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蒲团是什么?蒲团简介 蒲团,佛教最普及的法器坐具,形似现代家具中的坐垫、椅垫。佛门大殿佛像前,常见施设三箇蒲团,以供跪拜礼佛,或法会上供信众听法席地而坐,更常见于禅宗丛林中参禅打坐之用。总之,蒲团为佛门修行礼拜,资助进道、增善的道具。随着禅修普及于民间,盛行东西方,无...
蒲团是什么?蒲团简介
蒲团,佛教最普及的法器坐具,形似现代家具中的坐垫、椅垫。佛门大殿佛像前,常见施设三箇蒲团,以供跪拜礼佛,或法会上供信众听法席地而坐,更常见于禅宗丛林中参禅打坐之用。总之,蒲团为佛门修行礼拜,资助进道、增善的道具。随着禅修普及于民间,盛行东西方,无论佛寺禅堂、信众家中,相关习练冥想、参禅 *** 的地方,皆可见 *** 者借蒲团,盘腿其上,挺直背脊,端身正坐,以达身心寂静之效。
蒲团一词,乃从其材质和形状而言,根据日僧无着道忠禅师所编的禅宗辞典《禅林象器笺》提到,「坐物以蒲编造,其形团圆,故言蒲团。 」北宋辞典《埤雅》指出,蒲是一种水草,似莞而褊,有脊生于水崖,柔滑而温,或称香蒲,可以为席。在没有蒲草的地方,也用晒干的稻禾、笋壳、菅草、或玉米棒子皮等其他材质编织而成为扁圆垫子,也都被称作蒲团,也有称蒲墩者。有厚者,也称厚圆座。现代的种类颇多,反而少见用蒲制作,也有中央开洞而呈环状者。
台湾最常见的是蒲团,是用棉布制作,其内填充天然物质,例如棉花、稻草、椰子纤维、茶叶、香草、木材等材质,重点是须品质柔暖,通气透气,并略具弹性,以利长坐舒适。形状上,有圆形,也有长条形。常见的圆形蒲团,直径约莫35公分,高度约一个拳头左右,主要是两脚盘腿时,可置于垫上之大小。蒲团下,常有一席方垫,有时单独使用,又称拜垫,约长宽2乘2尺见方长,也有圆状者。颜色上,佛门中最常见的是土黄色,有些垫面绣莲花图案。若非佛门专用,亦可见到各式颜色或图案者。
蒲团主要的作用,在于提高腰部,令脊骨挺直,易于双腿交叉盘坐,两膝着地,下肢前倾,(www.lishirenzhi.com)借此让膝盖两点和臀部呈坚牢的梯形,达到佛教最好的坐禅姿势。若先以右足置于左腿上,再以左足置于右腿上,叫做降魔坐;或以左足先置于右腿上,再以右足置于左腿上者,称吉祥坐。总之佛教术语专称为结跏趺坐、莲花坐、毗卢七支坐等。
蒲团应是中国佛教丛林制度中所发展的坐具。释迦牟尼佛时代所使用的坐具,称为「尼师坛」,梵语niṣadana,巴利语nisīdana,音译为:尼师坛、尼师但那,或译为随坐衣、坐卧具、坐具、敷具、铺具、坐卧具、坐衣、衬卧衣、随坐衣等。《杂阿含经》卷40:「尔时,世尊晨朝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乞食已,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持尼师坛,着右肩上,至安陀林,布尼师坛,坐一树下,入昼正受。」由此可见尼师坛是打坐时,敷在地上的长方形布,较为轻薄并便于随身携带,更是佛陀允许出家僧人的六种随身物品之一。
宋•元照之《佛制比丘六物图》图解说明,尼师坛不是女性尼师所专用的坛子,而是一种可护身、护衣、护僧的卧具。梵文称为尼师坛,又云随座衣、座具等,如方隥褥之类。换言之,它兼具坐具、敷具、卧具之用。形式上佛制规定,长佛二搩手,广一搩手半;即长四尺八寸、宽三尺六寸。可依身形大小,略作调整。颜色上,同袈裟色。尼师坛因为比蒲团方便携带、使用,至今可见中国僧众在礼拜佛陀、礼拜师长或出外游方时,都会使用上。
禅宗典籍多见蒲团一词的故事,如《五灯会元》:「师如是往来雪峰。玄沙二十年间,坐破七箇蒲团。不明此事。」叙述唐代慧棱禅师(854——932),精进坐禅,二十年如一日,坐破了七个蒲团,方才开悟。后代佛教丛林,常常以坐破七个蒲团一语,警策修行者应当下足功夫,精进修行,方能彻底明心见性、证悟本来。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