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提到王阳明,很多人都是耳熟能详,知道他是明朝时期,文武兼备的大能人。今天,咱们就来说一个,同样是文人出身,但是至少在...上的成就,远远超过王阳明的大牛人。

提到王阳明,很多人都是耳熟能详,知道他是明朝时期,文武兼备的大能人。 今天,咱们就来说一个,同样是文人出身,但是至少在 ... 上的成就,远远超过王阳明的大牛人。 明朝景泰年间,出了个「 ”神人”,说他「 ”神”,是因为这人刚一出道,不,是还没出道,就已然惊动朝野。 咋回事呢,这人在参加科举应试的最后一关「 ”廷试”时,答卷将将完成,突然就起了一阵狂风,那么多应试者,好死不死偏偏就他的试卷,被刮得不知去向。 王越 换一般人,这得呆若木鸡,不知所措了吧,这人不慌不忙,找考官又要了一张卷子,赶在规定时限到来前,从容答完交卷。 鉴于科举「 ”廷试”的重要程度,这件事随即就在大明的京师朝野,传得街知巷闻,人人惊叹这人的才思敏捷。 这还没完,更神奇的是,几个月后, ... 国朝觐大明时,带来一张卷子,正是当日被大风刮走的那张,原来这张该死的卷子,擅自漂洋过海,正落于 ... 王宫,这件事在 ... 史书中有明确记载,属实无误。 这真是不知道咋说了,「 ”天方夜谭”一般的故事,偏偏还史有明文,够不够神奇? 这张神奇的试卷上,写的是一个更加神奇的名字「 ”王越”。 这个名字有多神奇? 大明一朝,以文人科举出身,却以军功得以封爵的,只有三人,他是其中之一,不过论实际军功,除开明初那些猛人,整个明朝两百七十年,没有人能超越他。 他是一大堆后世文人,包括王阳明,李东阳,乃至冯梦龙,钱谦益的偶像,王阳明多次说曾于梦中得遇王越亲赠弓箭,传授兵法。 满都海 蒙元历史上,仅次于「 ”成吉思汗”的第二号人物,女英雄「 ”满都海”死于他的一次千里突袭。 他七十高龄时,挂帅出征,布下五路疑兵诱饵,亲帅一万大军,再一次千里奔袭,扫荡正在集兵,打算进犯明境的鞑靼老巢,「 ”踏破贺兰山缺”,「 ”满江红”中岳飞的志向,他在七十二岁的这一年做到了。 再说下他的为人秉性,两件相关的事,可见一斑。 王越任职延绥时,屡屡扫荡来犯之敌,有次他应秦王之请赴宴。 宴席中,王越说,秦王世封于此,我如今扫荡敌顽,等于是你秦王的看门狗。对我这条看门狗,秦王好歹也赏几根骨头吧,比如,那几根骨头我就很喜欢。说完王越一指正在旁奏乐的几个乐女。 这话说得,搞得秦王哭笑不得,又不好跟他计较,发脾气,顺坡下驴就真把乐女送了王越。 之后,入冬大雪,王越在府内拥炉听乐赏雪,正快活时,有个属下千户来报军情,王越并不避讳,直接把他叫来。 那个千户详细汇报敌我态势,军情,王越听得前方安排妥帖,心里高兴,正听得入神,发现那个千户眼神游移,直打量那几个乐女,不由得哈哈大笑。 王越挥手把乐女叫过来,郑重说到,宝剑赠烈士,美女配英雄,你出生入死,为我军探知敌情,我王越又岂是小气的人,你选一个,只要她们愿意,成人之美我说到做到。 由此事启发,那几个乐女,王越先后都配给了立有军功的军官,这也换来属下军官们对王越的心悦诚服,以死相报。 这两件事都大体说明了王越豪放不羁,不拘一格的个性。 要说明一下的是第一件事,这件事固然可以认为是豪放不羁,也一直被人诟病说王越举止轻狂。 手握重兵在外的边臣,最可能被忌惮,被猜疑的是什么,是与藩王结好勾连,但凡有个风吹草动,就会酿成滔天巨浪,借助这件事,为自己,为秦王都洗脱嫌疑,不好么,明面上好像被削了面子,搞不好秦王还得感谢他呢。 也正因此,可以看出在王越豪放不羁的外表之下,是心细如发,思虑深远。 王越是河南浚县人,年少时读书,看到两宋积弱,辽金南侵,国破家亡,于黯然神伤之余,愤而立志,以此苦读兵书,期待有朝一日能够有所作为。 王越身高约一米八,在明朝算个大个子了,他身躯修长健壮,又常年锻练,力气也很大,开弓射箭,简单的格斗都不在话下。 打小,王越就是个众人瞩目的「 ”神童”,史书记载,民间流传的他的「 ”事迹”太多了,就不一一列举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查阅。 景泰二年,就是神奇的飞卷子那一年,王越科举榜上第三十三名,还算不错,这一年他二十四岁。 随后,依照明朝惯例,新科入第的,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巡按地方,主要就是用他们新入官场的身份,没有太多牵扯,来考察地方官员吏治。 也就一年左右,王越在任上接到父亲死讯,递交报告,收拾收拾,也没等继任官员来办交接,匆匆离任,赶回家中治丧去了。 接下来就比较奇怪了,就这件事他被监察御史的总头头,都御史弹劾,好在当时的景泰帝念他亲情心切,没有追究。 按说这事没什么大不了,继任官职的人员,没去追究弹劾,反倒是都御史这么个大人物不依不饶,出面弹劾自己属下一个小小的御史,看来应该是王越在地方上这一年并不是太如意,他得罪人了。 