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比较

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比较

  中国山水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审美情趣以及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样,在西方画坛占重要地位的风景画也是如此。这两种表现相同的对象却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的艺术形式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们分别处在两种不同的文明当中,不管是在东方古老璀璨的历史和文化中,还是在古希腊及罗马的巨大艺术成就中,这两种艺术的审美价值都是人类发展的宝贵遗产。二者之间的异同的比较,有助于两种伟大艺术的交流和发展。不管那一种艺术只有相互交融和吸收才能获得更强的生命力。所以,我们就以东方艺术的一个代表——中国山水画,与西方文化的一个支流同样也是影响巨大的——风景画进行比较,看看中西方艺术之间的差异以及各自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当中国艺术家在儒道的影响下,致力于自身与天道的融合,西方的画家则是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光环中完成自己理想的嬗变。我们要比较二者之间的异同,就需要从他们不同的发展历程入手,从他们所处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文环境出发去分析。因为艺术的根本区别和差异并不在单纯的技法与材料,它们所赖以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美学理念才是相互比较的关键。所以,本文理所当然将双方的美学基础和美学思想放在首要位置,尽管叙述深刻需要较好的美学素养及理论修养,尽管作者的理论水平不能让这段美学思想的异同的语言写的有见地,但是这个中西方艺术——甚至是不管那两种艺术——相互比较的首要前提还是应放在重要的地位。当然两者之间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也是比较的一个重点,这是直观明了了解两种艺术区别的最有效的 ... 。不管那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有本民族特有的表达方式。譬如当亚洲人在用笔渲染他们对自然的理解和热爱时,非洲的土著却在用刀刻划着自己独特的思想与执著的崇拜。所以,本文将具体我们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是两个画种几乎相近的起源;其次是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情趣;最后我们看看中西方风景画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异同,以及工具材料上的区别。

