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为了能让大家快速了解整个中国古代书法史,小编整理出三千字左右的长文,主要反映字体演变、书风发展脉络和典型名家等方面进行介绍,让读者大致了解中国书法史的发展概况,如果书友对哪个部分感兴趣,自己可以查阅资料详细了解。01先秦及秦书体演变:古文——大篆——小篆——隶书。

为了能让大家快速了解整个中国古代书法史,小编整理出三千字左右的长文,主要反映字体演变、书风发展脉络和典型名家等方面进行介绍,让读者大致了解中国书法史的发展概况,如果书友对哪个部分感兴趣,自己可以查阅资料详细了解。 01 先秦及秦 书体演变:古文——大篆——小篆——隶书。 主要存在形式: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帛书、竹(木)简。 1、黄帝(约公元前2600年) 据史书记载,黄帝时期,仓颉创造了文字。 2、商、西周(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770年) 甲骨文:据考古文物,在商朝时的甲骨文是现今最早发现的可识别的文字,甲骨文因刻于龟甲、兽骨而得名。 甲骨文 金文:亦称「 ”钟鼎文”,是铸在或刻在金属钟、鼎彝器上的铭文,金文在商至战国时期,文字书体大有不同,有古文,有大篆,还有小篆。 大篆:西周后期,周宣王时,有位太史,名曰「 ”籀”,以「 ”大篆”书体写,这是如今最早发现的大篆(「 ”大篆”亦称「 ”籀文”),因此,将这一时期以前的文字称为「 ”古文”,以区别大篆。 石鼓文:属于「 ”大篆”书体,刻在鼓形石上的描文,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刻石文字,据学者考证,刻于秦,或刻于周。大篆与古文在形体的繁简、点画形态、结构姿态上有着很大的区别。 石鼓文 大篆、古文、甲骨文在那个时期还不是当今所说的书法,没有艺术成分,只是一个单纯的书写技能而已。 但是后世书家极力赞美这些古老的文字,其中「 ”古意”是最具代表性的词语。先秦的人民虽然不知道何为艺术,但是他们却一直用艺术的方式书写汉字,艺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创造本能,这种现象,后人称为艺术的「 ”不自觉”。自魏晋之始,书法的艺术自觉性才开始苏醒。 3、战国(约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近代以来,陆续发现一些战国时期的帛书、竹(木)简。 帛书:在帛上书写的文字,帛是一种白色的丝织品。 竹(木)简:在竹片或木片上书写。 4、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秦统一天下后,为统一文字,改大篆为小篆。 秦时,存有八体,古曰「 ”秦书八体”: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肾书、殳书、隶书。 李斯擅长小篆,程邈整理、收集、编撰「 ”隶书”(不是创造)。 秦隶与汉隶不同,秦隶为古隶,没有波磔之势。 峄山碑 02 两汉(西汉:公元前202年-8年,东汉:25年-220年) 刘邦建立大汉帝国后,丞相萧何制定《草率》,遂举国形成「 ”以书取仕”的基本格局,而隶书成为「 ”以书取仕”的重要书体,凡能写好隶书的人都能做官。 隶书在汉代有两个发展方向: 1、因追求书写便捷,隶书发展为章草,后发展为今草。 2、因美化隶书,加强波磔之势,隶书发展为八分书(八分书即为汉隶),八分书发展为楷书。 草书和楷书在汉末共同发展为行书,因此,汉末时期,篆隶楷行草五体完备,皆已成形。 汉隶:常刻于石碑,东汉极盛,「 ”汉碑”通常指东汉晚期的碑刻,如《曹全碑》、《张迁碑》。 曹全碑 汉简:书写于竹简上的墨迹体系,有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楼兰汉简。 汉简 著名书法家: 张芝(东汉末年)——草圣(今草的创立者); 蔡邕(东汉末年)——善篆、隶; 刘德升(东汉末年)——草创行书、行书鼻祖。 03 魏晋南北朝(220年-581年) 楷书、行书、草书盛行,行草盛于晋,楷书成于北朝魏碑,汉末三国之际,书法理论空前发展,到魏晋时期书法理论如喷井式发展,蔡邕《笔论》、卫恒《四书体》、卫铄《笔阵图》、王羲之《笔势论》等相继问世,书法艺术的自觉就此开始。 1、曹魏(213年—266年) 从曹魏开始,出现师承关系和书法派系的现象。 钟繇:师出刘德升之门,楷书鼻祖,书法属于新派。 卫觊:师承韦诞,擅长篆隶,书法属于古派。 钟繇《宣誓表》 2、两晋(西晋:266年—316年,东晋:317年—420年) 东晋时期,形成众多书法派系和士族门户,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颍川庾氏、高平郗氏、太原王氏、江夏李氏、吴郡张氏等。派系风格大体分为两类:行草新体和篆隶旧体。 魏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邯郸淳、卫觊、钟繇、韦诞、皇象、卫瓘、卫铄、索靖,二王父子等人。 