三年后,守孝期满,还不错,又被起用干他的监察御史,这回是个小不点京官了,不让他下地方了。 古人云,「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之后两年就是著名的「 ”夺门之变”,那个忍了八年的明英宗,又回来了,他顺利地夺取了,额,他其实把他儿子的皇位给夺了… 若是王越在此前飞黄腾达,真是难保会在接下来的清洗中会怎样,天底下的事,谁说的准呢。 就这么水波无痕地,过了七年,其间王越官职上略有长进,更重要的是,他的才华被一个前辈赏识了,这个前辈就是李贤,他在王越的生涯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教会了王越做官为人的很多东西,这个后面再讲。 公元1463年,时任大同巡抚因故卸任,明英宗这个愁啊,想不出来该让谁接任,废话,「 ”土木堡之变”,「 ”夺门之变”,两次大清洗,还能剩下多少人,话说这不都是他自己造的孽么…… 大同地处明蒙交界,蒙古骑兵破关而入,那是家常便饭,这巡抚的位子,重要性不言而喻,也难怪明英宗头疼。 李贤时任内阁学士,吏部尚书,他极力推举王越。 王越是哪个,明英宗想破头也没想出来,一点印象都没有,于是就叫传王越进宫,他要面试一下。 王越进宫礼节完毕,往那一站,明英宗一下愣住了,为啥,太帅了,王越长身玉立,宽衣短袖,举止行动间透着敏捷,干练,两眼炯炯有神,整个人英气勃发,一身的才气摁都摁不住的感觉,明英宗一下子就喜欢上了。 再问王越一些经历,所任官职,问他对于边防政务,军务的认识,王越无一不是成竹在胸,对答如流,把个明英宗欢喜的,直到他拜辞出宫,良久,才对李贤说,这个王越,真是人才啊,李贤站在一旁,摸着胡子,微笑不语。 王越这块金子,深埋十余年,如今总算有机会大放异彩了。 随后,王越官职连升,没多久就去往大同,就任巡抚了。 王越到任后,删繁就简,革除一些不合理的举措,并在多次的对外作战中,受命随军出行,处置后勤军务及军功赏罚。 这段时期对于王越熟悉军中实务,了解一些行军打仗的具体情况是很有帮助的,毕竟「 ”纸上谈兵”,跟实际带兵作战是两码事。 1469年,这时是成化帝时期了,延绥镇告警,河套一带明军兵力稀少,被蒙古套寇侵扰得厉害,王越奉命领军前往支援。 这事情奇怪的很,延绥镇也有巡抚啊,怎么会让王越这一镇巡抚,而不是大同总兵领军前去呢,我左思右想,应该是大同 ... 重地,总兵不能轻动,于是让王越带着些二线部队去支援延绥镇,也不对啊,让一镇巡抚带兵去另一镇,这两个巡抚在一处,听谁的啊。 要么是那位前辈李贤的去世,让王越失去了朝中的靠山,这是有人故意整他,哪位大能,了解实情的,能不能为我解惑,也验证一下我的看法。 王越到延绥镇后,安排布防,紧接着就是连番的战事,套寇势力不算大,却是在延绥镇跟明军反复拉锯,仗着机动性到处骚扰。 连续打了几个胜仗后,王越带兵回大同,刚走到半路,延绥镇又告警,这时诡异的事情又出现了,兵部弹劾王越擅自领兵离开延绥镇,导致明军损失。 这真是奇哉怪也,王越为官多年,更是做到一镇巡抚的大官,这起码的擅离职守的罪过他不会不知道,更何况与军情,防务相关,怎么可能招呼不打一个,擅自带兵离开,这样的罪名可是要砍头的。 更加奇怪的是,成化帝下诏,王越无罪,让王越再带兵回援延绥镇。 几乎可以确认,王越是在大同任上得罪人了,而他的靠山李贤的去世,让他在官场上孤立无援,有人在整他,先是让他一个文官带一班二线部队当将军,要看他的笑话,没想到王越还就打赢了,接着又把他上书请调回防的奏折,故意摁下不上报,要置他于死地。 成化帝还是惜才的,也可能听李贤说过这个王越,最终还是保下了他。 随后王越辞去大同巡抚一职,很快明廷就批了,转而委任他总督延绥一带应对套寇的军务。 说是总督,能调动的有多少人? 王越带到延绥镇的只有五千人,加上延绥镇原本散处各地驻守的,满打满算不超过万人,而套寇,据反复情报核对,有四,五万之多。 这些套寇并不与明军主力纠缠,他们的策略就是明朝只要大军调集,他们立刻撒丫子就跑,大军一撤,他们又来了。 那么王越这两年的一系列胜仗,是如何打出来的? 王越非常重视情报搜集,刚一到任,就着手布置,整个延绥镇接敌地区,密布他的情报网。 有了大量的情报来源,王越并不与套寇主力纠缠,稳固防守的同时,专门盯着套寇的辎重后备,还有零散小股部队下手,积小胜为大胜,零敲碎打,重在培养手下新兵的作战经验。 延绥镇的实际军情,让前后几任的总兵将官都头痛不已,纷纷找借口调离,短时间内就换了三任总兵,只有王越这个总督,一直在这里戳着。 终于,就在王越带去的五千新兵练成时,机会来了,套寇得知明军大部撤走,几部合兵一处,四万多兵马直接绕过延绥镇的边防寨堡,深入明朝境内,大肆烧 ... 抢掠。 那么,王越会怎么做呢? 下一篇,咱们接着说。
本文标签:大明王越李贤王阳明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