  一、起源及发展的比较

  (一)起源及发展

  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源远流长。独立的山水画正式出现在魏晋南北朝之间。我们可以从东晋画家顾恺之在《论画》中云:“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看出此时的山水画已经与人物画相提并论,并且已初步从人物画的陪衬中独立出来。据有关文献记载,顾恺之当时就曾画有《雪霁望五老峰图》、《庐山图》、《望五老峰图》等山水画。另外据史料载,当时的夏侯瞻有《吴山图》,戴逵有《吴溪山邑居图》,戴勃有《九州名山图》等山水画问世,可惜都已经失传,所以我们无法具体知道当时山水画的概貌。但从顾恺之的人物画《洛神赋图》卷和《女史箴图》卷(皆后人摹本)中的部分配景山水中可以领略到当时山水画的大致形貌,画山石只勾染而无皴擦,画水多用线,树干与叶子也用勾染法,多为扇叶子的银杏树。由此可见山水仍在部分的充当人物的衬景,以至于“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等不太协调的景象出现。有的画中甚至以夸张变形的手法处理树石,追求装饰趣味。但是,此时的山水画理论已经基本成熟,“或强调哲理性的显现,或重视抒情的表达”⑵,而且讨论了空间的表现,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基础。画论的出现,就证明山水画艺术即将迈上正确发展的轨道。这样一直到了隋唐时期,中国山水画才可以说是已经完全成熟了,并渐渐形成了独立的画种,同时也出现了展子虔、李思训、王维、张璪、等一大批专画山水的大师。这些大师将山水画逐渐推向高峰。展子虔的《游春图》,反映了隋代或初唐青绿山水画的面目,虽然还没有彻底摆脱装饰的味道,但写实能力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很是能抒发作者的情怀,已能将山水画和人物画及花鸟画的抒情性提升到几乎相同的台阶。只是这时候的技法还比较古老、稚拙,没有具体而鲜明的个人风格。但是,不能否认山水画就是从这里开始正式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 在起源上,中西方的风景画是大致相同的,西方风景画最早同样也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在以后才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在西方的艺术史里,我们可以看到14世纪前半叶的意大利壁画,如锡耶纳市政厅的《善政图》,和15世纪初期尼德兰的抄本装饰画上,已经出现了风景在画面上占很大比重的作品。这些作品中的风景和早期的中国山水画同样的命运,只是作为人物的搭配。真正没有人物登场的纯粹风景画最早是以素描等小画面形式出现的。从15世纪起,风景在为人物画的做了一个多世纪的背景后终于脱离这种陪衬的命运而走上了独立的道路,成为了独立的画种。在德国画家丢勒的水彩画和阿尔特多费尔的油画中,出现不少风景画,从这些风景画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风景刻意的描绘。但这时的风景画也不是很成熟,在艺术上达到成熟则要等到了17世纪的荷兰,才可以算是“媳妇熬成了婆”。荷兰的著名画家雷斯达尔、维米尔、霍贝玛对风景画的发展都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这时,在风景画繁荣发展的同时又产生海景画、夜景画、街景画等分支。意大利的卡拉奇等人在当时还发展了“理想风景画”,描绘理想中的恬淡的田园风景,这似乎与中国山水画家所追求的“心中的天地”有几分神似。还有法国的普桑、克洛德·洛兰在风景画中配置很多古代的神话人物作为点缀,这些作品被称为是“英雄风景画”。克洛德·洛兰用逆光表现早晨或黄昏的景色在当时极具特色。而在西班牙,格列柯、委拉斯贵支等大师也留下不少传世的风景画名作。 直至18世纪,英国出现了伟大的康斯特布尔,才使风景画取得了决定性发展。他学习荷兰画家的风景画,采取直接描写自然的写生 ...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久就影响到法国的印象主义画家。泰纳最初也受荷兰画家的影响,以后又被克洛德·洛兰的画风吸引。19世纪的画家还注意表现高山、大海及晚秋、晨雾等前人不曾描绘过的自然景象。以柯罗、米莱为首的法国巴比松画派,开始采取自然主义的态度来表现风景。19世纪后期,由于印象主义画家的努力,风景画获得明暗和色彩的微妙谐调,并成为绘画中的重要门类,到此完成了西方风景画的发展到完善。

  (二)分类

  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传统画科。其支科虽仅有山水与屋木(一称界画)两种,但名山大川、风景佳胜、田野村居、城市园林、楼观舟桥、历史名胜均可入山水画。中国山水画不但表现了丰富多采的自然美,更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它是在中国画历史进程中得到突出发展的画科,在元代以后的画史上尤占重要地位。山水画的分类虽亦有依题材差异者,但传统习惯多按画法风格的不同:勾勒设色、金碧辉煌、富于装饰意味者称青绿山水或金碧山水;纯以水墨描绘者称水墨山水或墨笔山水;以水墨为主的略施淡赭淡青适于表现朝晖夕阳者称浅绛山水或淡着色山水;以水墨勾皴淡色打底并施青绿等敷盖色者称小青绿山水;几无水墨纯以彩色图绘者称没骨山水。 油画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古典、近代、现代几个时期,不同时期的油画受着不同时代的审美思想支配和制约,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古典时期那种严谨写实的风格,推开了西方风景画发展的大门。这个时期一般都概括称之为古典时期,写实性极强。随着风景画的发展,不同的风格及表现手法逐渐涌现出来。譬如英国的水彩,法国的印象主义以及巴比松画派,都在寻找不同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对自然的理解。印象派的画家更是为了真实的现实世界呕心沥血。西方风景画在创作中分为古典与现代,也分为薄和厚两种不同的画法。近现代的的风景画创作往往较为随意,不象古典时期那样循规蹈矩,画法也发展为多样,所创作的作品也就更具有生命力。