二王父子: 王羲之:称为「 ”书圣”,变古为新,创新体行草书,流传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兰亭序》 王献之:继承王羲之书风,加强草书连绵笔势,后称「 ”一笔书”。 王献之小楷洛神赋玉版十三行 3、南北朝并立(420年—589年) 书法在南北朝形成两大派系。 在北方的北朝,以碑为主,形成新体魏碑,如《张玄墓志》、《张猛龙碑》、《石门铭》等。 《张玄墓志》 在南方的南朝承袭魏晋旧风,以帖为主,其中羊欣、智永、萧子云、王僧虔等人为代表。 04 隋唐五代 因隋唐的大一统和帝王的重视,书法得以空前发展,硕果累累,同魏晋南北朝一样繁荣。 1、隋(581年—618年) 隋朝开始盛行二王书风,并以碑为主,碑刻风格多样,为唐楷的发展奠定基础。 智永、丁道护、欧阳询、虞世南在隋朝均以书法闻名于世。 智永:王羲之子孙,二王书风。 智永《真草千字文》 丁道护、欧阳询、虞世南皆善楷书,为唐楷风格。 2、唐(618年—907年) 因帝王重视书法,书法出现名家辈出的繁荣景象,「 ”书学”成为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 学、律学、书学和算学)之一,是当官必备技能之一。 唐朝各体的大家都有,举例如下: 篆书:李冰阳; 汉隶:韩择木; 草书:张旭、怀素、孙过庭; 楷书: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颜真卿、柳公权、钟绍京、徐浩; 行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李邕。 其中欧体和颜体最负盛名,张旭、怀素并称颠张醉素,孙过庭《书谱》为学书理论之最。 张旭《古诗四帖》 3、五代十国(907年—979年) 在大分裂的年代,师承关系遭到毁灭性破坏,只有杨凝式的书法闻名于世,是五代中的一朵奇葩。 杨凝式韭花帖 05 两宋(北宋:960年—1127年,南宋:1127年—1279年) 宋代书法一蹶不振,没有时代特色,书法创新严重不足,仅有北宋四家「 ”苏黄米蔡”稍有名气,南宋则不堪入目,宋徽宗的瘦金体虽为独创,但终因水平不高,不能挽回南宋没落的书法景象。 究其缘由,一是因五代战乱,古法尽失,师承断代;二是因《淳化阁帖》的问世,导至帖学盛行,但《淳化阁帖》误刻较多,严重失真;三是因帝王偏好,世人跟风,追求权贵名利之风盛行于世,书家风格多无创新。 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其中「 ”蔡”原指南宋蔡京,因其贪奸,后人将其换成蔡襄,若排除人品因素,蔡京书法水平高于蔡襄。 书家代表作: 苏轼:《寒食帖》; 寒食帖 黄庭坚《松风阁诗帖》; 米芾《蜀素帖》; 蔡襄则是为了凑数,其水平一般; 宋徽宗瘦金体《秾芳诗帖》; 李建中《土母帖》。 06 元明 元明时期,帖学依旧盛行,书法艺术同宋代一样没落,明代台阁体是没落的现象产物,仅出现领袖人物:元初赵孟頫和明末董其昌,其他人皆不足为论。 1、元代(1271年—1368年) 元代是蒙古族铁骑下的天下,帝王根本不懂书法,书法当然得不到发展,著名书家屈指可数,仅有鲜于枢、康里巎巎、邓文原、柯九思等人,而且他们的书法成就与唐代书家相比,逊色许多,唯有赵孟頫略显名气。 赵孟頫 2、明代(1368年—1644年) 经历五代、两宋、元的没落,并且一直逃不出帖学的藩篱,书法难以出现一代宗师,在明代末年,仅有董其昌可入大家行列。其他较为著名书家有沈度、宋克、吴宽、祝允明、文征明、唐寅、彭年等人。 董其昌 3、帖学另类书风 元明时期,由于书家长期困帖学,有些书家开始寻求变革,出现一种较为狂放不羁的书法风格,如元末明初的隐士——杨维桢。而明朝末年,受禅宗思想和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明末清初出现一大批极具个性的书家,如黄道周、傅山、王铎、张瑞图、徐渭、倪元璐等人,他们都是帖学一路的变革者,这一路书风深深影响者清代初期的书法变革者。 傅山 07 清(1636年—1912年) 清代有满清 ... 统治,大兴文字狱,封锁言论,书法在夹缝中寻找到希望。 1、清初皇帝虽重视书法,但仍然逃不出帖学,书法延续晚明之风,没有创新,馆阁体即是书法没落的产物,当然帖学中也有王铎、八大山人、傅山等人延续明末狂放不羁的书风,与赵董书风形成鲜明对比,成就非凡。 八大山人 2、清朝中期,恰逢考古学兴起,大量碑刻出土,碑学始兴,一改宋代以来的帖学之风,这其中有帖学的集大成者刘墉、张照,与赵董齐名。有碑学代表郑板桥、金农,还有隶书大家邓如石、伊秉绶、陈鸿寿。此时,碑学与帖学皆有成就。 刘墉 3、清末涌现出大量碑学大家,名家辈出,书法由此复兴。有清代书法第一人——何绍基,还有赵之谦、杨守敬、吴昌硕、康有为、沈曾值,他们都是极负盛名的碑学大家。 何绍基 就此,清代之前的中国古代书法史介绍完毕。
本文标签:书法大篆隶书艺术汉朝文化甲骨文王羲之楷书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