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紧接上期《杨炎为什么必须致刘晏于死地?——卢杞和杨炎政争的背景解析》或者是《唐相杨炎为什么必须处死刘晏?——卢杞和杨炎争斗的前提分析》四镇叛乱和建中二年极端困境下的财政昏招建中二年,在朝廷对地方关系上,首先是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他儿子李维岳袭位,希望唐德宗答应他。李正已所在的是山东地区。同月,朝廷增加了一项税:增商税为什一。

紧接上期《杨炎为什么必须致刘晏于死地?——卢杞和杨炎政争的背景解析》或者是《唐相杨炎为什么必须处死刘晏?——卢杞和杨炎争斗的前提分析》 四镇叛乱和建中二年极端困境下的财政昏招 建中二年,在朝廷对地方 关系上,首先是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他儿子李维岳袭位,希望唐德宗答应他。德宗没有答应。李宝臣是安禄山的干儿子,所辖范围大致在今天河北的保定、石家庄和沧州一带。 初,宝臣与李正己、田承嗣、梁崇义相结,期以土地传之子孙。故承嗣之死,宝臣力为之请于朝,使以节授田悦;代宗从之。悦初袭位,事朝廷礼甚恭,河东节度使马燧表其必反,请先为备。至是悦屡为惟岳请继袭,上欲革前弊,不许。或谏曰:"惟岳己据父业,不因而命之,必为乱。"上曰:"贼本无资以为乱,皆藉我土地,假我位号,以聚其众耳。向日因其所欲而命之多矣,而乱益滋。是爵命不足以已乱而适足以长乱也。然则惟岳必为乱,命与不命等耳。"竟不许。悦乃与李正己各遣使诣惟岳,潜谋勒兵拒命。(《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六》) 也就是说这些叛臣早就说好要割据了,把自己控制的地方作为自己的私产世袭下去,从而割裂李唐的整体。由于唐德宗没有答应,所以四镇开始叛乱。当然德宗的理由是绝对没问题的。 当时的田承嗣及其子田悦所代表的魏博节度使正是控制河北南部和今天河南北部,特别是以今天邯郸和安阳为核心的地区,而魏博节度使的驻地则是在魏州的大名。李正已所在的是山东地区。李正己(733~781年),本名李怀玉,营州(今辽宁朝阳市)人,高丽族。初为平卢军裨将,骁勇善战。乾元元年,平卢节度使王玄志死后,推举内兄侯希逸为帅。上元二年(761年),随军南迁青州。永泰元年(765年),驱逐侯希逸,自领平卢淄青节度使,拜检校工部尚书、御史大夫、青州刺史。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李正己病死,其子李纳一直 ... ,自领军政,并参与田悦(田承嗣之子)发起的叛乱。梁崇义(?~781年),中唐镇将,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在山南东道节度使来填部下为将。762年,来填赴长安时,派他镇守南阳。次年来填被 ... ,他率兵至襄州,统领了襄汉军,代宗皇帝只得授他为节度使。他当时拥有山南东道的汉、襄、邓、郢、唐、复、随等7州共两万人,与河北的田承嗣、李正己等节度使互相呼应,对抗朝廷。他善于治兵和安抚百姓,军政法令严厉,闭关自治,盘据在襄、汉间年久日深,成为独霸一方的势力。作为藩二代的跨代问题,在藩镇看来都是底线,当然必须得跟朝廷掰掰腕子。 而卢杞就是这个时候被唐德宗提拔当宰相来分割杨炎的相权的。形势其实已然非常危急了。时间是建中二年的二月。 而藩镇们正式起兵反唐是在建中二年的五月。同月,朝廷增加了一项税:增商税为什一。注意,朝廷是非常注意不去影响农业人口的,这是只针对商人增加的税。这其实是必然的,战事起,自然是要先要钱啊。 就这样,叛乱造成了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朝廷平叛对军费的突然增加。这点不必再多说。另一个是藩镇叛乱隔断了东南和朝廷的经济通道联系,断了朝廷的粮饷通道。 