  二、美学思想和审美理念的比较

  (一)美学基础

  受中国古代儒道思想的影响,中国艺术所依存的美学基础就有了儒道思想极深的烙印。中国古代哲学对于自然的认识不同于西方哲学。中国山水画诞生的东晋,正是道家的玄学风靡四方的时候。道家的那种重“心”略“物”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甚至整个中国艺术的重表现而略再现的美学观念和基础。这不但体现在绘画上,甚至作诗为文也将天人之间的灵犀相通视为创作的最高境界。因此在中国山水画里没有必要去讲究画面所描绘的是哪儿,试图寻找作者的视角以及作者作画的立足点,都是对中国山水画的误解。因为这不是中国画的特点,中国山水画家的心中讲究的就是要容纳天地万物,才能做到吞吐自如、来去无阻。所以一个人修养的高低就直接决定了他艺术成就的高低。因此“因再现的艺术而追求表现,因表现的艺术而追求再现”⑻便形成了中国画的一大特征。 西方艺术则是另一番景象,他们受基督教的影响,认为神圣的价值在人和世界之外存在,需要去看,去听。这样的话西方的画家就不会有中国画家的精神境界。希腊哲学家希庇阿斯就认为,“美就是由视觉、听觉产生的 ... ”。因此他们在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的影响下形成一种以希腊与基督教精神为依据的美学思想。而根据基督教义的理解,艺术家对外在美的准确、完美的体现,是想完成对上帝的靠拢,是对上帝的一种贡献。如诗人但丁所言:“……你的艺术,距上帝只差一个等级”,上帝在他们眼里是世界及美的创造者,如此追溯一番就不难理解西方艺术的写实性。这些美学思想体现在西方不同文化领域。当然,也是西方风景画的起源和发展的美学基础。这就使得西方的早期风景画家在描绘自然的时候忠实、并接近与自然。在了解了他们的美学思想之后,对于他们笔下刻绘的真实的自然,也就可以领会了。这是与中国的山水画家截然不同的两种美的认识,表现在艺术上也就呈现出不同的姿态,具有不同的美学价值。

  (二)创作理念

  中国画讲究天人合一、心有万象、天马行空的创作 ... 和心态,并视此为作画的最高境界。“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百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很早以前的中国画论就有了这样深刻的阐述,可见中国画的起步就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艺术。笔墨里渗透的是作者对人生的认识和感触,自然景物只是作者对人生的反思和认识的一种载体,他们的笔墨情趣并不受外界自然的束缚。寻找的是“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独特意境。对景写生中国画家也有,但不是创作,只是收集些素材罢了。 西方风景画多强调对景写生,在现实中感觉大自然。依靠丰富的色彩,细微的光感表达一种真实存在的自然风光。以此表达自身对自然和世界的理解。西方风景画家追求的是尽最大量的再现自然,采用不同的手法描摹自然的景色。甚至寻找科学的 ... ,试图更直接、更形象、更有效的表现自然,这种创作 ... 最基本手段是不断的观察自然,哪怕是一点点细小的变化和不同,这一点尤以印象派表现的更为彻底。对于“神”的理解,西方风景画是逐渐认识到并发展起来的,与中国山水画的最初就追求“神”的起点不同。这主要是取决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创作的理念不同,所以体现在画面上的视觉效果也就不同,这是基于两种不同美学思想的创作态度。中国画追求的是神似,笔下的山水往往是“似曾相识”,与现实中的山水有较大差距,并不能去现实中对号入座。打个比方就是,中国山水画飘逸如“仙”,而西方风景画更象是稳坐高台的“正神”。

