲律宾诈取南子岛

      路透社近日报道称,菲律宾海军官兵将很快到40年前被越南夺走的南海一座岛屿上,与越南海军官兵一起喝啤酒、打排球。这也是两国在南海问题上联合抗衡中国的象征。路透社提到的这座岛屿,正是中国南沙第六大岛——南子岛。1975年,当时的南越部队采用诈术夺取这座岛屿的实际控制权,...

  5. 梦见写诗

    周公解梦梦见写诗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写诗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6. 梦见肉包

    周公解梦梦见肉包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肉包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7. 梦见饭堂

    周公解梦梦见饭堂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饭堂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8. 史上最牛叉的皇帝托孤:胆大包天将7岁的幼子托付给敌国君王照顾

    毫无意外都是皇帝向信任大臣托孤。阿卡狄乌斯虽然昏庸,但在处理继承人方面至少还有自知之明。公元414年,阿卡狄乌斯在病危垂死之际,担心年仅7岁的幼子与年轻的王后无法在权臣当道与外敌环伺的处境中生存,便突发奇想,通过与敌国波斯君王耶兹德格尔德对接,在征得耶兹德格尔德的同意后,便将自己年幼的儿子与王后,托付给波斯帝国照顾。

  9. 君子之间的较量:司马光、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故事

    君子和君子,君子和小人,小人和小人之间的交往各不相同,他们之间的友情和纷争也大相径庭。然而最令我感动的,当是司马光、苏东坡等与王安石之间的恩怨是非与大义之争,是的,他们曾经势不两立,然而最终,他们无不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征服了世人,受人景仰与崇拜。不管谁对谁错,他们所能保持的、常人难以做到的便是自始至终都以国家民族的社稷为重,而从不涉及个人恩怨。是的,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争斗,是世人所景仰的君子之斗。司马

  10. 贿赂阎王爷

    孩子继续讲:“人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这四种东西组成的,人一死,这四种东西也就不再存在于身体中,人的灵魂是到处游荡的,为了拯救灵魂而花钱贿赂,又有什么用?陛下因为沾了前世布施的光,这一世才能当王。现在,无论远近都知道您崇尚仁义,心地善良,您的好名声已经传遍四方。虽然您现在还没有得道,但下一世必定还是国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