时内自关中,西暨蜀、汉,南尽江、淮、闽、越,北至太原,所在出兵,而李正己遣兵扼徐州甬桥、涡口,梁崇义阻兵襄阳,运路皆绝,人心震恐。江、淮进奉船千余艘,泊涡口不敢进。上以和州刺史张万福为濠州刺史。万福驰至涡口,立马岸上,发进奉船,淄青将士停岸睥睨不敢动。(《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七唐纪四十三》) 这里提到了两路运输通道都被切断了。 一个是李正己 徐州方向的甬桥、涡口。一个是梁崇义的襄阳。我们知道,如果从洛阳这边不能进入关中,那么从襄阳逆汉水进入武关就是一条另外 关中生命线了。可是梁崇义也给切断了。这个汴水就是通济渠,作为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连接了黄河与淮河,自河南荥阳的板渚出黄河,然后沟通了江苏盱眙境内的淮河,全长650公里。通济渠是隋大运河中最重要的一段,它分二段凿成:一段自今河南洛阳县西的隋帝宫殿「 ”西苑”开始,引谷、洛二水达于河,大概循着东汉张纯所开阳渠的故道,由偃师至巩县的洛口入黄河;另一段自河南的板渚(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东北三十五里),引黄河水经荥阳、开封间与汴水合流,又至今杞县以西与汴水分流,折向东南,经今商丘、永城、宿县、灵壁、虹县,在盱眙之北入淮水。通济渠在今商丘以下趋向东南,直接入淮,这是与东汉的汴渠入泅不同的。宋史·河渠志》记载的:「 ”汴河,自隋大业初疏通济渠,引黄河通淮,至唐改名广济。宋都大梁,以孟州河阴县南为汴首受黄河之口,属于淮、泗。每岁自春至冬,常于河口均调水势,止深六尺以通重载为准,岁漕江、淮、湖、浙米数百万,及至东南之产,百物众宝,不可胜计。又下西山之薪炭,以输京师之粟,以振河北之急,内外仰给焉。故于诸水,莫此为重。” 胡三省注:甬桥,在徐州南界汴水上,后置宿州于此。涡口,涡水入淮之口。 甬桥有学者认为又名符离桥,亦名永济桥,在安徽宿县北二十里,跨汴水,唐德宗时,李正已尝遣兵扼徐州甬桥涡口,以绝江淮之运路。汴水从北流南,可能在符离也是有桥的,但是甬桥故址已经确切发掘于80年代宿州市中心原大运河遗迹之处。这也是一个说法。 涡口涡水 入 淮 处。在 安徽省 怀远县东北老元塘。《晋书·武帝纪》:「 ” 吴 将 丁奉 入 涡口 , 扬州 刺史 牵弘 击走之。”《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三年》:「 ”丁亥,帝自 濠州 如 涡口 。” 怀远县,隶属于安徽省蚌埠市。位于安徽省北部,淮河中游,淮北平原的南端,东邻固镇、蚌埠、凤阳,南界淮南,西毗凤台、蒙城,北依濉溪、宿州。涡河(guō hé),是淮河中游左岸一条支流,淮河第二大支流,淮北平原区主要河道,呈西北东南走向。发源于河南省尉氏县,东南流经开封、通许、扶沟、太康、鹿邑和安徽省亳州、涡阳、蒙城,于蚌埠市怀远县城附近注入淮河。长380公里,流域面积1.59万平方公里。战国时期开凿的「 ”鸿沟”与之相通。涡河历来是豫、皖间水运要道。历史上屡受黄河决口泛滥之害。支流惠济河口以下的中下游河槽,原本宽深,排水能力较好,有「 ”水不逾涡”之说。 唐代图 这是当代的地形图,可以作为对照参考看。 总之,李正已控制了两条从南方将粮食运往洛阳而后从黄河进入关中的要道口。虽然说德宗是派去一个人去解决。可以想到,效果不会太好。在说,当时汴河才是主要的交通途径,李正己集团比较狡猾,这样,就不会把长安方向得罪的太厉害。 然而,在关中的小朝廷财政骤然紧张的情况下,内部也出了问题。当然,此时杨炎还没有完全罢免,他是十月份的事情。其实首先的问题就是杨炎刚刚担任宰相的时候。 初,左仆射刘晏为吏部尚书,杨炎为侍郎,不相悦。元载之死,晏有力焉。及上即位,晏久典利权,众颇疾之,多上言转运使可罢;又有风言晏尝密表劝代宗立独孤妃为皇后者。杨炎为宰相,欲为元载报仇,因为上流涕言:"晏与黎干、刘忠翼同谋,臣为宰相不能讨,罪当万死!"