  三、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的比较

  (一)表现手法

  1.造型手段 中国画的造型手段是“线”。通过在创作中积累出的各种不同的“线”,抒写自己的胸怀,抒写心中独有的山川。“线”在中国画家的笔下有极深刻的含义,往往是将许多繁复的事物,仅仅通过几条富有生命力的“线”表达出来。在山水画中,中国山水画家依靠“线”来塑造山石的特性,因此得以形成各种含义迥异的“线”,以及各式各样的皴擦。这里的“线”在作品中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元素,“线”应用的好坏直接影响一幅作品的优劣,因此,中国画家大都穷其一生追求富有生命力的“线”,有很多优秀的画家,就是因为他能成功的驾驭简单却含义无限的“线”,而成为大家。 西方画家在描绘眼中的事物时,是将它们当作“面”来理解的。“面”对于塑造形体要优于“线”,“线”表现的较为抽象,而“面”似乎要具象一些,表现出的东西更容易让人理解。西方风景画家为了靠拢真实的世界,在艺术实践中选择了这种造型手法。这样也就决定了采用不同的造型手法,表现出的将会是不同的视觉效果。西方风景画的湖光山色都是由一个一个的“面”组成,通过对“面”的使用增强画面的体积感和真实感,因此西方风景画仿佛比中国山水画要厚重,也就比中国山水画更接近于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观。

  2.造型特点 在造型上提倡不拘于形似甚至“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是中国画又一突出特点。中国画的对形象的塑造是为了作者的抒情达意,所以中国画家敢于舍弃对象外在的形态,敢于为了强化作者感情的表达而进行一些恰到好处的艺术夸张。善于抓住对象本质特征以及神情的中国画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灵活的表现对象。同时也为了区别主次宾主,给人以充分的美的享受及自己情感的充分表达,他们将个性化的构图、装饰化的手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所以,不拘泥于特定的时间与空间的构图布局是中国画的另一特点。有时候完全省略环境描写,大胆利用空白,突出主体,并借助观者的联想与想象去自由发挥。中国画的构图除紧密结合所描内容的“经营位置”之外,还讲求平面布局中的色、线、形的变化对比与呼应,虚实、疏密、开合、起伏、繁简、聚散的相生相应,这也是一个很突出的特色。

  讲求笔墨是中国画的另一特点,所谓笔墨并不是用具材料上的笔墨,而是作者传情达意的的一种艺术技巧。中国画使用的最富于弹力的毛笔,对笔触水分的变化反应最为灵敏的宣纸,形成了中国画笔墨变幻无穷的特点。中国山水画家把笔法看成了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艺术技巧。它的作用就是以不用的笔法墨法描写不同的形象,也能更好的表现创作者的情感与想法。它的另一个作用是可以体现出每一位创作者的个人风格。

  以画为主,在一幅作品中加上诗文、书法、绘画以至印章的等艺术手段,也是中国画极为新颖的一个特色。它的形成过程很漫长,首先是提倡画中有诗,也就是追求画像诗一样的富有抒情味并且带有诗的韵律,也像诗那样的善于创造美妙的意境而做到“画外有意”“意趣无穷”,给读者以充分的回味与想象的余地。同时,这些又是表达作者的个性,体现与众不同的风格的一个很好的阵地。这样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完善使得中国画成为了以画为主体并有诗、书、印相辅相成的一门小型的“综合艺术”。 同样,作为一种艺术语言,西方的油画包括色彩、明暗、 线条、肌理、笔触、质感、光感、空间、构图等多项造型因素。所有这些就是为了更完美的表达出作者的视觉感受。油画技法就是把各项造型因素在画面上体现出来,油画材料的性能“充分提供了在二度的平面底子上运用油画技法的可能”。油画的 ... 过程就是画家熟练地使用油画材料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创作并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油画作品既表达了艺术家的思想内容,又展示了油画语言独特的美──绘画性。 西方风景画家在作品的造型上贯彻自己的美学思想,充分利用油画的特性极力展现大自然的瑰丽。真实的再现大自然一树一草,油画的特性有利于作者反复的修改,长时间的观察,然后逐渐深入的表现自然景色。因此,西方风景画家的笔下的景物就有了具体的命名,当然这与中国画家笔下命名的山水不尽相同,他们所创作的作品更接近自然,而不是单纯为了对象的“神”,而对对象的“形”有所忽略。它的造型特点简言之就是写实性,充分表现色彩的细微变化,以及光感、质感的不同,在画面上营造一种真实如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英国的康斯泰勒的《威文霍公园》、美国的科罗西的《秋》就都对水的描绘下了极细致的功夫,在画面上形成了光影交错的视觉效果。

  3.空间 在空间观念的认识上,中西方山水或风景绘画上相差迥异。在中国的传统美术理论中,对空间观念有不同的阐说,宋代郭熙所说的“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不单是单纯的物理空间观,而是置身于天地间的充满诗意的空间概念,也就是有中国画家寻求的“神游”的意境,并非现实生活的东南西北、前后左右。中国画所要求的画面意境是以有限的画面,表达无限的空间;这样,我们在理解中国画和中国的画论时,就不能把这种空间理解成科学的透视空间。为了表达这种感觉,中国画家相应地又以散点透视法代替焦点透视法(虽然南朝宋人宗炳早在公元 5世纪已经发现了物理透视原理),这是在中国文化背景和思想中形成的视觉上的心理空间,即所谓的“心视”。这种审美观在19世纪末才受到西方的重视,提出在美术上打破时空界限,以开阔美术的表现作用和功能。但是在此之前的西方风景画的空间观念,却是另一番天地。 就象达芬奇所说的:艺术家必须“以镜子为师”,西方风景画所描摹的自然就是在“二维的平面空间虚幻的追求三维空间的真实感”,所以,他们对于空间理念的认识,就是对自然实实在在存在的空间的认识,即科学的空间,并不能像中国画家那样脱离真实自然的约束。“绘画成为人们认识自己、反思生活的一种形式”。画家只是在自然的空间和风景画中的空间的转化中充当了载体的作用,而不是像中国山水画家那样吞吐天地、浑然一体。他们的笔下并不像中国山水画家笔下的空间那样穷极宇宙、变幻无穷。尽管在表面上接近于自然,却在心灵上没有于自然融为一体,终究是徘徊在自然与内心之间,为自然景观所园囿。当然,这样的理解带有极浓厚的东方色彩,因为西方的的风景画家并不会因为真实的描绘自然就没有了与自然交流的乐趣,事实上,西方风景画并非单纯的自然的翻版,同样带着个人的感情基调。

  4.色彩 重视立意构思的重要作用,提倡艺术形象是为了表达内心与外界之间的交流,“敢于使用程式化、装饰化与夸张变形的手法,为对象传神,为作者达意”;创造了独特的“计白当黑”审美观念,所以中国山水画使用的色彩是以墨为主,以色为辅的,这种化繁为简的创作 ... 更符合中国儒道思想所追求的那种平淡中庸、清心寡欲的境界。中国画虽多水墨画,但是也并不是厌恶和排斥色彩,反倒有水墨淡色与重着色的画法。在墨与色的关系上,一种是以墨为主,以色为辅;另一种是墨不碍色,色不碍墨,互不侵犯相得益彰。古画论中的“随类赋彩”,并不是完全照抄自然,而是经过画家们多年的总结和经验得出的对自然物象概括的认识。并不是像印象派那样苦苦追求色彩在不同光影下的变化,中国山水画只讲究四季的区别,对自然风光的描绘讲究“点到为止”的态度,主要还须欣赏者进行“二次创作”去体味其中的“酸甜苦辣”。

  油画在起源及发展的初期所处历史环境奠定了古典油画的写实倾向。起初的油画是服务于宗教的,表现的是身和仙境。后来,许多著名的画家逐渐认识到这个问题,就是单一的以基督教为题材的创作已不能表达自己对外界事物的理解和认识,所以,他们逐渐开始对当时生活中的人物、风景、物品进行观察和并直接描绘。这样不但使宗教题材的作品明显带有的现实世俗的因素,也使后来的风景画家走上了完全描绘现实生活实景的道路。这样就让生活中鲜活的色彩进入了西方风景画,也因此让西方风景画在色彩的表达上比中国山水画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早期的作品只是对不同的物象、不同的质感、不同的色彩进行描绘。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画家们对光的认识逐渐深入,以及光与色彩关系也了解的较为深刻,因此这时候西方风景画的色彩表达更为丰富。通过莫奈、西斯莱等人的作品我们大致可以看到西方风景画对色彩表现的细致和美丽。