崔祐甫言:"兹事暧昧,陛下已旷然大赦,不当复究寻虚语。"炎乃建言:"尚书省,国政之本,比置诸使,分夺其权,今宜复旧。"上从之。甲子,诏天下钱谷皆归金部、仓部,罢晏转运、租庸、青苗、盐铁等使。 杨炎罢度支、转运使,命金部、仓部代之。既而省职久废,耳目不相接,莫能振举,天下钱谷无所总领。癸巳,复以谏议大夫韩洄为户部侍郎、判度支,以金部郎中万年杜佑权江、淮水陆转运使,皆如旧制。(上两条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六唐纪四十二》) 上面杨炎的折腾是在建中元年的事情。这里涉及到一个重要的制度变迁问题就是唐代尚书省的地位逐渐下降的问题。最早在唐初是 ... 担任这个职务,由于是 ... 担任过的,后来这个职务就一直缺着,尚书省没有头,是由两个副手也就是仆射掌握实际权力。由于尚书仆射地位也很高,所以就有人担任这个职务的经常提出辞职,从而造成了事实上尚书省的职权就转移到中书省或者是门下省去。实际上是尚书省的职权受到巨大压缩。这样尚书省的宰相职能就逐渐转变为纯粹的行政职能。这等于在唐代就开始借助各种名目开始削弱相权而已。因此,到了建中元年杨炎忽然想加强尚书省的职权,就遇到了第一个问题,是多年来由于尚书省已经不具备真正宰相的职能了,所以尚书省实际自然也管不了那么真宰相管的事情。这对于刘晏之前的国家行政体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变化。虽然时间不长。这就导致了刘晏之前的财政体制自然也受到巨大冲击。我们知道,体制的影响是巨大的。经过两个月的折腾,现实发现不行,于是在三月,又开始恢复了。而这又是一番折腾了。不用多说,起码半年的收入会少很多。 杨炎为什么突然提出增加尚书省的职权?就是因为这有利于他这个新宰相集权而已。事实上,自 ... 开始就开始削弱尚书省的职权了。在说,这种加重相权的 ... 自然也会威胁到帝王的实际权威。 这就等于说在建中元年,杨炎就大大地影响了关中长安朝廷的收入。这点是无疑的。 事实上,刘晏的能搞到钱,是通过在盐务上下了功夫,在其他项目下并未给老百姓增加财政负担。这是刘晏理财的一个诀窍。 代第五琦领盐务,其法益密。初年入钱六十万,季年则十倍其初。大历末,通天下之财,而计其所入,总一千二百万贯,而盐利过半。李灵耀之乱,河南皆为盗据,不奉法制,赋税不上供,州县益减。晏以羨余相补,人不加赋,所入仍旧,议者称之。 (《旧唐书食货志》) 他杨炎 ... 了刘晏,可是下面的人仍旧是刘晏的人,其实际的运行效果,可想而知了。问题是很快四镇藩镇就开始勾结叛乱了。军费是一直被渴望的。 也正是在对外军费增加,南部的输送给养的通道被藩镇切断,同时,建中元年杨炎的折腾下导致的财政出现必然的损失。这样,在 ... 了最能搞钱的刘晏之后,建中二年内忧外困下,钱的问题,就是军费的问题更加突出地提出来了。 怎么办? 建中元年杨炎是正式开始推动两税法,可是,法律不是钱!法律是不能当钱给军队的。现实的钱是法律搞不来的。所以必须有实际能搞钱的办法。 此时杨炎没有再提出什么高见,而且,唐德宗已经不再信任他了。 而另一位理财名臣杜佑提出的办法是:裁减干部。杜佑居然也是杨炎的人。 杨炎入相,征入朝,历工部、金部二郎中,并充水陆转运使,改度支郎中,兼和籴等使。时方军兴,馈运之务,悉委于佑;迁户部侍郎、判度支。为卢杞所恶,出为苏州刺史。佑母在,杞以苏州忧阙授之。佑不行,俄换饶州刺史。(《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七 列传第九十七》) 既然赶走了杨炎,杜佑当然也得给赶走了。 这样,唐朝的中央可就没有我们熟知的理财名臣了。很明显,我们对杨炎的两税法的评价太高了。 此时走上领导岗位的卢杞该怎么办呢? 待续
本文标签:尚书省卢杞历史杨炎李正己刘晏唐朝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