  (二)表现形式

  1.笔中国的毛笔很早就诞生了,这种尖头,且极富弹性的工具为中国画的特色打下一个基础。这不知是不是中国造型艺术以“线”为主的思想的起源,但绝对可以说是中国画以“线”为造型手段使用的最适合的工具。中国画中各种各样的“线”,就是依赖于这种工具得以完美的表现。同理,也正是这种工具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技法——当然也包括中国山水画。中国画中的“笔”,并非单纯指一种材料,它是中国画家对艺术表达的一种独特的认识。“笔”应用的好坏直接影响一幅作品的优劣,“用笔”便成了中国画家创作和鉴赏的一个标准。与此不同的是,油画的笔是扁头的。这样绘制出的“宽线”(东方人是如此理解)正是西方画家以面造型的起点。和东方画家使用的工具相同的是,这种工具也是极具弹性的。在早期的的风景画中,笔触的应用并不是很明显的,也就是说在古典时期。后来,随着画家们对油画艺术的表现功能要求的提高,笔触才逐渐应用的广泛起来。

   2.墨(颜色) 在对中国画中的笔作了介绍之后,对于中国画的“墨”,也就不能单纯的理解成为一种工具材料。作画中是用墨,而且用墨也是东方艺术的一大特色。墨在宣纸纸上产生的变幻无穷的效果,也是中国画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但一说到“用墨”,学问就深了。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技法,比一般的人物、花鸟画还要丰富多变。中国画的笔法主要表现为多种皴法和点苔法,墨法则多了,有“染”、有“擦”、有“破墨”、有“积墨”。笔中有墨,墨中有笔,彼此互相渗透,“极尽千变万化之能事,有效地提高了笔墨状物抒情与表达独特风格的作用”。

  西方风景画的创作始终是围绕自然的色彩展开,并因此而发展。不管是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不管是在古典,还是近代,对于大自然的变化,以及如何去理解表达这种变化和感觉,一直是西方风景画家的创作 ... 及目的。随着技法及理论的成熟,西方风景画家对于色彩的认识和表达逐渐全面。体现在作品中也就千姿百态。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论述,已略微区分了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不同,因学识浅薄,不妥之处在所难免,略表一家之言,权当抛砖引玉之作。

  编辑:之君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比较的更多相关文章

  1. 从曹植的《洛神赋》,看其对后世艺术创作的影响程度?

    虽然在储君的争夺中,曹植没有能够胜过曹丕,但在文学领域,他绝对是曹家最为出色的人,后世很多人对于曹植的评价都非常高,其中谢灵运更是直接就表示「”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三国剧照可由于三国以及后来南北朝的乱战,使得曹植的很多文章都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他还是有部分作品能传世,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洛神赋》,这篇文章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传世名篇,对于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曹植《洛神赋》洛神又称

  2. 他用一支笔复活了麦田里的汉魏洛阳城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当陇海铁路线的乘客,穿过洛阳市区与偃师之间的一片麦田时,很少有人知道,窗外曾经有中国古代最辉煌的都市之一——汉魏洛阳城。

  3. 民国画坛国粹派的代表——金城「 ”山水花鸟,师法宋元,笔墨谨严”

    在民国画坛上,金城作为国粹派的代表,称誉当时,允为翘楚。这主要缘于他的艺术成就以及组织画会,对艺术的传播发展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再重新审视民国初期的北京画坛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不难发现,毕生尊崇传统的一代艺术巨子金城在当时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4. 王羲之家族真的是一个书法家辈出的世家吗

    王羲之这个家族,就是非常重视文化的一个家族。王羲之除了把书法传给王羲之和所有的儿子以外。王羲之的后代在唐代武后时期,还有一位叫王方庆的,给武后献出了王氏家族十人的书法作品,这就是著名的《万岁通天帖》。王羲之家族确实是一个善于书法传统的家族。说到根本上来说,还在于王羲之家族非常庞大,而且重视文化教育,是文化水平较高的家族。

  5. 宋朝人怎样消费、鉴赏、购买国画?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画市场大繁荣的时代。宋朝的文人雅士们热衷于国画,出现了大量文人画。宋朝人对国画的消费需求,直接表现为宋朝人获取国画消费对象的欲望。简单说,就是宋朝人喜欢国画,想买一幅或几幅国画挂在家里。宋朝人普遍对国画有象征性消费需求。北宋佚名《子母猴》宋朝的国画价格普遍高于唐朝。唐朝一贯一千文,一文铜钱的大米购买力相当于现在一元人民币。

  6. 从中外历史上的文人看 你们认为的所谓「 ”斜杠青年”能有多跨界

    要学习鲁迅先生,永远对青年充满希望,爱接近她们,爱向他们学习。斜杠青年不知道按谁的定义,比如学艺术史、当过策展人、然后写小说、而且研究文艺复兴,还出了书,在美院上课。这应该就是大部分人眼中的斜杠青年了吧。

  7. 宋画遗珍!游丝描笔法和精微墨法,再现了 唐玄宗 的宫廷游乐场面

    《明皇击球图卷》纸本水墨32.1cmx523.2cm辽宁博物馆藏,描绘唐玄宗打马球的场景。位于画面正中的这个人就是李隆基,骑一骏马,神情专注。围在他身边的这些人有的头戴官帽,有的头上插着簪花,手持球杆,和皇帝争抢着地上的小球。画上无作者款印,后有明傅著、吴干、董其昌、年羹尧的题跋。流传中一直被目为李公麟所作,从画风被判断应是南宋人所画。画面布局疏密有致,线条流畅。画中人物姿态各异,静中有动,富于变化。

  8. 清代宫廷画家陈枚创作的绢本设色画 清代月曼清游图册

    此画册落款"臣陈枚恭画",钤"臣枚"印1方。每开均配有清代梁诗正的行草体墨题,款"乾隆岁在戊午秋九月朔臣梁诗正敬题",戊午为乾隆三年。钤清高宗弘历"乾隆御览之宝"、"古希天子"、"乐善堂图书记"等印共60方。

  9. 南宋画僧法常的作品意境深远,深受日本尊崇,宋元时期却饱受诟病

    中国绘画史上的画家里,法常是对日本画坛影响最大、最受日本喜爱与尊崇的一位画家。网络图片南宋的画家里,梁楷和法常都不自觉地受到宋代文人画热潮及一些非文人出身画家的影响。与寺庙的和尚们往来频繁,法常看到梁楷的绘画后,潜移默化受到很大的影响。圆寂后的法常,元代一些鉴赏家对他的绘画颇有微词。

  10. 宋徽宗的瘦金体境界有多高?没人能够临摹,一字值千金

    宋徽宗的瘦金体有多好?因此,虽然后代有很多人练习瘦金体,但却鲜有人能够临摹成功,可知其难度之高,也可知宋徽宗书法功力之深厚。宋徽宗流传下来的瘦金体作品有很多,比较有名的有《楷书千字文》《夏日诗帖》《牡丹》《瘦金体草书千字文》等等,每一幅作品都是无人能够超越的传世精品,字字值千金。

随机推荐

  1. 【留宿】的意思是什么?【留宿】是什么意思?

    的意思是:留宿liúsù1.留下来住宿。《后汉书邓禹传》:「光武见之甚欢……因留宿闲语。」清·吴炽昌《客窗闲话续集难女》:「﹝武举﹞见此女,投所好,强欲留宿。」留宿的拼音liúsù留宿是什么意思留宿liúsù1.留下来住宿。

  2. 中国古老神话里的太阳神:帝俊的爱情故事

    太阳神帝俊与月神嫦羲每天和晚上都是从扶桑升起,驾着自己金银的车辆,经过一天的驱驰,最后在西方的大海中缓缓下降,结束他们一天的工作。帝俊与嫦羲稍事休息之后,再继续他们的行程,经过大地的另一面,重新回到东方的扶桑之地。帝俊与嫦羲常常沿着同一条线路绕着高远的天空驱驰着他们的车马,日久天长,他们就渐生情愫,爱情的种子在他们的心中萌芽与生长。

  3. 梦见王座_周公解梦梦到王座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王座好不好

    做梦梦见王座好不好?梦见草莆_周公解梦梦到草莆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草莆好不好梦见别人坐在宝座上,能交很多朋友。心理学解梦梦境解说:宝座是权力的象征,梦见宝座是吉兆。女人梦到宝座,会与丈夫重逢。国王或王子梦到坐在国王的宝座上,国家要暴发一场革命,但是危险时期很快会过去。病人梦到宝座,可能会长期卧床不起。梦到敌人坐在宝座上,困难和不幸可能要降临。

  4. 新的“医生”:是的,时间领主可以像女人一样重生

    乔迪·惠特克,第13位医生,是半个多世纪前推出的“世卫医生”的第一位女性。自1963年长期播出的节目首播以来,已有12位演员担任了医生的主角,一位来自加利弗雷星球的时间领主。但50多年来,每一个再生的医生都是坚定的男性。而在2011年的《医生的妻子》中,这位医生回忆起了一位与他同时代的领主,被称为海盗,他通常是男性,但当她是女性的时候,她也是一个“非常坏的女孩”。

  5. 梦见自己走在路上

    周公解梦梦见自己走在路上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自己走在路上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6. 能用蜂蜜来洗脸吗?

    蜂蜜的营养价值丰富,是养生佳品,经常喝蜂蜜的人应该都知道,经常喝蜂蜜水不仅养胃安神,还有滋润肌肤排毒的作用。

  7. 美洲大陸沒有原住民?並非英美開啟大規模屠殺印第安人的歷史!

    美洲相對於其他大洲而言是一個得天獨厚的陸地,土地肥沃,山川密布,但不知道為何人類並沒有從這塊大陸上發展和誕生。在達爾文的時代,達爾文曾經認為美洲大陸無法產生能夠變成人的猴子,也就是美洲並不可能誕生人類文明。今天我們總說美國或者美洲國家都是...國家,其實毫不為過,因為即便是我們所認為的原住民印第安人,也是...過去的,雖然考古學家眾說紛紜,但是史學界公認的是印第安人在大約12000年前的冰河紀便從

  8. 梦见衣服遗失 梦见衣服遗失什么意思

    梦见衣服遗失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小编帮你整理的梦见衣服遗失的详细解说吧。梦见衣服遗失或被偷,倘家中有怀孕的女性,那个人会难产。梦见衣服不见了,表示妻子可能难产。梦见掉进浑水里梦见掉进浑水里什么意思周公股市梦见衣服遗失,股市暗示长黑小心。原版历史新知衣服忽破妻外心。

  9. 晚上熬夜后白天补觉有用吗?今天就给大家科普一下!

    今天就给大家科普一下!前一天晚上熬夜后白天通过适当的补觉,的确是有着一定的作用;但是倘若你睡眠时间过长,或者是长期都采用这种方式,那么多少还是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10. 清末、民国外国贸易银币(九)——荷兰「 ”马剑”银币

    荷兰「”马剑”银币,是在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末期输入我国的外国贸易银币。★荷兰「”马剑”银币的历史荷兰在十六世纪是在西班牙统治的统治之下。1566年,为反对西班牙的专制统治和宗教关系,南北17个省联合爆发「”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各省都在单独发行自己的货币。1581年荷兰、泽兰、乌特勒支、格德兰、上艾瑟尔、西弗里斯兰和格罗宁根北部七省宣布建立「”荷兰共和国”。期间各省都在单独发行自己的货币,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